- 華為組織力
- 吳建國 景成芳
- 3084字
- 2022-04-18 11:14:42
自序2
組織力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
景成芳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為才開始偉大。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斗,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
——任正非
中國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家。其中,很多中小企業都進入了高速成長階段,以獨角獸為代表的新生代企業更是呈指數級增長,不斷刷新著IPO(首次公開募股)速度和公司市值的紀錄。
這些企業的創立時間一般為3~10年,商業模式已經跑通。依靠靈魂人物對市場機會的敏銳洞察,快速沖刺確立了市場地位。憑著商業模式的獨特優勢,外加資本的助推,看上去所向披靡。
但是,伴隨著業務的快速增長,人員規模也在急速擴張,企業進入了“青春煩惱期”,迎來“至暗時刻”。表面繁榮的背后,內部問題叢生:創業激情消退,反應速度變慢,運營效率下降,人才青黃不接,甚至山頭林立、官僚腐敗蔓延……凡此種種,預示著毀滅性危機近在眼前。
企業家都明白,業務的持續增長,是活下去的基本條件。但企業內部問題的累積和加重,卻讓企業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向前,風險會越來越大,但不前進也是死路一條。于是變得身心俱疲、焦慮不安。
1998年,任正非在《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么》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這個兩難窘境:“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而擴大規模的同時如果不能有效管理的話也會面臨死亡,這是IBM付出數十億美元的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構筑和維系一個組織的難度,比我們通常想象的要大很多。活力彪悍往往會因脫韁而死,而活力被控又會因失效而亡。
企業組織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社會系統中,個體有意識,整體也有意識,且兩者往往很不一致。作為有限理性的個體,其目標是基于自身動機的、主觀的和個性化的;而企業的組織目標是面向外部的、客觀的和非個性化的。二者之間存在永遠的矛盾。
企業組織包含了組織架構、運作機制、考核激勵、人才能力、文化價值等諸多要素,這些要素之間必須協調一致才能奏效。此外,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組織還需要不斷地調整變革。而組織變革的成功率只有20%左右。組織建設,注定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面對巨大的挑戰,華為為什么能走好,任正非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情呢?
也是在1998年,任正非還寫過一篇極其重要的文章《要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任正非把華為的第一個十年(1987—1997)看成第一次創業。他總結了華為第一次創業的特點:“是靠企業家行為,為了抓住機會,不顧手中資源,奮力牽引,憑著第一代創業者的艱苦奮斗、遠見卓識、超人的膽略,使公司從小發展到初具規模。”
從1998年開始的第二個十年(1998—2008),他看成華為的第二次創業:“第二次創業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要用十年的時間使各項工作與國際接軌。它的特點是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把人格魅力、牽引精神、個人推動力變成一種氛圍,使它形成一個場,以推動和導向企業的正確發展。”
回顧華為35年的滄桑演變,1998年,絕對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里程碑年份。從這一年開始,華為踏上了組織力的突圍之路。通過十年的苦心錘煉,到2008年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顧問離開的時候,華為將企業的動力機制從個人牽引轉換為組織驅動,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了一大步。
所謂必然王國,就是指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認識處在混沌狀態,思考和行動不得不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而所謂自由王國,就是指人們逐步認識和掌握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開始自覺地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
組織只有不斷朝著自由王國邁進,才能釋放出巨大的潛能,持續提高價值創造的能力。當然,自由王國也是相對的,在變化的時代里,需要不斷刷新,進入更高一層的自由王國,這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正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對企業的內外發展規律認識得更加清楚,才能因勢利導地進化組織規則,進入“不廢江河萬古流”的自由境界。
作為一位偉大的企業家,任正非的過人之處,在于把自己從一位“報時人”轉變成了一位“造鐘人”。通俗地講,就是從一個領著大家“摘蘋果”的人,變為帶領大家共同“種蘋果樹”的人。摘蘋果解決幾個人的溫飽問題可以,但人多了之后,摘蘋果的方式就不靈了,一定會坐吃山空。這個時候,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帶領大家一起植樹造林。蘋果樹越長越好之后,眾人吃飯的問題才能長期解決。也就是說,伙伴們一起把企業做成一片生態森林,并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之后,企業才能擺脫對個人的依賴,經久不衰、基業長青。
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是“造鐘的人”呢?在1787年美國的制憲會議上,托馬斯·杰斐遜、詹姆斯·麥迪遜、約翰·亞當斯等美國先賢們討論的最重要問題,不是“誰應該當總統,誰應該領導我們”,而是“我們應該創建什么樣的程序,使國家在我們身后仍然能擁有很多優秀的總統,我們希望建立哪一種長治久安的國家,要靠什么原則來建國,國家應該如何運作,我們應該制定什么指導方針和機制,以便創造我們夢想的國家”。他們致力于創建一部自己和未來所有領袖都應遵循的憲法,致力于建立一個長期繁榮的國家,這就是最典型的“造鐘人”思維。
在史蒂夫·喬布斯創造的那么多產品中,哪件最令他驕傲?你馬上就會想到他的那項偉大發明——蘋果手機。但喬布斯卻不這么認為。他說,他所創造的最令他自豪的產品是他曾經打造的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的麥金塔電腦團隊,到2011年4月他退休前組建的精英團隊。雖然喬布斯因偉大的產品而聞名,但他自己卻以打造了一支偉大的團隊而自豪。
說到底,基業長青,需要構建一個偉大的組織。組織的創造力遠遠超過個體創造力的簡單相加,而組織的系統影響力可以達到個體影響力之和的4倍。一家企業成為百年老店的概率只有0.0045%,能夠活過200年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一家企業要活過企業家的壽命,必須擺脫對任何個人的依賴,只有憑借組織機制的力量——組織力,企業才能長久地生存。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團結起來才有真正的力量,組織力就是團結起來的力量。所謂組織力,就是一個組織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內部合作方式和特征。對內表現為一種凝聚各種資源和能力的聚合力,對外表現為一種適應環境的進化力。根據麥肯錫對全球700家企業的研究,企業的組織力與業務績效呈高度相關性,良好的組織力是提升經營業績的堅實基礎。組織力指數排名前1/4的企業的股東回報率約為排名后1/4的企業的3倍,組織力強弱和業務績效差距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5~1之間。
任正非在《北國之春》一文中曾說: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而不難。所謂知難,就是與打造新商業模式或產品相比,打造卓越的組織力極其困難,絕大多數企業都無法越過這道坎兒。因此,度過創業期之后,組織力的打造,就變成了創始人的首要任務,企業家必須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
在20年的管理咨詢實踐中,我見證了很多企業打造組織力的艱難痛苦歷程,在同情和理解之余,也對其中的種種折騰惋惜不已。每每此時,我就在想:倘若它們在出發之前,能夠學習到華為等卓越企業組織力打造的底層邏輯和系統方法,是否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增加成功的概率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們在提煉華為組織力鍛造實踐精髓的基礎之上,撰寫了這本書。希望能借此幫助眾多高成長型企業解決組織建設的難題,擺脫對個人或團隊的依賴,走上基業長青之路。
隨著環境的變化,中國各行各業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企業的增長邏輯和路徑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過去大多是機會導向,以資源和關系驅動成長。“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思想,掩蓋了企業自身能力嚴重不足的現實。而今天企業的生存發展,必須依靠自身組織系統的優勢。
愿這本書能成為你構建偉大組織道路上的一本“紅寶書”,陪伴你爬過雪山,走過草地,最終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