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組織力
- 吳建國 景成芳
- 1902字
- 2022-04-18 11:14:42
第一章
邁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
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留下了千古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做企業很像爬山,攀登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也迥異。深入分析華為的成長歷程,我們總結出企業“登高望遠”的五個臺階。這五個臺階,就是華為組織力成長的五個階段。
從創業開始,華為就是一家結果導向型公司,任正非說:“軍人的責任是勝利,犧牲只是一種精神。所以不是說你吃了苦就能當將軍,一定要做出貢獻。不能產糧食的人是多余的人,要減掉。”于是,定目標、分目標、拿結果,就成了創業公司管理層的首要任務。
這種成王敗寇的做法,可以得逞一時,但很難持續。想要好結果肯定沒錯,但只盯著結果,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1998年,IBM發現華為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做事沒有章法:沒有時間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有時間反復地做同一件事情。自此以后,華為把企業發展的目標確定為流程化的組織建設,開始逐步解決“工作計劃性差、作業不規范、反復做無用功”的粗放頑疾。
于是,華為開始爬上第二個臺階,關注做事的過程。最典型做法就是所謂流程管理——把目標實現的過程進行有效的分解。例如,把銷售分為關鍵五步,把產品開發分成四段,力求把每個節點都做好。這樣一來,就建立起過程和結果的對應關系,企業經營的效果得到了改善。但這仍然不夠。
因為你眼里有事但目中無人。很多企業領導人說營銷重要,產品重要,運營也重要,但仔細琢磨一下,這些關鍵環節做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如果你選錯了做事的人,再好的事也沒辦法做成,這叫事與愿違。而你選對了人把事做成,這叫事在人為,再重要的事情,終究也是靠人干出來的。這就是《華為基本法》里的那句經典:“人力資本不斷增值的目標優先于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
這個時候,你就來到了半山腰,爬上了第三個臺階,開始關注人才管理。進入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征就是老板在選人上狠下功夫,親自抓面試和試用過程,干得好就重獎,不行就換人。同時,不斷加大培訓投入,各類學習活動如火如荼。接下來,還會在人才管理機制的構建上高投入,致力于打造良將如潮、良才如云的規則制度體系。
觀察下來,能爬上第三個臺階的企業,已經是少數了,大部分企業都栽倒在“人”的問題上面。要么獨木強撐無人可用,要么隊伍老化青黃不接,要么動力缺失內卷嚴重。1998年,華為的人才識別準確率還非常低。經過兩年的重點投入,把人才甄選準確率從30%提高到了50%,今天已經達到了80%的水平。
但是,要想成就百年基業,僅僅擁有良好的人才管理機制還不夠。因為企業是一個人與人協作的社會系統,即便你選出來的人才足夠優秀,但湊到一起卻未必能產生強大的合力。很多老板就經常抱怨說,你們這些管理學者老談什么規模效益,但我看到的卻是只有規模而不見效益。中國古代就有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一人為龍,多人成蟲。任正非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極其深刻,反復強調說,華為一定要形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組織力。
因此,隨著企業規模和業務復雜度的增加,是否可以從第三個臺階上升到第四個臺階,也就是由“人才驅動”升級到“組織驅動”,就成了企業做大做強做久的關鍵。統計下來,能走到這個階段的企業不到1%,這正是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分水嶺。
接下來的第五個臺階就是讓企業文化成為第一生產力。《華為基本法》中曾指出:“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百年企業靠文化,沒有在使命追求和核心價值觀上的確定性,企業將難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終究無法走遠。一句話,企業的長期成功是文化的勝利。
你或許會質疑,企業文化不是創業期就需要建設的嗎?沒錯,企業文化如同陽光和空氣,需要融入企業發展的每個階段。但是,第五個階段的核心特征是文化成為第一驅動力。進入這個階段之后,所有做事的規則和用人的規則都會被大幅簡化,員工只要在核心價值理念上達成認知和行為的共識,其他約束性制度就可以被大幅刪減,人的自由度達到空前程度。這種自由的環境,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人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企業進入“無為而治”的高級發展階段。
觀察下來,像中國的華為和美國的奈飛等極少數企業,正走在邁向第五個臺階的路上,但離真正的文化驅動還有差距。
對大部分中國企業而言,最難闖的關是第四個臺階。組織,是人們為實現事業夢想而創造出來的一頭怪獸。你要先接受它,再來駕馭它。這對所有企業家和管理層來說,都是一道天大的難題。
如何才能破解這道難題呢?這正是本書的核心目的。通過對華為的系統解讀和要點分析,幫助成長中的企業家和管理者更好地構建組織、進化組織并應對各種組織挑戰,從而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走上一條基業長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