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陸地與氣候

陸地有許多面貌。簡單來說,陸地的形狀決定了水的流動,并由此影響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類的命運。土壤的物理特征和化學成分就像氣候一樣,對農業至關重要。陸地的類型如山脈、沙漠、大裂谷將人群分隔開來。巴爾干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們和世界上其他許多山地群體,就是這樣被隔絕于世的。

山 脈

山脈會同時影響居住在山上和山下的人們的生活,但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是迥異的。

全世界大約10%~12%的人口生活在山區(其中大約一半在亞洲),大約90%的人口生活在海拔不超過2500米的山區。山區人口密度往往相對較低。55生活在山區的人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模式,不論他們是在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摩洛哥的里夫山脈、希臘的品都斯山脈,還是在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最常見的是貧窮、隔離與落后。56不難發現造成這種模式的原因。山地的自然特征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無法獲得在其他地區帶來繁榮與聯系的許多進步。

由于雨水沖刷,山區很少有肥沃的土地,盡管山谷中會聚集一部分土壤,但其他土壤則被沖積到低地平原。人們傾向于在山谷中聚居生存,因為谷地能夠種植農作物。但山谷相互隔離,就像有人在描述美國南部山區時所說的:“人們和他們耕種的田地散布其間?!?span id="xnodlyi" class="super">57這種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區亦如此。每一個山谷中可耕種的土地限制了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因此山谷中常見的是小村莊。盡管從直線距離看,這些村莊相距并不遠,但由于險峻的山勢阻隔,他們不僅相互間交往少,而且與外界隔絕。58

在現代交通與通信技術發明以前的中世紀,這些歷史性的阻隔特別嚴重。大多數技術進步發生在山外的世界,并且受各地的地理環境與經濟條件影響,這些技術的應用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即使這些技術進步得到廣泛應用,也無法消除數個世紀的文化隔絕帶來的影響。

山區通常缺乏可通航的水路,險峻的地勢造就了無數急流、險灘和瀑布,因此居住在山地的人們無法使用水上交通和通信手段。巴爾干地區就是這樣的情形。59山區的陸路運輸也很困難,尤其是在輪式交通工具難以使用的地區,步行幾乎是唯一的可行之法。著名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指出:“直到1881年,摩洛哥還沒有輪式交通工具。”60另一位學者談到生活在摩洛哥里夫山地的人們時說:“里夫人都是偉大的步行者,他們不得不如此?!?span id="bdfrob2" class="super">61

雖然這種模式很常見,但也有例外。喜馬拉雅山和安第斯山部分山地也有灌溉良好的肥沃土地。62阿爾卑斯山擁有眾多山間通道,分布很廣63,而且足夠寬闊,商旅甚至古代漢尼拔的戰象都能通過。

在山地修建道路的成本非常高,更不用說建立供水、灌溉和供電系統了,因為山地地廣人稀,建立基礎設施的人均成本非常高。在意大利的亞平寧山脈,遲至1860年,123個盧卡尼亞(Lucanian)村莊中尚有91個未通公路。64即使到了21世紀,要抵達希臘品都斯山脈的一些地方,走路和騎騾子比輪式交通工具更方便,其中一個村莊甚至到1956年才通上電。65

正如20世紀晚期一項關于環地中海山脈的研究指出的,“深入品都斯山的道路很少,絕大多數是近期修筑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土路”66。即使到了21世紀,世界各地山區的基礎設施普遍都低于標準等級。67不過現代運輸與通信技術已進入原本相互隔絕的山地社會68,但不同地區在此方面的進步也存在極大差異,如瑞士人均公路里程超過埃塞俄比亞的20倍。69

著名美國學者愛德華·C.班菲爾德(Edward C. Banfield)曾于1954—1955年在意大利的一個山村生活過。在記錄這段經歷的《落后社會的道德基礎》(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一書中,化名為“蒙特格拉諾”的小鎮上只有1部電話。這個由3400人組成的社區,有5輛汽車可供出租,但沒有私家汽車。大多數是貧窮的農民與工人,三分之一的男人和三分之二的女人不會讀寫,一些農民去過的最遠地方就是4英里外的鄰近村莊。70當他們外出時,很少用馬車裝載隨身物品,更不要說坐汽車了。正如班菲爾德教授指出的:

當蒙特格拉諾的農民外出時,通常步行牽著馱有大筐的驢。這樣,行走范圍僅限于鄰近村鎮。許多人從來沒有到過比鄰近村鎮更遠的地方,一些女人更是從未出過蒙特格拉諾。71

不只是基礎設施和技術發展,平原上的流行文化也滯后了許久才傳播到山區。盡管數個世紀以來,伊斯蘭教一直是中東和北非地區的主導宗教和文化,但亞美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相鄰山區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卻是完全不同的。摩洛哥的里夫山下的人成為穆斯林的幾百年后,里夫山區的人才最終接受了伊斯蘭教。72

同樣,語言也是慢慢從低地傳播到高地地區。蘇格蘭低地人講英語很久以后,蓋爾語還在高地地區流行了很久。希臘品都斯山下的人說了上百年的希臘語,山上的人還在說羅馬尼亞語。73語言差異會增加山區之間的隔離,特別是當外界聽不懂山里人說的本地語言或方言時更是如此。新幾內亞有超過1000種語言,其中70%以上都來自僅占該島三分之一面積的山地地區。74在世界各地,與世隔絕的山區普遍都擁有多種語言和方言。75

山區也更難構建與維持法律和規則這類社會性基礎設施。即使名義上山地在一國或君主控制下,但這種控制時斷時續,也并非一直有效。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黑山地區、摩洛哥蘇丹治下的里夫山脈和莫臥兒統治下的印度高地地區。76蘇格蘭的高地地區和殖民地時期的斯里蘭卡高地地區,在其鄰近的低地地區被占領并納入另一種文化環境后,依然長久保持獨立。在過去許多世紀中,全世界各地山區的人搶劫和掠奪更富有的低地地區的人,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77

山區的貧窮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遠遠超出其他地理環境造成的貧窮。班菲爾德教授這樣描述他在1954—1955年生活過的意大利小山村:

大多數人都極端貧窮。許多人只有面包可吃,還吃不飽。用美國標準看,即使是當地的富人也很貧窮。這樣的村鎮既無法支持一家報業公司,也沒有需要報紙來報道的活動。78

山區的貧窮,并不僅見于這個意大利小山村。20世紀的一個牛津大學學者這樣談到希臘:“我曾見過一個在鄉村長大的希臘人,12歲以前他連橄欖樹、魚,甚至橘子都沒見過?!?span id="ibmt4ca" class="super">79

在環地中海國家的諸多山村中,農民偶爾才能吃上肉,只有少數幸運的村莊才有奶酪,這是很常見的狀態。80農民的一日三餐都是面包;若往前追溯,婦女為家庭縫制衣服;到了冷天要將牲畜引入室內,人畜共處一室。一本記錄西方文明史的里程碑式著作提到:“只有最富有的人才有足夠的木頭,可以將人的住所與牲畜棚分隔開來?!?span id="fxq4m77" class="super">81一位旅行者在1574年經過保加利亞山地時說,他自己寧可在戶外大樹下露宿,也不愿睡在山區農民的小屋里,“因為小屋人畜共住,環境污濁,散發惡臭,讓人難以忍受”82。

這種一般化的結論當然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山區村莊。但總體來看,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山區和高地大多都具有這樣的模式。20世紀對喜馬拉雅山區一個村莊的研究發現,20%的新生兒不到一歲就夭折了。83即使是繁榮的美洲大陸,20世紀初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農民樣本群體顯示,在沿海平原的農民掙得的收入是山區農民的3~5倍。84

肯塔基州有一個位于阿巴拉契亞山區的縣,它在19世紀80年代被稱為“窮縣”,并且直到2010年仍是美國最窮的縣之一。85該縣的男性預期壽命比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少10年以上。該縣的女性預期壽命在20年里甚至略有下降。順便提一下,該縣98.5%的人口是白人。86

即使到了20世紀初,大多數山里人從事的仍是自給自足的溫飽型農業。87伴隨著山區生活的負面經濟后果而來的,是人力資源發展的負面后果。在全世界的許多山區,人們掙扎求生,兒童很小就輟學去工作。88這樣一來,他們與山外更廣闊世界中的知識也隔絕了。19世紀至20世紀初,文盲在環地中海山區很普遍。89

很少有人會從山下搬到山里生活,過去尤其如此。而山里人到低海拔地區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他們很難適應山下的世界,他們往往因季節性工作而短暫逗留,并且經常被排斥。這種情況持續了幾百年。中世紀時期,杜布羅夫尼克的亞得里亞港口“與腹地偏僻地區的人們(來自山區的瓦拉吉牧羊人)進行貿易并維持著良好的關系,但山里人不被允許在共和國的領土上過冬,也不允許在城市停留”90。低地地區對山里人的負面反應不止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 19世紀的法國和摩洛哥以及現代尼泊爾、印度、泰國都有類似情形。91

20世紀美國對山民同樣采取抵制態度??纯创笈絽^人涌入城市社區時媒體的反應就知道了。一項關于山區移民的學術研究描述了《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反應,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山區鄉巴佬被刻畫成一群墮落的人,他們“生活水平和道德水準都很低……大多數時候是手段殘暴的醉鬼”。全國性的報刊如《時代周刊》(Time)、《展望》(Look)、《哈珀斯》(Harper’s)隨后也進行了報道,題目如“山里人侵入芝加哥”。這篇文章的小標題表達了種族隔離的意思:“這座城市的族群融合最困難的不是與黑人的融合……這個城市中有一小部分白人新教徒,還有一些從南部移民而來的早期美國移民,這些人通常自負、貧窮、原始,而且很容易動刀子?!薄?span id="0ajhr4f" class="super">92

山里人同黑人的對比超越了其他人的想象。一項1932年的研究調查了藍嶺山脈小社區中的白人兒童,結果顯示這些兒童的IQ某種程度上甚至低于全美黑人兒童的平均水平,當時黑人兒童的平均分為85分,全國平均為100分。而且山區兒童在IQ模式上也與黑人兒童非常相似,他們都不擅長抽象問題,最初幾年他們也許與全國平均成績相近,但越長大,差距越大。93

另一些關于山區兒童的研究發生在1930年,調查對象是東田納西地區的學校,這項研究發現了相似的趨勢。這些兒童兩次IQ測試的中位數分別是82分和78分。在得分更高的那次測試中,6歲兒童的IQ測試中位數是95分,16歲青少年的IQ測試中位數下降為74分。10年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教育水平提高,東田納西社區的這些學校中的兒童IQ成績中位數提高到了87.6分。94

20世紀初,那些在肯塔基州伯利亞學院接受高等教育的山區年輕人,僅有半數回到他們的家鄉,其中主要是未能完成學業的人。95更有能力或有抱負的人離開了大山,而能力更低或沒有雄心壯志的人留在山里或搬到更深的山里。這種趨勢可以用一句充滿悖論的諺語表達,即在山里“奶油沉下去,脫脂后的牛奶浮上來”96。在西班牙有類似的加泰羅尼亞諺語——“走下去,絕不往上走”97。不論是美國還是印度,山區的年輕人都在向外遷移,這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種普遍趨勢。98

西班牙、尼泊爾、南美和南非的山區,長久以來就存在著季節性遷徙。99季節性或長期移民的匯款支撐著留在山里的家庭。100一些走出大山的男人成為各種軍隊的雇傭兵101,例如歐洲的瑞士人和蘇格蘭高地人,亞洲的廓爾喀人和越南山民。20世紀30年代,弗朗西斯科·佛朗哥(General Francisco Franco)將軍率軍取得了西班牙內戰的勝利,在西班牙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他軍隊的一部分是來自西非的里夫人。據估計,死于他國戰爭的瑞士士兵有100萬人之多。102

盡管山地會給生活在山上的人帶來負面影響,但對于山下的人是一種福利。當攜帶豐沛水汽的風遇到山坡而爬升,與更冷的空氣相遇會帶來雨和雪。通常山地迎風面的降雨量是背風面(即所謂“雨影區”)的數倍。隨著雨水順山坡流下,形成涓涓細流,進而又匯成溪流,無數溪流最終匯聚成河流。這對于山下的人們有許多用處。全世界主要河流均發源于山區。103

有些山區的降水多為降雪,水不會一下子釋放出來,而是在溫暖的季節里融化成水慢慢流出。這意味著,河流流動并非完全依賴于即時的雨水,旱季時山上的融雪為河流補充了水量。

如同許多東西一樣,事物缺席時,我們才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盡管熱帶非洲有乞力馬扎羅山,但缺乏類似亞洲、歐洲或西半球那樣的山脈。于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旱季,河流和溪流干涸得很厲害,因為當地缺乏來自山地的融雪,無法為這些水路補充水量。

西班牙的內華達山脈和土耳其的托魯斯山脈均向低地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了山下的農業興旺。104因為降雨的水量本身不夠,地中海夏天的太陽蒸發的水量超過了降雨量。105

土壤與氣候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沒有什么發明比農業帶給人類的影響更大。人類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才學會種植想要的食物,在此之前要么采集大自然饋贈的食物,要么捕魚或養殖馴化的動物。事實上我們視為文明的所有事物,包括城市,都起源于農業。

農業本身是如何興起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已經消失在古代的迷霧中。但是,我們知道農業是如何來到西方世界的。它在數千年前從中東地區傳播過來,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即今天的伊拉克。在當時的知識水平下,那里的地理環境很適合農業興起。

最早的農民也不是無師自通就知道莊稼生長會消耗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他們也不知道要讓土壤源源不斷地產出需要為土壤補充營養素。實際上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地區的農民不必知道——每年泛濫的洪水沖刷會給土壤帶來新的營養成分,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尼羅河流域,造就了古埃及文明。

亞洲的農業發源于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河河谷,即今天的巴基斯坦。盡管氣候干旱,但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量融雪每年會形成洪水,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那里,人們建造了最早的城市之一,并發展了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國農業和文明的起源也經歷了類似的故事:

農業起源于中國北部的黃河河套地區……在某種形式上,這一地區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中心,與其他古文明的發源地類似,比如埃及的尼羅河沖積平原、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地區以及現代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106

在其他地方,最早的農民在一個地方耕作若干年后會發現,連續的耕種不斷消耗土壤中的營養物,使得土地的產量下降,這會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供給。他們不得不遷徙他處。一些人會轉移到別的地方耕種,等待自然恢復原有地塊的肥力;另一些人則會在遷徙之前為土壤提供營養素,等待土壤吸收后逐步恢復肥力。但是,在人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前,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每年泛濫的洪水能保持土壤肥沃。世界其他地方則沒有如此幸運能收獲這樣“從天而降的果實”。

由此我們也再一次看到,地理的差異給人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命運。而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平等延續到了今天。就像我們已指出的,最肥沃的土地在全世界的分布既不是均勻的,也不是隨機的。絕大部分極肥沃的土地分布在廣大的歐亞大陸,始于東歐,延伸到中國東北。

西半球的肥沃土地集中分布在美國中西部平原地區,并延伸到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南美洲的溫帶地區同樣有肥沃土壤的富集帶,包括烏拉圭和阿根廷的南部。107但是大自然并未將這種肥沃土壤帶給熱帶地區,這一地區的土壤肥沃程度與別處根本不能比。

熱帶非洲每畝土地的產出遠遠低于中國或美國。108表層土較淺使得植物根部沒有空間延伸觸及地下深處的營養素和水分,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地的缺陷之一。109更重要的是,由于非洲土壤干燥,阻礙了人們利用肥料補充土地缺少的營養素。當土地缺乏足夠的水,使用化肥不僅不會促進莊稼生長,反倒會妨礙生長。

即使是非洲中部的濕地,由于危險的熱帶疾病如瘧疾、河盲癥等肆虐,未能像溫帶濕地那樣得到開墾。110這也是我們前文提到的不同的地理特征——氣候、土壤與疾病相互作用帶來的結果,不同于單個特征影響的結果,比如不同地區的濕地并不相同。

各地不同的降雨模式與土壤相互影響,使得某些地區的農業比另外一些地區發展得好。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降雨模式——長時間干旱之后緊跟著暴雨——是莊稼生長的一個主要障礙,土壤在太陽炙烤下會干裂,隨后而來的暴雨又會沖刷掉表層土。熱帶地區的這種氣候與土壤相互作用的方式與西歐或美國中東部迥異,那里的降雨全年各季均勻分布,并且降水主要出現在有肥沃土壤的地區。

我們在第1章提到,緯度與洋流溫度會相互影響,因此倫敦冬天的氣溫要高于一些位于倫敦緯度南面幾度的美國城市。相比緯度的單一影響,緯度與其他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會極大地影響各地的溫度。不論是在亞洲、非洲、北美洲或南美洲,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都不是出現在熱帶地區。111盡管熱帶日照溫度最高,但在夏季,溫帶的日均日照小時數多于熱帶,白天有更長的時間累積熱量。112這樣一來,溫帶城市如歐洲的雅典、塞維利亞或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和菲尼克斯的溫度,都高于赤道附近的許多城市,如亞洲的新加坡和南美洲厄瓜多爾首都基多。113

云團也會與緯度相互作用,因為云團會阻斷太陽光照,將太陽光反射到外太空。于是,非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如阿爾及爾、的黎波里、亞歷山大港,在夏季中會出現更多的晴空無云天數,所以溫度高于熱帶非洲靠近赤道的城市,如內羅畢或利伯維爾。114海拔同樣會影響溫度,位于南美安第斯山區的庫斯科城盡管屬于熱帶赤道地區,其最高溫度要遠低于溫帶的巴黎或紐約。115

山脈一樣會通過阻斷冷暖空氣而影響周邊地區的氣候。例如,在東南歐地區,薩拉熱窩冬季的氣溫比達爾瑪提亞海岸低接近10℃,兩者相距不過上百英里。原因是巴爾干山脈阻擋了來自地中海的暖空氣深入內陸。116在亞洲,喜馬拉雅山脈既阻擋了暖空氣到達中亞,又阻斷了冷空氣抵達印度。117

泛泛而談時,我們可以講熱帶氣候、溫帶氣候或北極氣候,但特定問題中說到特定地方如城市的氣候時,就必須考慮該地區特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更一般地說,要理解經濟和社會結果,我們必須考慮地理、文化、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及相互作用。

溫帶地區的國家通常比熱帶國家在經濟上更發達。熱帶有消耗人精力的高溫或流行疾病,而在溫帶地區,寒冷的冬天殺死了致病的微生物。許多研究者以此來解釋溫帶比熱帶發達。我們也已知道,最肥沃的土壤很少出現在熱帶地區。但是,許多人從熱帶之外的地區到熱帶定居并且發財致富,并且外來人通常比當地人更容易成功。東南亞的華人群體和西非的黎巴嫩人就是典型例子。

在澳大利亞定居的英國人更令人吃驚,已經成為這個國家占多數人口的人群,而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約有40%屬于熱帶。處于熱帶的夏威夷絕大多數人口的祖先是日本人、中國人或歐洲人,他們在今天依舊很成功。

通常而言,人們總是覺得,相比于來自其他環境的外來人,當地人最能把握當地地理環境的機會,也更有能力應對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但證據顯示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直接帶來的經濟益處或發展障礙上,它還會產生間接影響,促進或限制人力資本(包括知識、技能、習慣或價值觀)的發展。

倘若溫帶的地理環境形成的人力資本能在任何氣候環境中獲得成功,從溫帶移居到熱帶的人比當地人更容易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一位著名地理學家的觀察,特定的文化“在那些永遠無法涌現這些文化的地區”118也能扎根。

溫帶的文化為什么在其他無法產生這些文化的地區中具有同樣的價值呢?

溫帶與熱帶最大的社會差異并非平均溫度相差懸殊。在中世紀,溫帶地區的人面臨的生存威脅,是在時間短暫的春夏季節種植足夠的糧食作物,以便熬過全年,包括寒冬臘月。為了生存,人們無法逃避,必須在春天土地解凍后耕犁或敲開土地,以便及時耕作。

這就意味著生活在四季更替地區的人們有一種時間緊迫感,并形成了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的紀律意識。在全年能夠耕種、收獲食物的地區,這種品質就不那么有必要了。更不必說,大自然為許多熱帶地區提供了非常多的食物。

生活在溫帶,人們還必須為冬天儲藏食物。這不僅意味著形成儲存以備不時之需的危機意識,而且要求將易變質的食物如牛奶和水果加工成可儲藏的奶酪和果醬。這在熱帶也不是特別有必要,而且熱帶食物如香蕉和菠蘿在炎熱氣候下比寒冷氣候下的小麥或土豆更難儲藏。

現代經濟和技術條件使我們不必再操心這些事,以至于我們很容易忽視這些事情對于古代人的生存是如此重要,因為那時候人們還無法長距離大批量運輸食品,也沒有冰箱和冷庫。

事實上,印加人創造了比其他熱帶地區更高級的文明。但印加文明賴以發展的氣候既非典型的熱帶氣候,也非溫帶氣候。庫斯科城是曾經的印加帝國首都,該地日均溫度最高的月份平均高溫為22.8℃,最低的月份平均高溫達20℃。盡管每日高溫變化不大,但一年中也分雨季和旱季,降雨量范圍從6月份的平均5毫米到1月份的平均163毫米。另外,冬天晚上的溫度也會降到能結冰的程度。119

總體上,印加的農業屬于全年性的活動。由于降雨量和早晚溫差在全年不同時間各不相同,不同季節就需要種植特定的莊稼。總之,印加文明所處的氣候環境既非典型的溫帶氣候,也非典型的熱帶氣候,需要根據季節變化種植不同的莊稼120。這一點使得印加人面臨與溫帶居民同樣的挑戰——使一個人的生活遵從農業季節變化的時間框架的紀律。

安第斯山脈的高海拔抵消了熱帶日曬帶來的熱量,從狹義上講,印加帝國屬于熱帶地區,但這不過是說它在地圖上居于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芜湖县| 宜春市| 陕西省| 紫金县| 濉溪县| 准格尔旗| 永仁县| 巴东县| 康平县| 梅州市| 法库县| 郎溪县| 临江市| 广灵县| 定州市| 新晃| 东乡族自治县| 鄢陵县| 磴口县| 行唐县| 泽普县| 三台县| 栾城县| 油尖旺区| 威远县| 石景山区| 威信县| 东源县| 古浪县| 广饶县| 马公市| 威海市| 扎赉特旗| 永顺县| 岢岚县| 杨浦区| 邻水| 辛集市| 霍山县| 汨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