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動物

西半球的地理環境在許多方面與西歐相似,比如美國有眾多河流、港口和寬廣平原,而在新英格蘭地區,大西洋近海有富饒的漁場。但西半球的本土文化與西歐差異非常大。

看起來這似乎預示著地理對人的經濟命運幾乎沒什么影響。我們可以再次回想一下,地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經濟和社會結果。當歐洲人到達西半球時,整個西半球沒有馬、牛或其他能馱重物的役畜。

在機動車發明之前的中世紀西歐,從運輸到耕地再到戰爭,所有這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牛馬。沒有牛馬,整個西歐經濟社會演化會完全不一樣。而西半球缺乏牛馬(或者其他大洲的駱駝、大象)這樣的馱重役畜,因此當地經濟、社會與歐洲差別巨大。

由此造成的經濟與文化影響更大:西半球沒有出現帶輪子的車。雖然輪子被看作人類進步史上里程碑式的發明,但輪式車輛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役畜來拉動車子。瑪雅人創造出了輪子,但不過是被兒童當玩具玩。問題不在于是否有發明輪子的智力。在機械化運輸方式出現以前,沒有拉動車子的役畜,輪子的經濟價值就幾乎為零。

陸地上缺乏能馱重的役畜甚至會影響海上運輸的經濟可行性。歐洲人到達西半球的時候,北美洲和南美洲均沒有能與歐洲船只相較的大船,更不用說和早先中國制造的更大船只相提并論了。大船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取決于是否能夠將陸地上的大批貨物從近海的海港和內陸腹地匯集裝運上船,以及到達目的地港口后是否能夠將貨物卸船分裝運到內陸地區。

如果沒有役畜來完成這一任務,就會限制船只的大小,因為更大的船只無法帶來經濟效益。在西歐人到來前,西半球的水上貿易主要用獨木舟這樣的小船來完成。

這意味著美洲土著的經濟活動范圍和文化廣度比歐洲人、亞洲人和北非人都要小得多。有了大型役畜,舶來品才能跨越數千英里的歐亞大陸,而且能通過大型船只從水路運輸數千英里。

這些進口物品包括許多發源于亞洲的東西,比如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船舵、馬鐙、漆布絕緣管、棋以及被歐洲人稱作阿拉伯數字的計數系統(阿拉伯人將這樣的計數方式帶到了歐洲,這些數字事實上發源于印度)。這些在亞洲創造的東西也都變成了歐洲文化的一部分。中東和北非的知識也傳入歐洲,包括北非摩爾人在他們侵略并占領西班牙后帶來的農業和建筑知識。

當英國人遇到北美東海岸的易洛魁人時,這兩個種族掌握的心智與物質資源都絕不限于他們自我發展的那部分。首先,英國人能夠跨越大西洋航行,使用的羅盤、操作用的船舵、記錄用的紙都是中國人發明的,做數學計算用的是來自印度的計數系統,使用的字母是羅馬人創造的,最終在戰斗中占據優勢靠的也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

文化域同樣重要,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牲畜是影響文化域大小的因素之一。西半球土著面臨的文化障礙并非他們獨有的困境。類似的障礙同樣限制撒哈拉以南非洲能接觸的文化域,以及澳大利亞土著接觸的文化域。

全世界落后群體面臨的障礙是隔絕于世,他們生活在山地、遠離大陸的島嶼或沙漠,因此與世隔離,無法接觸外部世界。缺乏牲畜同樣使生活在相同環境的人相互隔離,即使相距不遠的群體,彼此也很少交流。

除了在跟外部世界溝通上有障礙,撒哈拉以南非洲內部也存在巨大的障礙,使人們無法相互交往。缺乏可航行的水路只是障礙之一。裂谷和叢林也使當地土著相互隔絕。并且,熱帶非洲泛濫的舌蠅攜帶的病菌對牲畜而言是致命的,使得熱帶非洲難有大型役畜,也就給本地的運輸與溝通造成了障礙。非洲人在頭上頂著東西的習俗,也反映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即當地很少有馬或駱駝這樣能夠更高效地運送貨物的役畜。

造成熱帶非洲相互隔絕的另一個文化因素是語言多樣性,相對于人口規模而言,當地方言眾多。雖然非洲人口比歐洲人口多出50%,但非洲的語言種類是歐洲的9倍。非洲的語言數量是亞洲的90%,而亞洲人口接近非洲的4倍。121語言多樣性不僅是文化隔絕與隔離的表現,更是將非洲人相互之間以及將他們與外界隔離開來的原因。

不論是在西半球還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隔絕都不是絕對的,但他們所接觸的文化廣度難以跟歐亞或北非相比。在歐洲人于18世紀到達澳大利亞以前,當地土著生活在一個地理環境更絕望且與世隔絕更嚴重的狀態中。

在歐洲人抵達前,澳大利亞比撒哈拉以南非洲或西半球更缺乏役畜。當英國人在18世紀到澳大利亞時,當地完全沒有可做役畜的動物,就像歐洲人在15世紀抵達西半球時,也沒有見到可做役畜的動物。當然,安第斯山區有美洲駝作為馱畜122,但是美洲駝不夠大,無法像馬那樣騎行,它們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在高山上的稀薄空氣中馱重物。

澳大利亞還有一些其他的嚴重地理障礙。在現代運輸方式出現之前,這個巨大島嶼孤零零地位于南半球,遠離亞洲大陸,也遠離其他有人居住的大洲。澳大利亞的土地很貧瘠,內陸大部分是沙漠,降雨甚至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穩定。有很多月份無降水,緊接著卻是傾盆大雨。澳大利亞內陸沙漠地區常年無雨,到了夏季又會下起暴雨123,這種環境不利于農業發展和植被自然生長。

在我們還能夠更坦率地談論不同群體的不同成就的年代,有一項關于世界地理的學術研究發現,“非洲黑人的經濟和文化成就總體上超過澳大利亞和美拉尼西亞的黑人”124。當歐洲人在18世紀到達澳大利亞時,當地土著沒有鐵器,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著早在1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鐵器了。特別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鐵礦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們再一次看到,地理因素不僅是直接提供天然財富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作為推動或阻礙人們接觸更大文化域的因素。只有在更大的文化域中人們才能獲得知識,也才能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財富。

此外,澳大利亞土著缺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人熟知的畜牧和多種耕種知識。要獲得這些知識需要具備相應的物質先決條件及相應的地理環境,因此澳大利亞土著已經遠遠落后于生活于優越地理環境中的群體。即便是在20世紀初基因決定論盛行的年代,也不是所有人都把澳大利亞土著的落后歸為基因因素。

根據1911年的一項地理研究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不懂得其他群體已知的知識,這應“歸因于這些土著的島國心態”。這種情況對于“加那利群島的島民”125也是成立的,這些島民被歸為白人126。澳大利亞土著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地理因素——“典型的遲滯發育的土地”127,使澳大利亞的部落避免受到外部影響,能保留“最原始的習俗和信仰”128

這種隔離不僅對人類如此,對動物更是如此。當英國人在18世紀到達澳大利亞時,他們沒有發現類似鄰近大洲的動物,比如亞洲動物。129在世界其他地方很普遍的動物,如熊、猴子、有蹄動物、貓科動物(從家貓到獅子、老虎)、牛、綿羊、山羊,在澳大利亞都不存在。130

而澳大利亞本土動物如袋鼠或考拉在其他地方也沒有。澳大利亞大部分的樹屬于桉屬植物,這一樹種也是澳大利亞獨有的。澳大利亞的許多植物、鳥和淡水魚也是獨一無二的。幾千年來,澳大利亞的生物物種相當程度上是與其他地方隔絕的。

這個島嶼大陸的動植物也表明了人類的隔離。對土著的基因研究強化了這一結論,與其他民族不同,澳大利亞的土著直到最近都很少或沒有出現種族混雜。131多重證據表明,該大陸是一個與世隔離的島嶼,該大陸的人群與其他大陸隔絕。在隔離時間更長的加那利群島,我們也發現了相似的證據,那里與澳大利亞一樣發展落后。132盡管這兩個族群完全不同,相隔數千英里。

類似于西半球,歐洲人的到來也將歐洲的動物帶到了澳大利亞。更重要的是,他們將歐洲的知識也帶了過來,這些知識來自更大的地理區域,形成了超過其人口規模的文化域。

歐洲人很大程度上避開了澳大利亞的內陸沙漠,主要定居于大陸的海岸邊緣,聚居于城市中,來自其他地方的發達農業技術以及來自歐洲的飼養動物能夠為城市提供食物。狩獵采集者,如土著,是不可能形成城市的。

澳大利亞的很多土壤非常貧瘠,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鐵礦和鈦礦等。現在,該國在自然資源上已經是世界領先的出口國。133這些自然資源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對于當地土著毫無用處,因為后者無法接觸到科學知識,而這些科學知識在歐亞大陸、中東、北非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江县| 咸丰县| 灵宝市| 大丰市| 黑水县| 靖州| 西畴县| 黄龙县| 台南市| 卢湾区| 五大连池市| 扎鲁特旗| 滨海县| 苗栗市| 新源县| 金塔县| 白水县| 揭阳市| 玉田县| 澄城县| 铅山县| 民勤县| 华容县| 富裕县| 简阳市| 抚远县| 宣汉县| 通辽市| 卓尼县| 右玉县| 叙永县| 宜川县| 黑龙江省| 中阳县| 博兴县| 武山县| 湖州市| 会同县| 灵山县| 府谷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