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二 強迫,一種高濃度的能量聚集

東振明先生,我們叫他“老東家”,因為他喜歡“做東”。在聊天過程中,我不知不覺就被他帶到了他所研習的中國文化之中,這是他的“強迫”。但是很多人都愿意被他“強迫”,因為被他“強迫”的時候,感覺很舒服,他會用舒服的方式強迫你對他研究的“強迫癥”給出意見。他會“強迫”你參與到他所衷情的為來訪患者服務的陣營里去。

相比于“老東家”,我們有一些朋友不喜歡“強迫”,更不喜歡“強迫癥”,更甚者對“強迫癥”深惡痛絕,因為它令人太痛苦了,不是一人痛苦,而是一家人痛苦;不是一時的痛苦,而是長期的痛苦。而用藥多是暫時緩解了癥狀,藥勁兒一過,癥狀繼續發作,痛苦仍舊如常;而致力于改善癥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有可能使癥狀與咨詢師或者治療師玩兒起捉迷藏的游戲:你來我走,你走我追,治好了這里,強迫了那里,治好了那里,強迫又轉移了陣地。有人開玩笑說,強迫癥非常懂得如何周旋于患者與治療師或咨詢師之間,究其原因,卻是那個“強迫的”和“被強迫的”沒有“對上眼兒”。沒有深度共情,沒有心靈的溫暖與洞穿,“強迫癥狀”的冤屈沒有得到昭雪,它焉肯離去?

面對強迫癥之痛,以及治療之難,“老東家”撰寫了一本《如何戰勝強迫癥》,這讓我既喜又憂:一喜,強迫癥一向被劃歸于疑難雜癥,當代精神醫學將其稱為“精神障礙”,心理咨詢師無下手的資格。而“老東家”敢于在其怖畏氛圍之中大吼一聲,也算丈夫所為!“老東家”從事心理咨詢十六年,并與精神科醫生合作多年,想必已經將精神醫學與心理咨詢作了深度整合,借咨詢師之口整合精神醫學與咨詢心理學,成一家之言,助力有需求的來訪者,對強迫癥患者來說不失為一個福音。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強迫癥”,會出現如下信息:“強迫癥(OCD)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即“神經精神疾病”,也就是說這種病非常難以治愈,而且成因不清、療效不明。但凡成因不清楚的疾病,都會在我們心理上制造一種“難”以治療的感受與認知。而“老東家”居然敢大言不慚地說“三句話戰勝強迫癥”。我并無譏諷、嘲笑之意,而是想用我的嫉妒之心來表達對“老東家”不受限于既往專業的限制而能夠繼續深入研究的勇氣與執著的贊嘆之情。

這一喜之中自然也暴露出我對強迫癥的畏懼之心和強迫癥治療之艱難,還有對有為青年的無畏精神和敢于超越之喜,或許這種感佩之中也有搭車之嫌——此位勇士我認識!自己沒那種能力,但因識得勇士也覺得臉上有光,更何況此等勇士還要“強迫”我寫點什么,似乎這種美差降臨我到身上也是一種光耀。

憂之一字,卻也道出我對強迫癥治療之“怕”,而這個“怕”也便投射到對“老東家”著書的擔憂:有理論,強迫癥患者看得懂嗎;有操作,強迫癥患者會按你的提示操作嗎;有體悟、有悟性的人會得強迫癥嗎?

以上這些擔憂使我在想法上認同了諸多精神科醫者對強迫癥治療所下的“難”的定義,這種認同便也成為我的一種“強迫性思維”,而這種強迫性思維來自于我對醫者的過度認同,也來自于自身對醫治強迫癥的“無知”,這種“無知”背后是我對自己的能力的質疑。

我試著參照“老東家”書中給的“二階段模型”(即想法認同和情緒驅動)展開治療。

我認同了什么想法嗎?是的,我認同了醫學的“權威”,對應的便是我自己的平庸,甚至是無能感,以及我對醫療知識與技術的匱乏;也認同了醫療之“難”,對應的是我所經歷、所見證的無法醫治的某些疾病與死亡;最終便也認同了強迫癥治療之“難”,因為我聽到的治不好的消息多于治好的消息;認同了行業規則,卻也泛化了專業無能感,認同與接受了自己的“有限性”;認同了“心理咨詢師不能治療強迫癥”之專業邊界設置,卻因為童年的超我認同而泛化成為“我不可以碰強迫癥”,從而失去幫助強迫癥患者進行心理建設的可能性,認同了“我不可以突破邊界去探索”這一超我認同中的懲罰經驗,也認同了自己曾經的創傷引發的“無能感”,對應著我們從小就有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的破滅。這一系列認同都對應著內在的欲望、情結、防御或創傷,當它們與認同重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便失去了著手治療的“靶目標”,因為重疊的認同覆蓋了早期認同的痕跡,使最初發生強迫的“動力源”或“刺激源”隱藏在自我意識之外,有如一支銀針消失在千里白雪之中,無跡可尋。這種“認同”成為我們“不敢”“不能”“不可以”的聲音的代言人,這種聲音背后跟隨的是隱隱的懲罰者的“高大”與“全能”,而那個“高大”與“全能”的懲罰者所對應的是小時候無助、無能、無奈、無力的創傷性經驗。這種認同成為自我設限的最大障礙,而破解這個自我設限的前提,便是反認同。于是,在知曉了認同與反認同之后,自我功能就重新掌舵:擁有遵守規則與突破的靈活性。例如,我可以選擇平素遵守交通規則,而在救人時允許自己闖一次紅燈……因為一切創新都伴隨著對舊有事物的突破;一切完善與發展都充滿了新的創造與嘗試。

有什么情緒出現嗎?是的,不過此種情緒被我強大的理性功能掩蓋了,只有心思極其敏銳方可洞見。在一系列的想法認同之下,曾經被治療失敗的經驗、咨詢失敗的經驗、自戀受損的經驗以及死亡焦慮的經驗一股腦兒地滲透在廣泛的懷疑之中并使其他情緒和行為產生,既有思維、觀察,又有掩蓋、藏匿、變身之后的哀傷以及自戀受損之余的生氣,而生氣則陪同著失望一起出現,再細致體會下去,又發現失望卻是因期待而生,因理想化而有,因幻想而存在。倘若再細致一些,仍然可以看到每一種存在——無論是期待或者理想化、幻想,以及生氣、憤怒等情緒的出現,都伴隨著自我價值的不充沛、不飽滿、不穩定、不安全、不被滿足……

如此一層層探索之后我們便會發現,強迫之下累積的是受傷之后的多重失落、無望與習得性無助和功能性失調。而隨著強迫出現的,卻也是生命力,一種“不認同”的覺照與掙扎,只不過這種“覺照”尚處于無意識的本能推動之下而沒有進入意識層面。但是因為內在覺照功能尚在,便使得在這種認同之下彈壓出它的對立面——那種“不認同”順著“認同”來時的路徑以反抗的形式顯現。如此,一種認同,一種潛意識的不認同均產自于我的內在生命力,只因意識程度不高而處于勢均力敵的較量之中?!罢J同”與“不認同”這兩部分因為并未同時亮相而導致我們忽視過往所見。最重要的是,這兩種存在于意識與無意識之中的力量進行角逐之時,它們的生長之源(那種心性)卻出現了“功能失調”,因此無法對對立、區別、沖突的兩面性進行協調。于是,便產生了“卡在門口”的強迫——想進的進不來,想出的出不去。雙方多次發力,出者用力,進者猛攻,勢均力敵而僵持不下。

這種現象讓我聯想到“三角關系”的相關畫面:一個小孩子面對父母爭吵互不退讓的局面無法做出選擇,不能支持媽媽,也不能選擇爸爸。支持媽媽便選擇了弱勢,這代表其害怕爸爸的強勢、暴力與被懲罰;選擇爸爸似乎又背叛了媽媽而讓自己失去包容、溫暖與關懷。孩子看著父母你來我往、無休無止地爭執,小腦袋左看看爸爸,右看看媽媽,搖來晃去停不下來。這個搖來晃去的小腦袋,有可能便記下了“左右左右左右左右”的肢體語言,漸至泛化到產生一遇到較大的矛盾沖突就搖頭晃腦的強迫習慣性反應。

對于孩子而言,不能做出選擇,是因為兩邊都喜歡,兩邊都厭惡,兩邊都有吸引力,兩邊都會令其產生恐懼感,做出任何選擇都會受傷,不做出任何選擇也會受傷,真的是左右為難。上升到意識層面是選擇性困難,下降到潛意識層面是強烈的矛盾沖突。

我不太懂強迫癥,自知寫不出像“老東家”一樣的條分縷析的操作性指導性著作來,但是從書稿看來,里面確實介紹了一些可以拿來一用的操作性方法,這很難得。一個強迫性的不能“結束”的癥狀,以反復的形式不斷重復出現,就像一個不斷告狀的上訪戶,圍繞自己的“冤情”反復訴說、反復上告要個說法,也就是說他一定有一個出自他內心的“說法模型”。但是它既然難于選擇,“老東家”索性讓他把矛盾沖突意識化:寫出“強迫癥帶來的好處”和“強迫癥帶來的壞處”,甚至寫“十個價值觀領域”的某種重要程度。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強迫性重復”的概念,大意是說創傷會避開意識的監控,在潛意識的運作之下再現。也就是說有時創傷會心不甘、情不愿地表面上似乎消失了,但是在潛意識之中,創傷似乎有一個獨立自我,而不隸屬于個體整體的人格自我,它因為受傷而懷疑意識自我的能力,于是選擇“獨立”——我們姑且稱它為“創傷自我”,一方面不讓意識自我發現這個“創傷自我”的存在,一方面選派超級敏感、極其敏銳的偵察功能經修飾之后潛藏在日常功能之中,另一方面卻積極備戰重點防御伺機戰斗:逃跑或報仇,它不相信意識自我或者理性功能可以幫到自己,于是自組部隊進行自我保護。所以,與創傷類似的事件總是會出其不意地顯現。

強迫癥有其潛意識運作的規律,但是它好在呈現的許多癥狀是有現實依據或現實意義的,潛意識的創傷自我就隱藏在強迫癥狀之中,也隱藏在具有現實意義的強迫癥狀意義之下,抽取其核心的象征意義,或許是可以接近強迫癥患者通過反復的癥狀言說的隱情吧——看得見的癥狀是大眾生活之常而看不見的隱義卻是患者真正的“借尸還魂”的精妙計劃。將無法言說或者羞于言說的體驗、感受,隱藏在日常生活的常見現象之中,恰也是強迫癥患者心靈之精巧的體現。

強迫癥患者也有精妙如斯的明靈妙心:制造一個強迫的現象,并夾雜一個左右為難的懸疑情結。如果把這個現象或者過程比作雞毛信的話,能否解決當然要看醫者盯著的是雞毛還是信,也取決于醫者是否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

若果真如此,“老東家”的三句話,便無疑是在試圖提供一個地圖,帶領有心人按圖索驥尋得寶物而歸,那個寶物應該是心靈自由,應該是身心健康,應該是人際和諧,應該是家庭和睦。這份心靈向導的良善行動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倡導的,希望他這份探索心靈世界的勇猛之心繼續精進而行,也希望“老東家”借助此書的出版在助人助己的道路上健康前行!

是為推薦!

馬宏偉 博士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心理分析師候選人

2021年8月于本覺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平塘县| 淮安市| 内黄县| 南陵县| 睢宁县| 湟源县| 吉水县| 吉隆县| 武夷山市| 左云县| 泌阳县| 铜川市| 根河市| 江安县| 沈阳市| 葵青区| 界首市| 蒲江县| 合作市| 金门县| 三亚市| 宁陕县| 清水河县| 丰都县| 天柱县| 天气| 孟连| 汽车| 麟游县| 西贡区| 莱州市| 苗栗市| 惠州市| 茂名市| 诸暨市| 怀来县| 杭锦旗| 喀什市| 昭觉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