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神骨鑒附錄(7)
- 曾國藩冰鑒(第二卷)
- 宋天天
- 5343字
- 2014-09-11 17:08:05
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660一前621在位)謂伯樂(以善相馬著稱,秦國人)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娭?,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蹦鹿唬骸昂务R也?”對曰:“牝而黃?!笔谷送≈?,而面。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牧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比舾拗^,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厦孢@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秦穆公對伯樂說:“你年紀大了,你的子孫中有沒有可被派去訪求良馬的人呢?”伯樂回答說良馬可以靠外表的形態、骨架去鑒別。但是要說到天下最出眾的馬,卻只能靠一種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神態氣色來鑒別。這種馬跑起來快得馬蹄不沾塵土,駕車快得不留車轍。我的子孫在相馬方面都是下等人才,他們可以鑒別出良馬,卻鑒別不出天下最出眾的神馬有個和我一同擔柴擔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在相馬方面的功夫不在我之下,請讓我引他來見您。”穆公于是召見了九方皋,派他去訪求駿馬。過了三個月后,九方皋回來報告說已經找到了一匹駿馬,這馬正在沙丘上?!蹦鹿珕柕朗瞧ナ裁礃拥鸟R呢?”九方皋回答說是匹黃色的母馬?!鼻啬鹿闩扇巳ド城鹕先∵@匹駿馬,一看,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得知后,十分不高興,便把伯樂叫來并對他說壞啦,你推薦來讓去訪求良馬的人就是連馬的顏色、性別都不能區分,又怎么能鑒別出馬的優劣呢?”伯樂聽后深深地嘆了口氣說九方皋相馬的技術竟是如此高明啊,這正是他大大超過我的地方。像九方皋所著眼的,純粹是馬的內在神韻;他只要得到了馬內里所具有的出眾品性,就可以完全忽略這馬的外表;他只看重馬內里所具有的出眾品性,就可以完全忽略這馬的外表,他只看重馬的內在品質,而不看重馬的外表。那些應當受到鑒別的方面,在他眼中暴露無遺;而那些不值得在意的地方,在他眼中都隱匿起來。也就是說,他只注意觀察應該注意和重視的方面,根本不去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地方。
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技術,還有比相馬本身更寶貴的意義?!焙髞砟瞧ヱR被送來了,一看果然是天下難得的駿馬。這段對話說明,伯樂相馬的神技歷來為人所嘆服,而他無私推薦賢人的品格更為難能可貴。秦穆公讓他推薦一個善于相馬的人來代替他,他沒有推薦自己的兒孫親屬,而是不遺余力地保舉了相馬技術高深的九方皋,從而確保了在自己身后,仍然會有真正的“天下之馬”脫穎而出。
伯樂相馬,注重馬的內在本質,而不注重馬的外形,九方皋相馬更是如此。所以能夠選出天下難得的駿馬。相馬同選人。現在,有些執政者,在選人用人方面,缺乏伯樂薦賢為公的精神,更缺乏九方皋的才能。
他們有的只是為自己著想,想的只是“位子、兒子、票子”,而不想黨的事業、國家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否后繼有人。有的選人只看是否“聽話”,是否能“按自己的意圖辦事”,是否維護自己的“獨立王國”。而根本不看其是否忠于黨、忠于國家和人民,是否具有真才實學,是否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這樣,往往讓一些心術不正的投機者得到重用,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沒。這是完全不可取的。你要得到真正的人才嗎?那么,就請學習一下伯樂和九方皋。
《國語·楚語》下篇中,記述了春秋時期趙簡子和王孫圉在一次宴會上的談話。在這次談話中,王孫圉提出了人才是寶中之寶的觀點,其政治見地實在令人敬佩。
楚國大夫王孫圉出使到晉國,晉定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前511一前476在位,名午,晉頃公子)設宴款待他,晉國大夫趙簡子(春秋時晉國卿大夫,趙武之子,即趙簡子,亦稱趙孟、趙簡主)作陪。席間,趙簡子擊響佩玉作贊禮,并向王孫圉說道:“楚國的美玉白珩還在嗎?”王孫圉答道在。”趙簡子又說道:“這塊寶玉價值多少呢?”王孫圉回答道:“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勃,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悅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又有藪曰云夢,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幣帛以賓享于諸侯者也。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圍聞國之寶,六而已。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本褪钦f,這塊白珩,我們從未把它看成寶,而視為寶的是善于辭令,能說會道的觀射父,他善長外交,能夠結好諸侯,不使我們國君在諸侯面前丟臉。還有一個左史叫倚相的人,也是楚國的寶。他能陳述先王的訓誡,有條不紊地安排國家的各項事務,早晚向國君講述歷史的經驗教訓和先王治國的法則,使國君不忘先王的功業而奮發進取。他還能討得天地鬼神的歡喜,順從他們的意志行事,使神鬼不怨恨楚國。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大澤叫云夢,連著徒洲,它是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的產地,這些豐富的物質資源,是完成國家稅收,防備外患的物質基礎,又是結好諸侯的饋贈禮品。這樣與諸侯修好的物質具備了,又有善于交往的人員與諸侯聯絡感情,再有防備外患的準備,更有上天的照應,國君就可以消除與各國的陽閡,楚國人民就可以得到安寧的生活。這些才是楚國的寶貝啊。至于白珩,只不過是先王的玩物罷了,那算什么寶貝呢!我聽說國家的寶,有六種啊。聰明而有才德的人,能夠掌握形勢、分析問題,并輔助君王治好國家,就把他當作寶貝;祭祀時用的玉,象征美好,使國家免遭水旱之災,也應視為寶物;龜甲可使筮卜作為選善避惡的標準,也應視為寶貝;珠能防火,也是寶貝;金屬能制造兵器,也是國家的寶貝;山林沼澤,是國家經濟來源之地,也是國家的寶貝。像那些雜亂的鳴玉聲,即使楚國地處邊遠,文化落后,也不能把它當作寶貝。
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王孫圉就把人才列為“六寶”之首,看成是寶中之寶,確實具有很高的政治見地。今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口號。人才是創業之本,人才的興旺發達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觀念日益深人人心。但是,我們確實有一些同志的認識遠不及王孫圉這位古人。他們同趙簡子一樣,目光非常短淺。他們眼中無才,心中忌才。對人左右挑剔,求全責備,甚至棄人之才,毀人之才。所以,應該向這些同志進一言,沒有現代化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各種人才,政權就無法鞏固,四個現代化建設更無從談起。人才是寶中之宜《資治通鑒·周紀》中記載了齊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獵時的一番對話,十分令人深思。書中記載說:
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徒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前336一前320在位。齊桓公之子,名因齊)和魏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公元前;369一前319在位,魏武侯之子,名螢,又作太子螢)一同在郊外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道:“齊國也有寶貝嗎?”齊威王回答說:“沒有。”
魏惠王說道我的國家雖然很小,但有十枚直徑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輛車的夜明珠,難道那么大的齊國,能沒有寶貝嗎?”齊威王說道:“我們國家的寶貝與你的寶貝不同。我有一個大臣叫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國就不敢來侵犯我們,泅水上的十二個諸侯都要來朝拜齊國。我還有一個叫盼子的大臣,讓他去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我河中來捕魚。我的官吏中有一個叫黔夫的,讓他去鎮守徐州,北邊的燕國就祭祀求福,希望我們不要去進攻他,西邊的趙國也跟著祭祀福討好于我,不要去進攻他們。這兩國的百姓遷到齊國來居住的就有七千余家。我還有一個大臣叫種首,讓他防備盜賊,經過他的治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如果把這四個大臣比作夜明珠,他們能夠照耀千里,豈只照亮前后各十二輛車的夜明珠可以比擬的呢?”魏惠王聽后,感到非常慚愧。
以什么為寶,反映了人們不同的志趣和政治見地。齊威王以人才為寶的見解,顯然比魏惠王高明得多。齊威王的四個大臣能照耀千里,豈是照亮前后各十二輛車的夜明珠可以比擬的。人才是創業之本,也是守業之本,所以人才是寶中之寶。但是,要把創業之本變為現實,把寶中之寶變為改造世界的動力,還在于用人得當和人才本身的主觀努力。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了齊宣王六年至七年間(前;1;——前;12),孟子與齊宣王關于怎樣用人的一段對話?,F摘錄如下: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程求大木。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汝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
‘姑舍汝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我?”
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孟子謁見齊宣王時對他說:“您要建造一所宏大的宮室,就一定會派工匠去尋找巨木。工匠找來了巨木,您見了就很高興,認為他能夠勝任其職。如果工匠把木料砍小了,您見了就會生氣,認為他不稱職。人們從小研習一門技藝,長大后便想將它加以應用。可是大王卻對他說:‘扔開你所學的那一套,照我的話去辦吧!’這怎么行呢?假定您有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雖然價值連城,也必定會請玉匠來雕琢它。可是一談到治理國家,您卻對臣子們說:‘扔開你所學的那一套,照我的話去辦吧!’這跟您教玉匠怎么雕琢玉石有什么兩樣呢?”
通過孟子和齊宣王的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孟子主張一定要把國家交給具有真才實學且德才兼備的人去治理,君主不應隨便對其文武百官指手劃腳,不要過多地干涉他們的行動,要尊重他們的政治經驗,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放手讓他們大膽地、創造性地去工作,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并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和主張。只有如此,人才才能廣泛地涌現出來,才能樂于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才能在事業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據《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記載,三國時,一個叫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縣人)的人,非常具有才華。漢獻帝被董卓挾持西遷時,王粲來到了長安,左中郎將蔡邑(132一192,字伯喈,陳留圉人)見到他,便認為他是一個奇才。當時蔡邕的文才巳經非常出名,又受到朝廷的重視,經常車馬盈門,高朋滿座。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宴客,家人來報王粲在門外求見,蔡邕慌忙起身拖著鞋子就出來迎接。蔡邕親迎王粲進入客廳,客人們以為是貴客臨門,大家不約而同地舉目看他,卻是一個年少體弱、容貌不揚的年輕人。
滿座客人都感到驚詫。蔡邕立即向大家介紹說:“這就是三代顯官的王公家的孫子,名叫王粲,很有天才,我不如他。”并說我準備把我家的書籍文章全部送給他。”由于蔡邕的介紹,王粲的才名被大家廣為傳揚。十七歲時,司徒征召他去做官,皇帝任命他為黃門侍郎,由于當時西京混亂,王粲沒有就職。于是他便到荊州劉表那里寄身。劉表見王粲貌丑體弱,不拘小節,沒有重用他。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曹操委任王粲為丞相府的屬官,并賜給關內侯的爵位。曹操擺酒漢濱以示慶賀,席上王粲舉杯祝賀說:“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士去之。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窺。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引三王之舉也?!本褪钦f,目前的形勢是:袁紹起兵于黃河以北,倚仗兵多將廣,妄圖兼并天下,然而他對賢能之士不能使用,故人才外流。劉表擁有荊楚廣大地區,坐以待變,自認為可仿效周文王從西方興起成就統治天下的事業。而避亂荊州的人,都是天下的俊杰;劉表不知任用他們,所以國家無輔,日趨沒落。而你聰明的曹公,在克定冀州之日,剛下車就整頓軍隊,收羅任用人才來平定天下。在平定江漢一帶之后,便舉薦、提拔了許多賢能之士,并把他們放在非常顯要的位置上,因而天下的人都擁護你,響應你,文臣武將你都能重用,他們都愿為你盡力。你的這些做法,是古代賢君的行為?!蓖豸拥闹锌戏治?,受到了曹操的贊賞,于是便提升他為軍謀祭酒。魏國建立后,官拜侍中,他知識廣博,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