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激情燃燒的歲月(1)

馬云堅信,創業的首要條件是“創業激情”。他說:“從事電子商務是一個新的領域,最重要的是永遠為你所激情的事情激情下去。”而阿里巴巴的成功,則為這一論點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

1.“云”本布衣

每個人都不會一生下來臉上就寫著偉大。在耀眼的光芒放射之前,一定是一段平凡普通的歷史。馬云更是這樣,從少年到大學,一路走來并不順利。

“精神對物質的比例是三比一”,被《福布斯》稱為“東方拿破侖”的馬云似乎一直在實踐著拿破侖的這句格言。不氣餒,不放棄,在他平凡的成長歲月里,依舊可以找到他對夢想的那份執著。

1964年馬云出生在西子湖畔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個藝術家,爺爺解放前當過保長,在以后10年“文化大革命”歲月中,馬云的出身被歸為“黑五類”,馬云的童年充滿了屈辱和辛酸。

通常人們總以為成功人士身上有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有些常人所不及的特質和稟賦。其實馬云是個很簡單的人。

小時候愛打架,仗義行俠,為朋友兩肋插刀,別看他單薄瘦小,打起架來卻算得上一條漢子。

小學五年級時,一個家伙又沒來由地罵他的爺爺,他立刻躥上去,用書劈頭蓋臉狠掃過去。相比馬云的小個頭,那家伙可高大強壯得多。他反身用雙臂絞住馬云。雖已透不過氣來,但憤怒早已趕跑了懼怕與畏縮,馬云在下面一陣亂抓亂扭,反與那家伙纏在一起,摔起跤來。結果,馬云的頭被狠狠地推到水泥地上,撞開一個洞,里面的骨頭都看得見,在醫院縫了3針。

馬云小時候的功課并不好,數學曾考過一分,但英語特別好。

為了學好英語,馬云吃了不少苦,從13歲起,就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外滿杭州跑。“從小我的英文就很好。小時候學英文,也是蠻艱苦的,大概有8年時間,每天騎自行車到西湖邊去,背單詞,背課文,不管刮風下雨下雪。每天在杭州飯店,就是現在的香格里拉飯店門口,逮到老外就跟他練口語。”

沒考上大學之前,馬云真正處于社會的底層。他當過臨時工,為印刷廠蹬過板車,是路遙的小說《人生》改變了馬云的人生。

馬云考大學考了3年,最終才以差本科線6分的成績,考入杭州師院的專科,僅僅因為那年的英語專業男生學員招不齊,所以才把他升為本科。

大學畢業后,馬云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誰也說不清英語對馬云的一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英語使他了解了世界,結緣互聯網。如果沒有英語,馬云的人生會是另一種模樣,更不會有現在強大的阿里巴巴。

頑強,堅忍,抗擊打能力強,馬云事業的成功是以此三點為支撐點的。

馬云俠肝義膽,交游甚廣,朋友眾多。朋友的幫助是他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當馬云在大學三年級當院學生會主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因一點小錯而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試的資格。這個同學和馬云并沒有特別深的交往,但是馬云深為他痛惜,因為這個同學的專業成績相當不錯。如果他不能參加研究生考試,就意味著要被分同遠在農村的家鄉,再也不會有專業發展的機會。馬云對他說:“OK,我去給你說說。”然后馬云就去找班主任,找系領導,找院領導,足足花了兩天半時間,終于說服了他們。結果這個同學非常優秀,一下就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從那以后的四五年里,馬云再也沒有聽到他的音信,馬云自己也把這件事忘記了。1995年,馬云在深圳,突然跑來一個人,激動地握住他的手說:“我聽朋友說你到了深圳,所以我專門從廣州趕來看你。”馬云一看,原來就是那位考上研究生的同學,現在已是一家著名的外資公司在廣州的總經理。

每當想起這些無心交上的朋友,馬云就覺得一顆善良真誠的心的可貴。他無不寬慰地說:“雖然也有被出賣的傷痛,但一顆善良寬容的心,總能交上一大把真誠的朋友。現在不定什么時間,突然沒來由地會有一個朋友打電話過來:

‘喂,馬云,現在怎么樣?沒什么大不了的,有事我們給你扛著!”’

越是紛繁復雜的地方,越需要簡單平和的心。出身低不要緊,資金少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一介布衣里包裹著一顆火熱的心。對事業,對朋友,始終如一。

2.一條道走到黑。未必不好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就是本著這樣的一種精神,馬云才能不顧輿論的壓力、不顧親朋的反對,毅然投身于商界,展示了一個事業型男人近乎固執的執著。

執著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馬云成立海博翻譯社后,第一個月,翻譯社收入只有700元,可是房租一項就要支出去2000元,沒有掙反而賠上了。這時候,有人說馬云你可別犯傻了,安安穩穩地當大學老師得了,瞎折騰什么!

可是,馬云滿不在乎。他的特點就是認準一件事就堅持到底。

當他最初的合伙人因為翻譯社賺錢不多而動搖的時候,馬云卻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滿世界地去賣小商品,包括賣小工藝品、賣花、賣書、賣衣服,他還曾經銷售過一年的醫藥,推銷的對象上至大醫院,下至赤腳醫生……馬云用最原始的方式維持翻譯社的運轉。憑著這股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的“傻”勁,馬云的海博翻譯社終于活了下來,并逐漸成為杭州最大的一家翻譯社。當然,這并沒有影響他的“正業”,在做這些事的同時,馬云還是全校課程最多的老師。在大學工作的這6年中,馬云干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工作,別的老師一個禮拜上8節課,他上24節課,晚上還要走基督教青年會的夜校教英語。由于英語好,他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游客擔任免費導游。由于馬云的熱情和勤懇,他被評為學校十大杰出青年教師,而且被破格提升為“講師”,校領導還許諾將來讓他當外辦主任,無比燦爛的前程在等著馬云。

經歷就是財富。也許,馬云正是在賣小商品、推銷藥品的實踐中,開始了對現在叫做電子商務的東西的朦朧渴望。而認準一條路就堅持到最后的精神是他實現渴望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國內互聯網圈內,馬云經常帶著一隊人馬在廣州、深圳和東莞“巡回演出”。每每在馬云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聽眾席中會掌聲不斷,由于慕名而來的人太多,不少聽眾一直站著欣賞馬云的好口才。

其實,馬云的這兩下子主要是當年教書的時候練出來的,別看他上臺前從來不備草稿,可時常是一開口就收不住,慷慨激昂,沒有一個半點講不完,這完全得益于在大學教書時候的歷練。

和其他網絡同行的客戶大多是10多歲的網民、網友不同,阿里巴巴的客戶幾乎全部是創業中的網商。因此,現在每次遇到自己的客戶,馬云不是和大家討論如何“打怪”和“練級”、互動娛樂,而是探討如何創辦、經營企業。

一個有志于成功的人,要干一番事業,首先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這樣才能擺脫各種誘惑,照著這個理想一路走下去;其次,你要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選擇具有長遠空間的業務去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早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3.最苦莫過北漂時

似乎上帝在成全一個人之前,必先考驗一個人。北漂的那段日子里,窮困、壓抑、憤怒、困惑、迷茫、無助……總之所有和失落有關的詞匯都可以加諸于馬云身上。但是,他沒有倒下,也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風云人物。

北京是每一個男人都夢想的地方。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祖國的心臟,是56個民族14億人民都心馳神往的地方。

還是在馬云開始做黃頁的時候,就感到杭州這個城市太小了,既不是全國的信息中心,也不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他們到外省市發展業務時,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根本不買杭州小公司的賬,馬云便漸漸萌生了將公司總部遷往北京的念頭。

1995年12月,馬云第一次北上,是只身赴京的。在北京他得到一個叫錢鋒的朋友的幫助。錢鋒外號“錢大爺”,其實當時還不到30歲,他開始在四通公司干,后來自己出來做BP機生意。為了幫馬云,“錢大爺”放下了自己的生意,開著一輛捷達車,全天候陪同馬云,那真是舍命陪君子。

從此在寒風凜凜的北京街頭,在各個部委的大樓前,在幾大媒體的大門前,多了兩個永遠是腳步匆匆的人。小個是馬云,肩上背著一個筆記本電腦;高個是錢鋒,手里老是握著把汽車鑰匙。

那時的北京還沒人知道中國黃頁,更無人知曉馬云。

為了在北京造勢,馬云首先想把從杭州帶來的資料拿到北京一家媒體上發表。在當時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北京的媒體還不敢大張旗鼓地宣傳互聯網。當時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還不明朗。有關網絡高速公路的爭論也剛剛開始。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能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否則將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必須加快發展互聯網,否則中國將被數字鴻溝擋在信息時代之外。政府沒表態的事,媒體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馬云最后還是通過一個報社的司機找到了一位《中國貿易報》的副總編輯。幾天之后,《中國貿易報》記者江勇寫的5000字長文《走近馬云》,發表在《中國貿易報》上,這是北京媒體第一次報道馬云和中國黃頁。

馬云后來又拜訪國家信息中心和《經濟日報》信息部,結果也沒有實質性進展。

這時,馬云認識了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工作的杭州老鄉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義,雖然她聽不懂馬云的網絡模式,但卻被他的熱情打動了。她對馬云說:“馬云啊,你的后果自負,跟我沒關系,只要是合法的。但我可以記錄你的這個事情,因為我們做的是‘生活空間’,這個節目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你有理想很好,我們可以記錄你實現理想的過程,但是結局你是要自己收場的。你這個牛吹出去了,萬一你是胡鬧,或者最后結果證明你是典型的胡思亂想,我們也無非記錄了一個善于幻想的人的一段經歷。”

馬云在北京的上門推銷,在各大部委和各大媒體中的高層公關,都以失敗而告終。馬云不僅沒有簽下一個合同,沒搞到一條信息,甚至沒有拿到一份訂單。

馬云在走訪《人民日報》時,當時一些工程院院士認為網絡不符合中國國情,信息高速公路離中國太遙遠。馬云憤慨激昂地說:“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搭上的是末班車,錯過了就很難再有機會了,對于處于劣勢的我們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御。”

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聽完馬云的講課后深受啟發并認為政府上網是一種必需。第二天范敬宜就給中央打報告,申請《人民日報》上網。報告很快就批下來了。《人民日報》上網工程啟動了。馬云為了拿下這個工程,把中國黃頁最好的工程師調到北京,為《人民日報》精心制作了好幾個主頁。毫無疑問,在制作網頁方面,中國黃頁當時的技術是國內最好的,但《人民日報》主管工程的人還是把這個項目給了別人。

馬云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唯一的安慰是《人民日報》為他報銷了杭州到北京的往來路費。

數日后,在朋友的幫助下,馬云在長安俱樂部的雷吉爾餐廳搞了個新聞發布會,有30多位報界老總和地產商參加。新聞發布會開始后,黃頁的工程師們擺上電腦,當場演示從電話線上下載的中國黃頁的頁面,馬云激情演講了一小時,從網絡應用到網絡前景,但蒞會的老總和記者們似乎只聽懂了三分。

還是那句話,馬云太超前了。中國黃頁生不逢時。

《書生馬云》專題片的最后一幕是,馬云疲憊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望著車窗外的街燈,一臉茫然,神色凝重,喃喃地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么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再也不會如此落魄!”

1995年底,正是楊致遠的雅虎起飛之時,也正是貝索斯的亞馬遜誕生之時。假設馬云的北上成功,假設馬云順利地把新聞、財經、文化、體育裝進中國黃頁,中國黃頁會不會成為中國雅虎,成為中國的第一個門戶網站?果真如此,中國門戶網站的誕生就無須等到1998年,中國互聯網的歷史就得重新改寫,中美網絡產業的差距就會大大縮短。

但果真如此,馬云的阿里巴巴呢?馬云的B2B呢?中國的電子商務呢?

歷史會選擇人生,人生卻很難選擇歷史,你只有跟時代的步調相協調,才能大展宏圖,太快或太慢,都會出問題。因此,1995年底馬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那時的中國還沒有做好準備接受互聯網,也沒有做好準備接受馬云這位中國互聯網的先驅!

現在的馬云具備了承受一切打擊的能力,哪怕是全世界都站到對立面都無所畏懼。可是,每當回想起當年布滿血絲的雙眼和四處奔波的背影,心里難免會有一陣陣的酸楚,難道這就是歷史送給拓荒者的禮物嗎?

4.淚別黃頁,再戰不休

“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他早有心理準備,自下海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條艱險的征程。頭破血流是難免的,即使身陷絕境,他也必須承擔。

在1995年的時候就做起了中國黃頁,你不得不佩服馬云超前的眼光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這是絕對的中國互聯網的拓荒者,第一個出發,所以走在了前面。

頁的開創作用和示范效益是巨大的。

到了1995年年底,馬云遇到了第一個競爭對手——“中國之窗”,這個網站的背景是中科院。中國之窗給中國黃頁造成的威脅并不大。

但是,中國市場上拷貝跟進的速度是驚人的。到了1996年初,幾乎一夜之間冒出了好幾家堪稱強大的競爭對手:“東方網景”、“亞信”、“西湖網聯”……新生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驟然激烈起來。

當時田溯寧實力雄厚的亞信差點成了中國黃頁的死敵,幸好田溯寧發現在網站業務這塊自己的優勢并不比中國黃頁大,于是轉向光纖鋪設和網絡工程建設。田溯寧幾年后成了中國網通的掌門人。

西湖網聯就不同了。這是家門口的對手,而且兩家實力懸殊太大:當時西湖網聯是擁有3億多資本的國企,而中國黃頁的注冊資本只有10萬元。西湖網聯從中國黃頁的成功中看見了互聯網市場的前景,于是開始全力搶占這塊市場。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不公平競爭。西湖網聯財大氣粗,中國黃頁勢單力薄;西湖網聯有政府背景,中國黃頁只有民間身份;西湖網聯壟斷著網絡技術平臺,中國黃頁只能依靠海外服務器。

在杭州老百姓眼里,西湖網聯是正規軍,中國黃頁是游擊隊。正規軍打敗游擊隊是沒有問題的。但競爭的結果卻是中國黃頁占了上風。連杭州市政府都承認,中國黃頁做得比西湖網聯好。

馬云北上失敗,把新聞、體育、文化裝進中國黃頁的計劃泡湯,把中國黃頁變成中國雅虎的壯志落空,也使得把中國黃頁總部放在北京的計劃根本無法實現。

1996年初,黃頁一度發不出工資。好在馬云啟動的代理制很快有了成效。紡織進出口行業的廣告代理簽單,10萬元打進黃頁賬號,解了黃頁燃眉之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乾安县| 老河口市| 木里| 吴堡县| 乐安县| 中卫市| 朝阳市| 临泽县| 克拉玛依市| 广汉市| 西藏| 石家庄市| 分宜县| 尉氏县| 封开县| 巫溪县| 陈巴尔虎旗| 咸宁市| 辉县市| 威海市| 雅江县| 九龙县| 通州市| 乌兰察布市| 梁河县| 宕昌县| 永州市| 本溪市| 浦县| 延寿县| 伽师县| 辽宁省| 兴宁市| 禄丰县| 砀山县| 丽江市| 邳州市| 万盛区| 温泉县|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