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創傷,就會正確認識人生
人們并沒有注意到,自己總是在以過去受到創傷的視角,也就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某件事。當與過去的創傷相似的事件發生時,那一瞬間,我們會不自覺地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現實。然后,我們就會想:為什么我的人生總是這樣?為什么要這樣活著?為什么心情又變得不好?為什么總是失?。俊鞣N負面印象產生之后,我們就會對自身失去信心。
一旦自信缺失,我們面對現實就會變得與一直受傷的兒時一模一樣,進而無法面對自己當下的人生,被其他人或事所支配,并因為事情無法如愿而對某件事感到力不從心。
與身體相同,心靈的成長也是分階段的
為了心理成長,我們要準確理解成長的階段。
我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幼年時期的我們,都是基于我們的內部來看待外部世界的。
在胎兒時期和剛出生的那段時間里,我們可以感知內心的活動,由此來觀察世界,并對外部的每一個事物都產生不可思議的感覺。
那個時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對于自己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
為什么窗外的樹葉會擺動?
為什么那東西(后來我們知道那是鳥)會在天上飛?
為什么眼前我最愛的人會變得如此憤怒,或如此悲傷?
這些原因我們都不了解,然后就會因此感到混亂。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外部世界的事物。然后,我們會成長到可以將內部信息傳達給他人的階段,再到可以在自身與外部世界之間架起橋梁的階段。
再往后,我們就可以了解自身的言行對外部世界和人的接受方式,以及其應對方式,還能夠感知我們的內心產生了何種感覺。
也就是說,我們會接受來自外部的反應(這是一種自身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并由此認識到,我們的言行會使外界產生一定的結果并得到反饋,這就是我們的經驗。
當我們能夠將自身的經驗向外部世界進行表達的時候,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便產生了聯系。
這種內外世界產生聯系并在此期間學習經驗的過程,是心靈成長所必需的。
長大意味著自己的世界擴大了
我們總是無法實現理想的心靈成長,總是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這是人們感到生活艱難的原因。
人們或許會感嘆,明明身體已經變成了大人,為什么意識還停留在兒時?為什么成年人也會如此不成熟?
大家現在是否理解長大意味著什么,以及成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實際上,我們對此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我們經常把身體生長、去學校學習、進入社會、承擔責任等當作長大,這種概念在我們艱難的生活中一直伴隨著我們。
長大本來的意義是自己的世界得到擴大的狀態,這和那種仿佛在牢籠中閉鎖自己的狀態截然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世界也在擴大。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能被父母抱著;到后來,我們可以在家中自由行動;再往后,我們上了幼兒園,有了自己的世界;上了小學之后,我們又會有很多之前不認識的朋友;中學亦是如此。就這樣,我們得以接觸和感知這個世界。
而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某種環境下的處事方式,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并在進入社會后繼續實踐(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沒有了童年時代的“牢籠”?。?。
進入社會后,我們理應意識到,我們應該從學校的圍墻(即被限制在內部的世界)和通用的規則中解放出來。在有限的學校世界里,我們的重點是適應學校生活,而心理成長根本沒有得到重視。
但是,我們依然使用在學校里習得的方式和兒時的習慣來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說,這種不協調感就是我們的心理還像孩子那般很不成熟,因而我們總會感覺我們的生活缺少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總是失敗?那是防御機制在作祟
我們已經從學校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但我們為什么還要給自己設置一些墻壁呢?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一點進行說明。在角色心理學中,我們把這稱為防御機制。
人是一種在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當中了解自己、發現誤區,并治療創傷的生物。但我們總是會給自己貼上“我就是這樣”的標簽,認為某件事對于自己來說是不可能的,并被這樣的想法所封閉。這種思考方式就是將自己與他人分割開來的墻壁,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防御機制。
我們分析了五種防御機制,然后得到了一種復合型的心理習慣。由于這種心理習慣,一種思考模式、行為模式,或者生活模式持續得越久,一個人未來的狀態、患的疾病,以及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者不會發生的事件)就越固定。

·由于曾經受到的傷害,我們總會關注同樣的問題。
·創傷消失之前,與該創傷相關的問題會持續發生。
·直面與現在的問題和煩惱相關的創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