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科學家從倫敦驅車前往愛丁堡,透過車窗,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于是科學家們議論開了。天文學家說:“多有意思,蘇格蘭的羊是黑的尸物理學家反駁說:“你的論斷不對,應該說,有些蘇格蘭的羊是黑的。”邏輯學家仍然感到不妥當,糾正說:“我們只能相信這一點:蘇格蘭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體的一面是黑的。”
可見,能不能說好話來自于思維的嚴密。
斯大林在回憶第一次聽列寧演說的情形時說:“當時,使我最佩服的是列寧演說中那種不可戰勝的邏輯力量,它雖然有些枯燥,但卻緊緊地抓住聽眾,一步一步地感動聽眾,最后把聽眾俘虜得一個也不剩。”可見,要把我們的意思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
思維的內容五花八門,要想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思想就必須要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這些要靠各個具體學科的學習來解決。但是,思維的形式(嚴格地說應該是思維形式的邏輯形式)卻是簡單明晰、有規律可循的一種工具。因此,在開始各種具體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學習點邏輯知識,可以讓自己在提高說話水平的過程中獲得更有力的思維武器。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用在邏輯學習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打好了邏輯基礎,就有了提高說話水平的基本條件。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邏輯方面的“天才”,他的雜文,如同投槍、匕首,一擊就可以刺到敵人的最痛處。他非常善于抓住對手語言中的邏輯謬誤,把對手駁得體無完膚。他的演講同樣也是深入淺出、周密妥帖,這些都反映出他的邏輯造詣。但是,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言,“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工作上”。這句話當然有先生自謙的成分,但是確實也反映出他的勤奮程度。他的邏輯能力絕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他自己刻苦學習的結果。早在留學日本的時期,他就鉆研過邏輯學。在1907年發表的《科學史教篇》中,他就認為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真理才能昭然若揭。后來,他除了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說中使用爐火純青的邏輯技巧,還寫了《論辯的靈魂》等十多篇雜文,可見先生對邏輯的重視與用心。
如前所述,邏輯是研究思維的形式的。思維的形式有概念、判斷(又叫命題)和推理三種。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征總和的思維形式,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類事物。在口語表達中與概念有關的邏輯問題主要是:概念要明確,概括要恰當,劃分要正確,要學會給某個新鮮事物下一個科學的定義。
判斷是對客觀事物的性質或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邏輯學上稱為假判斷。
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另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在這三種思維形式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我們思考問題使用的基本單位就是概念。它既是思維的形式,又是新的思維成果,因為我們對于某類事物的認識成果往往凝結成一個新的概念。而推理則又是在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可以把我們從未知引導到新知。關于這三種思維形式,涉及很多專業的理論和知識,在這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面面俱到地談清楚,大家可以參閱有關的邏輯學著作。
我們在這里強調的是:必須要重視邏輯訓練。如果你擅長辭令,那么邏輯知識可以令你錦上添花;如果你講話時總是不知道從何說起,不知道怎么有條理地表達你的思想,那么你應該從邏輯學出發,開始挑戰自我的訓練之路。在這方面有了進步,我相信你的收獲決不僅僅是擁有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你肯定會驚奇地發現,你看問題,做事情比以前少了盲目和困惑,多了自如和信心。
7.讓修辭為你的口才鍍鍍金
懂語法,你頂多能把話說通;懂邏輯,你頂多能把話說對;只有懂修辭,你才可能把話說好。因此,學習修辭的技巧是提高說話水平的重要步驟。
在說話辦事時應該考慮表達是否準確?是否把要表達的意思交代清楚了?說出來的話是否符合語法規則和邏輯規律?如果語法有錯誤,就是不通;邏輯方面有問題,就是不對;語法和邏輯都沒問題了,我們往往還要進一步追求更好的效果,而追求更好的表達效果就是修辭的任務了。因此可以說,語法管的是“通不通”,邏輯管的是“對不對”,而修辭管的則是“好不好”。如果你的口才平平常常,那么修辭可以為你的口才鍍上一層金,使其顯得光彩奪目,絢麗耀眼!
俗話說:一樣話百樣說。根據特定的語境、特定的目的,眾多可供選擇的表達方式中總有一個是最合適的、效果最好的,選用那個最好的從而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這就是修辭的任務。因此我們可以說,修辭就是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語境,恰當地選擇詞語和句子,以求得最佳表達效果的一種活動。也可以說,講修辭的目的是為了把話說得更有水平。出口成章是口才的最高境界,因此說話辦事更是離不開對修辭的學習和訓練。
修辭是一種追求更好表達效果的活動,它涉及的方面主要有語境、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選用、辭格的運用。
語境有兩種,一種叫做上下文語境,一種叫做社會語境。上下文語境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前言后語的問題。一句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放在具體的上下文當中的,起碼前言后語之間不能出現自相矛盾的錯誤。社會語境就更加復雜了,它包括說話的對象、時間、場合、周圍的情況等諸多因素,簡直可以說是無所不包。
善于說話辦事的人往往是能夠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在不同的場合中說出最得體的話語的人。這種感覺能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本領。
下面這一段話,用了一些修辭技巧,乍一看好像還挺有文學色彩,但是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整段文字的前言后語互相矛盾,不合邏輯。是為了描寫而描寫,忽略了上下文語境的問題:
清晨,我和小王來到景色如畫的未名湖畔。啊,美麗的未名湖,微波不興,明凈如鏡,它大約剛剛從睡夢中醒來,顯得分外的安詳和寧靜。我們舉目四望,發現湖畔四周早已三三兩兩地坐滿了好學的青年人。他們有的在念外語,有的在背詩詞;有的聲音高亢,像雄雞在報曉,有的嗓音洪亮,如銅鑼在轟鳴,千百個聲音匯成了一首向科學進軍的交響曲。
這段話單拿出其中的任何一句,可能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但是把這些句子放到一起,則顯得前言不搭后語。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處理好上下文語境關系的例子。
講修辭除了看語境外,還要注意詞語的選用。前面我們說過,要根據不同的表達目的和表達效果,恰當地選用最為合適的詞語。該文則文,該野則野。語言中并沒有什么天然的好詞與壞詞(這里指的是表達效果而非思想內容),好與不好全看使用者把它安排得怎么樣。
其實修辭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們大可不必把它復雜化、神秘化。當你有一件事情想說,你剛要開口,卻突然覺得與其這樣說,還不如那樣說;或者某個詞語盡管也能表達出你的基本意思,但是總覺得還可以再找一個更合適的來替換它;或者你為了增強說服力,盡量引用名人名言;為了增加感染力,使用比喻、夸張、對偶、排比等手法,這些時候,你都是在進行修辭活動。陳望道先生在他的名著《修辭學發凡》中,把修辭活動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兩種。大家很容易被字面的意思迷惑,認為積極修辭比消極修辭好。其實積極與消極只是用來區分的兩個名詞,它們并沒有高下之分。說話辦事的技巧首先追求的是準確,在準確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爭取簡練,這些都做到了,才能追求生動。消極修辭就是為了更準確、簡練地表達服務的,它是語言的常規范圍內的調整與選擇,而積極修辭則是語言的一種變異使用,它突破了表達的常規,能起到使人加深印象的作用。
8.說話有力,平時下功
你是否是一個會說話的人,你能否用自己的“嘴”說動別人的“腿”,這更多的是取決與你自己在平常的實踐中下了多少的功夫。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羨慕那些侃侃而談的人。認為這些人很會說話,而自己卻不怎么會說話的。他們感覺那些在他們眼中平淡無物的東西在那些口才好的人嘴里就變有趣了,他們談什么都很動聽,只是因為他們的口齒伶俐,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膚淺的。固然,有些會說話的人,多多少少有賴于天賦,但說話的實際基礎卻是建立在他們善于思考、善于觀察、興趣廣泛、常識的豐富,以及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心。沒有上述所列舉的基礎,光是口齒伶俐,也不能成為一個口才好的人。俗話也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追本朔源,一個善于說話的人,必須經常在觀察和思考上面下功夫。他們不斷地擴充他們的興趣,積累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心。那么他們談話的題材源泉也將非常地充實,那你呢?是不是每天看報紙?你看報紙的時候,是不是只看看副刊上的小說消遣而已?同時是不是也很注意重要的國際及本地的新聞呢?是不是很留心地去選擇節目?是不是隨便聽聽就算了呢?你是不是選擇有意義的、精彩的電影和戲劇?是不是看戲時集中精神地去欣賞它們,而不是坐在戲院里打瞌睡?
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哪一天我們對語言著了魔,那才算是進了大門,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為語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具體學習、錘煉語言呢?下面介紹幾種可行、有效的方法:
(1)深入生活
生活是語言最豐富的源泉。要使自己的語言豐富起來,一個閉門造車,與外面世界無接觸的人,是很難如愿的。老舍曾說:“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這話具有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改革開放,神州巨變,即使是村姑野叟、市井平民,也能滔滔不絕地講述一些自己耳聞目睹的新鮮事:聯產承包、農民進城、別出心裁的廣告、奇形怪狀的樓房、五光十色的舞廳、色彩斑斕的服裝、“老九”下海、孔雀東南飛……
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稱贊人民是一班語言的“大家”。語言的“天才”,是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的。比如我們講話常用程度副詞——“特”,而由此演化一些諸如“特棒”、“特靚”、“特正”、“特紅”、“特香”、“特佳”……數不勝數。通常,廣大群眾所使用的生活用語都是數量驚人,豐富多彩,活潑動人的,這一切也都是我們平時要注意的。
(2)擴大知識面
知識貧乏是造成語言貧乏,特別是詞匯貧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沒有相應的詞匯來描寫賈府上上下下的規矩、內內外外的禮教,那么塑造的人物也就沒有特色而顯得干癟無味,王熙鳳的潑辣、干練、狠毒性格就肯定難以惟妙惟肖;《水滸》里面描寫的108個梁山好漢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小栩栩如生,并不表示其作者就干過那些江湖勾當,開過茶坊……而在于作者看過的東西多,見識廣。
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新詞語鋪天蓋地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爆炸”之勢。如今,人們都喜歡用“爆炸”這個詞來形容某一方面的快速增長,比如:信息爆炸、知識爆炸、人口爆炸等等。語言學研究工作者李宇明先生在其《改革開放大潮下語言大變幻》一文中,信手舉了如下許多例子:
交通:巴士、的士、打的、面的;
通訊:郵政專遞、大哥大;
商貿:跳蚤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星期天夜市、皮包公司;
服裝:牛仔服、文化衫、蝙蝠衫、休閑衫、迷你裙、三點式;
娛樂:迪斯科、貼面舞、卡拉OK、搖滾樂、鐳射電影、閉路電視;
教育:電大、夜大、函大、委培、自費生、博士后、無圍墻大學、文憑熱、希望工程;
其他:特區、三資企業、第二職業、炒魷魚、停薪留職、打工仔、外來妹、桑拿浴、應召女郎、修長城、電腦紅娘……
甚至還有一些特別能生成詞語的格式,如:“××迷”“××熱”“××王”等,利用這些格式可以生成一大批詞語。這些詞語或者從國外引進,或者是時尚的創造,或者是舊詞的復活。有些詞語,如AA制、B超、陽機、T恤衫、卡拉0K,漢字與洋文夾雜,就是詞典專家也被它們弄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把它們放在詞典中排序。
詞語是社會生活最敏感的反應器,新詞爆炸反映了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反映了我們當今社會在改革大潮中的迅猛發展,反映了我們當今生活在開放洪流中的日新月異,我們對這些新的詞語應及時掌握,學會運用。
(3)廣泛閱讀名著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自會吟”的經驗之談,是大家所熟悉的,它告訴人們要學習口頭語,提高說話的技巧,就應多讀名著。“窮書萬卷常暗誦”,吟詠其中,則可心領神會,產生強烈的興味。摸熟語言的精微之處,則會喚起靈敏的感覺;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筆,則會獲得豐富的詞匯,自己演說和講話時,優美的語言亦會不召自來,這并非天方夜譚之事。只要我們潛心苦讀,勤記善想,揣摩尋味,持之以恒,就能嘗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復地用,不斷地學,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說的那樣:“于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