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也許是帶著癥狀獲得的認可
你會不會為了適應別人而委屈自己?當你這么做的時候,是不是也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有位朋友對我說了她的一個困惑,她覺得自己有些搞不清楚孩子現在的狀態,孩子有時候會很主動地和別人打招呼,有時候卻不會。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讓孩子待人更有禮貌,擔心孩子以后會在人際交往中吃虧,還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小題大做了。總之,這件事讓她感到非常焦慮。
我問了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和同學相處得怎么樣。當我這樣問她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她擔心的其實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她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其實相處得很好,即使偶爾沒有和別人主動打招呼,也不會妨礙人際關系的發展。
有了這個意識之后,朋友發現這種焦慮其實完全是因為自己,她一直都是過度適應和考慮別人的人。在路上遠遠看到一個認識的人,她就會糾結要不要和對方打招呼,然后一直盯著對方,對方要是看到她或者和她打招呼,她會趕緊向對方問好;如果沒有,她也不會主動打招呼,而是趕緊走開。這是為什么呢?
事實上,我的這位朋友和很多人一樣,在和別人打招呼這件事上會感到糾結。她擔心別人會因為她沒打招呼而覺得她不禮貌,不禮貌就意味著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也意味著自己開始成為被討厭的人。出于這種考慮,她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主動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才會有一開始的焦慮。為什么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就像我的這位朋友,她對這種事情會產生擔心和焦慮,擔心如果不這么做就不會被別人喜歡,而這種擔心實際上來自最初的依戀關系中的不安全感。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觀察大人的語言和表情,根據這個做出自己的反應。如果成長環境沒有那么好,孩子就會特別注意揣摩和捕捉大人的變化,以此來適應大人的需要。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變得很敏感,時刻注意著別人的一舉一動。他們可能會對父母有一種討好的心態,用委屈自己的方式適應別人,慢慢長出一個外殼來保護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的形成是由于早期母嬰關系的鏡映失敗。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能夠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回應,那么孩子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回應,如果父母沒有回應或是不斷要求孩子調整來適應自己,那孩子就很可能形成假性自體,和別人相處時仿佛是戴著面具一樣。這是因為孩子呈現真實的自我不會得到回應,甚至有被拋棄的危險。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面對的如果是不會做出回應的父母,那么,他就只有適應父母。無論父母有什么樣的要求,孩子都會因為存在被拋棄的恐懼而順從,他們會不斷思考怎樣做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所以,我們會在生活中見到有些孩子在弄明白成年人的意思之前,他是不愿意說出自己想法的。
這樣的孩子從小沒有和父母建立起信任的關系,長大之后,在面對其他關系的時候,他們會被已經形成的認知所影響。對他們來說,周圍的環境都是不夠安全的,他們會用原來的行為模式去適應別人,甚至是迎合別人,以此保護自己。
我的一個咨詢者對我說,他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雖然偶爾會聽到別人夸他情商高,但他時刻都能感覺自己在注意其他人的一舉一動,因而背上了一個沉重的情緒包袱。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氣氛不對,他馬上就能感覺到;他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都是最能活躍氣氛的那個人,因為他受不了冷場的尷尬。和別人有沖突或是分歧的時候,他每次都會主動退讓,哪怕沒有錯,也會主動道歉。
察言觀色是帶著“癥狀”獲得的認可,但壓抑的情緒總會在關系中表現出來。孩子在父母身邊學會了如何取悅父母,也學會了去做別人期望和要求他做的事情,他會因此感到憤怒,但憤怒是他的第二情緒,第一情緒則是恐懼。因為害怕被拋棄,他會壓抑自己的憤怒,但在某些時候,也會通過搞砸一些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種習慣性適應他人的行為模式,不僅讓這類人在人際關系中覺得辛苦,也讓親密關系失去了活力。因為對自己有被拋棄的不安全感,所以他們在親密關系里面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哪怕對伴侶有一些不滿和責怪,也不會說出口。他們害怕暴露自己的攻擊性,所以會在意識層面告訴自己不能表露情緒,如果表露出來關系就會破裂。為了不失去親密關系,他們會把情緒埋在心里,但這種情緒往往容易變成對自己的攻擊。長期的自我攻擊又會讓他們越發沒有自信,因為沒有自信,就更害怕對方離開自己。這種情況變成了惡性循環,原有的魅力,甚至生命的活力都在逐漸消失,同時內心的矛盾感也會加劇。如果伴侶不喜歡自己,他們會覺得很痛苦,因為他們在親密關系里付出那么多,甚至委屈了自己;如果伴侶接受自己,他們又會覺得這是討好對方的結果。
艾瑞克·弗洛姆認為,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使人生疑。這種愛往往會讓我們痛苦地感到自己之所以被愛是因為自己讓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對方的意愿。歸根結底,我是不被人愛的,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親密關系會逐漸變成一潭死水,盡管關系還在,卻感覺不到親密。在關系中無法表現真實的自己,當然感受不到真正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