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講人生哲理(圖解導讀版)
- 徐海洋
- 1900字
- 2022-01-12 11:09:00
風月雖一樣,情懷有深淺
杜甫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時候人很容易觸景生情。
很多遠離家鄉、身處異地的人,每逢陰雨連綿、陰風怒吼時,看著昏暗的天空中太陽或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隱沒了形跡,滿眼望去,天地間一片蕭條的景象,便會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而在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入眼一片碧綠,廣闊無際。花朵綻放、香氣很濃,夜晚推窗望月,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這時便會心胸開闊,精神愉快,煩惱盡去,快樂到了極點。
為什么會有悲傷和快樂兩種不同的心情呢?因為人們大多由于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南懷瑾說,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云,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這個云,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有深淺。有些人因為風景而高興,有些人因為風景而難過,都是自己心中所造。
有些人總喜歡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其實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不盡如人意啊?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心”覺得不如意。如何擺脫內心的煩惱憂愁,感受生活的快樂呢?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擁有正確的心態。
道信禪師還未悟道時,曾經向三祖僧璨禪師請教。
道信虔誠地請教道:“我覺得人生太苦惱了,希望您給我指引一條解脫的道路。”
三祖僧璨禪師反問道:“是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想了想,如實回答道:“沒有人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后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學僧和希遷禪師的一番對話。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緊逼之下,開始時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
還有一則故事是這么說的:
有位信徒問無德禪師說:“同樣一顆心,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并未直接回答,他對信徒說:“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說:“城垣造完了。”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說:“毫毛造完了。”
禪師問:“當你造城垣時,是否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問道:“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接著,禪師就對信徒開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能大能小啊!”
其實人的心何止能大能小,痛苦和快樂也源于人心的不同。
張中行先生在《快樂》一文中說:“快不快樂,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決定。”其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讓人傷心或煩惱的事,但是作為生活主角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不鉆牛角尖,樂觀地面對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心理自我調整”,一個善于調整自己心理的人,一定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的人。
巴辛每天總是樂呵呵的,當有人問他近況如何時,他總會回答:“我快樂無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會告訴對方怎么去看事物好的一面。他說:“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對自己說,巴辛,你今天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心情愉快,也可以選擇心情不好。我選擇心情愉快。每次有壞事情發生,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也可以選擇從中學些東西,我選擇后者。人生就是選擇,你要學會選擇如何去面對各種處境。歸根結底,你要自己選擇如何面對人生。”
有一天,巴辛在銀行里遭遇了三個持槍歹徒的搶劫。歹徒朝巴辛開了一槍。幸運的是搶救及時,經過18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巴辛出院了,只是仍有小部分彈片留在他體內。
6個月后,一位朋友見到了他。朋友問他近況如何,他說:“我快樂無比,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朋友看了傷疤,然后問當時他想了些什么。巴辛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我選擇了活。醫護人員都很好,他們告訴我,我會好的。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后,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是個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你采取了什么行動?”朋友問。巴辛說:“有個護士大聲問我對什么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后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笑聲中,我又說,‘請把我當活人來醫,而不是死人。’”
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和現實的時候,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無論正面臨什么狀況,只要你愿意選擇積極樂觀的心情,你就可以擁有快樂。
人是精神力量極其強大的動物,心可以決定生活的悲哀喜樂。一個擁有健康心態的人,不會因為外物的壞或自己的失而輕易沉浸在痛苦之中。想幸福快樂嗎?那么,像巴辛一樣每天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