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7章 追光的人,終會光芒萬丈
- 第6章 全力以赴的人生,雖敗猶榮
- 第5章 足夠堅強,就能足夠耀眼
- 第4章 見識太少的人,才會慶祝平庸
- 第3章 別說懷才不遇,可能是懷才不夠
- 第2章 世間大雨滂沱,你要藏好軟弱
第1章 做好自己,等風來
在僅有的生命里做好自己
01
兩年前,單位里來了一名實習生。
名義上是實習,實際上就是打雜的,當時領導把他安排在了廣告部。每天早上,在主任還沒有來之前,他會早早地為主任打上一壺開水,然后把地拖得非常光亮,除此之外便不再有活兒可干。
日復一日,我覺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當時,我也想不明白,一個優秀大學的畢業生,為什么要來單位做這種打雜的活兒。
后來我問他有什么打算,他說:“我的家庭狀況不好,父親去世得早,我想在這里好好努力,學一些適應社會的本領,讓我的家庭生活越來越好。”說完后,他靦腆地笑了。
平常在單位,他幾乎沒有什么事做,但他會主動找事情做,想盡一切辦法為主任分憂。另外,他對事物的很多理解,主任都覺得非常不錯。
終于有一天,主任出去談廣告業務帶上了他,在主任和他的努力下,他們終于談成了一筆棘手的廣告生意。回去的時候,主任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從那以后,主任幾乎每次出去都要帶上他。
后來,他從單位辭了職,憑借自己多年的關系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年收入上千萬元。雖然他沒有一個好的起點,但是他會為了夢想努力,哪怕遍體鱗傷也要保持向上的姿態。
如果你為了夢想而努力,那么夢想絕對不會虧待你,或許經歷的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但總會有花開的時候。
人有時候缺的并不是能力,而是面對事情的態度。你的努力上天一定會看在眼里,終會讓你在某一天突然綻放。
02
每個人都希望能實現夢想,登上人生巔峰,享受隨之而來的碩果。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從來沒有為之努力,他們喜歡好高騖遠地做夢,總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徘徊。
J.K.羅琳是暢銷書《哈利·波特》的作者,因為這本書她成了英國最富有的女人。羅琳從小就熱愛英國文學,熱愛寫作和講故事,而且她一直腳踏實地地堅持,曾經有很多人說她想要在寫作領域里出人頭地,那簡直是白日做夢。
大學時,她主修法語。畢業后,她只身前往葡萄牙發展,很快和當地的一位記者墜入情網,并結婚。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去得也快。婚后,丈夫的本來面目暴露無遺,他毆打她,并不顧她的哀求將她趕出家門。
不久,羅琳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了英國,棲身于愛丁堡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公寓里。丈夫離她而去,工作也沒有了,居無定所,身無分文,再加上嗷嗷待哺的女兒,羅琳已經窮困潦倒。
她不得不靠救濟金生活,經常是女兒吃飽了,她還餓著肚子,但她從來沒有放棄,因為她有自己的志向。她始終相信只要自己腳踏實地地堅持下來,最終會在寫作上大放異彩。
在女兒的哭叫聲中,她的《哈利·波特》第一冊誕生了,并創造了出版界奇跡。作品很快被翻譯成35種語言,并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羅琳說:“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很多人不會為之瘋狂,能夠實現夢想的人都是一群瘋子。”
對此,我深以為然。
倘若你沒有為夢想瘋狂過,那么你真的不配享受這份碩果。
03
我有一個朋友學習一直很好,但由于家庭貧困最后只好輟學,盡管不能繼續上學,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沒有人能阻擋一個努力的人,為了省錢,朋友選擇了自考,不論是寒冬還是酷暑,他從未為自己的夢想停下,他跟我說:“就算我的人生真的不會有改變,但我還是想放手一搏。”
時光匆匆,讓我想不到的是,再次見他竟然是在一所重點中學里。聊起來我才知道,他現在是這所學校的語文老師,而這所學校,很多有能力的人托關系都進不來。
我很驚訝他的改變,他卻輕描淡寫地說:“這真沒有什么,只不過算是對得起自己的付出,我從來不去在乎別人的意見,只想在僅有的生命里做好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自己的人生到底會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沒有人會過多關注。他們不會關注你遍體鱗傷的過程,只會關注最后的結果。
04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有一位記者采訪三個砌墻的工人,第一個抱怨說自己在砌墻,第二個說自己在砌一座大廈,第三個無比自豪地說自己在建造一座城市。
因為他們努力的程度不同,最終說自己砌墻的人還一直在砌墻,說建造一座大廈的人有了自己的工程團隊,說建造一座城市的人最終擁有了一家建筑公司。
其實,他們的起點原本是相同的,但是他們付出的多少不一樣。這世上有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未來,不想努力拼搏;而有些人在堅持中努力前行,因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目前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也可以暫時沒有工作技能,但絕對不能沒有努力下去的決心,不能沒有對待事業的感恩態度。
沒有錢可以慢慢賺,沒有技能可以找機會學習,但如果你喪失了努力下去的決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會充滿霧霾,時間久了你注定會被這個多姿多彩的社會淘汰。
做好自己,等風來,無論怎么樣,你所有的付出總有一天會得到成倍的回報。
二十幾歲的年齡,實在不必慌張
01
二十幾歲,可能是人生最艱苦的時期。我們剛離開學校,擺脫學生氣,卻發現要面對許多未曾想過的問題。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覺得孤獨,覺得自己的人生步履維艱,其實,這段時間正好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如果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我們才分辨得出光芒在哪里。在二十幾歲的這段時間,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些事。
02
大學畢業后,我很順利地在當地一家報社做記者,剛去的時候,領導說:“先熟悉下環境,多瀏覽下新聞。”
那段時間,我不僅在網上找新聞,還會到生活中去發掘,我記得自己把第一篇作品交給主任時,他笑著說:“寫得不錯,好好努力,將來一定能成大器。”在主任的鼓勵下,我每天都在認真學習。
盡管我非常認真,但絲毫感覺不到進步,時間久了,我甚至懷疑自己不適合吃這碗飯。面對這種痛不欲生的折磨,我選擇了放棄。當我辭職時,主任說:“你之所以沒有進步,是因為一直在低水平重復。”
雖然當時沒有理解主任的話,但后來我終于知道了,我每天都在重復前一天的工作,沒有給自己輸入新鮮的“血液”,遇到問題也不會冷靜地思考。因此新聞寫作能力也一直沒有改觀,陷入了一種驢拉磨的怪圈。
在二十幾歲,我們許多努力真的只是不斷地低水平重復,這都是習慣性的動作。我們不清楚勤奮的本質,行動只是勤奮的外在表現形式。
真正的勤奮是除了去做,還要不斷想著突破,想著超越,想著明天一定要比今天更好。
稻盛和夫說:“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做低水平重復,那么任何新的、困難的事物,無論過多久都不會完成。”
03
蘇艷是我的大學同學,她喜歡旅行,每次都會帶著極少的行李奔走在世界各地。她漂到喜歡的地方,就會把這個地方當成臨時的家。
當很多女孩子擔心爬山會不會很累,在海拔高的地方會不會有高原反應時,她早已看過很多美景。她一個人去了西藏,開心地在朋友圈曬照片,那份幸福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
蘇艷喜歡獨自旅行,她說:“旅行能讓我增長見識,我不想在三十幾歲給自己留下遺憾,趁著還沒有結婚,讓自己變得充實起來。”
蘇艷會拿出一些時間行走在路上,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里,她走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她不著急戀愛,更不著急結婚。她說:“一個人總要在合適的時間里有自己滿意的生活,旅行讓我很快樂。”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心里裝著海,眼前卻是電腦,平淡的生活總有著一定的規律可循,可是瘋狂的人生卻有千萬種。二十幾歲的你最需要的不是名牌包包,而是一次讓自己增加見識的旅行。
肖復興說:“旅行會讓自己見識到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自己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旅行可以讓一個人開拓視野,找到全新的生活方式,是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投資。一路上所接觸的一切都足以讓你用另一種眼光重新審視自己,讓你知道接下來的路怎么走。
04
大學剛畢業,我和朋友逛電腦數碼城,我看上了一臺非常漂亮的筆記本,當時內心非常喜歡,但奈何囊中羞澀,朋友看到我的窘樣說:“既然很喜歡,就買下來唄,可以選擇分期付款啊。”
看到標簽上8000多元的售價,我開始猶豫,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我終于買下了那款電腦,選擇兩年分期。我原本以為買下電腦后,自己會很快樂,但事實并非如此。
東西買了就是用的,如果用這個東西不能給自己帶來絲毫快樂,還不如不買。一件東西無論多貴、多好,只要買了不用,那就是擺設。
有時候,我們喜歡沖動消費,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經常會頭腦一熱馬上買下,殊不知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累。
二十幾歲時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然二十歲買東西的錢,可能到三十歲都還不完,讓你的人生之路步履維艱。
這個時候正好是我們捉襟見肘的時候,我們沒必要通過買東西來證明自己,因為這什么也證明不了。等哪天你站在那些東西面前,價格牌不再讓你觸目驚心的時候,就說明買下它的時候已經到了。
錢是好東西,但是別被它綁住,掙錢的時候,別忘了自己,在合適的年齡里買合適的東西,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05
看過一個故事:
有位年輕人很崇拜楊絳先生。他給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許多人生困惑。先生回信,除了必要的寒暄和鼓勵晚輩的句子外,誠懇而不客氣地說了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氣質,可以提升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二十幾歲正好是我們人生的浮躁期,這個時候更應該沉下心來讀書,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有所提升,等到三十幾歲時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順暢。
有人說兩個人在一起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作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讀書不一定沒才華,但是多讀書,我們的氣質和內涵所展現出來的才華是絕對不一樣的。
二十幾歲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為了不讓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步履維艱,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選擇安逸。
不怕失敗,才不會失敗
01
我的師兄李哥,工作三年后選擇辭職創業,沒想到堅持幾年后竟然成功了。他目前經營一家投資咨詢管理公司,專門做培訓。
有一次,我去找他玩,問他當時是怎么考慮的。李哥說:“沒怎么考慮,就是覺得在公司里等于混吃等死,還不如趁著年輕,多做點事業。”
我說:“你難道沒有考慮過后果嗎,萬一失敗了呢?”李哥有些不解地問:“誰說創業一定要成功,失敗也是寶貴的財富啊,我創業的時候就沒考慮自己以后會怎么樣,只是做好規劃后,認真去執行。”
李哥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一個人只有不怕失敗,才不會失敗。”
反觀我身邊的創業者,他們從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了一種成功的模式,但其實抱著必須成功的信心創業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創業的道路上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有些人會把失敗當成財富,仔細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迎來成功。
而有些人非常害怕遇到失敗,在失敗真正來臨時,他們選擇破罐子破摔,試問這樣的人又怎么會取得成功呢?
真正的創業者不會背著失敗的包袱,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更加累。他們在做好企業規劃后,剩下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至于結果他們會選擇交給命運。
一個人如果越怕失敗,那么越會失敗,只有不懼怕失敗,才不會失敗。
02
生活有時候確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當我們對一件事全力以赴的時候,卻無法取得成功;當我們對某一件事不抱希望時,它卻能順利成功。
生活本身是一場馬拉松,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我們用力付出。有時候結果真沒有那么重要,過程才重要,努力地分析過程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好的結果。
我們只有不懼怕失敗,才能以更高的姿態成功,縱使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數不清的失敗,但你也要堅持下來,因為無數的失敗背后一定會藏著成功。
網上看過一段話,深以為然:“繞遠路、走錯路的結果,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在別人看來這是一種失敗。當別人為你的危險焦急、惋惜之際,你卻獲得了一些珍奇的花果,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是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相對的,你眼里的成功在別人眼里可能是一種失敗,但這又有什么呢?只要對得起自己的堅持,這就足夠了。
03
大學同學李紅是一個不怕失敗的人,她參加了5次研究生考試,終于考上了。當得知自己被錄取的那一刻,她淚如雨下。我笑著說:“你這是喜極而泣啊。”沒想到李紅說:“其實,考上或者考不上對我來說都不重要了,主要是我對得起自己堅持的過程。”
李紅的堅持讓我汗顏,曾經我也想考研究生,但是失敗一次后,就再也堅持不下來。我一直憂慮萬一再失敗了怎么辦,覺得自己丟不起人,只好選擇了不考。
幾年過去了,我還是老樣子,李紅卻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因為懼怕失敗,所以我不想去嘗試,這樣的自己肯定不會成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不配獲得成功,因為一個做事顧慮太多的人一定不會取得很大的成就,甚至連失敗的資格都沒有。
其實,失敗是一次自我反省的機會。失敗帶給人們的首先是心靈上的震動,而這種震動恰好能使你重新認識自己。
可能你在失敗中一直會非常消極,找不到自己的突破口,從而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中。其實,失敗的震動會讓你好好梳理自己的心情,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可能你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失敗卻像一瓢冷水將你從頭淋到腳,讓你好好反省。
失敗能讓你從安樂走向無堅不摧,失敗是考驗你的時刻。
04
一個真正的強者一定是不怕失敗的人,在我們的想象里,失敗是成功的反義詞,失敗與成功絕緣,在失敗的廢墟里,不可能挖掘到成功的金子。事實上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失敗只不過是差一點的成功。
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失敗的廢墟里站起來的。愛迪生失敗了多少次才發明了電燈,居里夫人失敗了多少次才發現了鐳元素,如果他們懼怕失敗,那么一定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
失敗不是固定不變的,就像你把1℃的水加熱到99℃,這期間看上去你都是“失敗”的,因為你并沒有改變水的狀態,水仍然是液態的水。但這時只要你再加一把柴,再添一把火,讓水再升高1℃,水的狀態就會發生根本性轉變,從液態升化成氣態。
人生也是如此,失敗并不是最終的定論,失敗也并不是走到了人生的絕處,此時你只要再堅持一下,就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失敗里頹廢,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斷地否定自己。
當一個人失去了獲得成功的信心,那么他的事業也一定會非常糟糕,因為失敗成了他的人生常態,他已經習以為常。
聰明的人不會在失敗中頹廢,他會總結失敗的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迎來屬于自己的明天。
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01
先來說個故事。
兩年前,我們報社來了一個叫小松的實習生,他雖然畢業于名校,但是主任似乎沒有重用他的意思。小松的工作非常清閑,每天上午幫主任打掃辦公室,下午做一些簡單的校對工作。
時間久了,小松覺得自己有點大材小用,對這份工作也慢慢變得有些不情愿。小松發現,他每次打的水主任幾乎都不喝,雖然辦公室每次都整理得非常干凈,但主任很少在。
后來,小松漸漸地開始應付,每天象征性地打水,簡單地整理辦公室,他天真地以為自己做的這些根本不重要,每天在渾渾噩噩中度日。
有一次,辦公室里來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他看到落滿灰塵的椅子有些不知所措,臉上有些尷尬的主任慌忙幫對方擦干凈。為了打破這種尷尬,主任笑著說:“來嘗嘗我剛買的好茶。”
更讓主任想不到的是,泡茶的水竟然不開,主任有些坐不住了,對方開玩笑說:“張總,我看你得找個助理了,總不能自己干這些活兒吧。”主任尷尬地附和著:“是得找個了。”
客人走后,主任有些生氣,他把小松叫到辦公室問原因。小松紅著臉說:“我不知道您今天回來,否則肯定不會這樣。”小松說完后,主任生氣地說:“難道你做的這一切都是給我看的嗎?”
因為這件事,小松被解雇了。
02
有一次我們一起吃飯,在這期間談起小松,主任有些惋惜地說:“其實,這個小伙子很優秀,但是做工作喜歡應付,之所以剛開始沒有重用,是想磨煉一下他的耐心,但結果太讓我失望了。”
主任告訴我,做新聞的人一定要有耐性,如果不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做到極致,那么工作的磨難會讓他喪失找新聞的動力,為了完成任務,他多半會采用道聽途說的消息,這就麻煩了。
一個凡事都應付的人,沒有資格談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一輩子都非常努力,但從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間久了他們會埋怨自己的能力,甚至會抱怨命運的不公。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做工作幾乎都在應付,從來沒有想過做到極致。
如果說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自己的未來,那么對工作應付注定會被社會淘汰,在工作上追求完美并不難,但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
凡事都應付的人是可悲的,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面對領導交代的工作,以為只要完成就行了,從來不肯下功夫去完善。
03
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很努力,但我覺得這不過是假努力。
不成功的人并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根本沒有拿出大量的精力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我覺得做到極致的人肯定會得到上天的眷顧。
其實,努力不代表盡力,完成不代表完善。
有兩個年輕人去一家公司應聘蔬菜采購員,失敗者心里非常不舒服,他跟領導抱怨,領導說:“你真覺得不是自己的原因?”這位失敗者馬上點了點頭,領導繼續說:“好吧,我再給你一次機會,你去幫我問問西紅柿多少錢一斤。”
很快,這位失敗者便把價格帶來了,他笑著說:“我這次很努力了,我還跟對方砍價了,最終每斤砍下來5毛錢。”領導并沒有說話,而是讓應聘成功的年輕人也去做這件事。
半天后,年輕人氣喘吁吁地回來了,看到領導后說:“我都問清楚了,大量采購會便宜很多,不僅如此,很多蔬菜的價格我都知道了,這是價格表,您看看。”領導問那位失敗者還有什么話說,他瞬間啞口無言。
這世界很公平,你非常努力卻遲遲不成功,并不是因為你才華不行,而是因為你允許自己有松懈的機會,對領導交代的工作敷衍了事。因為你對工作越來越將就,所以才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高效的工作能力,不是盡快地完成工作,而是把工作盡可能做到完美!
如果你給自己很強的自我約束力,認真努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時間久了你一定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
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
01
前兩天,去外地出差,和做人力資源工作的朋友聊過一次關于求職應聘的事。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簡歷很重要,所以一些簡歷相對差的年輕人根本不敢去大公司應聘,他們覺得去了也是自討沒趣。
我問朋友對簡歷的看法。
朋友說:“簡歷只是讓別人快速了解你的一個媒介,關鍵看一個人真正的實力。如果一個人從開始就不想去嘗試,那么結果一定是失敗;如果敢于嘗試,那可能還會獲得一個機會。”
朋友的觀點,我特別贊同,凡事去爭取一下,說不定真有機會,就怕縮手縮腳,非常謹慎,不敢去試錯,到最后一無所有。
既然上天給了你試錯的機會,那么就要牢牢地抓住,現在就不敢試錯,怕出丑,今后又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因為年輕,試錯成本就會很低。努力去試了,就算失敗,也會為自己以后的人生累積經驗,當機會來臨時,能牢牢地抓住。
人真正的成長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試錯。
一個人只有嘗試多和世界打交道,才能更容易成功。打交道多了,才會更有閱歷,才會知道自己真正的分量。
02
以前看過一檔節目,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女孩,她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頂著很多光環。
主持人問她:“你條件、學歷都這么好,為什么還要那么拼呢?”她淡然回答:“其實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趁著年輕多去嘗試,那樣就不會有遺憾了。”
女孩的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有很多年輕人后悔自己沒有認真地試錯。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王曉瑜就特別后悔。
她說:“回望在園子里的這四年,我最遺憾的就是沒能抓住年輕的機會去做更多的嘗試,因為大學是試錯成本最低的時期,我應該多摔幾次跤,多哭幾次。”
在大學期間,王曉瑜以學業為重的心態激勵著她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如果可以重來,她表示自己會選擇一種不同的生活,會去嘗試一些興趣社團,比如藝術團、合唱隊,等等,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王曉瑜說:“最近我在跟老師做項目,感覺到了真正該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這種時候就會去想、去遺憾,自己在大學這寶貴的四年里為什么沒有去嘗試那些自己真正熱愛、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事實上真是這樣,趁著年輕,試錯成本低,想做什么盡管去做好了。做錯了,失敗了,被拒絕了不過是推倒重來,沒什么值得猶豫與畏縮的。
無論你做什么事情,都有別人會最大限度地包容你,他們不會真正去苛求你什么。如果現在不去嘗試,那么以后會摔更多的跤,這只會讓自己更疼。
03
趁著年輕,趕緊去試錯吧,說不定試著試著,就成功了。
作為年輕人,我們真沒必要縮手縮腳,大膽犯錯就好了,全力以赴地去試錯,就算不成,我們還有大把時間去糾正錯誤。
最怕你不敢試錯,最后試錯成本越來越高,終其一生也沒有什么大成就。
當然,試錯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把犯過的錯誤當成經驗,以后做事的時候能規避這個風險,同一個地方不要讓自己摔倒兩次。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我們都知道開水不能碰,會燙傷。如果一直是由父母教導,我們可能不會很重視,但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碰到開水后被燙了一下,就有了切身體驗。
試錯一定要講究科學方法。在試錯前,我們也要認真審視試錯的成本和空間,如果選擇不可避免,不如去選擇風險更低、損失更小的那種。
在犯錯后,更要學會自我反思,舉一反三,不逃避責任,不找借口。如果在同一個問題上反復試錯,那么就失去了意義。
在汕頭大學的一屆畢業典禮上,姚明作了題為《人生沒有彩排》的演講。
他用一個形象的例子鼓勵大家勇于試錯。他說:“我在NBA總共出手了6408次,投進了3362個球,失手了3046次。另外還有1304次的失誤。如果沒有這四千多次錯誤,我也成不了今天的我。”
但姚明也表示試錯是建立在球隊的寬容和自身快速成長的基礎之上的,他說:“很多球員沒我這么幸運,他們或許只犯了幾次甚至一次錯誤,就失去了在NBA延續職業生涯的機會。”
趁著年輕,一定要去試錯,但不能盲目試錯,否則你所謂的試錯,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不斷去試錯,很多東西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之后,才能說好與不好。
為什么年輕要不斷地去試錯呢?因為你還有足夠的時間,就算錯了也還有改正的機會,通過改正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都想在將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如果不去嘗試,怕是你連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都不知道。
年輕的你,要勇于試錯,任何一次失誤,都是屬于自己的財富。跌倒了就爬起來,我們會在一次次跌倒中,不斷地積累經驗,為未來做好準備。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不要用最寶貴的青春為別人而活。愿你在試錯中不斷成長。
你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01
六年前,我開始學開車,遇到了一個老車友,他每次上車都專心致志地練習,完全不理會別人詫異的目光。
休息的時候,我們兩個攀談起來,當得知他50多歲后,我笑著說:“你可真有毅力,我要是你這個年齡就不學了。”
他笑了下說:“確實,我學車的時候,家人朋友都不同意,他們覺得都這么大年紀了,沒必要折騰下去了,可我就是想學。”
交談中我才知道,他一直喜歡開車,因為早些年沒有機會就擱淺了,后來自己摸索著學會了開車,但一直沒有駕駛證,過了一段時間后,他覺得這樣不行,想考駕照跑運輸。
當他和家人說自己的決定時,家里一致反對,他學習的過程很艱難,兩次都沒考過。后來教練也有些不理解,可這位車友是不服輸的人,他一直堅持。
后來聽說他拿到了駕照,買了一輛小卡車,運輸跑得非常順利,日子過得也很舒心。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定然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因為前進路上遇到的困難而繳槍投降。他們會克服困難,披荊斬棘,讓自己的人生更漂亮。
讓自己不被別人的看法左右,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肯定,否則,你只能在別人的看法里活成一個笑話。
02
朋友小劉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也正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到現在一事無成。
大學畢業后,她開始找工作,當她信心滿滿地跟朋友說自己想去A公司時,朋友說:“我覺得你還是算了吧,A公司那么難進,你去面試也是浪費時間。”
朋友這么一說,小劉瞬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她以為就算自己再努力也不會獲得進入A公司的資格。當她放棄時,別人卻順利地應聘成功了,為此她懊惱不已。
前段時間,她立志減肥,正當她滿懷信心時,朋友卻說:“你都這么胖了,還有必要減肥嗎?再說減肥有什么意思啊,我反而覺得做個胖子很快樂。”
小劉突然覺得朋友說得很對,就放棄了減肥,到現在她還是一個胖子,還經常因為自己的外形導致穿不了很多心儀的衣服而懊惱。
其實,那些優秀的人,不是運氣有多么好,而是不輕易讓自己陷入別人意見的泥潭中。恰恰相反,他們懂得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未來更加璀璨。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絕對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會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好,就算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他也一定會堅持下來。
03
還記得小馬過河的故事嗎?
小馬過河的時候,松鼠說河水很深,會淹沒了它,讓它千萬不要過河;老牛卻說河水不深,才沒過它的小腿。最后小馬試著過了河,才知道河水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也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
事實上真是這樣,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會聽到很多不同的意見,也會因為這些意見不知所措,可是這真的不重要。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親自去試,也只有試了,才會知道最終的結果。
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容易被別人左右,別人說不好就覺得自己真的不好,盲目按照別人的模式修正。
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能堅持自我的人,不論別人怎么說,都會努力下去;而失敗的人太注重別人的意見,沒有主心骨。
認準了某個公司的offer,就努力去做,大不了從頭再來;想減肥就制訂計劃堅決執行,等你瘦下來的時候,才知道這份堅持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活成笑話,那么從今天開始請不要太看重別人的看法,因為這等于給自己上了一副枷鎖,當你想打開的時候,卻發現早已無能為力。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都努力地活出了自我,而不是在別人的意見里繼續沉淪、失去自我。
別讓壞的心態,毀了你的人生
01
生活中,千萬不要有“玻璃心”和“橡皮心”這兩種心態。
作家契訶夫的《一個文官的死》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文官在劇院看戲時不小心沖著一位將軍的后背打了個噴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將軍。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結果惹煩了將軍,最后在被將軍呵斥后他竟一命嗚呼了。
在將軍背后打了個噴嚏,這個文官便臆想不斷,越想越害怕,所以只能不停地道歉。他以為只有這樣,將軍才會原諒自己。
殊不知,剛開始將軍根本沒當回事,倒是他沒完沒了的聒噪讓將軍失去了耐性,最后被呵斥而失去了性命。
文官不是死在自己的魯莽上,而是死在自己的“玻璃心”上。
這個故事看似荒誕,但也說明了“玻璃心”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并強加于他人的一種認知傾向,而且極其敏感、膽怯、羸弱。
“玻璃心”的人特別敏感。三個人在一起時,其中兩個人之間談話多一點,他可能就會覺得別人在針對他;別人關門聲大一點,他可能就覺得別人討厭自己;跟別人聊天,對方沒有立即回復,他便會臆想出來一大堆可怕的事情……
他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旦發現別人和自己不一樣,便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內心極其不安。
02
生活中,不只是“玻璃心”,“橡皮心”也會讓人崩潰。
這些人,不僅沒有神經和痛感,而且沒有效率和反應。整個人好像是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對于任何批評、表揚都無所謂,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如果想改造他們,力度小了他們根本不在乎,力度大了,還會反彈一些不滿過來。
有個朋友是一家咨詢公司的業務主管,他手底下就有一個這樣的人,每次千叮嚀萬囑咐,他依然完不成工作。有時候朋友特別生氣,就批評他幾句,沒想到他不僅沒有意識到錯誤,還一副職場老油條的樣子。
朋友多說了幾句,沒想到他跳起來指著朋友說:“不就是沒完成工作嗎?你至于沒完沒了地糾纏下去嗎?”對方說完后,朋友愣了一會兒,因為他突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朋友說:“遇到這種人,真是糟糕透了,對方簡直就是一塊木頭,明明是他的錯,最后卻把自己氣得夠嗆。”
后來實在沒有辦法了,經過公司研究決定,這名員工被開除了。
“橡皮心”的人就是這樣,說得輕了,會依然我行我素;說得重了,就會跳起來和你吵。總之,所有的問題都不是他的錯。任憑你說破天,他就堅持做自己,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樣子,真的特別招人煩。
不單是“玻璃心”能成為一個人的生活障礙,“橡皮心”也會害了一個人。生活中,無論是“玻璃心”還是“橡皮心”,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沒有人會把你當成核心,如果你敏感脆弱或者總是無所謂的“橡皮心”態度,自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其實,一個人暫時能力差,真的不要緊,只要虛心好學,努力提升,那么就一定會活得開心快樂,就怕你有“玻璃心”或“橡皮心”。
這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沒有人會一帆風順,一個人所謂的委屈,不過就是自己的心態在作祟。承受住壓力,凡事充滿激情,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03
前段時間,有一件事上了熱搜,一個網友發帖子說:“老板跟我說話,我回復了一個‘嗯’,結果被老板批評。”
老板覺得這位員工做得不對,他覺得對領導和客戶都不要回復‘嗯’,所以就批評了她。
這個網友心里非常不爽:“我不能理解,月底就準備走人了。”她本想發帖尋求共鳴,沒想到遭到網民一邊倒的批評。有網友說:“碰到這樣耐心教你的老板算不錯了,還這么不知足。”
其實,這個網友也沒有做什么,只不過是回復了個“嗯”,那么為什么大家都批評這個網友呢?那是因為他們覺得人在職場,最煩的就是“玻璃心”。
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有很強的“玻璃心”,受不了一點委屈,看不得一點臉色,聽不了一句重話。只要老板批評,立馬就想卷鋪蓋走人,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問題。
人在職場混,哪有不受委屈的。如果被說一句就覺得天塌了,這樣的人根本不適合職場。
有句話說得好:在職場混,最怕你沒有公主命,還一身公主病。
鐵娘子董明珠說過,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實太殘忍,你想過得更好,意味著你要加倍努力奮斗,而不是抱怨。
職場有時候很簡單,上司不會多和你講情面,服就留下,不服就離開,職場確實不相信眼淚,所以很多時候,你必須收起“玻璃心”,扛住事,也只有這樣,你的前途才會更光明。
04
很多年輕人覺得“橡皮心”離自己很遠,事實上,身在職場2—5年內,80%的人變得越來越“橡皮”。
“橡皮心”和“玻璃心”是兩個極端,“玻璃心”說不得,“橡皮心”說了不聽,油鹽不進。
從表面上看,“橡皮心”在職場上似乎是“刀槍不入”的心態,不容易被工作影響情緒,不僅不會給自己帶來傷害,還能給自己帶來短暫的快樂。
但這種心理是不健康的,你的“橡皮心”早晚會毀掉你。擁有“橡皮心”的人,絕對不會以開放、投入的態度對待工作,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麻木、無所謂等情緒就會彌漫開來。
而這些,都是“橡皮心”惹的禍!
職場不是自己的家,領導不是爸媽,企業是為了營利的,如果你消極怠工,對工作是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工作激情,一副破罐破摔的狀態,那么等待你的就是被炒魷魚。
一個人如果沒有“玻璃心”或“橡皮心”,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那些擁有好心態做事的人,最后都成了牛人。
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祎告誡年輕人:“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能夠承受各種痛苦,能夠丟掉虛榮的面子,能夠凡事不往心里去,始終充滿激情地奮斗,這樣才能贏得更多青睞,這樣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對此,我深以為然。
愿你在以后的生活中,丟掉虛榮的面子,對工作充滿激情,丟掉“玻璃心”和“橡皮心”,凡事不往心里去,虛心努力學習,堅持下來,那么你的人生之路一定會更開闊,共勉。
人在低谷時,別去打擾任何人
01
當我們面臨困難的時候,以為只要說出來就有人幫自己;當我們在低谷時,以為只要自己做得對,別人就會認可。
長大后卻發現這一切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也終于懂得人在低谷時,說什么都是沒用的,就算你對別人掏心掏肺,別人也不會高看你一眼。
這世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甲之蜜糖可能就是乙之砒霜,可明知道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卻特別喜歡訴說,總想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苦,可這真的不現實。
無論你的生活怎么苦,與別人都沒有關系,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你要做的不是逢人訴說,而是自我消化。
任何時候都要知道,若是深陷低谷,自然是人微言輕,這個時候懂得閉嘴就是最明智的。
02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問題,只是有的人習慣隱忍,有的人習慣把苦說給別人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當別人了解了自己的苦,就會幫助自己,殊不知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會選擇遠離,甚至會跟自己劃清界限。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深有感觸:
有個男人創業失敗,很快和自己的幾個好哥們兒說了,他本來以為大家會幫他渡過難關,但沒想到現實卻如此殘酷。
念及兄弟情的還會安慰他兩句,不念兄弟情的則直接和他斷絕關系,一時間他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他所想的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但現實卻是這個樣子。
后來,這個男人終于懂得了人情冷暖,自己的問題不再和別人說,而是積極面對自己的困難,想盡辦法讓自己好起來。
經過自己的打拼,他終于東山再起。
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別人了解你,指望別人能和你想的一樣。大家是不同的人,自然無法在事情上意見一致,既然不一致,那么就別勉強。
生而為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做好自己,我們雖然改變不了別人,但是能改變自己。若是自己受了委屈,沒必要傾訴,留在心里,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喊幾聲,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解決方式。
你的苦永遠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無論多難,這條路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是自己選的,又怎能怨別人呢?就算跪著也得走完吧。
03
這是一個看實力的時代,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那么根本不需要你多言,你的觀點就能很好地吸引別人,如果你沒有實力,就算你再努力也只是白費。
當你沒有成就的時候,別人看你的眼光是不一樣的。與其因不被理解而痛苦,還不如直接不說出來。
這點,朋友王強深有體會。
王強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當他向別人介紹這套體系的時候,沒想到別人直接不搭理自己,他不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
明明自己很努力,對別人也特別真誠,為何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
當他和朋友說這件事的時候,朋友告訴了他答案。朋友問他事業是否取得了成功,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王強表示沒有,反問朋友這有關系嗎?
朋友笑著說:“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是看結果的人,你現在什么都沒有,就算你的理論體系再牛又有什么用呢?大家從你身上看不到想要的結果。”
朋友的話讓王強恍然大悟,實際上真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忽略了自身,自己都不成功,別人又怎么可能相信呢?
人在低谷時最好的辦法是絕地反擊,而不是指望別人,因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走,只有靠自己最好。
人生實苦,這世上確實沒有感同身受,不要怪別人不理解你,因為如果角色互換,你也不會理解別人,這是身份不同導致的。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如果你在一個圈子里沒有任何自己的東西,那么早晚會被圈子淘汰,如果你不提高自己,那么認識誰也沒用。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話很簡單,但道理卻不簡單,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忽略了自身,才讓自己一敗涂地。
若是現在的你正好深陷低谷,那么請不要去打擾任何人,不要消沉,沉下心來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只有這樣才不枉在這人世間走一遭。
生活有裂縫,陽光才會照進來
01
見到王姐的時候,瞬間被她吸引,舉止優雅得體,笑容讓人如沐春風。如果不是知道她的故事,我很難把她和癌癥聯系在一起。
王姐這幾年很難。前兩年和老公一起做生意賠了個精光,上班一段時間后又被辭退,本以為霉運到頭了,沒想到又查出了乳腺癌。
命運跟她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王姐還是扛了下來,每天都笑對生活。看到她的樣子,我曾一度以為被命運打擊的人不是她,而是別人。
熟了之后我問過她,難道真的能承受得住這么多打擊嗎?王姐聽后呵呵一笑:“承受不住,然后呢,難不成要死要活?”
突然覺得王姐說得很有道理。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悲傷難過、怨天尤人是一天,開心快樂、舒舒服服也是一天。既然有些事已經很難改變,為何不讓自己放松一點呢?
我們都渴望一帆風順的生活,可人這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不會完全順著我們的意愿,而磨難不過是生活裂開的一個口子。透過縫隙,溫暖的陽光才能照進來。
02
看過一則寓言,內心深有感觸。
一個挑水工有兩個用來挑水的瓦罐,一個完好無損,另一個有一條小小的裂縫。
有裂縫的瓦罐總是自怨自艾,覺得自己特別失敗,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每次那只完好的瓦罐總能把整罐水全部運回主人家里,而自己卻只能運回半罐,時間長了,它變得越來越自卑。
后來,挑水工溫和地對它說:“你為何不把注意力放在路邊的花上呢?在你的這一邊,我播下了花種,每次我挑水回來的路上,你就順路澆灌了路邊的花種。你看,現在這些花兒多漂亮。”挑水工說完,這只有裂縫的瓦罐恍然大悟。
面對生活的縫隙,聰明的人不會揪住不放,他們會用這些裂縫給生活增添一點別樣的芬芳。只有自怨自艾的人才會一直難過悲傷,時間久了心情越來越差,自己也會陷入深淵中。
有人說,生活就像一個多解的多元多次方程,常常讓我們無從求解,而打開生活這把大鎖的萬能鑰匙就是自己的態度。當自己快樂了,整個世界都是快樂的。
03
有個同學以前一直處在焦慮中,總覺得生活太壓抑,找不到樂趣。有一次,他出了車禍,萬幸沒有大礙。經歷了這次劫難,他變了,變得樂呵呵的,從前那種悲傷陰霾一掃而空。
我問過他,同學說得很實在:“這世上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既然能好好活著,何必自怨自艾呢?”
我們總是焦慮,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最失敗的人。可你真的認真對比過嗎?你可能不知道,有多少人正羨慕著你的生活,又有多少人為了過上你這樣的生活在拼命努力。
我們都在努力維持一種平衡,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倒霉的人是自己。其實,這真是多慮了,因為在別人眼里,你的幸福是那么耀眼。
人就是這樣,只有受傷了,才知道身體健康有多重要;只有經受一些磨難,才知道生活有多美好;只有遇到了生活的裂縫,才知道陽光有多溫暖。
如果生活讓你措手不及,請不要心慌,認真面對這個裂縫。因為有了這些裂縫,我們才更加懂得陽光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