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溝通,學會愛:如何消除誤解,讓親密關系更穩(wěn)固
- (美)阿倫·貝克
- 2320字
- 2021-12-29 15:57:33
偏見
一些困擾婚姻的誤解源于潛藏在各種偏見下的固執(zhí)想法。形成偏見的偏頗期望、觀察以及結論均反映出一種精神狀態(tài),專業(yè)術語稱作“消極思維定勢”。當丈夫將妻子限定在消極思維定勢內(nèi)之后,無形中會對妻子的一切言行給出負面解讀。
偏見不僅會讓我們曲解別人,還會讓我們曲解自己。有一種偏見會令我們的自尊受挫。在這種情況下,偏見針對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帶有這種偏見的人會密切關注自己與他人交流的意義,尤其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由于自尊不足,他們往往會先入為主,也會對別人如何看待他們做出不當?shù)呢撁娼庾x。
洛伊斯就是典型的這類人。在她對未婚夫的沉默態(tài)度感到不安之前,兩人談話大多數(shù)時間很活躍。但當這次彼得表現(xiàn)出沉默時,以往一切積極的經(jīng)歷就被她一筆勾銷。她不禁假設:“某人沉默不語,就表明他不喜歡我。”一旦激活這種假設,洛伊斯對彼得以及對自己的看法就會受其支配。她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假設或許不適用于彼得。有意思的是,洛伊斯的原生家庭經(jīng)常用“冷戰(zhàn)”來懲罰家里的冒犯者。
自尊不足的人往往懷有直接針對自己的偏見,這種偏見包括一系列負面的態(tài)度。洛伊斯對彼得的看法代表了她對許多遭遇的普遍反應。洛伊斯的基本假設可以表述為:“如果某人現(xiàn)在不喜歡我,他以后也永遠不會喜歡我”“如果這個人不喜歡我,就說明我不討人喜歡”“如果我不討人喜歡,我就會一直孤單下去,永遠不會快樂”。這些假設令她容易用以往的方式去解讀彼得的沉默態(tài)度——傳達出一種將會終結二人關系的拒絕態(tài)度。
盡管洛伊斯的每項假設都可能空穴來風,但它們對她的想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她與彼得的情感矛盾一旦發(fā)生,這種假設便會固化洛伊斯對二人關系的解讀。認知療法的重點之一是將這些假設一一展示出來,判斷它們是否有現(xiàn)實依據(jù),然后對這些假設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見第13章)。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這種思維方式更糟糕的存在形式,即焦慮癥、抑郁癥、臆想癥等心理疾病患者的思維方式,我們便可更加清晰地看到,隱藏在夫妻穩(wěn)固關系中諸多問題背后的真實情況。他們針對具體事件的編碼系統(tǒng)無一例外地存在偏見。比如,身陷抑郁的人通常會以一種自我反省的方式去解讀模棱兩可的事。一位家庭主婦在看到孩子爭吵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一個患有焦慮癥的人身處安全環(huán)境下也會感到危機重重。一位焦急的丈夫在妻子遲遲未能赴約時會想:“她遭遇了行兇搶劫。”疑病患者會將正常的身體感覺理解為身患嚴重疾病的征兆:輕微的眩暈感意味著身患腦瘤,心臟的灼痛感表明心臟病來襲,而背痛預示著腎病發(fā)作。
這類人“異于常人”,因為他們更重視自己得出的結論,并且固執(zhí)己見。他們更可能找出與自己的先入之見相符的模式,而無視與這些模式不相契合的信息。矛盾的是,盡管他們的思維方式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痛苦,他們卻仍沉浸在這種思維方式中無法自拔。這種“認知僵化”在身處壓力之下的人群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
我們可以從上述心理問題中窺探到許多東西,因為對另一半持有偏見時,我們會在雙方緊張的關系中看到同樣的思想狀態(tài)。調(diào)查研究表明,關系緊張的夫妻在解讀其他夫妻的動機時,可能會保持一種客觀理智的態(tài)度;而在同樣的情況下,他們卻不準確地將負面動機歸咎于自己的配偶。[1]
關系緊張的夫妻在應對對方的行為時,自己的表現(xiàn)就像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們在對配偶的看法中表現(xiàn)出了偏見,與焦慮癥和抑郁癥人群的表現(xiàn)相似。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信念是實實在在的,心扉也是敞開的。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打開心扉,也沒有關注到對方所關注的東西。
例如,有敵對情緒的夫妻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伴侶的看法可能會被自己的心態(tài)和意識所扭曲。當人們(尤其是配偶)試圖去糾正這些扭曲時,可能會遭遇敵對。憤怒的人不喜歡別人反駁他們對現(xiàn)實的看法,他們不僅認為對方是錯誤的,而且認為對方試圖操縱他們,甚至欺騙他們。
心懷敵意的夫妻會試圖“占卜”一種隱形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他們會估測對方的情緒、想法和動機。他們堅信自己的結論,好像他們能直接看透對方的心思。對他們來說,自己所堅信的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個客觀事實。要糾正此類結論,需運用一系列策略,具體詳見本書第17章。
另外,在令人如癡如醉的熱戀期和早期婚姻生活中,雙方會對彼此表現(xiàn)出正面的偏見。對方的一言一行都會得到正面的解讀,不論做什么都是對的。然而,一旦婚姻關系陷入僵局,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爭吵和沮喪終將導致心態(tài)轉變。身陷苦惱之中的雙方會由積極偏見轉向一種負面偏見。于是,兩人的行為基本都會得到負面的解讀。這時對方不論做什么都變成錯的了。
負面思考的威力在我們不經(jīng)意間的觀察中表現(xiàn)出來。我們多少次聽到對方的抱怨:“本來我們一整天過得好好的,之后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毀掉了一切美好。”一些調(diào)查研究也可以證明負面思考的威力所在。[2]緊張婚姻與美滿婚姻之間的最主要區(qū)別,不是缺失快樂經(jīng)歷,而是存在大量不愉快經(jīng)歷(或者被解讀為不愉快經(jīng)歷)。夫妻關系的改善往往與不愉快經(jīng)歷的減少相伴而生,而不在于愉快經(jīng)歷的增加。隨著兩人的不愉快經(jīng)歷和負面解讀逐漸減少,幸福感自然而然接踵而至。
認知療法可以幫助焦慮癥或抑郁癥患者認識到自己想法的錯誤。同樣,這些治療理念也可以消減緊張婚姻中存在的誤解和偏見,本章就提到了一些此類的誤解和偏見。重要的是,我們要先了解自己思維中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也要懂得如何去辨別這些問題。只有這樣,夫妻雙方才能夠檢驗自己對對方的解讀和認識正確與否,并做出相應的糾正,而不是任憑負面思維破壞掉兩人之間的幸福。
[1] P Noller, “Misunderstandings in Marital Communication: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1980): 1135–1148.P Noller, “Gender and Marital Adjustment Level Differences in Decoding Messages from Spouse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1981): 272–278.P Nolle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Marital Interac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4).J.M.Gottman, Marital Interact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 C.Schaap, “A Comparison of the Interaction of Distressed and Nondistressed Married Couples in a Laboratory Situation,” in K.Halweg and N.S.Jacobson, eds., Marital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Modific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p.13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