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多數人不快樂
人類的心智中,蘊含著只有極少數人才得以發現的廣闊天地,而這些人與眾不同的關鍵就在于注意力。
當我們購物、八卦、爭吵或自怨自艾時,我們的注意力無疑在經歷著某種丟臉的退化。我個人的經驗是:在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里,我都只是在精神恍惚地活著,而通過心智鍛煉,我知道另一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人是有可能從自我的主宰中解脫出來、自由生活的,哪怕只是一小會兒。
絕大多數文化背景下的人都發現了同一件事:對注意力的某種刻意使用能夠改變個體對世界的認知。他們的努力,往往始于一個領悟:即使在最佳的環境下,快樂也是難以掌控的。我們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情緒上尋求愉悅感;我們探索未知,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們讓自己處于朋友與愛人的包圍中;我們享受藝術和美食。然而,我們的快樂本質上是稍縱即逝的。即使我們獲得職業上的巨大成功,令人迷醉的成就感也只能持續一個小時、一天,然后就會衰退。于是,我們繼續尋找。我們必須不斷努力,才能趕走無聊和其他不快,分分秒秒,不得停歇。
心智啟示
在不斷重復的趨樂避苦之外,有沒有另一種形式的快樂?有沒有一種快樂,無關物質上、情感上、智識上的享受和對未來的期許?在任何事發生之前,在欲望滿足之前,我們有可能快樂嗎,哪怕生活中充滿艱辛,哪怕我們正在經歷疼痛、衰老、疾病或死亡?
無常的變化,無法提供恒久的滿足。意識到這一點后,許多人開始思考是否存在一種更深層次的快樂。在不斷重復的趨樂避苦之外,有沒有另一種形式的快樂?有沒有一種快樂,無關物質上、情感上、智識上的享受和對未來的期許?在任何事發生之前,在欲望滿足之前,我們有可能快樂嗎,哪怕生活中充滿艱辛,哪怕我們正在經歷疼痛、衰老、疾病或死亡?
我們所有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活出了我們對上述問題的答案。
絕大多數人是照著“不可能”這個答案來活的。沒有什么比重復快樂體驗和避免痛苦體驗更重要。沒有什么比不斷尋求滿足感更重要。只管一直踩油門,直到徹底失控吧!
但有些人卻開始懷疑人生不止于此。他們開始進行各種注意力訓練,由此細細檢查自己的人生經驗,從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幸福。有人甚至會經年累月地將自己隔絕于世。一個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舉動?人們的確有很多逃離現實世界的理由,其中一些從心理學上講是不健康的。但在智者看來,這些訓練其實都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其中的邏輯是:如果存在一種心理上的幸福感,不依賴于欲望的滿足,那么即使所有日常的快樂之源都被剝奪,它也會留存。當一個人拒絕與愛人長相廝守,放棄事業和物質財富,獨自一人走入山洞,或是進入其他對常人而言難以忍受的環境時,這種幸福也依然存在。
要想知道這種經驗對大多數人來說有多么恐怖,可以想想“關禁閉”。關禁閉是監獄里的一種額外懲罰。大多數人認為,哪怕是被迫與殺人犯和強奸犯關在一起,也好過被單獨關在一個房間里。然而,又有人聲稱,獨自度過漫長時光讓他們體會到了美妙卓絕的幸福感。我們要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要么這些人都產生了幻覺或是蓄意欺騙,要么人們早就有了令人解放的洞見,只是千百年來,它們都被冠以“靈性”或“神秘”之名。
與許多無信仰者不同,我花了大量時間探索這類經驗。雖然我在第一次獨處練習時感到無比痛苦,但之后我主動跟許多人學習請教,其中一些人隱居了數十年。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花了兩年的時間獨處靜思,有時連續一周,有時連續三個月,一天12~18個小時,也嘗試了不同的技巧。
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個人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時間什么都不做,不說話、不閱讀、不寫作,僅僅是在每個當下不斷觀察自己的意識內容,那么,沒有做過類似練習的人會很難理解他所體驗到的。我相信,這種心智體驗會告訴人們許多關于意識本質以及幸福人生的真相。歷代心智鍛煉者發現的一個事實是:在我們與自己喋喋不休的對話之外,存在另一種可能;在我們被下一個跳進腦海的想法驅使之外,也有另一種可能。一旦瞥見了那個可能性,自我的幻象就煙消云散了。
自我超越和倫理之間是存在關聯的。并不是每一種良好的感覺都合乎倫理,某些病態的狂喜顯然是存在的。但是,也有許多令人愉悅的心智體驗,其內在是合乎倫理的。在某些意識狀態下,“無邊無際的愛”并不是一個夸張的描述。如果一個人明早醒來,感受到對一切有情眾生的無邊之愛,卻只能從鐵器時代的信仰或是“新紀元運動”(1)的狂熱崇拜者中獲得認同感,對于世俗理性派,就太可惜了。
絕大多數人知道如何維持人際關系、合理使用時間、保證身體健康、減掉多余脂肪、學習有用技能,也會解決生活中的種種謎題。但所有人都面臨一大難題,那就是如何實現幸福,縱使最一帆風順的人也不例外。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問你,如何才能過得更好,你或許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意見,但你自己很可能都沒有那么做過。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智慧不過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然而,關于我們的心智,有更深刻的事實值得探尋。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它們一直被虛妄和迷信所掩蓋。
從我們第一次呼吸起,我們就開始追尋幸福,而我們的需求和欲望又在與日俱增。跟小孩子玩,你會發現他們總是心思飄忽、陰晴不定。隨著我們年紀漸長,我們的笑和淚也許不再那么毫無由來,但同樣的過程總在發生:想法和情緒如同海浪翻涌,前赴后繼。
無論我們使用的措辭如何,尋找幸福、維持幸福、守護幸福,是每個人都要投入其中的偉大課題。但這并不是說人們只追求愉悅感,或只想要最輕松的人生。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完成,而不少人也享受奮斗的過程。優秀的運動員都知道,痛苦也可能轉化成極度的快感。例如,舉重時肌肉產生的燒灼感如果來自某種不治之癥,會讓人倍感煎熬;但當這種感覺意味著健康和好身材時,大部分人就會非常享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認知和情緒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如何看待經驗,會決定我們對它的感受。
我們常常面臨矛盾和妥協。我們時而渴望興奮,時而又想要休息。我們喜歡酒和巧克力,但很少拿它們當早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的心智總是轉個不停,通常是趨向快樂(或是想象中的快樂之源),遠離痛苦。
正是這種在苦與樂之間的掙扎催生出了絕大多數的文化。醫學試圖為我們延年益壽,減少由疾病、衰老和死亡帶來的痛苦;媒體可以滿足我們對資訊和娛樂的“饑渴”;政治和經濟制度則竭力確保我們和平協作,而當它們未能達到目的時,警察和軍隊又被派上場。在生存之外,人類的心智發明了文明這一巨型機器,用來規范其自身。我們始終在創造、修補著一個世界,一個我們的心智愿意棲居其中的世界。但是,失敗天然占據上風。在各個領域,錯誤答案遠遠多于正確答案,而打破某種東西似乎永遠比修復它更加容易。
盡管世界是美麗的,人類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我們卻很難不擔心,混亂的力量會大獲全勝,不僅是最終的勝利,而且是每時每刻的勝利。我們的快樂本質上是易逝的,不管獲得它的過程是艱難還是輕松。快樂在升起的瞬間,就已開始衰弱,只能被新的欲望或不適感替代。你會狼吞虎咽你最喜歡的食物,直到你突然發現自己的肚皮撐得快要“炸”了,需要去醫院,然而,根據某種奇怪的物理學,你居然還吃得下一份甜點。甜點帶來的愉悅感持續了幾秒鐘,接下來口腔里殘留的味道就必須用杯清水沖淡。溫暖的陽光照在皮膚上讓你感覺十分美好,但很快就變得“過于美好”,挪到陰涼地去就好多了,但不到一兩分鐘后,你又覺得風吹著有點兒涼。車里有毛衣嗎?去看看。噢,太好了,有一件毛衣。現在你感覺暖和了。不過,這件毛衣好像有些舊了。它會讓你看起來不修邊幅吧?或許該去逛逛街,買點兒新衣服了。故事就這樣繼續下去……
縱觀生活,我們似乎只是在想要和不想要之間蹣跚而行。疑問自然而然也隨之而來:生活還有別的可能嗎?我們能否在日常的感受之外,擁有更好的感受呢?我們能否在無力遁逃的變化之外,找到長久的滿足感?
當你開始覺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你的心智就開始轉變了。之后你會發現,不問緣由地感到輕松自在是有可能的,而這種輕松自在就源自超越自我的種種束縛。從未經歷過這種感受的人總會相當懷疑這些描述的真實性。然而事實是,無我的幸福在任何一個當下都是可見的。我并沒有體會過所有非凡的心智狀態,但我的確遇見過對此一無所知的人,而這些人也往往宣稱自己對鍛煉心智毫無興趣。這也在情理之中。因為自我超越的現象過去通常只在信仰語境里得到探討,這些經驗又反過來增強人們的信仰。這形成了一種過濾機制:有信仰的人用無我體驗來支持古老的教條,而沒體驗過的人則因此有了更多理由拒絕信仰。
這對我在本書中的論述構成了挑戰,因為許多讀者可能不知道我描述的心智狀態到底是什么,他們對我的主張只能盲信。而另一些讀者則會面臨另一種挑戰: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完全知道我在描述什么,但僅限于我的話與其信仰中碰巧相似的部分。在我看來,這兩種態度都是巨大的障礙,會導致他們無法以我所意指的方式理解心智。我衷心希望,無論你的背景如何,你都能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本書中提供的所有練習。
最后再提醒一句:我在本書里的全部論述,絕不排斥對于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自我感”,以及這個模糊的概念所包含的一切能力。孩子需要自主、自信和自知才能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也必須習得一系列認知、情緒和人際交往技能,才能成為理智而有創造力的成年人。注意:某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如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不適合做本書中所推薦的一些練習。有些讀者可能也會發現,較長時間的靜默讓他們的心態變得更加不穩定。這就像運動:并非每個人都適合6分鐘跑1英里(2),或者仰臥推舉跟自己一樣重的杠鈴,但許多普通人能通過鍛煉做到,而鍛煉又講究因人而異;更重要的是,哪怕是對于因疾病和受傷而能力受限的人,健身的基本原理依然是普遍適用的。
所以,我想聲明,本書中的所有教導都只適用于心智(大致)成熟,且未患有會因獨處靜思、專注當下而惡化的心理或生理疾病的讀者。如果觀察呼吸、身體、念頭、意識的本質讓你產生強烈的不適,請在繼續練習前咨詢你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