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篇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將介紹當前的羌族——他們的生活環境、生計活動、社會認同與區分,以及相關的恐懼、愛恨與情感世界。這樣的描述,有如人類學的民族志書寫。的確,以下四章是一個以各種“認同與區分”為主題的羌族民族志。我所稱的“認同與區分”(identity and distinction),有如人類學民族志中所稱的“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s);我所討論的內涵,如家庭、家族、村落等,也部分與之重疊。對于社會組織,人類學者著重于研究各種“組織”的功能、結構以及其在神話、物與儀式中的象征表達。然而,由認同與區分的角度,我特別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各種身份認同,他(她)們與各層次外在人群的邊界區分以及造成此認同與區分的資源環境與權力關系背景。

作為生物界的一部分,“生存動機”是人類一切社會與文化活動的根基。人們結為各種群體,來爭奪、分配并壟斷特定的生存資源,此為人類社會各種“認同與區分”的主要背景之一。在生存資源匱乏的羌族地區,自然更是如此。首先,我在第一章中介紹羌族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簡單介紹居住在此的羌族——他們的語言、體質與文化特征。羌族所居的地理環境——一個個深藏在高山深谷中的“溝”,是造成各個孤立村寨的主要背景,也因此造成各溝、各村寨居民在語言、體質與文化上的分歧現象。在我的描述中讀者將發現,并沒有統一的或典型的羌族語言與羌族文化。在第二章中,我更深入地介紹各地羌族的生存環境。許多學者常以最偏遠、原始的村落為田野對象,來描述一個所謂“原始社會”(primitive society)的構成。相反地,在這一章中我將說明,羌族不只是居住在村寨中,其中部分也住在小街市與城鎮里。即使是住在深山村寨中的羌族,他們也與一層層外在世界有相當接觸。在生計活動中,資源競爭與分享造成各種人群社會之空間區分。在這些空間中,人們體驗到各層次的認同、區分與相關權力關系,因此塑造了他們心目中遠/近、熟悉/陌生、親切/敵對的社會空間結構。

第三章,進入本書的重要主題——認同與區分。族群認同是本章也是本書的研究重點;其他人類社會認同與區分,如階級、性別、城鄉人群等,將置于族群認同現象中探討。“族群”在本書中除了作為英文“ethnic group”的中文譯詞外,還有一更廣泛的指涉意義——指所有以共同血緣或擬血緣記憶來凝聚之人類社會群體。因而由家庭、家族、宗族,共祖之部落、村落人群,到民族、國族等等,都是廣義的“族群”。在這一章中,我將介紹本地資源競爭與分配背景下的各層次族群認同體系。“區分”,也就是為限定可分享特定資源的人群而踐行的社會邊界維持。由于內部激烈的資源競爭,各地羌族特別在意彼此間的邊界區分,這也解釋了他們間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在岷江上游群山之間,各個家庭、家族與村寨等群體,都在資源共享與劃分體系中凝聚與延續。家族神、山神、廟子與菩薩等信仰,強化了這些族群區分,并維持族群界線。在“本村寨人”認同之上,當地有一種更大范圍的族群認同,表現在“爾瑪”(我族人)此一族群自稱概念上。本章也由本地人的“爾瑪”“赤部”(蠻子)與“而”(漢人)之概念以及它們在近半世紀來的變遷,說明本地的族群或民族認同及其變遷。

對個人而言,“區分”是一種生物的、心理的與社會性的身體邊界維持。維持此一層層的邊界,以期身體不受病痛與外力侵害,以期家庭、寨子、村子之“身體”不受鄰人或外來侵犯。在第四章中,我以流行于羌族間的“毒藥貓傳說”與相關文化、事件與記憶為例,說明村寨居民在上述的認同與區分體系下的情感、愛憎與相關行為,以及個人經驗、情感與行為又如何強化各種社會區分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疏勒县| 石门县| 洛扎县| 开远市| 绥江县| 禹州市| 宜兰市| 汶上县| 卢龙县| 盐边县| 睢宁县| 鹤庆县| 神木县| 灵武市| 梁河县| 双鸭山市| 灵璧县| 固镇县| 平利县| 宁波市| 兴和县| 商洛市| 乌拉特中旗| 桐梓县| 阿拉尔市| 巧家县| 连山| 凌海市| 佛坪县| 孝义市| 北安市| 扎鲁特旗| 德安县| 康定县| 绥棱县| 长春市| 团风县| 遵义县| 广南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