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作者名: 王明珂本章字數: 1266字更新時間: 2021-12-24 10:35:01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人群
當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之一的羌族,人數在30萬左右,主要居住在四川省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也就是岷江上游及其支流兩岸的汶川、理縣、茂縣、松潘等地。另外,與岷江上游一山之隔的北川,也有部分鄉鎮人口被識別為羌族。在這一地區(圖一),岷江、湔江及其支流切過青藏高原邊緣,造成高山深谷。這種高山間的深谷,當地羌族以漢話稱之為“溝”,羌族村寨便分布在各個溝中。

圖一 羌族地區簡圖
往松潘、九寨溝的公路沿著岷江干流北去,途經汶川、茂縣一帶,路兩旁所見皆為已開發的山田,或只是光禿禿的荒山,林木絕少。離開沿岷江的主要公路往各支流去,仍然看不見大片的森林。只有深入山溝之中,或攀上高山背面,才有大片的林木。這是近年來,特別是1980年代之后,過度砍伐的結果。理縣、黑水、松潘等地原來更以森林資源豐富著稱,但近年來森林覆蓋區也在急速減縮之中。自1998年以來,中國在岷江上游實施“退耕還林”,森林砍伐已全面禁止。
完整的森林多分布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區,主要由松木林構成,松林下盛產各種菌菇類植物。如松潘小姓溝中所能采集到的食用菌類,以當地的漢話來說便有:楊柳菌、獐子菌、刷把菌、雞蛋菌、羊肚菌、白松菌、白樺菌、草菌、黃連菌、羊角菌、烏鴉菌、雞菌、猴頭菇、蘑菇、草菇、香菇、金針菇、野木耳、馬屁包等等。整個山區除林木、菌菇之外,還盛產各種藥材。冬蟲夏草、大黃、天麻、羌活、川貝、川芎、當歸、黨參等等,都是本地特產。在過去,這里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除了目前作為一級保護動物的大熊貓、金絲猴與牛羚外,還有三種熊(馬熊、棕熊、黑熊),兩種豹子(土豹子與金錢豹),以及小熊貓、豹貓、獐子、麂子、鹿、狼、豺狗、野豬、土豬子等等。如今也因為濫獵、盜獵,動物少了很多。田間、林中與高山草原上,又盛產各種野禽。經常可獵得的野雞便有貝母雞、楊角雞、石板雞、聒聒雞、馬雞、松雞、坨坨雞、金雞等等。
森林上方近山棱的緩坡,高度約在海拔3500—4500米之間。由于高寒,冬季積雪,樹林只呈零散、小區域分布。然而到了夏季,由于日曬充足而成為豐盛的草場,這兒是羌族放養牦牛與馬的地方。森林下方,高度約在2000—3000米的山腰緩坡處,被人們辟成梯狀山田,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近河谷的河壩,海拔高度約在1000—2500米之間,則有寬廣而日照較好的可耕地,這兒由于交通方便,近年來多成為經濟作物的產區。
總之,本地自然環境上的特色是:一方面,溝中垂直分布的山田、森林、草場構成豐富經濟資源,為人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所需,使得“溝”成為一個個相當自足的生態區。另一方面,溝與溝之間因高山隔阻,交通困難,這又使得溝中的村寨居民成為相當孤立的人群。唯近年來,由于沿河谷的公路開發,各地的羌族往來較密切,他們多余的農林產品也因此有機會對外運銷。
北川的地理環境與岷江上游地區有些不同。這兒的山區海拔高度較低,山區林木以混合林為主。北方接近松潘或南坪的地區,有較豐富的林木;也由于較接近漢區,本地的開發歷史較早。除了出產一些藥材與出外打工之外,本地村民幾乎全賴農業生產。但與岷江上游地區相比,本地與成都平原的來往較密切、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