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中庸處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 李睿
- 4156字
- 2021-12-30 16:49:44
故事1 以德報怨:宋就替鄰澆秧
【金玉良言】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故事精選】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里種了西瓜。
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瓜秧自然長得不好,與對面西瓜田的長勢大相徑庭。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國的亭卒第二天發現后氣憤不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并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而宋就卻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我們不愿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么我們為什么再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起來,而且,你們這樣做,他們一定會知道的。”
梁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辦了。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原來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為他們澆水。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于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后,特備重禮送梁王,既表示自責,也表達酬謝,結果兩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是你不想得到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再看下面這個故事:
漢朝的時候,有個人姓姜名肱。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另一個叫姜季江。他們兄弟三人非常的友愛,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離。天天在一起讀書、下課又一起溫習功課、玩耍、還一起幫家里做家務事。而且三個兄弟縫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許我們會覺得,這種情形在幼年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長大之后不可能,因為已經成家立業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長大之后感情依舊非常的好,好到有時還三個人睡一塊,這就真的非常難得。他們三兄弟能同一條棉被,這樣到成家之后,感情還這么好,就突顯他們三兄弟的確是一條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結果半夜路遇強盜。月光下,強盜面目猙獰,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顫。強盜囂張的晃著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進抱在一起的兩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說:“我弟弟還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犧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們放他一條生路。”這時,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來說道:“不!你不可以傷害我哥哥,還是殺我吧!”兄弟倆都爭著讓對方活著,想到兄弟就要生離死別,倆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盜賊也不是鐵石心腸,也是因饑寒才起盜心。他深深地被兄弟倆的手足情感動了,講到:我今天終于見到什么叫親情了。于是搶了一些財物便匆匆離開。
到了京城里頭去辦事,有人見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爛,就問他:出了什么事,你會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種種的言語,來掩飾他被搶的這一段經歷,絕口不提被搶的這一段事。因為他深盼盜賊能悔改。
后來事情輾轉傳到盜賊那里,他聽到姜肱被搶而不說,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請求拜見姜肱,親自把所有搶來的衣物還給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說仁慈到極點,怎會不感化人?何況盜賊也是人啊。姜肱他這樣的仁慈,這樣愛人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處世妙方】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里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可視做待人處事的基本修養,如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古人語:“吃虧是?!?,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情,在友誼和情誼的天平上,你已為自己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珍視的東西。
故事2 轉換立場:孔子學生要馬
【金玉良言】
在物理學中有這樣的闡述:每個作用力都存在一個與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其實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也存在這樣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站在人性的角度上講,人們的反作用力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反應。
【故事精選】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到處講學。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村莊,在一片樹陰下休息,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里去吃了農夫的麥苗。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子貢是孔子當時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他白告奮勇地上前,打算憑著自己不凡的口才去爭取和解,說服那個農夫。子貢首先向他表明了他們的身份,以及他們一行的目的,然后向他解釋為什么馬會跑過去吃他的麥苗。不料,他將大道理講了一遍又一遍,費盡了口舌,但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就是不肯歸還馬匹。最后,子貢只得垂頭喪氣地回來。
有一位剛剛跟隨孔子不久的新學生,他的學識、才干遠不如子貢。當看到子貢沒有完成交涉任務時,也請求前去一試。在得到應允后,他笑盈盈地走到農夫面前。一開始,他跟農夫聊收成、勞作中的一些問題,等對方慢慢消失了敵意之后,才非常誠心地向對方道歉,并表示可以賠償他的損失。很快地,農夫就把馬還給他了。
【處世妙方】
每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所觀所感也不同,所以說話做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往往要比站在自己的立場讓更有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僅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高度,同時還要學會轉換立場。凡事不要自以為是,多想想如果我是對方該怎么辦。
故事3 推己及人:大禹胸懷天下
【金玉良言】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必須先做到推己及人??鬃釉凇吨杏埂分杏羞@樣一段評價舜的話: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故事精選】
大禹是推己及人的典范。他接受任務去治水時,剛剛結婚,處在蜜月之中。當他聽到有人被洪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家里親人被水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他毅然離開新婚三天的妻子,率領群眾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吳越春秋》上還記載:禹治洪水到蒼梧,見一犯人被縛,禹撫摸著他的背而哭。別人說:“這個人犯了法,應該有這個下場,哭他干什么?”禹說:“我聽說一個男子不耕種,天下就會受到饑餓;一個女子不養蠶,天下就會受到寒冷,我替天治理水土,使人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F在還有人犯法,說明我的德薄,這是我不能教化人民的明證,所以悲痛而哭?!庇硪匀蕫壑慕袒嗣?,所以成為后人傳頌的圣君。
大禹的推己及人,胸懷天下,其事跡被世人所傳誦。后來的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而這句名言也是范仲淹的真實寫照: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貧,勤學苦讀,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立志做一個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濟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問道:“我以后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說:“小小年紀,口氣是不是有點太大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你看我可不可以當醫生?”算命先生很好奇,怎么兩個志愿差這么大?他就問范仲淹為什么?范仲淹回答:“唯有良醫和良相可以救人?!彼忝壬f:“你有這顆存心,真良相也。”
他救濟窮苦的人家,當宰相時,便把俸祿拿出來買了近城的好田一千畝,稱它“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每天有飯食給他們吃,每年有衣服給他們穿,凡是有嫁女兒的、娶媳婦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種種事情,都拿錢帖補他們,并且選擇他族里年長又賢良的人,去管理這件事,一切銀錢的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計劃。實踐了他年輕時念念利益眾生的宿愿。
有一次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贊此屋風水極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后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來,改作學堂,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讀書,讓國家有更多的棟梁之才。蘇州在此地就學的學子們,在這八百年的過程中,出了三四百個進士,幾十個狀元。
還有一次,他吩咐兒子范純仁押解五百斗麥子回蘇州老家,在運輸的過程中,剛好遇到了父親的故友,在交談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貧寒,父母都沒能葬好,女兒也沒有嫁妝。范純仁知道后,馬上將五百斗麥子賣掉,結果錢還是不夠,就把船也賣掉了,解決了他父親故友的困難。賣完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親匯報。當父子倆坐在一個桌上,范純仁跟父親講:“我把五百斗麥子賣掉,錢還是不夠?!备赣H抬起頭對他說:“那你就把船也賣掉了吧!”范純仁說:“我已經賣掉了?!笨梢姼缸油?。
范仲淹為官數十載,他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象樣的宅第。在死后入殮時,連件新衣服都沒有。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于替人家辦好事,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了后人的敬仰。他于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噩耗傳到各地,蘇州和慶州的百姓,以及歸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畫了他的肖像,給他立生祠,來紀念他。人們深為嘆息,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眾多百姓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泣哀悼,齋戒了三天才散去。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閃耀著光輝,有著使人奮發向上的教育意義。
【處世妙方】
推己及人是實現仁的最佳途徑。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拿人心比自心。孟子將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進行了發揮,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即把孔子提出的仁愛思想發揚光大,為后人提出博愛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做到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定能廣結人緣,在社交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