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糖尿病是富貴病,只能吃藥而不能參加體育鍛煉。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糖尿病患者參加運動不但是可以的,并且是必要的,科學地鍛煉可以達到控制血糖、增進健康的目的。
45歲的陳先生是某機關的職員,喜歡運動,身體一直不錯。3年前他出現多飲、多尿等癥狀,體重也下降了4千克,到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糖尿病。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樣,陳先生認為自己患的是富貴病,只能吃藥來療養,不能參加體育鍛煉,所以,自從得病以后他幾乎沒有進行過體育鍛煉。
3年來他試過很多種不同療法,不但沒治好糖尿病,體重比以前下降了3千克,免疫能力每況愈下。由于每天服西藥四次之多,引起腸胃不適,腎脾虛弱、整天消渴、小便頻多、睡眠質素差、整天頭暈頭痛,疲倦不堪,提不起精神,無法應付正常工作,無奈之下只好退休了。
退休后,陳先生有了更多的時間,他聽說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控制血糖,于是每天吃完飯2小時后,就到戶外運動20~30分鐘,天氣好的時候還去游泳。一段時間后,他感覺身體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他不由得感嘆原來所謂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運動,只能靠吃藥療養的說法是錯誤的。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導致的體內糖代謝紊亂、血糖升高的疾病。大致可分兩種類型:Ⅰ型稱為胰島素依賴型(幼年期發病的糖尿病);Ⅱ型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成年期發病的糖尿病)。Ⅰ型糖尿病需要長期進行胰島素皮下注射來控制血糖;Ⅱ型糖尿病則常常是由于飲食過量、缺乏運動,致使身體肥胖、體重過大而引起的,因而大多數人無須注射胰島素,而可以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節食、控制體重或口服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尤其重要的是鍛煉本身具有胰島素樣的效應。因此,糖尿病患者參加體育活動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運動可增強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全身組織更多地利用血糖,從總體上降低血糖。運動還可以改善全身代謝,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利于預防糖尿病的多種并發癥,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
運動鍛煉對糖尿病患者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科學安排鍛煉,才能避其害、取其利,達到控制血糖、增進健康的目的。
運動本身有胰島素樣的效應,而糖尿病患者又必須限制糖的攝入,因此運動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應,低血糖可能發生在運動過程中,也可能發生在運動結束后4~6小時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糖尿病患者在參加鍛煉前應適當減少胰島素的劑量或適當增加糖的攝入量。采取下列措施,就可將低血糖的危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1.鍛煉初期要經常監測血糖,以便找到血糖變化的規律。
2.運動前適當減少胰島素的劑量(一般比處方規定的劑量少1~2個單位)或適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每半小時10~15克)。
3.將胰島素注射在運動中相對不活動的部位,如腹部。
4.在胰島素活動的峰值期不要參加體育活動。
5.參加較長時間活動時,在活動期間增加碳水化合物零食,如餅干、面包等。
6.對低血糖的先兆癥狀預先有所了解。
知道了減少低血糖的危險,那么,糖尿病患者適合選擇什么樣的運動項目呢?
總的來說,糖尿病患者可以參加所有正常人參加的體育活動。但對于身體肥胖、體重過大的病人,則應選擇一些不負重的活動項目,如步行、劃船、游泳、騎自行車等,以免減少由于體重過大而造成的足部損傷。
糖尿病患者鍛煉時怎樣掌握時間和強度,每次鍛煉多長時間才合適呢?最佳運動時間為:餐后1.5~2小時后。因為,此時血糖處于高峰期,運動有助于血糖迅速轉化。胰島素依賴型病人,可采用持續時間較短而重復次數較多的方式,如每次運動20~30分鐘,每日重復1~2次;胰島素依賴型病人,則應采取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方式,以便盡可能多地消耗能量,每次鍛煉時間以40~60分鐘為宜。
糖尿病患者鍛煉時強度應該怎樣控制呢?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強度與正常健康人的運動強度相似,鍛煉時可采用心率作為控制強度的指標。最佳運動強度一般以每次30~60分鐘、運動后微出汗、有輕度疲勞感但不氣喘,心率大約每分鐘120次為宜。
總之,糖尿病患者應該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在鍛煉中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合理安排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
指南一 糖尿病患者必須在血糖得到很好控制的前提下參加體育鍛煉。
指南二 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更強調定時、定量。
指南三 視力損害較嚴重、合并心血管病的病人,在鍛煉之前必須征得醫生的同意和指導。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必不可少,它和飲食一樣是控制糖尿病的“兩大基石”,只有“基石”穩固,藥物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