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多吃紅肉會縮短壽命?怎樣才能安全吃肉?
2017年,發表于《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在科學新聞中引起了關注。這篇報告對此前各地區的多項研究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在50多萬人的跟蹤調查數據中找出了多吃紅肉有害的證據,會增加死亡風險,也就是說,會縮短壽命!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把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列為一類致癌物,引起了媒體的不小喧囂,還引來了肉類相關行業協會的猛烈抨擊。熱愛吃肉類的人們半信半疑,香噴噴的火腿、培根、烤牛肉、羊肉串等美食,到底是吃,還是不吃呢?
查一下相關研究結果,很多人都絕望了。2016年發表的一項匯總分析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份加工肉制品(50克),全因死亡率就會升高15%,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15%,患癌癥的風險增加8%。如果吃沒有加工的肉制品,雖然比吃加工肉制品的危險小一點,但仍然會增加全因死亡率。《英國營養學雜志》2014年發表的匯總分析文章也有類似的結論,每天吃加工肉制品50克或者紅肉100克以上,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其中,吃加工肉制品會增加全因死亡率,而吃紅肉則不會。
難道吃肉類有害這件事沒法翻案了?先不要那么悲觀,特別是女性朋友,不必因此戒掉肉類。
學術界對目前多項研究進行綜合評估,得到的結果是,肉類的攝入量大,不僅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還會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癥的風險。少數研究提示,還可能增加患痛風和前列腺癌的風險。而吃加工肉制品,不僅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還會增加患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第一,所謂的吃紅肉有害之說,只限于中高攝入量的情況,少量攝入仍然是無妨的。
比如說,按這次美國研究者提供的數據,每天吃134克以上的紅肉,會增加26%的死亡風險。如果不吃那么多呢?比如100克以下呢?就不會有這樣的危險了。又如,按世界癌癥基金會的數據,每周吃500克以上的紅肉才增加致癌風險,那么每天吃70克以下的數量仍然是不增加致癌風險的。還有研究提示,每天吃66克以上的紅肉會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但每天吃50克還是沒有關系的。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肉類數量,是指沒有烹調過的肉,不算皮、肥肉和骨頭,完全是純肉的量。假如吃帶骨頭的肉,比如吃排骨時,大約有一半是骨頭的重量,那么每天吃50克肉實際上就是吃100克排骨,也不算太少。再說了,平均每天可以吃50克,如果攢起來吃,兩天吃一次肉,還可以再放開點,大快朵頤。每周一、三、五吃魚,二、四、六吃肉,周日吃些蛋奶素食清清口,從美食享受的角度來說,并不顯得太委屈,營養上也更為合理。
總之,對于自家烹調的新鮮肉類,少吃點就能避免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吃40~75克肉,這個攝入量是完全無須擔心的。
第二,肉有紅肉和白肉之分,吃白肉沒有增加死亡風險的麻煩,白肉就是雞、鴨等禽肉。
人們通常認為,雞肉的營養不如豬肉、牛肉,雞肉里面的激素多,不利于健康,但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
以往的多項研究表明,吃雞肉不會增加腦卒中、心臟病、糖尿病的死亡率,也并不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還有研究表明,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用去皮雞肉替代紅肉來供應蛋白質,有利于預防隨著年齡增長而發胖的現象。就死亡率來說,2014年發表的匯總研究發現,吃雞肉不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美國研究者的分析數據也發現,吃雞肉等白肉比較多的人,和很少吃白肉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不僅不增加,還會下降25%!請注意,這里說的白肉,主要就是快速出欄、集中飼養的“速生雞”的肉。
所以,不要因為雞肉便宜就嫌棄它,也不要因為激素的傳言就疏遠它。目前從西方引入的養殖肉雞是速生的白羽肉雞品種,它之所以能在50天之內養大,是因為其品種特性加上高熱量、高營養飼料的作用,和使用激素無關。雖然養殖雞肉的風味不如散養雞肉,但到目前為止,各國都沒有發現吃正常數量的養殖雞肉會有害健康的證據(一天吃10個雞翅或5個雞腿的吃法,不在正常數量的范圍之內)。
第三,不同地區的人,對肉類食物的反應不一樣。
有趣的是,美國的各項研究一致發現,多吃紅肉會增加死亡風險,而在歐洲的研究中,這種效果并不顯著,在亞洲人中的調查根本沒發現這種趨勢。研究者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吃法不一樣、攝入量不一樣造成的。美國人喜歡在室外吃明火燒烤,就是下面生火,支個架子把肉放上去烤,這會產生多環芳烴類和雜環胺類致癌物。歐洲人就很少這樣吃,他們主要是用烤箱烤或燉煮等方法,不會產生過多致癌物。
在亞洲的調查中,之所以沒找到吃肉有害的證據,可能是因為亞洲人吃肉的總量不多。雖然會有少數人吃肉過量,但大部分人只是少量吃。美國每年人均攝入肉類122千克,而且主要是紅肉;亞洲國家的人均攝入肉量連美國的一半也到不了,還有一部分是白肉,而水產類、雞鴨肉的攝入不會增加死亡風險,甚至能降低死亡風險。因此,綜合結果是,亞洲人的肉類攝入量不增加死亡風險。
第四,到底為什么多吃紅肉會提升死亡率?避開原因就能減少危險。
有研究者認為,紅肉和紅肉制品食用過多后引起死亡率上升的因素主要是其中含有的兩種物質,一是N-亞硝基類致癌物(人們常說的亞硝胺即屬此類),二是過多的血紅素鐵。
N-亞硝基類物質不僅有致癌性,會增加患消化系統癌癥的風險,而且有研究提示,它可能增加胰島素抵抗和患冠心病的風險。所以,無論如何,不提倡大家多吃加工肉制品,包括火腿、培根、臘肉以及熟后顏色為深粉紅色的其他熟肉制品。血紅素鐵能夠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但攝入過多時,會促進體內的氧化反應,增加患冠心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癥的風險。
所以,要忠告愛吃肉的男性,適當控制吃肉的量,最好能控制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所建議的每日40~75克的范圍內。如果此前吃肉過多,已經有肥胖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情況,或血紅蛋白含量過高,那么暫時不吃紅肉一段時間,可能有益無害。
和男性相比,女性適當吃點肉類的風險要小些。因為女性每個月有月經失血,吃了紅肉之后,過多的鐵元素能夠從經血中排出去。所以,有研究發現,多吃紅肉會增加男性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對女性作用則不那么明顯。反過來,不吃紅肉的女性患營養性貧血的風險會增加。
如果女性此前吃紅肉過多,血紅蛋白過多,那么可以暫時減少紅肉的攝入量,改成白肉或魚肉。如果此前吃紅肉就偏少,以致肌肉松軟、怕冷、血紅蛋白不高甚至偏低,那么選擇每天吃50克紅肉,或者50~100克雞鴨肉,對擁有紅潤的面色和不怕冷的體質很有幫助。
常有這樣的情況,患有“三高”的中老年女性在改為“一、三、五吃素,二、四、六、日吃肉”的“部分素食”之后,感覺身體狀況變好。但是,徹底戒掉肉類之后,面色變黃、身體怕冷,抵抗力反而下降。再改成一半時間吃蛋奶素食,一半時間吃肉時,身體又恢復了原來的活力。
如果吃加工肉制品呢?根據目前的研究證據,只要每天吃25~50克就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還是不要怕麻煩,自己在家里炒肉、燉肉比較好,香腸、臘肉之類的食品在過節時偶爾享受一下就好了。
當然,實在不想吃豬牛羊肉甚至雞鴨肉也沒關系,可以選擇魚類、蛋類、奶類和堅果來供應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都沒有發現導致慢性疾病、增加死亡率的風險。只是,育齡女性需要從其他食物或營養增補劑中獲得足夠的鐵元素,避免出現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