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多喝牛奶會導致乳腺癌嗎?

喝牛奶會導致乳腺癌!是真的嗎?

牛奶這種液體食物,既能解餓,又能解渴,還有獨特的風味和口感,能用來佐餐,也能作為日常飲品。

但是,卻很少有中國人把牛奶當作飲料來看。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眼里,牛奶是妥妥的營養品,喝牛奶不是解渴,不是充饑,而是為了維護健康。許多消費者調查數據也都印證了這一點——中國人喝牛奶時,最在乎的是牛奶是不是夠營養、夠健康。

所以,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喝牛奶到底對健康有利還是有害”的爭議搶占新聞熱點,引起無數人的疑慮和擔憂。

最近,有一個頗能引起人們恐慌的新聞,在《國際流行病學雜志》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會導致乳腺癌!

美國科研人員利用食物頻率法問卷評估了52795名北美婦女(入組時的平均年齡為57.1歲,當時未患癌癥)的飲食攝入,隨訪了7.9年。隨訪期間出現了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

研究人員分析數據發現,喝牛奶與患乳腺癌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較高的牛奶攝入量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和不喝牛奶的人相比,每天喝60~80毫升牛奶,患乳腺癌的風險會升高30%;每天喝237毫升牛奶(1杯的量)牛奶,患乳腺癌的風險會升高50%;每天喝2~3杯牛奶,患乳腺癌的風險則會升高到70%~80%。并且,不論是全脂牛奶還是低脂牛奶,對患乳腺癌風險的影響沒有明顯的差異。

這下子,反奶斗士們又站了出來——“早就說過牛奶不能喝了!牛的奶是給牛喝的!”對此,我們還是不要著急下結論,先來仔細分析一下相關的研究。

1.研究對象的年齡有局限,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上文提到的這篇研究是在5萬多名美國中老年女性中做的,57.1歲已經是絕經的年齡了,不能代表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會有同樣的結果。

一項在27~44歲年輕女性中進行的類似調查就得到了不一樣的結論。研究者選取了90503名年齡在27~44歲之間的育齡期婦女,也是用食物頻率法問卷調查了乳制品的消費情況。從1991年到2013年,新增了3191例乳腺癌病例。1998年,44264名女性停止了既往乳制品的消費。從1998年到2013年,對這一亞組婦女進行了隨訪,共發現1318例乳腺癌病例。

這個研究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也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吃包括牛奶在內的乳制品,并不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這里專門提出了“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看來做這個研究的人員還是很謹慎的,沒有把研究人群擴大化。這么看來,文初提到的研究,至少結論應該是“中老年婦女喝牛奶可能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不能擴大到“兒童、青少年、年輕女性喝牛奶也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2.牛奶與癌癥的關系,科學界尚無一致結論。

在2010年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關于乳腺癌的報告中,乳制品攝入量和乳腺癌風險的關系是非結論性的。

雖然部分研究認為,攝入乳制品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但是,一些薈萃分析卻認為,乳制品的攝入量與患乳腺癌的風險并無關聯,甚至還可能減少乳腺癌的發生。

2011年1月的一項研究搜集了PubMed數據庫中關于乳制品的攝入量與乳腺癌風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最后共納入了18項符合條件的研究,共有1063471名參與者,涉及24187例病例。經過分析發現,增加乳制品的攝入量(而不是牛奶的攝入量),可能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在降低乳腺癌風險的關聯性上,低脂乳制品比高脂乳制品更強,絕經前婦女比絕經后婦女更強(這似乎也印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關于研究人群的問題)。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22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共涉及1566940名參與者)和5項病例對照研究(共涉及33372名參與者)。該研究發現,和低乳制品攝入量(每天<400克)的人群相比,高乳制品攝入量(每天>600克)和適度乳制品攝入量(每天400~600克)的人群與輕度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相關(降低幅度分別為10%和6%)。

對不同品種乳制品的分析發現,酸奶和低脂乳制品的攝入量與患乳腺癌的風險成反比,而其他類型的乳制品沒有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

此外,對不同人種進行分析發現,在亞洲人中,高乳制品攝入量與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有關。也就是說,對亞洲人來說,吃乳制品不但不易導致乳腺癌,反而還可能會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尤其喝酸奶和低脂牛奶的效果更好。

為什么研究結果會這么不一致呢?一方面可能是各項研究中受訪者的年齡、飲食習慣有所差異;另一方面,分析方法和乳制品的來源、品種也有一定的差異。

乳制品中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些對癌癥預防有積極作用,有些則有消極作用。積極的效果可能與乳制品中的鈣、乳鐵蛋白、酪酸、共軛亞油酸和乳酸菌的發酵產物等有關,而消極作用可能與酪蛋白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GF-Ⅰ)的含量有關。

美國在牛奶生產中普遍使用生長激素處理奶牛,IGF-Ⅰ的含量就會上升。這種成分被認為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故美國很多專家比較推崇飲用未用激素處理過的有機牛奶。不過,我國和澳洲(中國進口乳制品的重要產地)都不用生長激素處理奶牛,相對而言,這個因素的風險會降低一些。

與患乳腺癌風險相關的膳食因素很多,乳制品以外的其他飲食習慣也有影響。例如,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深綠色葉菜、豆類食物、全谷物的攝入量較多,都有利于預防乳腺癌。而加工肉制品、甜飲料等食物,則有可能會促進乳腺癌的發生。所以,乳腺癌的問題不能只考慮乳制品一個因素。

3.不用舍棄乳制品,酸奶和奶酪都是安全的。

有人說:“算了,我懶得去看專家們爭論喝牛奶到底好不好了,保險起見,不喝牛奶了!”

其實,無論哪個國家,都沒有號召國民完全舍棄乳制品,包括對乳制品心懷顧慮的歐美國家。就中國居民的膳食現狀來說,食用乳制品還是有重要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牛奶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100毫升牛奶中含有3%的優質蛋白質。同時,牛奶易于飲用,方便攜帶,適合與多種食物配合食用,是可以隨時補充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牛奶富含B族維生素,也是維生素A、維生素D、鋅的來源。飲用300毫升牛奶,就能達到這些物質推薦攝入量的10%~32%。

——牛奶是礦物質鈣的重要來源,每100毫升牛奶中就含有超過100毫克的鈣。如果每天喝300毫升牛奶,就能供應一日鈣營養目標的1/3以上。

對于普通中國人來說,每日攝入不超過300克的乳制品,在有效增加營養素供應的前提下,負面影響是比較少的。按目前的研究證據,攝入乳制品能降低體脂,有利于預防兒童肥胖,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有利于降低患腦卒中、結腸癌的風險。但是,可能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中國營養學會曾組織專家對乳制品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搜集,分析了乳制品與健康之間關系的證據。匯總分析表明,攝入低脂牛奶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攝入全脂牛奶則與乳腺癌的發病風險無關(證據等級為B)。

這里科普一下,循證醫學的證據分級為A~D共4級。A級為最高,即結果一致的Ⅰ級臨床研究結論;B級為結果一致的Ⅱ、Ⅲ級臨床研究結論或Ⅰ級臨床研究的推論。

2018年,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多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和不攝入乳制品相比,每天攝入一份(約1杯的量)牛奶或酸奶有利于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奶酪和奶油則沒有發現這種好處。

在各種乳制品中,從健康角度來評價,最安全的是發酵乳制品。乳酸菌發酵可有效降低IGF-Ⅰ,降低其增加癌癥風險的概率。尤其是酸奶,在幫助預防肥胖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都有較多證據,至今未發現負面研究結果。本文最初提到的研究也表明,攝入酸奶和奶酪都沒有促進患乳腺癌風險的作用。所以,用酸奶和奶酪來替代牛奶是安全的。

4.說到底,我們該怎么喝奶?

首先,選擇發酵奶更安全。

酸奶和奶酪都是發酵奶的代表。不過,現在市場上的酸奶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添加的糖含量越來越高,而這些糖的攝入是對健康不利的。因此,要注意購買低糖或者無糖的酸奶,至少要買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每100克酸奶含12克碳水化合物以下的酸奶。

奶酪方面,建議盡量選擇天然奶酪。市場上現在很多奶酪都屬于“再制奶酪”,是用天然干酪為主要原料,經粉碎后添加乳化劑、穩定劑等制成的產品。天然奶酪一般配料比較簡單,只含有奶、發酵菌、凝乳酶、鹽。而再制奶酪一般配料復雜,還可能加入香精和色素。

其次,控制飲奶的量。

中國營養學界30多年來一直堅持推薦每人每日攝入300毫升牛奶或相當量的乳制品。與其他國家的對比來看,這個量并不高,也是很安全的。比如,澳大利亞的每日推薦量是750毫升,美國是720毫升,印度是300毫升,而日本是200~300毫升,只有南非(250毫升)和韓國(200毫升)比我國的每日推薦量低。

所以,不必因為一項研究結果就對奶類食物產生恐懼。如果對喝牛奶有顧慮的話,可以用含糖量不太高的酸奶替代牛奶,作為提供鈣、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

(吳佳 范志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九龙城区| 天全县| 辽中县| 罗源县| 延津县| 商丘市| 江北区| 峨眉山市| 泗水县| 中方县| 大悟县| 卫辉市| 玉山县| 蓬安县| 土默特左旗| 永宁县| 桐梓县| 逊克县| 疏勒县| 富宁县| 余江县| 新营市| 汶上县| 子长县| 通许县| 碌曲县| 江陵县| 丹阳市| 紫云| 隆回县| 涞源县| 准格尔旗| 青龙| 故城县| 嵊泗县| 同心县| 丰县| 麻城市| 玉山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