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
- (美)克勞德·M.斯蒂爾
- 2366字
- 2021-12-03 15:41:08

第一章
身份的“原罪”
身份的條件作用:這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秩序
我還記得我是從何時開始在意自己是一個黑人的。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暑假前的最后一個學校日,結束了一學期的學習,我和鄰家小伙伴漫步在放學路上,憧憬著即將到來的熱情似火的整個暑假。然而就在這時我卻得知,我們這些“黑人”孩子是不可以去本區公園的泳池游泳的——只有周三的下午除外。于是那個夏天,每逢周三,我和我的小伙伴們便緊裹著泳衣和毛巾,從自家社區向一旁白人社區里那塊“神圣”的游泳池接踵而行,活像一群流浪的吉卜賽人。那種古怪的、每周一次的“朝圣”活動,正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地區盛行的種族制度的真實寫照。
用心理學家威廉·克勞斯的話來說,這就是我與種族制度這一客觀現象的一次“不期而遇”。這種制度對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難道我一輩子都只能在周三下午游泳么?憑什么呢?更要命的是,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很快我就發現我們社區的黑人小伙伴們都不能去溜冰場玩——每周四晚除外。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我們只是普通的孩子而已,但現實卻是我們只有在周三或周四才能被當作普通人?這些區別對待的手段實在過于刺眼,而且后果相當嚴重。我在13歲的時候,有一次為了應聘地區高爾夫球場的球童,一大早6點鐘就趕到現場,足足等了一天,最后卻被對方告知他們不招“黑人”。雖然當時并不太明白身為黑人究竟意味著什么,不過我卻越來越意識到,這事兒肯定不簡單。
經過幾十年的摸爬滾打,我現在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一切。我越來越認識到這無非就是一種人生境遇,一種和我的種族、和我在那個年代那個地點、身為一個黑人密切相關的境遇。這種境遇簡單來說:如果我在周三下午跟著“流浪大軍”們一道前往游泳池,那就沒問題;但如果我在其他的時間去,那就沒門兒。對于當時七八歲大的我來說,這種境遇可真是太糟糕了。然而這種境遇本身還不是最糟的,假設由于我忘了出門倒垃圾而被父母限制游泳,我是不會如此難過的。真正令人沮喪的是,導致這一處境的原因是我是一個黑人,而我對此無能為力。而且如果身為黑人就是限制我游泳的充分理由,那么還有多少類似的遭遇會隨之而來呢?
又經過了許多年,在一次訪談中,一位大學生(后文中也將提及他)跟我分享了一次類似的經歷。他所在的“非洲裔美國人政治學”課程中大部分都是非洲裔和其他少數族裔學生,而他是僅有的兩名白人學生之一。他向我介紹了他的遭遇:如果他發表的某些言論未能很好地顧及非洲裔美國人的感受,或是表現出不知該如何替他們著想的態度,那么他就會被認為是在漠視種族問題;而如果他保持緘默,那么就可以極大程度地避免來自其他同學的質疑。與我遭遇的“泳池處境”類似,他在當時當地的處境也令他開始在意到自己的白人身份,而在此之前他從未對此有所關注。
隨著相似經歷的不斷積累,一大堆令人困擾的問題也由此引發: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處境呢?還有多少?涉及生活中的哪些領域?它們會否對某些重大事件產生影響?能否有效避免?是否必須對此時刻保持警惕?
我遭遇到的“泳池限制”曾讓我感到一頭霧水,也不曉得它源自何方。如今,許多與身份掛鉤的類似處境仍然困擾著我,但好在我找到了追本溯源的有效辦法。我認為它們源自某個社會在特定時期圍繞著某種身份(如種族)進行構建的過程。這一構建過程反映了該地區的歷史特征,也映射出個人和團體為了有更多發展機會和更高生活質量而進行的無休止的競爭。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早期,芝加哥地區的社會構建就是圍繞著種族秩序進行的——嚴格的居住隔離、心照不宣的就學劃分,還有職業歧視等,這些都意味著當時當地的黑人群體必將遭遇大量與身份相關的受限處境,而在諸多限制中,那個曾令七八歲的我感到憂心忡忡的“泳池限制”恐怕只能算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
本書將要介紹“身份的條件作用”這一概念(這是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取的名字)。它意為由既定的社會身份(年邁、年輕、同性戀、男性白人、女性、黑人、拉丁裔、政治保守派或自由派、躁郁癥患者、癌癥患者等)所引致的一些需要相機應對的處境。一般來說,“條件作用”是指在某種場合下為了實現某些需求或目的而必須處理的某種狀況。比如在我童年時期的芝加哥,我能否順利進入泳池取決于當天是否是周三,這就是一種條件作用。在上文提及的“非洲裔美國人政治學”課程中,那位白人大學生在發言時需要額外考慮非洲裔美國人的感受,否則他將遭到嚴重抵制,這也是一種條件作用。而以上兩種條件作用之所以被我稱為“身份條件作用”,就在于這些變量均由當事人的某種特定的社會身份而產生,也即只有與當事人具有同樣身份的人才會面臨這樣的條件作用,而其他人則不受影響。本書的目的即在于檢視“身份條件作用”在日常生活、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內以及在某些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中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當然,我們現在身處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我們不認為與社會身份掛鉤的一些因素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何況我們一直都在抵制這種影響)。我們堅信:困難來臨時,我們應當乘風破浪、斗志昂揚。坦白說,我本人也堅信這一點,不過我還是要在書中指出這一信條的明顯局限,那就是在某些現實處境之下,我們的社會身份的確發揮著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絕不亞于學習表現、記憶力、運動能力、上進心、人際關系融洽度等普遍由個體天賦、行為動機以及個性偏好等決定的各種變量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的目的正是要將這一尚未得到足夠認知的社會現實擺上臺面。我希望傳遞的是:篤信個人主義而忽視社會身份的影響,其代價將是沉重的。社會身份影響著個人的成就和發展,影響著在身份多元化的社會和世界中生活的質量,影響著我們對由身份引發的分配不公問題進行糾正的能力,我們絕不能對此視而不見。
身份條件作用是如何產生影響的呢?有些是對個人行為起到直接的限制作用,例如泳池限制;而另一些則相對微妙,它們并不直接約束行為,但卻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同樣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