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
- (美)克勞德·M.斯蒂爾
- 1769字
- 2021-12-03 15:41:08
刻板印象風險:改變自己面對的情境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對一種典型的身份條件作用——“刻板印象風險”的闡述。我認為刻板印象風險是一種典型的生活窘境,它源于人類的主體間交互能力,具體而言,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非常清楚其他社會成員對于許多事物的看法,包括社會的主流群體和身份。我們對這些身份賦予了許多刻板印象,并且彼此間的想法高度一致。這就意味著,當與某種身份(比如:年邁、貧窮、富有或者身為女性)掛鉤的負面印象被加諸我們自身的時候,我們是心知肚明的。我們很清楚“別人會怎么想”,同時也知道,任何與這種刻板印象相符的行為都會進一步印證此類印象。我們對隨之而來的評價和待遇同樣了如指掌。這就是為什么我會稱它為“最典型的生活窘境”。無論是記憶力不佳還是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冷淡,你都有可能因此而面臨刻板印象風險。這種風險形式多樣,沒有人能對此免疫,有時候甚至成為家常便飯。
刻板印象風險同樣是一種與身份掛鉤的風險,“泳池限制”就是一例。只要身處與刻板印象相關的環境中,這種風險就會顯現出來。換句話說,這一風險就像跟屁蟲一樣緊緊尾隨著所有符合刻板印象特質的人群,難以擺脫。
以下我將援引一名非洲裔美國男子——紐約《時代周刊》的專欄作家布倫特·斯臺普斯的一段親身經歷。他回憶到,在他攻讀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期間,有一次曾穿著休閑的學生服走在芝加哥海德公園社區的街頭——
我的耳邊充斥著各種各樣表達“恐懼”的詞匯。情侶們看到我時都嚇得緊挽胳膊或是緊扣雙手,有些干脆直接小跑到馬路對面。那些原本正在侃侃而談的人們,一看到我就變成了啞巴,一雙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只為避開我的視線,仿佛這是一種救贖儀式。
我假裝對此視而不見,甚至還嘗試著對那些被嚇得魂飛魄散的路人們投以微笑并致晚安——這可太愚蠢了,因為我根本沒意識到,我的存在本身對他們就是一種冒犯。
我很想表現得人畜無害,可是實在不知道該從何下手……于是我選擇避開人群,移步到小路上,以免讓他們覺得我在尾隨他們……緊張感讓我不自覺吹起了口哨,我這才發現自己的吹奏既純凈又甜美,還挺合調。就在那個夜晚,我一路走一路吹著披頭士樂隊的歌還有維瓦爾第的《四季》。然后我發現原本行動僵硬的路人們在聽到我吹奏的樂曲后都放松了不少,有的人在夜路上與我擦肩而過時甚至還會露出笑意。
根據斯臺普斯先生的描述可以看出,當時彌漫在海德公園街頭上空的,正是由人種引致的一種負面印象。這種偏見認為,該片居民區的黑人男子普遍具有暴力傾向。而那些沒有被貼上暴力傾向標簽的群體在其他場合下同樣可能會遭遇其他的偏見——比如數學能力不強等,從而同樣陷入窘境。一旦進入充斥著刻板印象風險的環境中,他們就會意識到,只要稍有差池,自己就會被貼上對應的標簽,進而遭受相應的對待。這就是刻板印象風險——一種在不同場合中由身份引致的不確定性。
不過,斯臺普斯先生倒是通過吹奏維瓦爾第的名曲,發現了一個扭轉刻板印象的好辦法。話說這種行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這樣做會改善他在路人眼中的觀感,讓他獲得更多理解么?不大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吹口哨的確改變了他的處境。而正是這種改變,生動地揭示了刻板印象風險的本質。斯臺普斯先生憑借吹口哨這一舉動,使自己成為一個與“具有暴力傾向的黑人男子”這種刻板印象有所區別的個體。他展現出對于白人文化,乃至“上流白人文化”的了解。路人們也許不知道他吹奏的是維瓦爾第的曲子,但至少能聽出這是一種古典樂。于是,大家對他的印象便有所改觀,將他看作一個有教養、有格調的人,而不是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黑人男青年,因為在街頭吹奏維瓦爾第的舉動與“具有暴力傾向的黑人男青年”這一刻板印象格格不入。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間摘下了“暴力傾向”的有色眼鏡,于是他看起來也就沒那么嚇人了。盡管還是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但路人們已經不覺得他可怕了,所以他們言行舉止中流露出的恐懼感便漸漸消散,而斯臺普斯先生本人也就自在多了——刻板印象的風險就這樣被消解于無形之中。從路人以及斯臺普斯先生本人的行為變化中,我們可以對刻板印象的影響力窺見一斑——它吸吮著這個國度的歷史養分而成長壯大,如同不斷匯聚擴張的壯闊云層,籠罩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刻板印象》講述的正是生活于這一壯闊“云層”下的我們的各種親身經歷,以及我們的生活乃至整個社會是如何被“云層”中的一片片“云朵”所打磨和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