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
- (美)克勞德·M.斯蒂爾
- 753字
- 2021-12-03 15:41:12
內化現象:形象與性格的惡性循環
思想史學家達麗爾·斯科特在她的著作《輕蔑與憐憫》中,通過對非洲裔美國人切身經歷的重點闡述,反映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傳統思維定式。與體育記者們類似的是,社會觀察家們也總是試圖對整個20世紀時期黑人在經濟、社會、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糟糕處境做出解釋。斯科特指出,社會學家們傾向于將關注點聚焦在個人缺陷上(這與體育記者們的思路如出一轍),仿佛這些缺陷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斯科特將這種做法稱為“思想侵蝕”。
這種思維定式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20世紀中葉杰出的社會心理學家高爾頓·奧爾波特就曾言簡意賅地表示:“若要令某人的社會形象和聲譽(無論是否名副其實)深入人心,則須從其個人特質上著手刻畫。”當黑人們長期受困于來自社會對他們群體的負面印象(充滿攻擊性、大腦遲鈍等)時,他們的思想意識會受到侵蝕,那些針對他們群體的負面印象便會漸漸被他們“內化于心”了,于是他們會在潛意識中接受對于自己群體的偏見,更悲劇地是他們可能還會將這些偏見適用到自己身上。這種內化于心的過程將會導致自尊心、期待值和積極性的下降,以及陷入自我懷疑等,從而對其個人特質產生破壞,而這種破壞轉而又會引發一系列的惡果,比如高失業率、婚姻失敗、學業荒廢以及犯罪問題等。
斯科特指出,這種思維定式并不僅限于科學領域內的一條研究思路,它更是一股傳統觀念,一種如假包換的、可以導致當事群體舉步維艱的負面刻板印象。在這種思維定式的框架中,如果黑人或是女生們的表現低于人們對其能力的預期,那么就一定是心理層面的缺陷所導致的(缺乏自信心、自我期待不高、自暴自棄等)。這種解讀方式的背后邏輯就是采用“旁觀者視角”看待問題,當然也離不開傳統習慣的大力推動。事實上,即使是在我考慮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時,這種思維定式也總是在我的腦海里不停地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