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
- (美)克勞德·M.斯蒂爾
- 1072字
- 2021-12-03 15:41:12

第三章
刻板印象風險無處不在
合理歸因:從青銅到王者的逆襲
說回1978年,當時我還在西雅圖居住,那一年西雅圖超音速隊以一場之差與NBA總冠軍失之交臂,不過到了第二年,他們總算奪冠了。坦白說他們在通往巔峰的漫長歲月中其實一直都表現平平,即便到了1978賽季,他們也是以5勝17負這樣“謙虛”的姿態開局的。不久,俱樂部的管理層解雇了球隊主教練,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風華正茂的小伙子——此前曾經做過球員兼教練的蘭尼·威爾肯斯。球隊陣容方面,除了威爾肯斯轉為教練外,沒有發生其他人員變化。不想這次換帥竟然讓球隊迅速走上了勝利之路。球隊在威爾肯斯的率領下一共取得42勝18負,以47勝35負的總成績結束了常規賽。隨后這支球隊一路過關斬將闖入了總決賽,在總決賽第七場以6分之差憾負,差一點兒就拿了總冠軍。僅僅是做出了一個人事變動,即讓威爾肯斯接替教練,便使得整個球隊脫胎換骨了。
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是球隊發生逆轉前后媒體態度的變化。在球隊發生變化之前,當地的體育記者總是使用最差勁的詞描述各位球員。他們指責得分后衛只會傳球而不敢往籃下突破;大前鋒在離籃框還有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就急于投籃,而且連最簡單的籃板球也接不住;中鋒則像個木樁一樣在場上一動不動,中距離投籃也是一塌糊涂。這些體育記者都是旁觀者,為了說明問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眼光解讀球員以及他們的個性特點。畢竟每次球隊失利后他們都需要在報道中編幾條原因出來,因此把矛頭對準球員們的各種缺陷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做法。
隨著教練的更替,超音速隊的面貌煥然一新。這下子體育記者們要忙著分析勝因而不是敗因了,于是他們筆下的球員形象也出現了180度大轉彎。他們開始恭維那些一個月前還在被自己百般嘲弄的球員們,而此前提到的那些缺點一個個都變成了優勢。得分后衛不往籃下突破說明他們具有很好的大局觀;大前鋒搶不到籃板的情形在他們漂亮的外線得分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而中鋒在球場上站樁則恰恰使得他們在籃下堅如磐石……就這樣,當球隊最終殺入總決賽時,每個位置上的球員在體育記者們的眼里都成了籃球天才。
正如對超音速隊球員們在1978賽季初平庸表現的片面解讀一樣,針對少數族裔和女性學業問題的解讀也是充滿局限性的。評論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采取旁觀者視角,并且他們總是在試圖解釋糟糕表現的原因,卻對成功的一面視而不見。在這種局限性的影響下,學生們的問題都被“合理地”歸咎于他們的自身缺陷,正如超音速隊在1978賽季初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被“合理地”歸咎于球員們的自身缺陷一樣。
上述局限性其實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一旦涉及從心理學層面解釋少數族裔或女性等弱勢群體的學業問題,它就會像一片陰霾一樣籠罩在我們的探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