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愛: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的藝術
- (美)珍妮·西格爾
- 5724字
- 2021-12-01 14:00:34
引言 人人都需要愛,人人都可以擁有愛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身邊的人給予并收獲著愛,自己卻像個局外人一樣只能旁觀這一切?這感覺好像天堂就在你眼前,卻有一道上鎖的大門將你攔在外面,讓它可望而不可即。與此相似,在你熱望和渴求愛的體驗時,卻好像有一道壁壘橫在自己面前。告訴你一個秘密:這種感覺并非出自想象,而你也不是唯一一個擁有這種感覺的人。科學研究表明,渴望被他人所愛是一種真實并且普遍存在的感覺,只是這種愿望并非總能實現。有時我們所做的一些事甚至會妨礙自己感受到他人的愛,但也不是無藥可救。腦科學和早期兒童發展方面的研究以及心理學中情感領域的新進展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道路,引領我們去尋找自己所需的答案。
20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大量涉及早期兒童發展和心理學的腦科學研究。研究者發現,如果嬰兒感覺到自己被他人所愛,這種感覺會對其腦部發展產生深刻的積極影響。還有研究證明,感覺被愛對人的生理機能也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它會提升適應能力,滋養神經和免疫系統,讓我們能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生活的挑戰。由此我們也不難相信,許多孤獨、悲傷、憤怒和焦慮的感覺反映出的是我們在無法感受到他人的愛時所產生的空虛感。愛的力量如此強大,難怪幾千年來,藝術家、詩人以及科學家都對如何得到愛這一主題熱情不減。
隨著對腦的深入了解,我們發現了更多具體的證據可以證明人類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情感屬性。我們不僅需要感受到他人對我們的愛,而且必須確定那些我們所關心的人也能感受到愛。給予和獲取愛是讓許多人都感到苦惱的事,這讓人不禁懷疑,了解自己的需求與了解如何滿足這種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然而,實際上這道鴻溝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難以逾越。因為如今我們已經認識到腦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發展出新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人們在社會屬性和情感屬性方面都可以做出一些改變,從而讓生活煥然一新。
不幸的是,即使想要做出改變,我們也會面臨阻礙。我們有一些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的習慣,它們會阻擋通往改變的道路,讓人感覺一事無成。還有那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其中受到各種技術的干擾,而且總想用過分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復雜的問題,這些都無法滿足我們真正的需求。在我剛剛成為治療師的時候,腦還是一種神秘的事物,因此要想克服上述障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今,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腦科學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改變或者優化習慣,尤其是在感受他人的愛意方面,可以改善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不過即使沒有堅實的科學證據,早期的一位來訪者也向我展示過這種影響力。我在一位名叫莫妮卡的女士身上看到了一種力量,它讓我認識到,感覺被他人所愛會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非比尋常的影響。
一位得到愛情滋養的女人
莫妮卡那時大約35歲,她身材嬌小卻充滿活力。她從小就一直患有糖尿病。我和她相識是因為她參加過我領導的一個糖尿病患者支持小組。有一天,她提出想私下和我見面。
莫妮卡當時有一個長期的戀愛對象,而她想在這段關系中做出一些抉擇。她的父母一直都很焦慮,想要保護她,他們認為安寧而平靜的生活對女兒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此莫妮卡并沒有多少戀愛的經驗。她的男朋友比她大5歲,他對莫妮卡似乎并不是特別感興趣,對她的要求也不多,這讓莫妮卡開始質疑自己對男友以及對這段關系的感受。我鼓勵莫妮卡對男友開誠布公,并且開放心態去接受一些新的戀愛可能性。
幾周過去了,正當我開始好奇莫妮卡怎么樣了的時候,接到了一個她的醫生打來的電話,內容讓我感到震驚。他告訴我說莫妮卡病倒了,目前在醫院里。她的許多器官都開始衰竭,估計將不久于人世。醫生請我去看望她,幫助她做好最壞的準備。
我當時的工作對象中有一些臨終的癌癥病人,因此已經習慣了去醫院看望瀕死的人。然而對于莫妮卡這種探訪,我卻并沒有什么經驗。當我走進她的病房時,她正坐在床上掛著點滴,對于一個快要死去的人來說,她的狀態看上去是很不錯的。看見我進屋,她把食指壓在嘴唇上并示意我關門。
“你肯定猜不到發生了什么事。”她對我說道,“我遇到了相愛的人!”
莫妮卡告訴我,她和男友分手了,并且最近遇到一個名叫菲利普的人,這個人在她病倒后還不斷來醫院看她。我睜大雙眼坐在那里,吃驚地聽她講述著這一切。菲利普會花時間聽莫妮卡說話,與她一起談笑風生,他會問她一些問題并且全神貫注地聽她回答。這段新的戀愛關系中最好的部分就是,無論是醫院還是莫妮卡的病,似乎都沒有讓菲利普感到恐懼或退縮。他有一位最親愛的姐姐,她大部分生命都是在生病中度過的,因此菲利普已經習慣了面對這些醫療方面的挑戰。和菲利普談得越多,莫妮卡就變得越投入、越興奮。她告訴我說,在兩天之前,她還賄賂了值夜班的護士,掛著點滴、推著輸液架,搭電梯去了醫院的停車場。盡管聽起來不可思議,但莫妮卡在菲利普的汽車后座上來了一回激情性愛,這對她來說還是第一次。
那天晚上我開車回家時就確信莫妮卡的生命還沒有終結,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她最終離開了醫院,并且在幾個月后和菲利普結婚了。我再也沒有見過她,但在之后的幾年,她通過明信片向我訴說了自己的近況。莫妮卡和菲利普在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的運河附近買了一套小房子,并且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他們甚至去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度假,考慮到她過去的健康狀況,這一點還是挺讓我驚訝的。的確,她后來又病倒過,但每一次都會康復,并堅定地去擁抱讓她感到充實的生活。對莫妮卡來說,與嚴重的疾病相比,她所得到和給予的那種滋養心靈、激發活力的愛對她的幸福感具有更強的影響力。
莫妮卡的例子讓我們認識到,生命可以因為感受到愛而發生巨大變化。而她的生命不僅發生了變化,還得到了拯救。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他們兩人除了互相交流之外,能做的事情不多,而菲利普對于全面了解莫妮卡這件事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想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而他那帶著贊許的專注和鼓勵則讓莫妮卡感受到了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有生以來第一次,莫妮卡懂得了什么是被愛的感覺。
莫妮卡的經歷讓我開始更仔細地審視那些向我求助的男男女女遇到了哪些問題。多年來,我見過許多不同種族、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個體、情侶和家庭,他們向我訴說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有這些問題帶來的抑郁、焦慮、低產、不開心、難受、傷感。盡管所面對的問題各有不同,但這些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并且沒有人感覺自己被他人所愛。
有時夫妻中的一方或者家庭中的一員感覺自己所愛的人并不愛自己,而對方堅稱這并非事實。盡管有些時候我能夠理解為什么他們沒有感受到愛,但也并不是總能看出來。有些人之所以感受不到愛,似乎是源于他們無法感受到任何事,無論是好還是壞。許多這樣的人似乎都專注于去思考那些已經發生的事、可能會發生的事或者本來可以發生的事。他們對于這些想法太過投入,以至于錯過了對當下的體驗。
情緒意識與情感關系在生活中的作用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參加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實驗項目,這個項目所面對的是一些快要走到生命終點的癌癥病人。它所側重的“整體健康”在當時還是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讓我們能以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健康問題。參加這個項目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合適的機會。我和丈夫羅伯特當時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協會籌辦過一些頗受歡迎的大會,我們在這些會議中已經開始探索整體健康的主題。
我很認同這種更寬廣的健康視角,它甚至影響了我的職業發展方向。在我所參與的那些干預環節中,包含了許多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出來的新理論和新療法。這些事情讓人很興奮。有時我們的一些工作對象并沒有走向死亡,而是又繼續存活了六七年,這種情況讓我們尤為開心。因為如此,我也獲得了一個研究項目,主題是探索這些干預手段與病人存活率之間的關系。
我們走過彎路也碰過壁,但最終還是發現了病人的情緒、壓力與他們的生存能力之間存在的關聯。有些病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感受,他們接受這些情感,并且在決策過程中利用這種情緒意識。與那些無法意識到自己感受的病人相比,這類病人通常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并且存活的機會也更大。盡管我們無法解釋為什么會存在這種關聯,但我了解到情緒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而壓力有可能讓情緒意識變得不那么敏銳。
尋找有關情感聯結的問題答案
我開始研究如何降低病人的壓力以及增強他們的情緒意識,并開發出一種基本的冥想模式。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教會病人如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體驗以及如何與這種體驗舒適相處,哪怕有時這種體驗并不讓人感到愉快。我把自己對于情緒如何影響健康的理解集結成冊,出版了我的第二本書《超越恐懼的生活》(Living Beyond Fear)。
在20世紀80年代,制藥行業開始主導心理健康領域,這讓我對踐行心理治療失去了興趣。那時我相信那些可以改變情緒的藥物能夠幫助人們恢復健康。但是對于大多數心理健康問題而言,它們并沒有產生長期的效果。之后到了90年代,大量的腦科學研究和技術開始涌現出來。當我看到自己對情緒的理解與新興的情緒智力領域存在關聯時,我開始深入探索這一主題。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寫了兩本書,主題分別是情緒智力以及它與情緒意識之間的關系。
在千禧年臨近之時,我開始對情緒健康的獲得和缺失越來越感興趣。在洛杉磯,我組織過兩次社區會議,主題是“從神經元到鄰里間”,一些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在會議中就這一主題參與了討論。這對于普通大眾和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來說都是一次好機會,人們通過這種討論可以了解關于腦發展、壓力和創傷領域中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吸收所有這些信息的過程中,我對情緒和壓力水平如何影響心理健康問題這一領域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對于腦的自我改變能力以及我們對這種改變的干預能力,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觀察、應對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也發生了一些改變,這種變化的程度是我以前從未想過的。
對于我個人心路歷程的反思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今時今日我絕對不會懷疑他們愛我。但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沒有人愛。那時我父母都在努力工作,全心全意為我的幸福著想;他們為我和妹妹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但我們兩人都沒有感受到所需的那份愛。我通過抽離自己的感情和觀察周圍的事物度過了困境。我開始注意其他人還有大自然,當我感到孤獨的時候就會拿起畫筆,通過長時間的繪畫聊以慰藉。
如果說作為一名幼童,我已經算得上某種程度的孤單和寂寞的話,那么到了十幾歲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了。那時老師們都很喜歡我,但我在同學中并不受歡迎。我很害羞,不過要是有什么事讓我受到傷害或委屈,我會不遺余力地讓人明白我的感受。作為一個既有魅力又很嚴肅的學生,我受到了不同人的關注,但這種注意力對我來說一直沒有什么意義。我渴望著某些未知的東西,希望它們能讓我感到安全和完整,并且試圖在書本中找到它們。但我又不清楚這些東西是什么,更不知道該如何得到它們。因此我不斷搜尋。
幸運的是,我有機會在許多事物中放縱自己的好奇心。開始的時候我關注文學和藝術,后來又醉心于精神、心理以及我們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上大學時,我發現自我這個主題太過狹隘,于是就轉到了社會學專業。很快我就開始作為婚姻與家庭咨詢師和社會工作者開始引導一些女性的團體治療,并提供一些培訓。
20世紀90年代腦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的高峰期,我遇到了自身心理健康的最大挑戰。1996年,多種抗抑郁藥和一些其他藥物也沒能讓我可愛的女兒戰勝抑郁癥,反而使她的情況變得更為糟糕,最終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件事讓我之前相信的所有事以及我撰寫的所有內容都受到了考驗。在接下來的4年里,我每天都感到悲傷,而使我得以繼續生存下去的原因是我完全接納了這種悲傷。有一天,我對自己說:“如果我的余生都將伴隨這種感受,那么就順其自然吧。”這次經歷讓我變得更強大、更具智慧,也比以往更加堅定地去完全接納自己的生活。女兒的死也讓我認識到,被他人所愛與感受到他人的愛之間是有差距的。我女兒摩根·萊斯利的家人和所有認識她的人都深深地愛著她,但我認為她并沒有感受到自己被人所愛。
為了保留對女兒的回憶,我和丈夫羅伯特創立了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心理健康網站,helpguide.org于1999年上線。之所以創建這個網站,是因為我們相信如果當初能有公正、可靠的信息為摩根·萊斯利帶來希望、指明方向,那么她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自那時起,這個網站從加利福尼亞州圣莫尼卡市的一個小項目發展成了一項在國際上受到認可的資源,每年為6500萬訪問者提供服務。在helpguide.org發展的過程中,我對世界各地的人每天醒來所面臨的挑戰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些挑戰大部分都源于我們想要感受到愛以及讓那些我們所關心的人感受到愛。
我之所以撰寫本書,是為了幫助那些無法感受到被他人所愛的人。我的目標是讓讀者體驗到這種感受,并將它分享給別人。
這是一本多層次的書,它以十幾種學科為基礎,幫助讀者區分什么是被他人所愛,而什么是感受到被他人所愛。本書除了提供一些工具幫助你認識這種區別,還會分析為什么許多人會錯過感受到被他人所愛這種重要的體驗。
本書的另一個目標是激勵你采取行動,這一點很重要。但是在行動之前,你不僅需要了解自己在追求什么以及為什么要追求這件事,而且需要了解是什么樣的習慣和預設阻礙了你。要想變得更好,就需要替換舊的生存方式,采納新的、更加富有成效的經驗。本書就像一本指南,開篇會介紹為什么感覺被愛對健康和幸福都至關重要,此外也會提供一些工具和其他資源,幫助讀者實現這一目標。而在解釋目標與提供解決方案之間還有一部分是指出一些常見的障礙,它們會使改變的過程放緩或停滯。有時我們沒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一直在忙著做其他事。
本書的第一部分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感受到自己被他人所愛對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第二部分描述了一些可能阻礙我們感覺被愛的習慣和預設;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其他資源,讓體驗到他人的愛成為你生活中一直存在的一部分;最后的第四部分展示了一些范例,讓你了解在實際行動中,這些工具是什么樣子的。
無廣告的非營利網站helpguide.org和本書之間也有關聯。我把本書與網站聯系在一起,意圖有二:第一是讓讀者在克服挑戰和改善生活時得到更多的啟迪和信息;第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按步驟指導項目,并輔以音頻和視頻支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本書是為非專業讀者撰寫的,但它的基礎卻是幾十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參考文獻中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
珍妮·西格爾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