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鮮為人知的三國秘聞
- 石地
- 3297字
- 2021-11-26 09:28:34
康有為“公車上書” 光緒帝“百日維新”
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是清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同治十三年(1875年),年齡十九歲的同治帝病死,無嗣子。慈禧太后就選中醇親王奕譞的年僅四歲的兒子載湉繼承帝位,是為清德宗,年號光緒。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醇親王奕譞是慈禧丈夫咸豐皇帝奕濘的弟弟,又是慈禧妹妹的丈夫。所以,載湉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她的外甥,是當時皇族中與慈禧血緣關系最親的一個人。慈禧挑選他為皇帝,應該說是費盡心機的。
光緒入宮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老師是學識淵博、思想正直的翁同龢等大臣。光緒讀書非常用功刻苦,連慈禧也稱贊他 “實在好學,坐立臥都誦書及詩”。到十多歲時,他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并提出“治世莫如愛民”的主張;在如何選用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應該不拘資格,不講門第,惟賢是舉,惟賢而用”的看法。
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六歲的光緒開始“親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訓政”。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硬將自己的侄女隆裕嫁給光緒為皇后,“大婚”之后,慈禧宣布“撤簾歸政”,但實際上仍牢牢抓著朝政大權不放。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特別是“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面臨著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愛國知識分子首先站了起來,大聲疾呼變法圖強,在社會上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光緒帝決心采納康有為的主張,實施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實行變法。但是這次變法只持續了一百零三天,到九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即被慈禧太后囚禁,變法宣告失敗。故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
在中國歷史上,由皇帝直接領導的變法改革成功者居多,失敗者很少。而像光緒帝的戊戌變法在這么短時間內就夭折了,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其失敗的原因,歸根到一點,就是不顧主客觀條件,急于求成。以下就具體分析一下:
光緒帝本身沒有實權,在沒有實權的情況下,就急于大張旗鼓地搞變法改革,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光緒雖為一國之主,但朝中事無巨細,全歸慈禧一人執掌。光緒親政后,朝廷大事仍是慈禧說了算。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光緒皇帝支持主戰派。但慈禧卻將光緒帝的親信、主戰派志銳流放,又將大議開戰的滿漢書房撤銷,迫使主戰派屈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公車上書”事件發生之后,康有為又寫了一篇一萬三千余字的上皇帝書,光緒看了很受感動。當年七月,光緒頒布一道 “上諭”,列舉了一些應革應興的事項。但由于未經慈禧同意,朝中和各省的頑固大臣根本不予理睬。
后來,慈禧懾于國內外的形勢,不得不同意光緒的變法要求,但仍做了嚴格限制:“不能剪掉頭發、改換服飾,不能改變祖宗的規矩。”同時,她對光緒變法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等到出了問題,再出來說話,收拾局面。她的這種態度對光緒帝是很不利的。
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之后,朝廷內外議論紛紛。頑固大臣串通一氣,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涕,請求為他們做主。慈禧立即采取措施,在“定國是詔”發布的第四天,就借用光緒的名義,連下三道“上諭”。
第一道是罷黜翁同龢。這是慈禧為打擊變法派而采取的措施。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對光緒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恭親王死后,他負責溝通光緒帝與康有為等維新派人物的聯系。翁同龢被削職為民,逐出朝廷,就等于剪除了光緒的臂膀。光緒明明知道慈禧此舉的用意,卻敢怒而不敢言。
第二道是命令凡得二品以上官職者必須到太后前謝恩。這是慈禧為抓人事大權而采取的措施,以為她再度垂簾聽政做好準備。
第三道是調直隸總督王文韶回京供職,派大學士榮祿署理直隸總督。這是慈禧為控制軍隊而采取的措施。榮祿是慈禧的心腹,當時掌握著北洋三軍,即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繼而又派親信控制了紫禁城和她所在的頤和園的警衛大權。
這三道“上諭”,實際上是給光緒一個嚴重警告。但光緒似乎不完全知道他的處境,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防范,其悲劇性的結局也就在所難免了。
光緒帝的變法班子實在太年輕、太幼稚了。他們以為有皇帝主持,就可以穩獲成功。因此,在遇到意外情況下,往往手足無措,不能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
早在光緒發布“定國是詔”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采取了反擊行動,將光緒的得力助手翁同龢罷免,并調整了軍隊部署,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但這一切并未引起維新派的高度重視,改而采取積極而穩妥的措施,在朝廷大臣中再做細致工作,去分化瓦解頑固勢力。如果這時維新派不去急于發布那么多根本無人執行和理睬的條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積蓄力量、爭取支持的工作上,效果就會好得多。
在慈禧太后調兵包圍北京城的時候,光緒帝竟然全不知道,說明這個皇帝耳目多么閉塞。待他從種種跡象看出可能出現事變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
一是在九月十五日清晨,密召楊銳入宮,告訴他宮中發生的異常情況,并問他怎么辦?楊銳竟說:“這是陛下家事,應同宗室近親商議。”維新派楊銳竟把變法大事說成是皇帝家事,連光緒也感到驚訝。光緒無可奈何,只好將預先寫好的兩道“密詔”交給楊銳,一道給楊銳,另一道要楊銳速轉康有為。給康有為的“密詔”說:“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弟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如此重要的“密詔”,楊銳竟忘記速交康有為,直到兩天后林旭找到,他才想起,托林旭轉交康有為,原因是他被這突然事變嚇昏了頭,連這樣重要的事情全忘了。光緒等不到康有為的回音,心急如焚,但不忍心康有為等人束手就擒,就于九月十七日下了一道“上諭”:令康有為到上海“督辦官報”,并要他“迅速前往,毋得遷延觀望。”康有為不明白光緒的意圖,遲遲沒有行動。
九月十八日晚,光緒擔心康有為不明白他的意圖,延誤時機,又寫了一道“密詔”托林旭轉交康有為,上面講明了讓他去上海的原因。林旭先找楊銳商量,楊銳才想起兩天前光緒給他的第一道“密詔”。康有為讀了這兩道“密詔”,才如夢方醒,大哭了一場,便一面做出走準備,一面商議營救皇帝辦法。他們派譚嗣同找到袁世凱,勸說袁世凱發兵擒拿榮祿,保衛皇帝。
光緒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九月十六日召見袁世凱,表揚了他辦事勤奮,練兵認真,并提升他為兵部侍郎候補。二十日,又暗示袁世凱,讓他與榮祿分道揚鑣,專門聽從皇帝調遣。
袁世凱是個兩面派,他在權衡了光緒和慈禧雙方的力量后,當天就向榮祿告了密。榮祿大吃一驚,當夜就趕到北京頤和園,向慈禧太后告發了。
九月二十一日清晨,慈禧帶兵人京,將光緒囚禁起來,又下令捉拿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至此以失敗而告終。
光緒做的第一件事,特別是他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仍關心康有為等維新派的命運,想方設法讓他們免遭不幸,說明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皇帝。后來,康有為、梁啟超成為那么堅定的保皇派,大概與此有著直接關系。
光緒做的第二件事,顯得過于草率了。他對袁世凱并不了解,所有的印象都是從維新派那里聽來的,而且在此之前也沒有讓袁世凱做過什么緊要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竟勸他倒戈與慈禧作對,有些太不慎重了。結果,袁世凱告密的第二天,慈禧就發動宮廷政變,從而導致維新變法的徹底失敗。
如果光緒謹慎一些,不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大概事情就不會那么糟。因為光緒是慈禧的侄子、外甥和侄女婿,是當時皇族中與慈禧關系最近的人。從慈禧的本身來看,她是個權力狂,也看不慣變法維新,是個頑固的守舊派,但對光緒并無加害之意。光緒企圖借用袁世凱的武力先發制人,將慈禧囚禁起來,如果成了當作別論,如果不成,則在道義上勢必陷于被動地位。所以,當九月二十一日慈禧指著光緒的鼻子大罵:“你本是旁支,我特意讓你繼承大統。你四歲進宮,我盡心盡力地調護教誨你,使你長大成人。你成婚以后,我又讓你親政。我問你:我哪里對不起你?今天,你竟要包圍頤和園,將我廢掉,你簡直連禽獸還不如啊!”直罵得光緒啞口無言,面如土色。所以,光緒不僅在政治上失敗了,在道義上也失敗了,只留下那顆變法圖強的火熱心腸讓后人去惋惜、嘆息。
如果光緒能像漢武帝那樣,在太后廢掉新政、逮殺主持新政的大臣之后,還能隱忍一下,等待時機成熟再東山再起,大概就不會有那么悲慘的結局了。急于求成而反遭失敗,是光緒留給后世的最大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