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懂點談判心理學(第2版)
- 舒雪冬編著
- 1638字
- 2021-11-18 18:05:45
談判就是一場心理博弈
談判在本質上就是一場心理博弈,在實際談判中運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能幫助我們取得談判的成功。對于一個具有心理學知識和談判經驗的行家而言,他通過交談,就可以看出對方的心理或對方可能采取的行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談判就是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的過程,是彼此認知、心理交流和互為影響的過程。不論對方的行為或語言何等復雜,都是可以預測和理解的。通過認真梳理,就不難發現對方行為中的各種可以預測的因素,這些因素都可以向外界透露某種信息,而捕捉這些可能影響談判最后效果的信息,就是一個有經驗的心理學專家在談判中的優勢。所以說,在一場談判中,談判的雙方表面上看是逞口舌之快,實質卻是一場心理博弈。
談判實景
在《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秦國與晉國正在交戰,結果秦國大獲全勝,而且,還俘虜了晉惠公。秦國答應議和,晉國當即派了陰飴甥前去談判。
秦國國君說:“晉國意見一致嗎?”陰飴甥回答說:“哪里會一致呢?小人們以失去自己的君主為恥,為自己的親屬傷亡而痛苦,這些人不怕征稅修治甲兵的困難而擁立太子為國君,聲稱寧肯屈事戎、狄之國,也一定報這秦國之仇。而君子又明白自己的罪過,他們不怕征稅修治甲兵的困難而等待秦國的命令,說寧死也不生二心,一定會報答秦國的恩德,所以,雙方的意見不一致。”
秦國國君繼續問道:“晉國認為他們的國君的前途會怎么樣?”陰飴甥回答說:“小人們感到悲觀失望,認為他不會被赦免;君子們相信秦國會寬恕,認為國君一定會回國。對此,小人們說:‘我們加害過秦國,秦國豈能放國君回來?’君子說:‘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罪過了,秦國一定會放國君回來的。’認罪了就放過他,沒有什么比這更寬厚的恩德了,沒有比這更威嚴的刑罰了,他們會懷念秦國的恩德。經過了這一次戰爭,大家都認為秦國可以做諸侯的盟主了,假如秦國不放我們的國君回來,不讓他君位安定,就會把感恩的人變成怨恨的人,秦國不會這樣的。”秦國國君聽了,說道:“這就是我的想法啊!”于是,對晉侯改用諸侯之禮。
談判心理策略分析
秦國雖答應議和,但對作為戰敗方的晉國來說,勢頭遠遠低于對方。但是,在議和的整個過程中,陰飴甥這位使臣卻表現得臨危不亂,不卑不亢,并以小人和君子作比喻,既表示“一定報仇”,又表示“一定報德”;一邊為君王的前途擔憂,一邊又對秦國寄予了厚望。如此,不卑不亢地表現了晉國敢于抗秦的決心,同時,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愿與秦國議和的意愿。如此俯首低調的態度,打動秦國國君,是陰飴甥掌控了談判的走勢,最終議和成功。
1.情緒效用
當談判者的氣勢受到挫折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激烈的攻擊反應,將自己憤怒的情緒直接宣泄出來,有時還可能通過無關的事情反映出來。假如談判者在談判桌上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緒變化,那可能是攻擊心理的外化形式。對此,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比如有的談判者可能在家里、單位里或者公共場所遭遇不快,也會在談判桌前暴露無遺,這就是情緒效用。
2.掩飾心理
在談判過程中,即便談判者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誤,在心理上也不會承認,他們總是在替自己做辯護,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思維合理化,這其實是一種掩飾心理。
3.逆反心理
這是談判者受到某種心理壓抑而產生一種反向沖動的心態變化,處在這種防衛心理狀態的談判者,其外在表現與內心往往是相反的。我們在談判桌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談判者的某種需求遭到對方拒絕的時候,會表現出憤憤不平的樣子,并宣布自己退出談判,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4.熱衷自我表現
在談判過程中,有的人經常借用夸張、說謊或帶有戲劇性的言行,想以此來表現自己,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的行為反應。在談判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觀察這些言行,就一定可以獲取到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一些有經驗的談判者還會借用對方顯示自己的慷慨,以達到獲利的目的。
5.逃避心理
在談判過程中,假如出現了尷尬或令人焦慮的事情,談判者就會試圖以某種理由為借口逃脫出來,并會滿腹牢騷且失去了挑戰精神。其實,這樣一種自我防衛心理對于談判者本身是極其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