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懂點談判心理學(第2版)
- 舒雪冬編著
- 1605字
- 2021-11-18 18:05:44
生活中談判處處存在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需要處理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談判的領域隨之而擴大。當今社會,談判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人與人之間往往通過談判來交往、改善關系、協商問題,談判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人們無法回避的事實。人們談判的原因,從本質上說,是為了滿足各方的需求,或者是自己,或者是所代表的某個組織有某種需求,而一方需求的滿足又可能無視他方的需求。所以,我們在談判過程中,不能單單以追求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是應該通過交換觀點進行磋商,共同尋找使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談判實景
大多數的父母在撫養孩子時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小孩子就是不愿意吃青菜,吵著鬧著要吃零食。父母肯定明白,孩子多吃蔬菜對健康有幫助,自然是勸告孩子多吃青菜。不過,孩子還那么小,并不能明白這些道理,而且他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都十分喜歡吃零食。就這樣,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談判就開始了。
為了勸說孩子吃青菜,父母就會提出類似“要把青菜吃完才有零食吃”的讓步條件。不過,大多數孩子并不遵守這樣的規定,他們偏偏要吃零食。而且許多孩子還會說“肚子已經很飽了,只能吃零食了”,或是“青菜不如零食好吃”這些毫無道理的理由,而且孩子說話時理直氣壯,不管父母怎么哄,怎么勸,他們就是不理不睬。
這時候父母可能會被迫做出一些讓步,答應孩子:如果你吃一口青菜,就允許你吃零食。但是,當孩子看到父母的妥協,就會更加堅定不吃青菜的決心。假如父母的談判手段就是連哄帶騙,不使用一些特殊辦法,那大多數父母都沒有什么好的辦法來勸服孩子放棄零食而改吃青菜。而且,父母一次次讓步的結果也只能是答應孩子吃零食,因為孩子的立場從來沒有動搖過。
談判心理策略分析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其實就是一個妥協與被妥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假如父母稍微改變強硬的態度,作出一次妥協,那表示你已經是這次談判的失敗者了。這個談判策略就連幾個月大的嬰兒都能掌握,比如,當母親需要給5個月大的孩子斷母乳,假如第一次孩子哭了5分鐘,母親就妥協了,那到下一次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哭10分鐘甚至20分鐘,因為孩子覺得“哭”這樣的方法很有效果,就會屢試不爽的。當然,這只是日常談判的一角,其實談判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就職演講里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因心生恐懼才談判,但我們絕不畏懼談判。”每天,我們都會多次與人談判,只是自己沒有感覺到而已。現實社會就是一個大的談判桌,人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談判者,無時無刻不處于談判之中,不是自我談判就是與他人談判,不論我們愿不愿意,喜不喜歡,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處在談判中。
1.發生沖突時需要談判
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與別人發生沖突,而解決這些沖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談判。比如,當我們的工作需要請同事幫忙,我們可以給同事簡單說一下。假如同事正在忙著做其他的工作,那就需要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讓他明白我們的目標是共同的,都是為了做好工作。
2.生活就是談判
我們經常見到的在菜市場與小販們討價還價,這也是一種談判,雖然我們未能意識到這就是談判。實際上,談判并不一定是大事才可以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談判。類似這樣的談判每天都在發生,比如,買房子、裝修房子、購買家具、購買電器、教育子女,就連夫妻之間出現分歧,談判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假如一個人是一位生活中的談判高手,那么他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就會減少很多。
3.談判也是一種溝通
實際上,談判是人們為了改變彼此的關系,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進行相互協商并爭取達成一致意見的行為。而談判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就是從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中得到幫助,竭盡所能地獲得他人的好感,并從他人手中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發現,談判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