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1 Preface

在無法回避噪聲的世界,
更好地追求高級境界與極致效益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每年七八月份,我都會參加清華大學的本科生招生工作,由此而目睹了一個問題:高考揭榜之后,高中畢業生及其家長應如何做好志愿填報?學校和專業的選擇非常重要,很有可能會決定一個學生一輩子的命運,其中牽涉的問題就與我們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緊密相關,那就是決策與判斷心理學。而這一領域的集大成者,就是我要推薦的這本書的作者之一、著名心理學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

卡尼曼教授曾經是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任教時的同事,他與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因“發現人在判斷和決策上的系統性誤差”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61年,卡尼曼教授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曾任教于希伯來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休后去了普林斯頓大學,榮獲伍德羅·威爾遜公眾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稱號。他的合作伙伴特沃斯基于1965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后在斯坦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們開創了一個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的領域——行為經濟學,促使大批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包括本書的另外兩位作者西博尼和桑斯坦)開始研究人類判斷出現錯誤的原因和補救措施,包括為什么人會過度自信,為什么人會有成見和確認性偏差(為什么我們總是尋求、記住和過分強調支持我們信念的信息,而不接受反對我們但實則正確的信息)。

人類決策的心理動因一直是心理學界最為關注且開展過最多研究的核心領域之一。理性與非理性、主觀意愿與客觀影響,哪些才是影響決策品質的關鍵因素,這是心理學家們頗感興趣的話題。從習慣上說,特別是在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這一理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人們更愿意接受決策的理性效能,即“理性人假設”這個觀念。然而,以卡尼曼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派的大量研究直接挑戰了“人類決策是理性的”這種“正統經濟學”的觀念。2011年,卡尼曼教授出版了《思考,快與慢》,總結了這方面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思考,快與慢》一經上市,立即引起了全球廣大讀者的閱讀熱潮,也奠定了他在人類決策與判斷領域以及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而我要推薦的這本新書《噪聲》,與我剛開始提到的高考之后的志愿填報問題密切相關。學生們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面對的是越來越多的可選項與決策建議。誠然,每一個提供建議的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也都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這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當把這些建議放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建議本身就不一致,真應了那句老百姓常說的話“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比如,張老師建議你學計算機科學,李阿姨建議你學財經,王老師建議你學心理學。假設你最終聽從了王老師的建議,選擇了學習心理學,但你還是會不停地想其他人的建議是不是更好,并因此感到困擾。

無須多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選哪只股票,打不打疫苗,選擇哪一位追求者作為人生伴侶……在選擇過程中,你會面對很多你并不想要或者令你判斷不清的信息、建議、想法、觀點等,現在我們知道了,所有那些不同的信息、建議、想法和觀點,都有可能成為噪聲。噪聲極大地影響了我們決策的品質,也打破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它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身邊,充滿誘惑,甚至造成致命危害。

很多時候,這些噪聲看上去像是無關緊要的背景信息,于是被我們自己,乃至大量專業學者所忽視。但它沒有逃過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前麥肯錫合伙人和管理學教授奧利維耶·西博尼,以及法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卡斯·R.桑斯坦的眼睛。他們決定將噪聲作為影響人類判斷的一個重大問題來認真討論。于是,我們有幸看到他們的討論成果,即《噪聲》一書的問世。這本書就是對噪聲這一人類判斷陷阱進行的一次系統而深入的剖析。在這本書中,作者融合了故事、研究和統計數據,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即噪聲也會造成與偏差同等嚴重的損害,例如,破壞公平和正義,浪費時間和金錢,損害身心健康,造成生命價值與意義等方面的缺陷等。

在《噪聲》這本新書中,作者探討的是一個不同于偏差的判斷錯誤問題。他們首先提出,錯誤是一種系統誤差,通常出現在個人判斷中。通過比較一個人的反應與理性標準的差異,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判斷中的錯誤有多嚴重。但是,我們不能以特定的判斷來識別噪聲。噪聲是隨機分布的,我們必須在研究一系列判斷后通過統計的方法才能確定。

卡尼曼在書中介紹了商業、醫學和司法領域中的幾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其中的指紋鑒定案例讓我印象深刻。同一個鑒定人員在不同時間居然對同一枚指紋給出了不同的鑒定結果。如果鑒定人員只有指紋可以查看,沒有關于該案例的其他信息,那他每一次判斷基本是一致的。但研究發現,如果不僅有指紋,還有其他信息,那么每一次鑒定結果就可能有所不同。這個案例的啟發是:我們在制定決策時,維護至關重要的信息、排除非關鍵信息非常必要。

同時,卡尼曼的書還討論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噪聲,不過最重要的討論還是關于系統噪聲的。卡尼曼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在一個系統里,意見的多樣性非常有必要,但噪聲是你不希望存在的不一致和變異。卡尼曼和他的同事展示了評估和選擇中不必要的分歧是如何形成“充滿噪聲的系統”的。它們困擾著包括刑事法官、理賠員、司法鑒定專家、未來學家和醫生在內的專業人士,他們經常對同一案例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和決定。

系統產生噪聲的部分原因是,不同專業人員應用的標準不同。例如,有令人不安的證據表明,當多個醫生評估同一位患者患心臟病、結核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皮膚癌和乳腺癌的風險時,他們的診斷的不一致程度很高。可見,在如此嘈雜的系統中,錯誤只會累加而不會相互抵消。正如書中所說:“如果兩個罪犯都應被判處5年監禁,但一個被判3年,另一個被判7年,雖然平均刑期是5年,但正義并沒有得到伸張。”

系統之所以產生噪聲,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同的專業人員在不同的時間有可能應用不一致的標準。為了說明這一點,一項針對22名醫生的研究發現,他們與自己原有意見不一致的可能性為63%~92%。他們每人在相隔幾個月的時間里檢查了同樣的13張血管造影圖。為了解釋這種波動,作者使用“情境噪聲”(occasion noise)來闡述研究結果,比如,天氣與大學的錄取決定理應是無關的,但是研究發現,情況并非如此。有心理學家研究了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的682例錄取決定,就發現:在陰天,他們更看重申請人的學術潛能;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更看重申請人的非學術潛能。

《噪聲》一書還進一步挖掘了噪聲的其他特性,包括其原因和成分、如何測量,以及它和偏差之間的相互作用。作者解釋了為什么討論小組(與單一決策者相比)可能放大噪聲,以及指南、規則和算法如何減少噪聲。他們提供了一套工具,以幫助決策者識別和減少系統噪聲。3位作者用28章的篇幅來闡述關于噪聲的研究成果,外加3個附錄,幫助讀者進行噪聲審查并通過制定清單來改進小組決策和預測。特別令我高興的是,書中談到了那些能夠抑制系統噪聲的人具有的特征:他們往往思維更加積極開放,會不斷尋找和學習新的信息,并不斷更新自己的信念和看法。這恰恰就是我經常提到的具有積極開放性思維的人。

在《噪聲》一書中,三位作者還特別建議,為了減少決策過程中的噪聲,最好先要求多人做出獨立判斷,然后再把他們聚集在一起解決分歧。另外,他們還解釋了對直覺和特殊偏好進行限制的指導準則,并強調,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如何用這些準則減少偏差,因此也足夠睿智,能夠知道如何用這些準則減少噪聲。為此,他們提供了一個關于招聘的有趣案例,來敦促組織使用結構化而不是非結構化的方式來面試員工。事實上,大多數面試官都喜歡隨意地向求職者提出他們本身最喜歡的問題。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當多個面試官每人按相同的順序提出相同的問題時,他們所選定的應聘者的工作績效會更好。

綜合各項研究,卡尼曼在書中建議:組織可以通過任命一名“決策觀察者”來解決噪聲和偏差問題。這個觀察員的職責是負責跟蹤和指導互動的領導者或專家。但卡尼曼不建議決策觀察者用冗長的問題清單的方式不厭其煩地進行問卷調查,而建議以觀察與記錄為主,因為調查問卷并不足以幫助這位決策觀察者或其他任何人診斷出組織是否因噪聲而破壞了自身的決策。引入決策觀察者這種解決方案在認知失調的群體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在那里,直言不諱是不安全的;但它可以幫助那些決心做出正確判斷的健康團隊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

由此看來,知道得越多,未必越好;想法越多,未必越好;選擇越多,也未必越好。因為,在噪聲的影響下,它們反而可能成為人們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的障礙。所以“聽人勸,吃飽飯”有可能是錯的!

總之,閱讀卡尼曼等人的新作讓我興致盎然、心潮澎湃。可以肯定地說,通過理解并實踐卡尼曼等人的思想與建議,我們能知道如何減少可能會困擾組織和個人的系統噪聲,知道“決策信息的簡約化”居然也如此意義重大!并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學習在噪聲中運用科學知識、深刻的見解和堅實的原則,做出更為人道、更為公平的決策,減少時間、金錢和人才的浪費,拯救生命,傳遞善意,分享意義。而這些,都是一個真實而積極的生命所追求的高級境界。我也期待著《噪聲》這本行為決策領域的新作能夠像《思考,快與慢》一樣讓你愛不釋手,并且持續為你的美好生活提供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台南县| 赣州市| 广水市| 平谷区| 邓州市| 东兴市| 深圳市| 额敏县| 盘山县| 张家港市| 南溪县| 资兴市| 大姚县| 瑞丽市| 肇庆市| 那坡县| 剑阁县| 当阳市| 泸水县| 江西省| 诸暨市| 元朗区| 湄潭县| 宜城市| 怀柔区| 武穴市| 泸溪县| 金溪县| 南皮县| 惠来县| 中阳县| 遂宁市| 乌兰察布市| 绥化市| 桓仁| 安多县| 孟州市| 若尔盖县| 石楼县|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