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用智慧提升生命質量
- 塔木德智慧全書:像猶太人一樣思考和做事
- 艾格編著
- 4792字
- 2021-11-23 21:48:35
對人慷慨將獲得永生
猶太人為什么要對人以慷慨呢?這恐怕同猶太民族本身的文化傳承有很大的關系。在世界各國中,猶太民族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并且以最系統的方式,最連貫地堅持著這樣一套傳統的民族。猶太人的經典中明確規定,以色列人必須將收入的1/10作為向上帝的獻祭,其中包括供養祭司階層、用做宗教禮儀的,也包括由族人分享的。在猶太人中,幾乎人人都必須捐獻“1/10”,甚至連貧窮的受施者也不能例外。除此之外,還有諸如留1/10地塊上的莊稼不要收割,收割時故意遺落一些供人拾取,以及在安息年(7年一次)不耕作,也不管理葡萄園、橄欖園,任憑地里的東西自生自長,供人無償使用等。
每當安息日到來之前的周五午后,窮人們拜訪富有人家乞求施舍。富有人家的父母看見有人上門乞討時,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慈善心,并不直接把錢施予窮人,而是通過孩子的手救濟行善。對于一個猶太人來說,當他家的窗戶上緊貼著一張張饑餓的面孔時,他是無論如何也吃不下飯的——即使是豐盛的晚宴。周五黃昏,猶太家庭的母親們必定會點燃蠟燭,父親則將手放在孩子們的頭上吟誦祝福。此外,每個猶太家庭里都有一只功德箱,在吹滅蠟燭的時候,孩子們便將父母所給的硬幣投入箱中作為慈善之用,這是在教導孩子從小行善。
在所有這樣的安排中,猶太人都有一條明確的原則,即有錢人向窮人盡“公共義務”。用《圣經》中上帝的話來說就是:“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松開手。'”
善于忘記是人生快樂之源
猶太人特別強調,對于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一定要善于忘記,忘記他們的過錯。他們說那些對別人的過錯心存芥蒂的人實際上是拿別人的過錯在懲罰自己,聰明人絕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在猶太人的法典《塔木德》中有一則約瑟夫接納他的哥哥的故事。約瑟夫是雅各的第11子,由于他自幼聰明,得到父母的寵愛,可是他的兄長卻對他恨之入骨,認為他搶奪了父母對他們的愛,于是他們一起找了個機會,把年少的約瑟夫賣往埃及為奴。約瑟夫以他的聰明才智,逐漸贏得了主人的賞識,并且日后憑借自己出色的工作,成了埃及的宰相。
有一年因為饑荒,約瑟夫的家鄉顆粒無收,人們被迫背井離鄉,乞討為生,他的哥哥們也在這些乞討的人當中。這天他的哥哥們乞討來到了埃及,恰好要飯到約瑟夫的門前。這事被約瑟夫發現了,雖然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面,他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兄長。
約瑟夫謹慎地打發走了眾仆人,然后把哥哥們叫到了自己的房間,對他們說:“我是約瑟夫,我們的父親還好嗎?”
“誰?約瑟夫?”哥哥們非常吃驚,“難道你當官了嗎?”
“是的,”約瑟夫回答道,“你們這些年都好嗎?”
他的哥哥們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個個呆若木雞。接著,約瑟夫又對哥哥們說:“走近些。”當他們走近,他說:“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夫,你們曾經把我賣到埃及。”
兄長們最終相信了眼前的這位大人物就是自己的兄弟,但是,當他們明白一切都是真的,看著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風,如此榮耀,更是嚇得說不出話來了。這時約瑟夫說:“現在,你們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里而感到難過或譴責自己,那是上帝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來的。”
“我們是有過錯的,兄弟!”他的哥哥們誠惶誠恐地回答著。
“不用害怕,我的哥哥,你們看我在這不是生活得很好嗎!”
“那倒是。”
“說說老家的情況吧。”
“自從你走以后,老家發生了饑荒,接下來的幾年也是顆粒無收,很多人都餓死了。沒有餓死的人就都逃難去了。”
“你們就是這樣來到埃及的?”
“是的。”
“我們還是感謝上帝吧,”約瑟夫說,“上帝叫你們把我早些送來,他使我成為了法老的父親,所有財產的主人,整個埃及的統治者。我們也才能在這相見。”
善良是生命的特質
在猶太人看來,不僅要幫助別人,甚至如果幫助不及時,這種行為與犯罪也無異。猶太典籍《律法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瞎子乞丐坐在街邊行乞。這時兩名男子行經此地,一名男子拿出一塊銀幣施予乞丐,另一名男子則無任何表示,不僅沒有任何表示,甚至還嘲笑那個施舍銀幣的人。這個時候,掌管人類命運的死神當場現身。
他對那兩名男子說:“本來你們都應該到我這來報到的,可是你剛才給了那個可憐的乞丐銀幣了,這證明你是個善良的人,因此你可以再活50年。但是你——”這時死神轉過身來對著那個一毛不拔的男子說道,“馬上就得死。”
“什么?我求求你,能否讓我再活幾年?如果您能夠仁慈,讓我再重來一次,我將對那個乞丐施舍,我可以給他我的所有。”
“來不及了!”
“為什么?”
“因為你二人的生命已經到了大限,可是那個施舍者卻一直是仁愛有加,所以他的壽命得以延長,而你卻一毛不拔,你等著懲罰吧!”
“求求你,讓我再活幾年吧,我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呀!”
“不是我決定你的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
“那不可挽回了嗎?”
“不能!”
死神堅定地說,然后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只有心靈健全才會有快樂的人生
人有旦夕禍福,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意外,有些意外可能帶給人的痛苦會相當大,甚至有些人會因此成為終生殘疾。如何面對殘疾呢?猶太人會告訴你說,身體的殘疾可以靠我們后天的訓練彌補,但是心靈絕不能殘疾,因為一個健全的心靈可以創造快樂的生活。
比爾在一家汽車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機器故障導致他受了重傷,經過搶救保住了性命,可是他的右眼沒有保住,醫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爾原本是一個生性樂觀的猶太人,但現在成了獨眼龍,所以他的性格有些變了,他不愛與人交往,不愛說話,更不愛上街,甚至有些害怕上街,因為總有那么多人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長,妻子苔絲負擔起了家庭的所有開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個職,她很在乎這個家,她深深地愛著自己的丈夫,想讓全家過得和以前一樣。苔絲認為丈夫心中的陰影總會消除的,那只是時間問題。
但糟糕的是,比爾的另一只眼睛的視力也受到了影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他和兒子在一起踢球,他已經很久沒有踢得這么過癮了,后來當他回到屋子里,禁不住問自己的妻子是誰踢球踢得這么好時,苔絲驚訝地看著丈夫,因為丈夫明明是和自己的兒子在一起踢球。在以前,兒子即使到更遠的地方,丈夫也能看到,可是今天不行,他竟然沒有認出自己的兒子來。苔絲什么也沒有說,只是走近丈夫,輕輕抱住他的頭。
比爾說:“親愛的,我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我已經意識到了。”
苔絲的淚流了下來,其實,醫生早就告訴她這種后果了,只是她不想加重丈夫的恐懼心理,怕丈夫受不了打擊。但是紙里包不住火,有次她與兒子聊天的時候說走了嘴,讓丈夫聽到了。比爾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鎮靜多了,連苔絲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絲知道比爾見到光明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她想為丈夫留下點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兒子打扮得漂漂亮亮,還經常去美容院,在比爾面前,不論心里多么悲傷,她總是努力微笑。
幾個月后,比爾說:“苔絲,我發現你新買的套裙變舊了!”
苔絲說:“是嗎?”
她奔到一個他看不到的角落,低聲哭了。她那件套裙的顏色在太陽底下絢麗奪目。
苔絲想,還能為丈夫留下什么呢?第二天,家里來了一個油漆匠,苔絲想把家具和墻壁粉刷一遍,讓比爾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新家。油漆匠工作很認真,一邊干活還一邊吹著口哨。干了一個星期,終于把墻壁刷好了,屋子頓時顯得明亮了許多。苔絲又讓油漆匠又把所有的家具重新漆一遍,家具也顯得光鮮了很多。油漆匠也知道了比爾的情況。
油漆匠對比爾說:“對不起,我干得很慢。”
比爾說:“你天天那么開心,我也為此感到高興。”
結算工錢的時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絲和比爾說:“你少算了工錢。”
油漆匠說:“我已經多拿了,一個等待失明的人還那么平靜,你告訴了我什么叫勇氣。”但比爾卻堅持要多給油漆匠100美元,比爾說:“我也知道了原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樂。”
原來那個油漆匠只有一只手。
懂得施舍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猶太人常常說,不要過分看重錢財,死死地把守錢財,成為金錢的奴隸,那樣你將不會體會到金錢帶給你的幸福。只有懂得如何把掙來的錢施舍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你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有這樣一則故事,希萊其阿拉比是“壁畫畫家”胡尼的孫子。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他也樂善好施,因此得到神明的庇護。而且說來奇怪,每當少雨時,只要希萊其阿祈求,雨水就會降臨。有一次,由于天氣炎熱干旱,雨水特別少,人們特別渴望天降甘霖,便委托兩名學者去向希萊其阿拉比求救。
希萊其阿早就聽說了兩個學者要來的事情,便對他妻子說:“現在,全國都缺少雨水,大家都不能再忍受了,我看這兩個學者來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求雨的,其實我們早就應該求雨了。”
“好吧,”他的妻子說,“我們趕在他們到來以前去屋頂求雨吧!”
于是他們來到了屋頂,希萊其阿拉比站在一個角落里,他的妻子站在另一個角落里,云和雨首先從他妻子站的那個角落出現。當那兩個學者到來時,人們渴盼已久的雨水已經嘩嘩地下了很大了。
希萊其阿便問兩個學者:“他們來有什么事嗎?”
“是的,本來我們是受全城百姓之托,請您求雨的,可是您已經先求了。我們很感激您!”
“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誰讓我們都是一家人呢!”
“不過,我們還是有一個問題不明白!”
“什么問題?”
“我們知道快要下雨了……但是為什么云彩首先出現于尊夫人站的角落,然后才出現在你的角落呢?”
“這是因為我妻子待在家里給窮人們面包吃,他們可以立即享受到面包的滋味;而我給他們錢,錢卻不能使他們立刻享受到快樂。”
選對了答案就選對了人生
猶太人常說,上帝把痛苦、失落、疾病等留在了人間,只把希望留在了自己那里。所以對于世人來說,人生就如同做一份答卷,我們只有選對答案,才能選對人生。
一位富翁在臨終之前,自己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他唯一的兒子還在遠方無法回來,只有一個奴隸在守候。于是他就立下了遺囑:“我死之后我的全部財產歸奴隸所有,其他人不得動用,然而我兒子可任意選一件物品為他所有。”接著就咽了氣。
兒子回來之后,見到遺囑不由得大怒:“父親怎么會把他一輩子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全部都給了奴隸,而只給我一件物品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請教村里的拉比。拉比聽了,微微一笑,對他說:“你父親真是聰明,他給你留下了他的全部財產啊,你再好好看看你父親的遺囑吧!”
兒子拿起遺囑看了半天,還是不明白。拉比只好直接說:“遺囑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讓你任意選擇一件物品?你選擇那個奴隸不就選擇了全部的財產嗎,這樣看起來,你的父親真是十分英明啊。”
富翁的兒子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如果父親死了,自己不在他的身邊,奴隸可能會帶著財產逃走,連喪事也不告訴他。因此,父親才把全部財產都送給奴隸,為的就是穩住那個奴隸而不讓他逃走,等自己回來再收回這筆遺產。
貪婪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
一天,靠炒賣股票發家的猶太巨富杰爾森閑來無事,看著他8歲的兒子在自家的別墅里捕麻雀。他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感覺到非常欣慰。
他看到孩子捕雀的工具很簡單,是一只不大的網子,邊沿是用鐵絲圈成的,整個網子呈圓形,用木棍支起一端。木棍上系著一根長長細細的繩子,孩子在被支棍支起的圓網下撒完米粒后就牽著繩子躲在屋內。
不一會兒,幾只麻雀就飛來了,孩子數了數,竟有十來只之多!這些麻雀大概是饑餓難忍,絲毫沒有意識到所處的危險,很快就有3只麻雀吃飽了,溜出了網子。杰爾森示意孩子可以拉繩子了,可是他的兒子卻很自有主張,他悄悄告訴杰爾森,他要等那3只進去再拉,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3只非但沒進去,反而又有5只吃飽了的麻雀逃離了網子。
杰爾森再次示意孩子趕緊拉繩子,但孩子卻說,我想再等一只走進去就拉繩子。
可是接著,又有3只麻雀走了出來。杰爾森對他說,如果現在拉繩子還能套住1只玩兒。但孩子好像對失去的好運心有不甘,他說,總該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
終于,連最后那只麻雀也吃飽了,悄悄地走了出來,孩子感到很傷心。杰爾森撫摸著孩子的頭,慈愛地教訓道:“欲望無窮無盡,而機會卻稍縱即逝,很多時候,貪婪不但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反而會讓我們把原先擁有的東西也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