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處世與信條

人與人之間必須是平等的,而且是有節制、有禮讓的平等。每個人都要以德報德,畢竟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扶持的。

《論語》與算盤的關系

如今談及道德,最重要的著作便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了。只要是讀過此書的人大概都會覺得,將《論語》和算盤相提并論似乎不倫不類,兩者相距甚遠。但是我認為,有了《論語》,算盤才能打得更好;而《論語》借助算盤,才能發揚真正的致富之道。因此,可以說,這兩者既相距甚遠,又近在咫尺。在我70歲時,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幅畫:畫的一邊畫著《論語》和算盤,另一邊畫著大禮帽和朱紅的日本刀。

一天,學者三島毅先生來我家看到了這幅畫,覺得很有意思。他說:“我是研究《論語》的人,你是研究算盤的人,連拿算盤的人都這么認真攻讀《論語》,那我這讀《論語》的,也不得不研究一下算盤了。我要和你一樣,努力讓它們緊密聯系起來。”后來,他寫了一篇關于《論語》和算盤的文章,列舉各種例證,闡釋了道義、事實和利益必須一致的道理。

我時常認為,一個人要想有所進步,就必須有強烈的欲望推動著,若沒有欲望,就無法取得進步。只會空想、愛慕虛榮的國民是無法有所成就的。我希望政界和軍界能收斂起飛揚跋扈的嘴臉,實業界能夠傾注更多力量來豐富物資。若非如此,國家便無法富強。要說獲得財富的根本,那就是仁義道德,通過旁門左道獲取的財富是無法持久的。所以,我認為當務之急是拉近《論語》和算盤之間的距離。

士魂商才

菅原道真提倡“和魂漢才”,我覺得很有意思,便效仿他提出了“士魂商才”這一概念。所謂“和魂漢才”,是指日本人必須要有日本特有的氣魄和個性。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孔子、孟子等圣人賢者輩出,在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都比日本發達,因此日本人需要學習漢學來提高修養。

漢學有許多著作,核心著作便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此外《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等記錄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人事跡的書籍,據說也是孔子編撰的。所以,漢學其實是孔子之學,孔子是漢學的中心,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自然便成為菅公愛不釋手的書籍。菅原道真將應神天皇時代百濟仁王獻上的《論語》和《千字文》抄錄了一遍,供奉在伊勢神宮,這便是現存的菅原版本《論語》。

“士魂商才”也是一樣,要立足于世間,武士精神不可或缺;但是若拘泥于武士精神,缺少商業頭腦的話,經濟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因此必須在武士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商業人才。培養武士精神的著作有很多,而《論語》是培養武士精神的根本。

那培養商業人才這方面又如何呢?商業人才也離不開《論語》的諄諄教誨。道德著作看似和商業人才毫無瓜葛,但其實商業人才也需要道德的約束。有欺瞞、浮夸、輕佻等違背商業道德行為——俗稱的小聰明、小滑頭——的人絕不是真正的商業人才。商業人才不能逾越道德的界限,因此需要通過《論語》來進行道德教育。

處世之道雖非常不易學,但若能熟讀《論語》并好好鉆研,定會獲益匪淺。所以,我這一生非常尊崇孔子的教誨,也將《論語》作為為人處世的金科玉律,行事不離其宗。

日本也有不少賢士豪杰,其中最善于作戰又深諳處世之道的,當首推德川家康公。若非深諳處世之道,他如何能收服眾多英雄豪杰,成就十五代霸業,延續兩百多年的太平盛世,讓百姓得以高枕無憂?這實屬偉人之舉。

擅長處世的家康公也留有種種遺訓,在《神君遺訓》中,他向我們揭示了處世之道的精髓。而我將《神君遺訓》和《論語》對照一番后,發現兩者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神君遺訓》中的大部分遺訓都出自《論語》。例如,“人的一生猶如負重擔而行遠道”這句,正是出自《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宏大的志向、堅毅的品質,要把實踐和弘揚仁道作為自己人生的使命,并為此奮斗終生,直至生命終結。)這是《論語》中記錄的曾子所說的話。

還有,“責己不責人”則是出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先站穩,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先要博施濟眾);“不及勝于過”與孔子所教導的“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是一樣的;“忍耐是安全長久之基,怒為大敵”和“克己復禮”(克制自己,踐行禮儀)相同。另外,“人需有自知之明,草葉上的露水多則落”“常思及不自由,就能知足,心中有非分之想時,宜回想一下窮困之時”“知勝不知負,害必至于身”等,都能在《論語》中找到出處。

可以說,家康公之所以能善巧處世,開創200多年的宏偉霸業,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論語》。

世人都認為漢學是基于禪讓、討伐的學說,并不適合日本的實際情況,其實這是一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觀點。只需看一下孔子的觀點就能明白:“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差一些。”)韶樂贊揚的是堯因賞識舜的美德而讓位于舜的故事,因此歌頌的音樂盡善盡美;而武樂講述的是武王之事,武王雖有德,但他是舉兵奪位,所以音樂雖優美卻失善。由此可見,孔子并不希望看到兵戎相見。評價一個人時還需要考慮其所處的時代。孔子是東周時代的人,自然無法露骨地批判周朝的缺點,只能用“盡美未盡善”這樣隱晦的語言委婉地表達。世人在談論孔子之學時,要好好地探索孔子的精神,若目光不夠敏銳、不能看透實質,則不免會流于形式。

為人處世若想避免誤入歧途,就需熟讀《論語》。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從歐美各國傳來一些新的學說,但在我們看來,其中很多仍然是古老的東西,和東洋數千年前所言之事并無差別,只不過其更善于用言辭修飾而已。雖然我們需要研究歐美諸國日新月異的新鮮事物,但是也不能忘記,東洋自古以來的傳承中也有不可舍棄的東西。

天不罰人

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句話中的“天”是指什么呢?我認為,天就是天命的意思。

人在世間的一舉一動都是天命。草木有草木的天命,鳥獸有鳥獸的天命。天命即老天的安排,就像同樣是人,有的人賣酒,有的人賣燒餅。即使是圣賢也必須順從天命,不得違抗。例如,堯無法讓兒子丹朱繼承帝位,而舜也無法讓太子商均繼位,這些皆為天命,人力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草木始終是草木,無論如何都變不成鳥獸;而鳥獸也始終只能是鳥獸,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草木。這都是天命的安排。這樣想來,顯而易見,人也是一樣,所有的行為都不得不遵循天命。

孔子說的“獲罪于天”,我想就是指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必將招致惡果。到那時即使想逃避,也會因是自己的報應而無法推卸責任,這就是“無所禱也”的意思。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嘗說過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話呢?)孟子也在《孟子·萬章上》里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不說話,只是用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人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得罪老天,雖然老天什么都不說,也不加以懲罰,但是周圍的事物卻會使此人感到痛苦,這就是所謂的“天譴”。人無論如何是無法躲避天譴的。正如自然的四季輪換、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長,都是不可違背的天命一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嘗說過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話呢?)孟子也在《孟子·萬章上》里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不說話,只是用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人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得罪老天,雖然老天什么都不說,也不加以懲罰,但是周圍的事物卻會使此人感到痛苦,這就是所謂的“天譴”。人無論如何是無法躲避天譴的。正如自然的四季輪換、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長,都是不可違背的天命一樣,人自然也不能違背天命。

因此,孔子在《中庸》的開頭就說“天命之謂性”。不管人如何向神靈祈禱、向佛祖禱告,只要做出違背天命的事,就必然會招致災禍,最終難逃天譴。而順其自然、泰然處之、問心無愧之人,則會像孔子一開始說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那樣自信,能真正安身立命。

觀察人的方法

佐藤一齋先生認為根據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是最準確的觀察人的方法。他在自己的著作《言志錄》里寫道:“初見時的觀察,多半無誤。”正如一齋先生所說,初見時好好觀察多半不會有錯,接觸的次數越多,考慮的就會越多,反而容易陷入錯誤的判斷中。憑第一印象判斷一個人,不會被其他因素干擾,是最直觀的判斷,即使對方虛偽掩飾,也好識破;見面的次數多了,便會受傳聞或其他信息的影響,反而無法直觀地作出判斷。

另外,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觀察人的善惡,沒有比看他的眼睛更明了的了,因為眼睛不能掩藏他心中的惡念。心正,眼睛就很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他說話的時候,觀察他的眼睛,這人的善惡能藏匿到哪里去呢?)孟子認為,看一個人的眼睛可以鑒別一個人的品行,心術不正之人,他的眼神會飄忽不定。這樣的觀察方法相當有效,只要好好觀察人的眼睛,基本就能分辨出此人的善惡正邪。

《論語·為政》有云:“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孔子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考察他做事的動機,了解他所心安的是什么,這個人還能隱藏什么呢?)佐藤先生的初見法和孟子的觀眼神法,都是簡單易用的觀察人的方法,這些方法基本不會出太大差錯。但要真正認識一個人,這些方法就不夠用了,還是需要通過剛才在《論語·為政》中提到的“視、觀、察”三個方面來判斷。

“視”和“觀”在日語中的讀音是一樣的,視是單靠肉眼看外表,而觀則是由外表入內在,更進一步地用心體會。也就是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觀察一個人,是指首先要看此人外在行為的正邪善惡,然后審視此人行為的動機和目的,之后了解此人滿足于怎樣的欲望和生活,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此人的本性。

如果一個人的外在行為看似十分正直,但行為的動機卻不端正,那就不能說這個人是正直的,他有時也有可能做壞事;有的人平時并沒有做什么壞事,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動機也都端正,但如果他追求的只是飽食、暖衣、安居,就會禁不住誘惑做出意想不到的壞事。因此,只有行為、動機、欲望這三觀都端正,才能稱得上是正人君子。

人人都能學《論語》

明治六年(1873),我辭去官職,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實業界,就此和《論語》結下了不解之緣。剛成為商人時,我覺得自己從此就要成為一個錙銖必較的人了,該如何不忘初心、保持理想呢?于是我想到了以前讀過的《論語》。《論語》教人如何修身,日常如何與人交往,是缺點最少的訓言,但是否能應用于商業呢?我認為遵循《論語》的訓導從事商業活動也可獲利致富。

當時有一位名叫玉乃世履的巖國人,他后來成了大審院院長。此人博覽群書,精于書法和文章,工作嚴謹認真。在官員中,我們倆被大家稱作循吏,關系非常親密,且一同進步,雙雙升任敕任官。原本我二人都是朝著成為國務大臣這一目標而努力的,因此他聽聞我辭官從商后,非常痛惜,一再地勸說我。

當時我擔任井上馨先生的次官一職。井上先生在官制問題上與內閣的意見不合,一怒之下憤然辭職。因為我是和井上先生一起離開政界的,所以表面上看,似乎我也是因為和內閣發生沖突而棄官的。雖然我也同井上先生一樣,和內閣意見不一致,但是我離開政界的原因與其不同。

我之所以辭官是因為當時日本在政治、教育方面都需要進行改革,但是最萎靡不振的其實是商業,這樣下去日本就無法實現國富民強。因此,我認為在改善其他方面的同時也必須振興日本的商業。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經商是不需要學問的,學問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還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把第三代視為危險的一代。因此我決定靠學問致富,以改變大家對商人的印象。

但是,即使是像玉乃這樣親密的朋友,也無法理解這一點。我辭職正好又是在和內閣針鋒相對的時期,因此他很嚴厲地責備了我的行為。他忠言相勸,說我不久就有可能成為次長、成為國務大臣,我們兩人都應該擔任官職,為國家鞠躬盡瘁,怎么能夠被骯臟的金錢所誘惑而棄官從商,沾得一身銅臭味呢?這絕不是他認識的我。

當時我極力反駁他,引用了《論語》中的經典以及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另外半部修身心”的話,表示我將一生貫徹《論語》的教誨。“掙錢有什么低賤的?若都像您一樣將金錢視為糞土,國家就無法自立。官職高的人也不見得就高貴。世上令人尊敬的工作到處都有,并不是只有做官才令人尊敬。”我用了一系列《論語》中的教導來進行反駁。我認為《論語》的缺點很少,因此決定將《論語》作為自己一生從商的行為準則。我做這個決定是在明治六年(1873)的5月。

于是,我更努力地研究《論語》,聽中村敬宇先生和信夫恕軒先生的講解,無論多忙都未中斷過。最近我還拜托大學的宇野先生讓我旁聽面向孩子們的《論語》講座,并向他提出了許多疑問,對于他的解釋我也說了我的看法,覺得非常有趣且獲益匪淺。宇野先生一章一章地講解,等大家都明白了再繼續往下講,雖然進度很慢,但是講解得非常透徹,孩子們也覺得很有意思。

現在我已經聽過5個人講解《論語》了,但由于我不是專門研究《論語》的學者,所以有時會不明白其中一些語句的含義。例如,《泰伯》里的“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國家政治清明,你卻貧窮且地位低下,那你應該感到羞恥;國家政治黑暗,你卻富貴且位高權重,那你也應該感到羞恥)這句話,我直到現在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由于這次是深入研究《論語》,我領悟了許多道理。但是《論語》并不是非常難懂的學問,并非只有閱讀深奧著作的專家學者才能理解。《論語》原本廣泛傳頌于世間,講的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道理,卻被一些學者們弄得艱澀難懂,難以推廣給農工商群體學習。人們誤以為《論語》不是商人、農民能夠學習的內容,這是大錯特錯的。

這樣的學者就像不可一世的守門人,是妨礙大家接觸孔子的人。想通過這樣的守門人去見孔子,是無法見到的。孔子絕不是高深莫測的,反而是平易近人的,無論是商人還是農民,都可以接受他的教導,他的教導是最實用且通俗易懂的。

等待時機的訣竅

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就養成了逃避競爭的習慣,那他終究不會有什么進步和發展。社會發展也是需要競爭的,不逃避競爭的同時,耐心等待時機的到來,也是不可或缺的處世之道。

我至今都認為,該爭取時就要去爭取,這是我根據自己大半生的經驗所悟出的道理。但是年輕的時候,還是隱忍為上,少爭為妙。這世上的事因果有序,有因必有果。人為干預,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已定的因果關系,不到時機,靠人力無法改變局勢。在處世方面,一定要學會觀望形勢,耐心等待時機。我奉勸各位年輕人,當外界想要扭曲你的信仰時,必須要據理力爭,除此之外,只要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即可。

對于日本的現狀,我并不是沒有想要爭取的,相反,其實有很多。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日本現在官尊民卑的風氣依然濃厚,只要做了官,無論做了什么不妥當的事,都會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放過。當然,遭受世人非議、受到法律制裁或犯了事不得不引退的也不是沒有,但在所有為非作歹的官員中不過是九牛一毛、滄海一粟而已。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已經默認了為官者可以為非作歹,這么說并不言過其實。

與此相反,普通民眾的言行稍微有點不端,便會被揭發,受到處罰。如果不良行為要受到懲罰,那便不該有在朝在野的區別——對一方寬容,對另一方嚴厲。如果是寬以治國,就應該對大家一視同仁,民眾也好,官員也好,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對待。然而現在的日本是官民有別,寬嚴不一。

另外,普通民眾無論為國家做出多大的貢獻,也不容易得到國家的承認;而為官者稍有作為,就能得到賞識和獎賞。我極力想改變這一點;但是無論我怎樣爭取,在時機成熟之前,它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因此,現在我說這些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還是要靜觀其變,等待時機。

人與人是平等的

用人的人常說,應當觀察一個人是否有才能,將合適的人置于合適的位置,但實際上實行起來很難。再往深處想,在將人才置于合適的位置時,難免會有私心和謀劃。畢竟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沒有比在相應的職位上安排合適的人才更好的辦法了,如此一步步、一層層地推進,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圈,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于是形成了黨派。在政界、商界乃至社會各界都有這樣的事,這并不是我想學的。

日本從古至今,再沒有像德川家康那樣善于用人、善于擴張自己勢力的權謀家了。為了守衛自己居住的江戶城,關東方面他安排自己的嫡系子弟控制箱根的緊要之處,讓大久保相模守保衛小田原,并讓嫡系三家族的水戶家守衛東國門戶,尾州家掌控東海要塞,紀州家警備畿內后方,把井伊掃部頭安置在巖根鎮守平安王城,他部署人物的手段絕妙至極。還有越后的榊原、會津的保科、出羽的酒井、伊賀的藤堂,甚至遠到九州直至日本全國要塞之地,無一不是被他的親信所控,以至于各處大名無法輕舉妄動,這才有了德川家延續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對于家康的霸道是否適用于日本的國體,我不做評論,但是他知人善用的手段,在歷史上無人能及。

我曾經認真地模仿他用人的智慧,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但是我不想模仿他的目的。我只是單純地用人,絲毫未考慮借此來建立自己的勢力。我的目的只是讓更多的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已。只有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他們才能做出成績,報效國家。這也間接地成就了我報效國家的愿望。我就是在這種信念下挖掘人才的。若是利用他人以權謀私,這是對他人的侮辱。我絕對不會做出將人才作為自己的棋子任意擺弄這樣不入流的事來。

我認為人的活動必須是自由的,若是在我的身邊無法施展才能的話,可以立即離開我,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去做出更好的成績,這才是我由衷希望的。若是有人因我有一技之長而歸于我門下,縱然他不如我,我也不會輕視他。人與人之間必須是平等的,而且是有節制、有禮讓的平等。每個人都要以德報德,畢竟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扶持的。因此,我不驕不躁,他人不卑不亢,互相合作,這是我的信念。

是否要相爭

有人認為無論如何都要避免爭斗,還有人說若是有人打你的右臉,那就把左臉也送上去。那與人相爭究竟是有利還是無利呢?這一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有些人主張不能絕對排斥爭斗,而有些人則主張要絕對排斥爭斗。

我認為不需要絕對排斥爭斗,在為人處世時爭斗是不可避免的。我聽說有些人說我過于圓滑,其實我只是不參與無謂的爭斗。與世間的普通人所想的一樣,我并沒有把絕對避免爭斗作為處世的唯一方針和信條,我并非一個圓滑的人。

《孟子·告子下》中說:“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個國家,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常會因此覆滅。)一個國家若要健康發展,無論是在工商業、學術藝術方面,還是在外交方面,都要常常抱著與外國一較高下的信念。不僅僅是國家,就是個人也需要與周圍的對手較量,為爭取勝利而努力,否則就無法取得進步。

提攜晚輩的前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一類是無論什么事對晚輩的態度都是友好親切的,絕不會責備或苛求,從始至終都是溫和、有耐心地引導,不會與晚輩為敵,無論晚輩有何缺點都會站在晚輩這一邊,以愛護晚輩為前提。這樣的前輩非常受晚輩的信賴,猶如慈母一般受到敬仰。但是這樣的前輩是否真的有助于晚輩成長,還有待討論。

另一類人則與前者相反。他們總是以對待敵人的態度來對待晚輩,并以發現晚輩的過錯為樂。晚輩一有過錯他們便怒發沖冠、大發雷霆,將晚輩訓斥到體無完膚;晚輩稍有不足他們便毫不留情地責罵。這樣的前輩往往招致晚輩的怨恨,在晚輩之中也缺乏人望。但是這樣的前輩就真的不利于晚輩成長嗎?我希望年輕人能夠深思熟慮。

無論晚輩有何缺點、不足,從始至終都溫和有耐心地愛護晚輩,這樣的前輩的確難能可貴,非常值得感謝;但是這樣會讓晚輩失去奮斗的意志。假如無論做錯什么事都能獲得前輩的寬恕,甚至前輩不但不指責,還為其善后,這樣不免會讓晚輩產生一種依賴心理,長久下去就會變得不負責任、輕佻浮躁,失去進取心。

與之相反,如果有個總是沒完沒了責備晚輩、對晚輩吹毛求疵的前輩,晚輩自然不敢有所馬虎,一舉一動都會小心翼翼,以免出現紕漏。這樣一來,晚輩自然會萬事三思而后行,謹言慎行,對自身有所約束。特別是有些前輩不但以挑晚輩的過錯、嘲笑責罵晚輩為樂,甚至還連累其父母親友,口出“有其父必有其子”等謾罵之語。遇到這樣的前輩,晚輩一旦出錯,不但自己顏面掃地,還會連累家人一起受辱,故而晚輩會更加發憤圖強。

大丈夫的試金石

真正的逆境是什么樣的呢?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大抵世間應是風調雨順、四方平穩的,但正如水面泛波、天空起風一樣,就算是和平寧靜的國家也不能斷言就不會發生革命和動亂。與和平安定的時期相比較,這便是逆境了。

如果說那些生于亂世、被迫卷入紛爭的人是不幸者,是真的處于逆境,那么我也算是一個處于逆境的人了。我生于明治維新那一動蕩的時期,時至今日遭遇了各種變遷。回首往昔,處于社會變動時期時,無論是才學出眾者還是勤奮好學者,都處于逆境,找不到通往順境的路。

當初,我為尊王討幕、攘夷鎖港而奔走四方,后來卻成了一橋家的家臣、幕府的臣子。后來,我又隨名部公子去了法國,等從法國回到日本,幕府已經不復存在,國家變成了王政。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雖然我才干不足,但在學習方面我是用盡了自己的力量,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但是對于社會變遷,政體革新,我卻無可奈何,就這樣陷入了逆境。

那時遇到的最困難的情形,至今我仍記憶猶新。當時遇到困難的并非我一人,在眾多人才中與我有相同境遇的不在少數,但這畢竟是大環境變化時不可避免的結果。雖然像這樣的大波瀾并不多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生中時常會發生小波瀾,因此被卷入漩渦、處于逆境也是常有的事。世上不可能沒有逆境,因此處于逆境的人需要研究緣由——是人為的還是自然存在的,并采取應對措施。

自然的逆境可謂大丈夫的試金石。處于逆境時該如何應對呢?我不是神,并沒有特別的秘訣,恐怕社會上也不會有知道這個秘訣的人。綜合我自身處于逆境時的經驗,我認為,人在面對自然的逆境時,唯一的辦法便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知足守本分,無論多么焦慮,也要知道這是天命,無計可施。這樣即便處于逆境也會心平氣和。反之,若是將逆境全部解釋為人為,總以為可以用人力挽回,那恐怕會白費心力、徒勞無功。

當處于自然逆境時,應安于天命,在等待命運到來的同時,仍舊奮發圖強、學習鉆研,如此才不失為上策。反之,若陷于人為的逆境時,又該如何做呢?若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除了不斷反省自己、改正錯誤以外,別無他法。世間事大多依賴人的主觀能動性,若是發自內心地奮斗,大多能如愿以償。但是有許多人并沒有為自己爭取幸福,而是一味地等待,從而陷入了自己給自己造成的逆境中。這樣的人即便是處于順境,也難以獲得幸福的人生。

量力而行

一直以來,我都將“忠恕”思想作為我的處世方針。自古以來,宗教家、道德家等博學鴻儒輩出,他們立法傳道的宗旨就是教人修身養性。修身養性往復雜了說深奧難懂,往簡單了說,我們平時舉放筷子,都包含了修身的意義。

因此,我無論對家人、客人,看書信或是做其他事,都帶著誠意。就像孔子所說的“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猶如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檻。經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莊重,腳步加快,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此外,孔子在享禮、招聘、服飾、起居等方面也有許多諄諄教導。孔子在食物方面的教導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是時令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這么一段話。雖然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中卻包含了許多道德和倫理。

若是能夠注意到舉放筷子這樣的小事,那接下來就該了解自己。世上有不少人因對自己過于自信而抱有非分之想,只知好高騖遠,忘了堅守本分,從而惹出了事端,招致了惡果。俗話說“有多大頭戴多大帽”,連螃蟹都會挖和自己蟹殼差不多大的洞穴,何況人呢?我便是這樣的人,時刻告誡自己只做力所能及的事。10年前有人勸我出任財政大臣,也有人勸我擔任日本銀行的總裁。但是自從明治六年我開始投身實業界,這便是我挖的洞穴,如今也不會從這洞穴中退出,便拒絕了這樣的提議。

孔子說:“進吾進也,止吾止也,退吾退也。”(該進時則進,該止時則止,該退時則退。)事實上,人的進退是非常重要的。若一味安守本分,則會喪失進取的意志,終將一事無成。有道是“業不成至死不還”“大行不顧細謹”“大丈夫一往無前”,好男兒應當有孤注一擲的氣魄,但這并不是讓人忘記自己的本分。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在安守自己本分的前提下要勇于進取。

另外,年輕人最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只是年輕人,凡是在處世方面犯過錯的人,多是不能好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就是在強調控制喜怒哀樂的重要性。我們飲酒、娛樂,都要以不淫不傷為度。我的原則便是誠心誠意,對任何事物都以誠待之。

得意時和失意時

大多數災禍都是在人得意時發生的,人在得意時容易得意忘形,從而身陷險境。因此人生在世要注意這一點。要記住,得意時不驕傲,失意時不氣餒,心平氣和,按常理行事。同時,事情無論大小都應思慮周全。很多人在失意時即使是一件小事也會認真對待,而在得意時往往截然相反,凡事都以為是“小事一樁”,不以為然。我認為,無論是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都應事無巨細縝密思考,以免魯莽行事造成過失。

很多人在面對大事時思慮周密,而對待小事則不以為意,這是世間的常態。就像我前面說過的舉放筷子的例子,若對小事能多加注意,對大事就會考慮得更加周到。當然,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將有限的精力都放在無謂的小事上。也有一些大事無須過于憂心便可解決,可見事的大小不能只從表面來判斷,有時小事可變大,有時大事可化小。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根據其性質好好考慮,然后找出合適的處理辦法。

那如何處理大事才是合適的處理辦法呢?首先我們必須考慮是否能夠做好這件事。在這一點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將自己的得失放在第二位,專心考慮最妥善的處理辦法;有些人將自己的得失放在第一位,只顧著個人的好處;有些人不顧犧牲大小,一心只想將事做好;還有的人以自己為重,甚至不惜拋棄社會利益。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問我是如何考慮的,那我會這樣回答:首先考慮這件事怎么做才能符合世間的道理,然后考慮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利益,最后考慮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好處。按這種方式來思考,如果既能符合世間的道理,又能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利益,那我斷然會舍棄自我,按理行事。

我覺得任何事情都要先探求其是非得失,看其是不是符合世間道理,然后再進行處理會比較好。所以,任何事都得深思熟慮。看上去符合世間道理的事就去做,或是一看不利于公益的事就放棄,這樣做事未免過于武斷,是不可取的。看上去符合世間道理的事也可能有不合理之處,還是需要多角度觀察考慮。也有些事看上去不利于公益,但是進一步了解后發現有轉機,那就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只憑表面印象斷定是非曲直、合理不合理,很有可能會造成費盡心力卻一無所獲的結果。

對于小事,常常不經過深思熟慮便匆匆做決定,這樣并不好。因為是小事,所以可能很不起眼,可能誰都不會放在心上,但小事積累得多了就會變成大事,這個道理絕不能忘。有些小事當時順手就能解決;有些小事卻會成為日后大事的導火索,引發更大的問題;還有些小事會根據情況向著壞的方向或好的方向發展。有些事開始是小事,隨著一步步的發展最終釀成了大禍;有些小事則可以帶來一生的幸福。

這些都是積小成大的典型。人的冷漠或是任性,也會積小成大。日積月累之下,政治家會敗壞政界,實業家會毀掉經濟,教育家則可能誤人子弟。所以說,小事未必就小,世上并沒有大事小事之分,重此輕彼本來就非君子所為。對待事情,要不分巨細,一視同仁,抱著相同的態度去思考和處理。

在這里我還想多說一句,人不要得意忘形。古人云:“成名常在窮苦之日,敗事多在得意之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在困難時期對待事物都會謹慎認真,最后功成名就。世上的成功人士都會經歷“不懈努力渡過難關”“在痛苦中走出困境”的時期,這都是小心翼翼處事的結果。而失敗則多在得意之時就有了征兆。

人在得意的時候,會認為天下任何事情都能易如反掌地解決,從而忽略容易犯錯的細節,最終導致失敗。這和小事釀成大禍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人在得意時切忌得意忘形,無論小事大事都要謹慎對待。水戶黃門光國公墻上所寫的“小事皆通達,臨大而不驚”,真是至理名言。

譯者:凌文樺
上架時間:2024-06-03 16:42:28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大同县| 阳曲县| 灌南县| 津市市| 石首市| 三河市| 阳东县| 永安市| 高邮市| 根河市| 同德县| 新巴尔虎左旗| 山西省| 南江县| 赤城县| 上犹县| 厦门市| 长汀县| 厦门市| 中西区| 常德市| 尉犁县| 南溪县| 于都县| 金沙县| 建瓯市| 潞西市| 乐平市| 昭苏县| 灵丘县| 常熟市| 安顺市| 唐山市| 光泽县| 十堰市| 南阳市| 电白县| 江永县| 荥经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