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賺錢讓你快樂嗎?
花錢令你滿足嗎?

金錢:溫柔的陷阱?

“要錢還是要命?”

假如有人拿槍指著你的胸口說出這些話,你會怎么做?我們大多數人會交出錢包。這種威脅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我們愛惜生命甚于愛惜金錢。果真如此嗎?

蕾切爾每周工作70個小時,是一名成功的推銷員。但那不是她的理想狀態。她說:“讀了《富裕之貧困》(The Poverty of Affluence)(保羅·瓦赫特爾著)之類的書以后,我認識到不止我一個人產生過‘缺少點什么’的感覺。我和別人聊天,發現他們也經常感到沮喪。有了豪華的大房子,卻常想,這樣就行了嗎?我必須不停地工作直至再也干不動,然后再退休去頤養天年嗎?到那時只把攢下的錢全花掉,虛擲時光直到生命結束嗎?”

唐的愛好是音樂,但一直從事數據處理工作,他已經放棄了興趣和工作能夠一致的奢望。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大學畢業,成家,有技能,有工作,有車子,有房子,但他并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而是越來越覺得人生是一場困局。

伊萊恩打心眼兒里討厭她的計算機程序員工作。她只付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來保住飯碗,卻做得很好,公司也不會辭退她。她積累了所有成功的標志——豪華跑車、鄉下別墅等,但它們只能勉強與工作的無趣相抵。她去旅行,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但仍無法擺脫工作的沉悶。她最終斷定自己的余生也就這樣度過了,工作就這樣掏空了她的生活。

克麗絲蒂和丈夫從事高新技術工作,他們是典型的丁克。年輕、富有、顏值高,還有什么不完美的呢?但克麗絲蒂眼睜睜地看到她的同事被壓力擊垮,差點猝死在辦公桌前。在日本,這種現象有個專門的說法:過勞死。當克麗絲蒂一周后看到這個同事若無其事地回來上班時,她明白了有些事情很不對勁。隨后她的老板因為血栓住院,她的好朋友被解雇。克麗絲蒂開始服用抗焦慮藥物,因為壓力太大,她到了凌晨3點還睡不著覺。她想:“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不值得。”

妮可爾聽從了父親的安排。父親是一名律師,鼓勵她也接受職業培訓,雖然費用高昂,但她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輕而易舉地賺回本錢。因此,妮可爾攻讀了高級家庭護理學位,花了8年多的時間,欠下了逾10萬美元債務,終于畢業了。但那年已不是她父親從法學院畢業的1969年,那年是2011年,在支付員工工資、辦公室租金、管理費用、保險費和繼續教育的學費后,她的凈收入連還貸款的利息都不夠。盡管她的工作很熱門,但財務狀況還是每況愈下。她向一個朋友坦承:“我感覺自己永遠都還不清這筆錢了。”

布賴恩的老朋友凱文進城時順道來拜訪他。在高中的時候,凱文是那種沒人注意的平庸之輩。現在,他是在線教育的名師,年薪達到6位數。布賴恩向凱文請教,因為他也想做這個業務,但他發現盡管在線教育生意的門檻很低,隨便什么人都可以鼓搗出幾個網上服務項目,然后就有學生交錢,可項目的成功并非十拿九穩。因此,布賴恩花了很多錢在頂尖機構學習,又花了很多錢購買頂尖工具,準備開業所花的時間實際上比他預期的要多得多。到目前為止,這只昂貴的鵝并沒有下金蛋。

雖然有些人真的很喜歡他們的工作,但沒有幾個人能發自肺腑地聲稱自己的職場生活完美無缺。完美無缺的職場生活要有足夠多的挑戰,讓人感到有趣;要有足夠多的安適,讓人身心愜意;要有足夠好的人際關系,讓人神清氣爽;要有足夠多的空間,讓人有成就感;要有足夠充足的時間,讓人能夠完成工作;要有足夠多的閑暇,讓人精神煥發;要有足夠多的價值,讓人覺得自己不可或缺;要有足夠多的樂趣,讓人樂在其中;還要有足夠多的收入,讓人可以付賬單……凡此種種。即便是最好的職業也是要拿東西交換的。待到中年,我們發現自己走的是上一輩人的老路。我們踏進了“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是需要做出各種妥協的。盡管口口聲聲要過上美好生活,可是一天下來疲憊不堪,整個人只想癱坐到沙發上。

工作讓我們的生活一成不變,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爭取不虛度此生的想法似乎漸漸消逝。本書將告訴你另一條路徑,可以讓你活得真實、有成效、有意義,并且擁有你想要或需要的一切物質。可以兼顧你的身心,讓你職場上的自我與家庭中的自我及內心深處的自我融洽協調。可以讓你的終日忙碌有所成就,通過“謀生”最終獲得更充實的生活。可以讓你采取別樣的生活態度,在被問到“要錢還是要命”時,你可以高聲回答:“兩個我都要!”

我們不是在謀生,而是在求死

對工薪階層的許多人來說,無論他們是熱愛工作還是為了謀生而工作,金錢和生活之間其實并無選擇可言。為錢而忙是他們醒著時的主要任務,生活不過是填塞了他們微乎其微的剩余時間。

不妨以一個工業化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階層為例。早上6點45分,鬧鐘響了,這個男人或女人起床。查看一下手機。沖個澡。穿上職業裝——有的人是西裝,有的人是休閑服,醫務人員是白大褂,建筑工人是牛仔褲、T恤衫。如果來得及就吃早餐。抓起保溫杯和公文包(或者午餐便當盒)。開動私家車匯入早高峰的車流,或者擠上水泄不通的公共汽車或地鐵。從早上9點到傍晚5點(甚至更晚),處理工作;應付老板;對付魔鬼派來跟你過不去的同事;應付供應商;應付當事人、客戶、病人;電子郵件堆成山,裝作忙得不可開交;刷刷社交媒體推送;掩飾失誤;接到不可能如期完成的限期任務時微微一笑;當所謂“重組”或“精簡”(直白地說就是裁員)的斧頭落到別人頭上時松一口氣,扛起額外增加的工作量,瞄一眼時鐘,昧著良心贊同老板的意見,再次微微一笑。5點了,重新鉆進私家車或者擠上公共汽車或地鐵。到家,假裝對伴侶、孩子或室友充滿情感。做飯,發一張晚餐照片到朋友圈,吃飯,看一集喜歡的電視劇。回復最后一封電子郵件,上床,安睡8小時——如果運氣好的話。

這叫謀生嗎?好好想想吧!你見過幾個人在工作日結束時比開始時更生龍活虎?我們“謀生”歸來是帶著更多活力回家嗎?我們是精神抖擻地沖進家門準備與家人和朋友共度良宵嗎?我們本該在工作中謀取的生活在哪兒?對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這難道不是更接近“求死”嗎?我們難道不是在為了工作而扼殺自己,扼殺我們的健康、我們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愉悅與好奇心嗎?我們在為了錢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但這個過程很慢很慢,我們幾乎毫無察覺。時光流逝的標志唯有蒼白的鬢角、漸粗的腰圍,還有隱隱約約的進步跡象,如高級辦公室、公務車或高層職位。最終,我們或許擁有了想要的全部必需用品、有品位的藝術品乃至奢侈品,但我們已陷入朝九晚五的模式不能自拔。畢竟,如果我們不工作,時間怎么打發呢?我們曾經想通過就業來尋找意義與成就,這個夢想在職場傾軋、殫精竭慮、無聊沉悶和激烈競爭的現實中逐漸消散。小時候的好奇心、大學時代的使命感、我們與摯友彼此愛惜的歲月都被遺忘——全都付諸“那時我們真年輕”的感嘆。

有些人熱愛自己的職業,覺得自己有所貢獻,卻又感覺自己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這個空間超越朝九晚五的世界: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卻又不受限制或制約,而且不用擔心被炒魷魚,時刻充滿成就感。我們有多少次想過或說過“如果可以的話我會這么做,但領導希望按他們的意思辦”?我們為了保住飯碗,要犧牲多少夢想?

工作代表身份地位嗎?

即使我們在財力上能夠拒絕接受有礙于我們追求快樂、與我們價值觀不符的工作,我們在行動上也常常無法讓自己放開手腳,只能從工作中獲取認同和自我價值。

我們對自己價值的認同,多半來源于工作。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若有人問:“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回答時感覺如何?你感到自豪嗎?覺得丟人嗎?如果你沒有達到對自己的期望,你會不會想說“我不過是個……而已”?你覺得高人一等,還是矮人一截?還是很丟人?你會說實話嗎?你會給平凡的行業一個花哨的名頭來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嗎?

我們是不是逐漸以薪水的高低來衡量我們作為人的價值?高中同學聚會彼此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我們怎樣悄悄評價同齡人的成功呢?我們會問同窗好友是否感到充實滿足、踐行了自己的價值觀,還是問他們在哪里工作、擔任什么職務、住多大的房子、開什么車、打算讓孩子上哪所大學?很顯然后面這些才是公認的成功標志。

除了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我們的社會還有一個基于掙錢方式的隱秘等級制度,這就是職業鄙視鏈,在社會中如此,在家庭中也如此。為什么我們視全職媽媽為二等公民?為什么教師培育學生與醫生診治患者有著同等價值,而我們卻認為老師的地位不如醫生?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日常交往都難免無意識地品評比較別人的職業。

求死的高昂代價

心理治療師道格拉斯·拉比爾在《現代瘋狂》(Modern Madness)一書中記述了這種“社會病態”。他的辦公室源源不斷地接待身體疲憊、心靈空虛的“成功”專業人士,這讓他意識到崇尚物質主義對身心的危害。拉比爾抽樣調查了幾百人,發現以個人的自我實現和人生意義為代價,執意追求金錢、地位、成功,導致其中60%的人患上抑郁、焦慮和其他與工作有關的疾病,包括無處不在的壓力。Douglas La Bier, Modern Madness(Reading, MA: Addison - Wesley, 1986), as discussed in Cindy Skrzycki, “Healing the Wounds of Success,”Washington Post, July 23,1989.

雖然政府把每周工作時間定為40小時,但許多專業人士認定,他們必須加班加點并搭上周末才不會掉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5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稱,將近12%的美國人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How's Life?2015: Measuring Well-being(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5), http://dx.doi.org/10.1787/how_life-2015-en.此外,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同年進行的研究發現,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滿意”的美國人不到一半。B. Cheng, M. Kan, G. Levanon, and R. L. Ray, Job Satisfaction: 2015 Edition: A Lot More Jobs — A Little More Satisfaction(The Conference Board, 2015), https://www.conference -board.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detail.cfm7publication id=3022&centerld=4; https://www.conference-board.org /press/pressdetail.dEm?pressid=6800.我們用于工作的時間更長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卻減少了。我們這樣的賺錢方式,導致一種全國性的病態的焦慮不安。

我們能拿什么來證明成功?

即使我們并不比以前更快樂,你也會覺得我們至少擁有傳統的成功標志:銀行存款。其實未必,我們的儲蓄率實際上已經下降。

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顯示,個人儲蓄率在過去4年里一直徘徊在5%左右,高于2007年不到2%的低位,但低于1980年以前的水平——那時美國人的儲蓄率超過10%。David Walker, A Look at Our Futur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nd the PBGC, 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Insurance Policy Research Conference, January 20, 2006, http://www.gao .gov/cghome /2006/nasre vised 12006 /nasrevised!2006.txt.

雪上加霜的是,絕大多數美國人的工資停滯不前。頂層人(以及他們所效力的公司)持續賺得盆滿缽滿,底層人的財富不斷被抽走。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在2016年的一份報告中揭示,自2000年以來,收入最低的70%勞動者的工資只漲了區區5.3%,最窮的10%美國人的收入則只增加了2.2%。高薪人群在這段時期的情況怎么樣呢?自2000年以來,工薪階層中收入水平位于最頂端的前10%和前5%的人的薪酬分別增長了15.7%和19.8%。

由于相對而言工資下降、儲蓄減少,我們的債務水平上升,而且是大幅上升。債臺高筑和儲蓄不足使我們不得不朝九晚五地工作。背負著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和信用卡債務,我們不敢松懈。

在全球化和公司合并日益盛行的時代,從制造業到高新技術的各行各業紛紛裁員,這已成為新的現實。

平日拼命工作,只為周末盡情享樂

現在我們來看看普通消費者怎么花他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周六,把衣服送到洗衣店,把車子送到修理行換換輪胎、檢修一番。去雜貨店為全家人采購一周的食物,結賬時抱怨說,記得過去買4袋子食品雜貨只需要75美元而不是125美元。(當然你可以剪打折券和優惠券來節省開銷,可是哪有時間剪啊?)去購物中心買大家都在讀的那本書,結果買了兩本書、一套西裝(半價促銷)外加相配的鞋子,還給孩子們添了些新衣服——全部用信用卡支付。回家,打理院子。哎喲……得去苗圃買把修枝用的大剪刀。帶回來兩盆報春花、幾個新花盆……哦,是的,還有大剪刀。擺弄烤箱,溫度已經設在最低檔了,烤出來的面包還是焦黑,保修單找不到,去五金店買個新的吧。走出店門時拿著書房用的書架、粉刷廚房用的乳膠漆……哦,是的,還有烤箱。夫妻一起出去吃飯,孩子留給保姆。周日早上,給全家人做煎餅。哎呀……沒有面粉。去超市買面粉,回家時拿著配煎餅的草莓和藍莓、楓糖、蘇門答臘咖啡……哦,是的,還有面粉。帶全家人到湖里游泳。給車加油,看到油價皺了皺眉。開車來到鄉間一家精致的飯館,刷卡吃飯。回家。晚上看電視,任由廣告誘惑你遐想無限美好的生活,前提是要買輛保時捷、到國外度個假、有臺新電腦或者……

歸根結底,我們認為自己工作是為了支付賬單,但我們花的比掙的多、買的比實際需要的多,然后就需要我們再去工作掙錢!

你幸福嗎?

如果日復一日的工作讓我們感到幸福快樂,那么,煩躁與不便就可以忽略。如果我們能相信自己從事的工作確實在使世界變得更美好,那么,我們會毫無怨言地犧牲睡眠和社交生活。如果我們用辛苦工作換取不錯的收入,不僅讓我們感到短暫的快樂,同時還有滿足感與成就感,那么,我們多花些時間在工作上也心甘情愿。然而日益明顯的事實是,除了最低限度的舒適之外,金錢并沒有帶來我們所追求的幸福。

在我們早期的現場演講中,參與者無論收入高低都表示需要“更多”才能感到幸福。我們在演講中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請按照從1(苦惱)到5(快樂)的幸福等級給自己打分,其中3代表“還可以”。然后我們把他們的評分與他們的收入相關聯。在從美國和加拿大隨機選取接受調查的1000多人當中,無論月收入在1500美元以下還是在6000美元以上,平均幸福分數都在2.6到2.8之間,連3分都達不到!(參見表1-1)

這些結果令我們震驚,說明大多數人習慣性地不快樂,而且他們不管掙多少錢都會不快樂。即使是經濟狀況良好的人也未必有成就感。在同樣的調查表中,我們問參與者:“你要有多少錢才會覺得幸福快樂?”能猜到結果嗎?大約一半以上的答案都是“比我現在擁有的要多”。

情況就是這樣,我們身處世界上最富足的社會,日復一日勤勤懇懇,在家庭和工作之間來回奔波,內心向往著遠方隱約可見,但也許完全遙不可及的東西。

表1-1 幸福指數

更多就會更好嗎?

許多人忍受求死狀態是因為相信了普遍流行的“更多就會更好”的消費謬論。我們把自己的職場生活建立在這個關于“更多”的謬論之上。年復一年,我們的期望就是掙更多的錢。隨著職位的晉升,我們將承擔更大的責任,獲得更多的特殊待遇。我們希望擁有更多的財產、更高的威望、更多的社會尊重。我們變得習慣于對自己、對世界懷有越來越高的期望,然而我們并未心滿意足,我們的體驗是:擁有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對現狀的滿意度就越低。

就美國人(以及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消費者)而言,這句“更多就會更好”的箴言鞭策我們每三年換一輛車,為每次重大活動和每個季節置辦新衣,一有錢就買一套更大更好的房子,僅僅因為有新款發布就更換智能手機。美國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 ter)的調查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自稱“非常快樂”的美國人所占比例一直在穩步下降。

事實證明,“更多就會更好”的觀念必然導致不滿情緒。如果你努力為擁有一切而活,你擁有的就永遠不夠多。在“更多就會更好”的觀念影響下,“足夠”就像地平線——無論你怎么追,它總在后退遠去。你失去見好就收的能力,就辨別不出“足夠”狀態。這是一個心理上的死胡同,是“更多”消費者謬論里的第22條軍規。假如更多就會更好,那我所擁有的就永遠不夠。即使真的得到了我曾經認定會讓生活變得更好的那份“更多”,我仍然秉持著“更多就會更好”的信念,所以我現在擁有的這份“更多”仍然是不夠的。希望永無止息,如果我能得到更多就好了,那樣的話……如此往復,沒有盡頭。我們越來越深地陷入債務,往往也越來越深地陷入絕望。本應讓生活變得更好的那份“更多”永遠都不會足夠多。

信念模式

從現代的大腦研究到古代的東方哲學,眾多資料來源似乎都認同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心智會制造并重復模式。不像某些動物對每個刺激有固定的行為反應,人類往往會創造自己的反應模式。它們有些來自個人經驗,主要是生命頭五年的經驗,有些是遺傳基因,有些是文化特性,有些似乎是普通的共性。它們的存在想必都是為了增加我們存活的機會。一旦某種模式被記錄下來,一旦它經過驗證被認為有利于存活,它就變得很難改變。我們聞到炒洋蔥的香味就流口水,看到紅燈就踩剎車,聽見有人喊“著火了”就迅速分泌腎上腺素。很顯然,如果我們沒有這些與行為相關聯的解譯資料,我們就不可能存活下來。

但問題在于:這些模式并不全都與客觀現實有關,然而它們揮之不去,支配著我們的行為。事實上,它們非常頑強,以至于我們常常會忽略或否認事實來堅守自己的解譯模式。從梯子底下走過或打碎鏡子真的會帶來厄運嗎?我們大多數人會對這種原始的迷信嗤之以鼻。但其他那些不那么明顯可疑的信念呢?比如,我們是怎么感冒的。是因為頭發沒干就出門嗎?還是因為接觸了病菌?前者我們會認為是無稽之談,但后者呢?畢竟,辦公室里有些人沒感冒。是病菌刻意避開了他們嗎?病菌論會不會就是一種現代迷信呢?我們有哪些信念會在子孫后代看來荒誕不經?

我們的所作所為說明了什么?

我們的有些財務信念會不會跟“地球是平的”理論一樣毫無現實依據?有那種可能嗎?財務行為揭示了我們的哪些迷信?我們愿不愿意成熟起來,就像不再堅信童年時父母告訴我們的床底下有怪物一樣,不再相信這一切?

例如,雖然我們嘴上說著金錢買不到幸福,生活中最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但我們的行為暴露出來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當我們沮喪失意、孤獨寂寞、覺得無人關愛的時候,我們會怎么做?常常會買點東西來讓自己心情好轉,一套衣服、一杯(或兩杯)飲料、一輛新車、一個冰激凌蛋卷、一次夏威夷旅行、一只寵物、一張電影票、一袋(或兩袋)奧利奧。

當我們想慶祝喜事臨門的時候,我們也會買點東西,一桌酒席、一場婚禮、一束玫瑰花、一枚鉆戒。

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候,我們會買點東西,一本雜志、一次度假、一個軟件、一輪賭馬。

當我們覺得生活中必須增添些內容時,我們還是會買點東西,一個手工課程、一本心理自助書、一幢鄉下的房子、一套城里的公寓。

這些沒什么不對,我們一向是這么做的。我們學會了在頭腦、內心或靈魂發出失衡信號時謀求外在解決辦法。我們試圖用物質層面的消費來滿足屬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怎么變成這樣的?

下面這張圖可以說明。

滿足感曲線

滿足感曲線(參見圖1 -1)顯示了滿足感體驗與我們買東西所花金錢數額之間的關系。在生命之初,擁有更多東西確實意味著更大的滿足感: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吃得飽,穿得暖,有安身之所。我們大多數人不記得當年用母乳和毯子就能消除的饑寒恐懼,但我們的確都經歷過。不舒服的時候,哭鬧的時候,我們得到來自外界的呵護安撫。簡直像變魔術一樣,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我們存活下來了。我們的頭腦記錄并記住了每一個諸如此類的事件:有需要嗎?那臺神秘的魔法機器能滿足你的需要,快讓它知道你需要什么(哭,哭得再大聲點。亂抓,揮手。如果會說話就張嘴索要,怎么管用怎么來),然后它就會給你,你就會再高興起來。需要,向外求索。得到東西,得到滿足。

圖1-1 滿足感曲線

后來,我們從最低限度的必需品(食物、衣服、住所)邁向一些美好享受(玩具、衣櫥、自行車),新物品與滿足感之間的正向關系變得越發根深蒂固。還記得小時候得到渴望已久的玩具時的興奮嗎?負責任的家長很快就會教導我們:“寶貝,那些東西是要花錢的。錢是我們在外面為你掙來的——因為我們愛你。”哎呀,有了新的規則。需要,向外求索。弄到錢,得到東西,得到滿足。拿到一筆零用錢時,我們就了解了錢的價值。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并購買快樂!就這樣,年復一年。

最終,我們不知不覺越過美好享受走向純粹的奢華,卻幾乎從未意識到這一變化。例如,小汽車是世界上一部分人永遠無福享用的奢侈品,還有第一次出遠門旅行或者離家去上大學,那也是奢侈。還有我們的第一間公寓。請注意,雖然其中每一項都仍然令人激動,但每一份激動的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高潮”消退得越來越快。

但此時我們已認定金錢等于滿足感,所以我們幾乎注意不到曲線已經開始趨于平緩。接著我們踏入社會,有了住房,有了工作,有了家庭責任。隨著我們在公司里的職位上升,錢掙得更多,煩惱也更多了,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多了,陪家人的時間逐漸減少。在遭到搶劫時會蒙受的損失加大,所以更加擔心被搶劫。要交的稅增加,稅務會計師的費用上漲。社區慈善機構要求的捐助額提高。裝修要花錢。互聯網、電視和電話要花錢。哄孩子們開心更要花錢。

直到有一天,我們空虛地坐在大房子里,盡管它位于1萬平方米的林地上,配有一個三車位車庫,地下室放著高檔健身設備,我們卻渴望回到當年的窮大學生生活,那時在公園里散散步就能滿心歡喜。滿足感已觸頂,我們卻始終沒有意識到:“金錢=滿足感”的公式不僅不再有效,而且開始起反作用。買得再多,滿足感也還是不斷下降。

足夠:曲線的頂點

這張圖上有一個位置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它的頂點。人生的部分奧秘似乎在于找出自己的最大限度滿足感所在的點。滿足感曲線的這個頂點有個名稱,它為改變你與金錢的關系提供了基礎。它是我們每天都掛在嘴邊的詞,但我們在與它迎面相對時卻幾乎認不出來。這個詞就是“足夠”。當我們達到滿足感曲線的頂點,說明我們擁有的足夠了。有足夠的必需品供生存,有足夠的美好享受帶來舒適和愉悅,甚至有足夠的小小“奢華”。我們擁有自己需要的一切;沒有任何額外的東西讓我們心煩意亂、分散精力或苦惱不堪,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刷卡購買后一直閑置不用卻還在辛辛苦苦為它還賬單的。“足夠”是一種無所畏懼的狀態,一種胸有成竹的狀態,一種坦坦蕩蕩、有自知之明的狀態。它是指充分欣賞和享受金錢給生活帶來的一切,但絕不購買不需要、不想要的東西。一旦找到自己覺得足夠的滿足點,曲線就可以反轉方向,筆直上升。稍后我會詳細解釋。

開始清理人生

那么,越過足夠點,也就是越過頂點,滿足感曲線開始下行后的東西是些什么呢?廢物。就是這樣!凡是對你來說多余的東西都是廢物。它歸屬于你,但對你沒用,卻在你的世界里占據空間。因此,斷舍離不是讓你隨意地丟棄物品,而是為迎接新事物清理空間、騰出空間。盡管這些理念是不言而喻的,但許多人對接受這些理念懷有或明或暗的抗拒。只要一提起縮減規模、開源節流,總讓人以為是因為生活艱苦、窮困潦倒。其實,“足夠”意味著寬闊而穩定的高原,是一個富有靈活性、創造性和自由性的地方。站在這個地方去看那些無用的廢物,那些有待儲存、清理、轉移并需要付清尾款的廢物,你一定能感受到,有些東西的匱乏反而是好事。

無意識的消費習慣

廢物是怎么產生的?滿足感曲線強有力地表明,大多數廢物是通過“更多就會更好”的信念之門進入我們的生活的。它來源于物質主義之弊,來自從外在所有物中尋求內在滿足感之弊。它來源于幼時的經歷,我們認定了不適感能由外在事物緩解,這些外在事物包括嬰兒奶瓶、毯子、自行車、學位、寶馬車,或者是別的什么花樣。

它也來源于無意識的習慣。以逢見必買之物為例。“逢見必買之物”是指你只要遇見就非買不可的東西。人人都有逢見必買之物,從耳塞、小螺絲刀到鞋子、鋼筆和好時巧克力,無所不包。你閑來無事就會去購物中心,或瀏覽購物網站。你不知不覺來到逢見必買之物所在的柜臺前,立刻產生沖動:哦,有個粉色的……我沒有粉色的……哦,那個是無線的……那會很方便……天哪,防水的……如果不用隨時可以送人……哇,這款里面有榛子……還有椰肉的……還有杏仁酒的……這些都還沒嘗過……沒等你意識到,一只仿佛不屬于你(卻附在你身體上)的胳膊已經伸出去拿起(或點擊)了逢見必買之物,然后你去結賬,依然表現得像一具裝了發條的僵尸。你帶著買好的東西回家(或者在家門口收貨),把它放進逢見必買之物的專用抽屜(里面已經有另外5個或10個同類物品),然后你就忘了逢見必買之物,直到下一次購物時,你又來到逢見必買之物所在的柜臺……

廢物的面貌與功能

各式各樣堆滿了逢見必買之物的空間,包括閣樓、地下室、車庫、壁櫥和儲藏室,都是廢物的避風港,充斥著我們永遠不會去完成的工程和有可能永遠不會使用的產品。無視它們會讓你羞愧,整理它們會讓你內疚。衣服穿了幾次以后就打包送到舊貨店會讓人產生隱約的不安和自責,覺得給垃圾填埋場增加了負擔。

一旦明白了什么是廢物,你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無意義的活動難道不是廢物嗎?商務午餐、雞尾酒會、社交應酬、晚上長時間看手機等,它們對你的生活沒有任何積極作用,難道不是廢物嗎?那些毫無成就感的忙忙碌碌的雜亂無序的日子呢?待辦事項清單上始終未完成的任務呢?就像某些人家里散落一地的陳年舊雜志和兒童玩具,你根本找不到空間下腳。

無計劃地奔波往往是把時間變成了廢物,比如一天兩次跑到商店去買你每周例行采購時忘了買的東西。如果與用得上的東西相比,你擁有的東西的比例在攀升,那就說明你的業余愛好里充斥著廢物。比如,攝影愛好者拎著裝滿各種鏡頭和濾鏡的手提箱,卻用智能手機拍出最好的照片。凡是在你身邊、對你無用卻占用空間的,那都是廢物。

隨著對廢物的意識加深,你會摩拳擦掌地想給自己的整個生活來場大掃除。從清教徒到梭羅、貴格會貴格會(Quaker)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敬自己,主張任何人之間像兄弟一樣,凡物公用,不浪費、不懶惰、不虛談,整潔有序。——譯者注、杜安·埃爾金和塞西爾·安德魯斯等作家,不斷有人倡導用簡單生活的方式來避免無度行為。現在它被稱為極簡主義或“收納整理”。“足夠”并不特指一個特別的事物,它取決于你的判斷。它不是“少即是多”,不是一塵不染的梳妝臺上的花瓶里那枝沐浴著窗外陽光怒放的雛菊。它不是一條破牛仔褲或者一條小黑裙,不是抽屜里孤零零的一把精美廚師刀。它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當你幾近于擁有足夠的一切想要和需要之物,并且絲毫沒有多余時,你就會感到一切剛剛好。每個人的“足夠”都不一樣——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按照本書中概述的九個步驟去做,就會形成你個人對廢物的界定,并慢慢地、愉快地擺脫它。第一步是問自己:“它現在對我來說有什么價值?真的嗎?”就像有些學生把亂七八糟的東西裝在袋子里隨身拎來拎去,過了一個星期就會明白哪些東西該扔掉。通過審視自己積累的一切、掙到的一切、花掉的一切以及浪費了多少生命能量,你會開始認真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第一步:坦然接受過去

做好準備檢視你與金錢以及金錢能買來的東西之間的關系了嗎?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幫助你檢視過去賺錢和花錢的行為。

先提個醒。雖然這是FI計劃的第一步,但你不必以它開頭,不必堅持完成了它再往下讀。你最終需要把它完成,但也可以從第二步開始,以后再回到這個步驟。我們建議你先把全書讀一遍而不是讀一步做一步。

這個步驟包括兩部分:

1. 算出你一生到目前為止已經掙了多少錢——從你掙到第一分錢到你最近一次領到的薪水的總和。

2. 制作個人資產負債表,算出凈值。

你一生已經掙了多少錢?

一開始,這看起來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也許會抗議說:“我沒留記錄!”不過,找找舊資料就會有收獲。首先,翻出以前的所得稅申報表。加上沒有報稅的項目,包括私自收的回扣、賭博贏來的錢、未申報的親友饋贈、中的現金獎、家里多余房間或閑置房屋出租所得以及所有其他未申報收入。仔細回想一下高中和大學時代有沒有打工的收入,以及剛參加工作時有沒有影響財務狀況的收入。

如果實在搜集不到具體依據,那就盡量準確地估計。宗旨就是,盡可能準確誠實地弄清到目前為止你總共有多少收入。

第一步的重要性

這個步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益處:

1. 撥開過去籠罩在你與金錢之間的迷霧。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這輩子已經掙了多少錢,所以也搞不清自己這輩子能掙到多少錢。

2. 根除錯誤認知“我掙不到大錢”,或者“我不必擔心,錢總是會有的”(說這話的往往是由他人供養的人)。很多人嚴重低估自己掙到的錢,假如你是其中之一,那么這個步驟會有驚人的力量。你的價值超出你的想象,不僅在錢財上,或許還在其他方面。

3. 讓你回到原點,從而能夠以清晰的頭腦,懷著對自己賺錢能力的信心著手執行本財務計劃。

4. 讓你得以看清過去種種不可告人的隱情并釋懷——那些秘密或謊言也許正在扭曲你當下與金錢的關系。

有一位30多歲的離異女子參加了我們的講習會,她的故事說明了這個步驟的力量。她成年以后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郊區當家庭主婦,飽受心理困擾:她覺得自己依附于人、不諳世故,而且(說老實話)毫無價值。她認為這個步驟不適用于她,畢竟,她在婚姻中沒有做出過任何財務貢獻,而且到那天為止一直羞于接受她按照離婚協議應該拿到的錢,她覺得那不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但在對過去進行細查之后,她了解到,在自以為“毫無”貢獻的婚后那些年里,她從各種各樣的零工中掙到了逾50 000美元。她第一次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掙工資的人。剛完成這個步驟,她就有了信心申請并得到了一份工作,薪水是她先前預期的兩倍。

同樣地,如果你目前在從事第一份全職工作,不妨了解一下自己在人生之初從各種零活中掙了多少錢,那或許會給予你信心。實習、暑期打工、自由職業,全部算上。

有益的態度:不羞愧,不責怪

這個步驟也許會讓人產生羞愧的感覺。這里介紹一種平穩克服消極心理的方法,這個寶貴的練習有助于人們徹底“改變想法”,并學會以新的方式思考問題。有些人用其梵語名稱——mantra(咒語)來稱呼它,但它實際上可以是任何一個簡單的詞或短語,只要它能體現你想集中精力關注的特定態度或品性。咒語就像船舵,讓你得以使自己的心思避開危險,駛向開闊通暢的遠方。執行本財務計劃的一道有益咒語是“不羞愧,不責怪”。

在對改變有害行為進行抉擇時,反責與分辨是有區別的。反責關乎羞愧與責怪、善與惡,分辨則是厘清事實與謊言。沉浸在責怪和羞愧情緒中會拖慢你邁向財務自由的進度。反責會讓你停滯不前、灰心喪氣、心緒不寧。分辨則會照亮潛在的陷阱,這樣你就可以繞開它們。

根據你在執行這個計劃時學到的東西,你可能會不斷陷入責怪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中,在那種時候請記住一個事實,你的一生所得不過是個數字而已,并不代表你的價值。它既不太多也不太少;既不能證明你身價不菲,也不能證明你一事無成;你不必痛悔一分錢都沒剩下而陷入絕望,也不必因為看到朋友掙得沒你多而沾沾自喜。

保證準確性。這個步驟是本計劃的基礎,會影響下面八個步驟的效果,因此本計劃的每一步都要求準確性,如果從一開始就能盡力做到完美,就等于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可參照的好標準。在實施這個步驟(以及書中其他步驟)時,請努力做到一絲不茍:你真的查找了文件資料、搜索了記憶庫來計算自己的全部收入嗎?我們建議你盡量做到誠信,因為本計劃的功效會隨著你投入的每一份誠實和誠信而增加。將金額四舍五入到個位數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翻查薪水存根。四舍五入到百位數的嚴謹性就要差一些,但就一生時間的范疇而言或許已足夠準確。別為這個步驟焦慮,盡力而為就好——它值得你花點時間。

以下是你可能參考的數據表:

1. 來自社保機構的收入明細表

2. 所得稅申報表

3. 支票簿記錄

4. 過去的和現在的結算單

5. 親友的饋贈

6. 贏來的錢

7. 貸款

8. 資本收益

9. 非法收入

10. 未向國內收入署(IRS)申報的零工(小費、當保姆、兼職)

你手中有多少籌碼?

在你掙工資的這些年里,一定金額的錢(你剛剛計算過了)進入了你的生活。現在你生活中還剩下的錢就是你擁有的凈值。

做好準備。你將計算你的凈值(總資產減去總負債),這可能是你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請振作精神,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債臺高筑,而到此刻你才意識到其可怕程度,現在該面對真相了。另一方面,你也許會欣喜地發現,你此刻就已經可以實現財務自由。許多人發現了這一點,僅僅是因為執行了這個步驟。

這個步驟的措辭中暗含一個挑戰:“你手中有多少籌碼?”不過,你實現財務自由的決心會戰勝你的懦弱。所以請繼續思考:你這一生賺來的錢,現在留下了多少?我們來計算一下吧。

簡要清算凈值就是要檢索你的物質世界,列出你擁有的每一分錢(資產)和你欠下的一切(負債)。

流動資產

現金或者任何易于變現的東西都屬于這一類。包括以下項目:

? 手頭現金:包括存錢罐里、梳妝臺上的零錢,藏在車上儲物箱里的應急資金

? 活期儲蓄賬戶:找找你可能已經忘了的舊存折,還有你為了獲得免費贈送的數碼用品而存入的100美元會員費

? 支票賬戶

? 定期存款存單

? 儲蓄債券

? 股票,按當前市值錄入

? 債券,按當前市值錄入

? 共同基金,按當前市值錄入

? 貨幣基金,按當前市值錄入

? 為買股票開的銀行賬戶里的存款

? 人壽保險現金價值

固定資產

在錄入這些資產時,不妨從顯而易見的東西開始:大件財產(例如房子、汽車)的市值。聯系房地產經紀人或上網搜索查詢你名下房產的當前市值。上網查詢你名下汽車按其牌子、型號和年份可估算的當前價格。

搜索所有房間。逐項列出所有價值一美元以上的東西,杜絕諸如“那不值錢”之類的主觀評判。對于有戀物癖、喜歡修修補補和在家里擺滿各種寶貝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僅僅這個過程就會是一場救贖。你要明白,如果你現在不做這件事,你死后你所愛的人就得做。如果你的儲物區真的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這輩子攢下的東西,你也許到咽氣之時都不想收拾,實在太累。

搜索每一個房間,進行全面清點。抬頭看看那些裝飾性的頂燈,低頭看看那塊地毯。幾年前添置的那個漂亮的胡桃木架子和那些印第安人手工藝品呢?那臺新換的電腦呢?請正視你的雜物。要徹底,但也別過度。也就是說,不必將每一把刀叉勺都逐一列出,但一定要單獨列出那套帶紅木刀鞘的紫檀柄刀具,還有兩套沒開封的餐具。

給你所擁有的每樣東西確定一個大約的現金價值。這里是指現金時價,也就是說,在寄售商店和舊貨市場或者通過在線拍賣或分類廣告網站能賣多少錢。要獲得財產定價方面的幫助,不妨查一查在線拍賣或分類列表,也可以瀏覽當地報紙上的“待售”欄目。比較貴重的個人或家庭物品要進行估價。

不要忽略任何東西。一個人眼里的無用垃圾在另一個人眼里會是珍貴古董。一件物品不受你待見并不意味著它沒有價值。

不要遺漏別人欠你的錢,至少不能遺漏你完全可以期望收回的錢,包括水電費、電話費或房租的押金。

凡是可變現的用品都應當列出。你在充當自己產業的估價師,盡情享受吧!對于任何東西,你不想賣就可以不賣,不要讓任何情緒成為攔路虎。不要因悲傷而不愿給前夫留下的電動工具定價,還有室友搬走時留下的純平電視。不要因為對自己嗜買成性感到難為情而不愿給柜子里那20雙沒穿過的鞋子定價。不要因為愧疚而不愿登記你買來從未用過的運動健身器材。相反,你該感到高興!你終于發現了那輛自行車和那套啞鈴組的真正價值:不是讓你減掉體重,而是能在舊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有些人能一兩天之內就完成這項任務,但有一位女性花了3個月時間才清點完。她翻遍了每一個箱子,查看了每一張照片,打開了每一個抽屜和櫥柜,不僅羅列了物品清單,還回顧了每一件物品是如何以及為什么進入她的生活的。這個過程使她對自己已然擁有的一切生出了深深的感激。很多不滿情緒起因于我們只看到自己還缺少什么,而我們只需認清自己擁有什么并為其估價。這個簡單的練習會徹底改變我們的觀點。實際上,有些人在完成了這個練習后表示,一旦超越了溫飽層次,貧與富的差別不過在于我們的感恩程度而已。

負債

這個類別包括你的所有債務,不管是要用金錢、貨品償還的,還是要用服務償還的。從貸款到未償付票據的一切欠款,任何積欠的項目都計算在內。

如果你把房子的當前市值列為資產,那就要把尚未付清的房款列為負債。汽車分期付款也要做同樣的處理。

別忘了計入銀行貸款或向朋友借的錢、信用卡債務、學生貸款以及未付清的醫藥費賬單。

凈值

將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數字相加,然后減去負債的數字。從最簡單化、最具體、最清晰的意義上講,這就是你的當前凈值。它是你目前唯一能用來證明一生總收入的東西,其余的都是記憶和幻想。

我們沒有統計你的非物質資產:受過的教育、獲得的技能、請大家喝酒換來的好感。這些或許都很有價值,但它們都是無形的,無法在個人財務上以具體、清楚的數字來呈現。

凈值練習也許會讓人或汗顏或得意。你將面對許多嚴酷的事實,無論你有什么發現,重要的是記住:凈值不等于自我價值。

為什么要制作資產負債表?

一開始也許你沒有察覺,但本計劃中的這一點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到目前為止,你的財務生活沒什么方向,而且糊里糊涂。在財務問題上,你就好比在開著車瞎轉悠——汽油在燒著,輪子在轉著,但你漫無目的。你或許擁有許多快樂的回憶和其他無形資產,但只有區區幾件實物紀念品可變現。對財務的掌控將給予你力量和明確的方向,從此你在這個世界上會活得更有意義。

現在你大致了解了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客觀地選擇要不要把部分固定資產變現,那樣就可以增加儲蓄或者減輕一點債務。

有人在完成這個步驟后意識到,她可以變賣多余的財產,用收益進行投資,利息收入就足夠她舒適體面地馬上實現財務自由。雖然她沒有立即那樣做,但這個意識本身讓她得以更加大膽地追求真愛,那就是藝術。

另一個人意識到,他有許多東西既不用又不想要了,但一直沒扔,因為他“說不定哪天會需要”。他的創造性解決辦法是賣掉這些東西,留著收益,在將來需要它們的時候重新買。與此同時,他的錢產生利息,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單純,而真正需要那些物品的人讓它們派上了用場。

切記:不羞愧,不責怪。在創建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中,許多與物質世界相關的情感可能會出現:傷心、悲痛、懷舊、希望、內疚、羞愧、尷尬、憤怒。這個步驟能夠減輕你多年來在身體上和情感上一直扛著的負擔。

第一步提要

1. 算出你一生已經賺了多少錢。

2. 制作資產負債表。你這一生賺到的錢為現在留下了多少籌碼?

“金錢觀”討論

一旦發現你與金錢的“關系”由信念、假設、經驗、教訓,也許還有你父母或文化的影響組成,你會驚訝、興奮,甚至有點不安。從一個人的金錢觀中,可以了解到他是如何受往事影響的,以及是哪些潛意識的規則和故事指引他到達今天的境地。“不羞愧,不責怪”精神會讓你窺探金錢的規則,看看錢到底是怎么回事。

建議平常與伴侶或朋友閑談時不妨提出以下問題。記住,無論哪個問題,在末尾加上一句“為什么”會讓它更有深度。無論哪個問題,補充一句“我給出的答案對社會有何影響”會讓它更有廣度,而答案無所謂對錯。

? 誰給你上了第一堂關于金錢的課?你學到了什么?

? 你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了哪些關于金錢的信息?從哪兒獲得的,家長、老師、廣告,還是……?

? 說說你對金錢的早期記憶以及它現在對你的影響。

? 說說在金錢方面犯過的一個錯誤。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怎么做?

? “足夠”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 你(在儲藏室或柜子里)有哪些應該丟棄的東西?為什么留著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北碚区| 昆明市| 治县。| 通渭县| 庐江县| 荔浦县| 三江| 临清市| 遂宁市| 平塘县| 佛教| 北辰区| 固安县| 左权县| 中西区| 麟游县| 贵南县| 新津县| 永川市| 宁阳县| 余干县| 车致| 宜良县| 岳西县| 葵青区| 许昌市| 安泽县| 留坝县| 上饶市| 浦县| 临漳县| 临夏县| 绍兴县| 陆川县| 宝鸡市| 土默特左旗| 新邵县| 综艺| 民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