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人人可以像高手一樣思考

 

想收獲新知識,就去讀一本舊書。

——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歲時,我在倫敦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讀大學一年級。一個朋友邀請我和他一起去聽一位禪者的講座。

我拒絕:“我為什么要去聽一個禪者的講座?”

我在學校里經常聽CEO、名人和其他成功人士的講座,但我對禪者毫無興趣。我更喜歡聽那些在生活中真正有所成就的人演講。

我的朋友堅持勸說,最后我說:“要是聽完之后去酒吧,我就去。”

“墜入愛河”是一個幾乎專門用來描述浪漫關系的表達。然而在那天晚上,當我聽完那位禪者講述他的經歷時,我就“墜入了愛河”。臺上是一位30多歲的印度人,他剃了光頭,穿著一件橙黃色的長袍。他智慧、善言、充滿魅力。他談到了“奉獻”的原則。當他說我們應該“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時候,一種前所未有的戰栗傳遍了我的全身。

他曾經是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IIT Bombay)的學生,這一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所學校是印度的“麻省理工學院”,考進去難于登天。而他甘愿放棄這樣的機會,遠離我和我的朋友們所追逐的一切,他要么是瘋了,要么是得到了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生命都被那些從一無所有到白手起家的人和故事所吸引。而現在,我第一次面對一個反其道而行的人。他放棄了世人都想要的生活,但他沒有表現出失敗的痛苦,反而展現出一種快樂、自信和平靜。事實上,他似乎是我見過的最快樂的人。在我18歲的時候,我見過很多有錢人。我聽說過許多人,他們知名、強大、漂亮,或者三者兼而有之。但我想,我還沒遇到過真正快樂的人。

之后,我擠過人群,告訴他他有多了不起,以及他給了我多么大的啟發。“我怎樣才能多些時間跟您相處?”我聽見自己問。我感到一種沖動,我要跟那些擁有我想要的價值觀而不是擁有我想要的東西的人在一起。

他告訴我那一周他都在英國旅行和演講,歡迎我來參加他的其他活動。我照做了。

 

這位禪者名叫高蘭加·達斯(Gauranga Das)。我的直覺告訴我他是對的,后來我發現,這一切背后是有科學依據支撐的。2002年,一位禪者從尼泊爾加德滿都郊外來到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在那里他接受了研究人員對他在冥想時大腦活動的觀察。科學家們用一個類似浴帽的裝置(EEG,腦電儀)蓋住他的頭部。這個裝置上有250多根細小的電線探出來,每根電線上都有一個傳感器,實驗室技術人員將它們附著在他的頭皮上。在此之前,他已經累積有62000小時的冥想練習。

科學家團隊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是經驗豐富的冥想者。他們在一間控制室里觀察這位禪者執行研究人員設計的冥想程序——一分鐘的慈悲冥想和30秒的休息,交替進行。在翻譯的提示下,這位禪者連續而快速地把這個模式循環了4次。研究人員敬畏地看著。幾乎就在這位禪者開始冥想的同時,腦電圖記錄到一個突然而巨大的活動峰值。科學家們認為如此巨大而快速的波動一定是禪者改變了姿勢或做了其他動作,但眼睛觀察到的卻是他完全保持著靜止。

值得注意的不僅是這位禪者大腦活動的一致性——從活動期到休息期反復地“關”和“開”——還有他不需要“熱身”的事實。如果你是一個冥想者,或者至少曾經嘗試過讓你的大腦平靜下來,你就會知道,讓你頭腦中紛亂的思緒平靜下來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這位禪者似乎不需要這樣的過渡期。事實上,他似乎能夠像撥動開關一樣,輕松地進入或離開高質量冥想狀態。在這些初級研究的10多年后,研究人員再次對這位禪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顯示,相比同齡人,41歲的他表現出更少的衰老特征。研究人員說他的大腦要比同齡人年輕10歲。

研究人員對禪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發現了有科學記錄以來最高水平的伽馬γ波,即與注意力、記憶力、學習能力和幸福感相關的波,他因此被稱為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禪者打破紀錄可能看起來有點反常,但李卡德并不是唯一的一個。另有21名禪者在進行各種冥想練習時接受了腦部掃描,結果同樣顯示,與未冥想者相比,他們的伽馬波水平不僅升高了,而且持續的時間更長(即使是在睡覺時)

 

為什么要像禪者這樣的思考高手一樣考慮問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籃球場上組織進攻,你可以求助于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如果你想創新,你可以研究一下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你還可以向碧昂斯(Beyoncé學習如何表演。如果你想訓練自己的思維以找到平和、平靜和目標呢?那么禪者便是專家。“感恩”網站(gratefulness.org)的創始人之一、本篤會修士大衛·斯坦德-拉斯特(David Steindl-Rast)寫道:“一個有意識地保持活在當下狀態的普通人,就是修行人。”

禪者能抵制誘惑,忍受批評,處理痛苦和焦慮,平靜自我,建立充滿目標和意義的生活。為什么我們不向世界上最冷靜、最快樂、最有目標的人學習呢?或許你認為禪者很容易保持平靜、安詳和放松。他們偏安一隅,不用管工作和戀人,當然,也不會碰到交通高峰。也許你在懷疑,在現代社會像禪者這樣的高手思考能夠給你帶來什么好處?

首先,禪者并非生而為僧。選擇改變自己的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背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馬修·李卡德,曾是一名生物學家;冥想應用程序Headspace的聯合創始人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曾接受過馬戲團演員的訓練;我還認識一些搞金融和搖滾的禪者,他們和你一樣在學校、村鎮和城市長大。你不需要在家里點起蠟燭,不需要光腳走路,也不需要上傳自己在山頂上做出的樹勢1照片。出家是一種可以采取的心態。

像今天的大多數禪者一樣,我不是在修行所里長大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里的所作所為也和禪者不大相干。14歲以前,我是個聽話的孩子。我來自印度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與父母和妹妹一同生活在倫敦北部。和許多父母一樣,我的父母也致力于我的教育,努力為我的美好未來創造機會。我不惹是生非,在學校表現良好,盡我所能讓每個人都開心。

但是進入中學以后,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時候的我一直很胖,還因此受過欺負,上中學后我減掉了體重,開始踢足球和橄欖球。我選擇了傳統印度父母通常不喜歡的課程,比如藝術、設計和哲學。光這樣也就罷了,我開始與不良人群混在一起,干了不少壞事……結局當然很慘,高中時,我三次被停學。最后,學校讓我滾蛋。

“我會改的,”我向他們保證,“如果你們讓我留下來,我會改的。”最終學校讓我留了下來,而我也改正了我的行為。

終于進入大學后,我開始意識到努力、犧牲、自律和堅持不懈追求目標的價值。但問題是,在那個時候,除了正常找一份好工作,擇個良辰吉日結婚建立一個家庭之外,我沒有任何其他的目標。我想更深層的東西是有的,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當高蘭加·達斯來到我的學校演講時,我終于準備好了,我要去探索新的想法、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一條和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預期迥異的道路。我想頂天立地地成長。我不想只把謙恭、慈悲和共情作為抽象的概念去了解,我想要實踐它們。我不希望紀律、品格、誠信只是我讀到的東西,我想要實現它們。

在接下來的四年里,我在兩個世界中輾轉,從酒吧和牛排館,到冥想和睡地板。在倫敦,我學習以行為科學為重點的管理學,在一家大型咨詢公司實習,與朋友們和家人待在一起。在孟買,我在修行所里閱讀和研究古代文獻,大部分的圣誕節和暑假都和禪者們一起度過。我的思想逐漸發生了改變。我發現自己想和禪者們在一起。事實上,我想要讓自己沉浸在禪心中。我在公司的工作似乎越來越沒有意義。如果一項工作對任何人都沒有積極的影響,那為什么還要做呢?

大學畢業后,我把西裝換成了長袍,加入了修行所。我們睡在地板上,過著沒有健身房、儲物柜的生活。我在印度、英國和歐洲生活和旅行,每天冥想幾個小時,學習古代經文。我有幸與我的同修們一起,把孟買郊外的一個鄉村修行所改造成環保禪修中心(戈瓦爾丹生態村,the Govardhan Ecovillage),并且志愿參與了一個每天分發100多萬份食物的甘露(Annamrita)食物計劃。

如果我能學會像禪者一樣思考,那么任何人都可以。

 

與我共學的印度禪者把《吠陀經》Vedas作為他們的基礎文獻。(書名來自梵文單詞吠陀,veda,意思是知識。梵語是一種古老的語言,是今天南亞大多數語言的前身。)你可以這樣認為,這些古老的經卷是哲學的發端,它們起源于至少3000年前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并構成了印度教的基礎。

就像荷馬史詩一樣,《吠陀經》最初是通過口頭傳播的,后來終于被記錄下來,但是由于材料(棕櫚葉和樺樹皮)的脆弱性,現存經文最多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吠陀經》包括贊美詩、歷史故事、詩歌、禱文、圣歌、儀軌和日常生活建議。

在我的生活以及本書當中,我經常提到《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意為“神之歌”)。它約略來自公元前800—前400年所著的《奧義書》Upanishads,被認為是一份普遍而永恒的生命手冊。故事與禪者無關,也沒有相關的精神語境,而是與一個身為神射手的已婚男人的對話。靈性作家艾內斯·艾斯華倫(Eknath Easwaran)教授翻譯了包括《薄伽梵歌》在內的許多印度神學經典,并稱之為“印度獻給世界最重要的禮物”。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他1845年的日記中寫道:“我和我的朋友們滿心感激,感謝《薄伽梵歌》賜予我(們)的輝煌的一天。它是天下第一書,宛如王者的囑咐。其中絕無細小瑣碎,只有廣博、寧靜、永恒。這回蕩在另一個年代、另一片蒼穹下的古老智慧之聲,早已勘破我們亙古不變的疑問。”據說關于《薄伽梵歌》的評論比其他任何經本都要多。

本書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你了解《薄伽梵歌》以及其他古老教義中的永恒智慧,它們是我智慧思考的基礎,也與每個人當前面臨的挑戰息息相關。

學習時令我深受觸動的是,在過去的3000年里,我們的身高更高了,平均壽命更長了,但我不無驚訝地發現,修行中所講的寬恕、精進、發心2、正念,以及其他主題,在今天仍然能引起共鳴,一如當初它們被寫下時。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修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科學的支持,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的那樣。幾千年來,禪者們一直相信冥想和正念是有益的。感恩對人有利,服務使人更快樂,諸如此類,你會通過這本書了解更多。在現代科學能夠證明或證實這些理論之前,修行人早已將之付諸實踐。

 

愛因斯坦說過:“不能把一件事簡單地表達出來,就說明自己還沒有全懂。”當看到我在學的功課與現代世界的高度相關性時,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它們,以便能夠與他人分享。

搬到孟買三年后,我的老師高蘭加·達斯對我說,離開修行所向世人分享我所學到的東西,會令我更有價值和貢獻。出家的三年就像進入了一所人生的學校。成為禪者很難,離開更難。而將智慧應用于修行所之外的生活,是最難的部分——感覺就像期末考試。每天我都發現,禪心(monk mindset)是那么有用——古老的智慧與當今時代息息相關。而這就是我要分享的原因。

現在我仍然自認為是一名禪者,雖然我通常稱自己是“前”禪者,因為我結婚了,而禪者是不允許結婚的。我住在洛杉磯,人們告訴我,這里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富庶、繁華、奇幻和冒險之都。那么,為什么我住在這樣一個已開化的地方?因為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在這本書里,我將分享我從生活中得到的以及學到的東西。這本書完全是無宗派的。我發誓這不是偷換概念,我也可以保證,如果你認真對待并實踐我所提供的素材,你將會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激情和目標。

從未有這么多人如此不滿,或者說,如此沉迷于追求“幸福”。我們的文化和媒體不斷向我們樹立形象和灌輸觀念: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才是成就與成功的典范。名譽、金錢、誘惑、性——這些東西終究都不能滿足我們。我們于是尋求更多,從而陷入受挫、失望、不滿、苦惱和疲憊的循環。

我喜歡將禪心和通常所說的猿心(monkey mind)進行對比。思想可以讓我們升華,也可以令我們墮落。現在的我們都在與思慮過度、拖延和焦慮作斗爭,這是放縱猿心的結果。猿心是漫無目的的,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從一個挑戰轉向另一個挑戰,卻并不真正解決任何問題。不過,我們可以深入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切實采取行動促進自我成長,從而提升到禪心。禪心讓我們從困惑和干擾中解脫出來,幫助我們找到真實、意義和方向。

 

 

“像禪者一樣思考”提出了另一種觀察和對待生活的方式。一種叛逆、超然、再發現、有目標、專注、自律以及利他的生活方式。禪心以沒有自我、嫉妒、欲望、焦慮、憤怒、痛苦、成見的生活為目標。在我看來,禪心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們別無選擇。我們需要找到平靜、安寧與和平。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加入僧團的第一天。我剛剃了頭,但還沒有穿上長袍,看上去還是倫敦人的樣子。我注意到一位小禪者——不會超過10歲——在教一群5歲的孩子。他身上有一種強大的氣場,一種成年人的沉著和自信。

“你在做什么?”我問。

“剛給他們上了第一節課,”他說,然后問我,“你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學了什么?”

“字母和數字。他們學了什么?”

“我們教他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呼吸。”

“為什么?”我問。

“因為從你出生的那一刻直到死亡,只有呼吸與你同在。你的朋友、家人,你生活的國家,一切都可以改變。只有呼吸與你同在。”

這位10歲的禪者補充道:“當你感到壓力時,是什么發生了變化?你的呼吸。當你生氣時,是什么發生了變化?你的呼吸。我們通過呼吸的變化體驗每一種情感。當你學會駕馭和管理你的呼吸時,你就能駕馭生活中的任何情況。”

由此我學到了最重要的一課:關注事物的根源,而不是樹木的枝葉或問題的表象。通過觀察,我了解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禪者,即使他們只有5歲或10歲。

出生時,我們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然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復雜,靜坐和呼吸也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我希望通過本書向讀者展示修行之道——深入事物根源,深刻自我反省。只有通過這樣的疑、思、修、悟,我們才能找到通往和平、寧靜和目標之路。運用修行所中師長傳授的智慧,我希望能夠引導你到達那里。

在后文中,我將帶你體驗培養禪心的三個階段。首先,我們會放下,把自己從外境的影響、內心的障礙和恐懼中剝離出來。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凈化,它會為你的成長騰出空間。其次,我們會成長。我會幫助你重塑自己的生活,使你能夠有意愿、有目的、有信心地做出抉擇。最后,我們會布施,我們將放眼世界,變得開闊并分享感恩之心,深化自他的關系。我們會與他人分享我們的禮物與愛,發現利他的真正樂趣和真實裨益。

在此過程中,我會介紹三種截然不同的冥想,推薦你采用:呼吸冥想、觀想冥想和唱誦冥想。這三種方法各有好處,區分它們最簡單的方法是:呼吸冥想是身受益——找到靜止和平衡,讓自己平靜下來;觀想冥想是心受益——治愈過去,為未來做準備;唱誦冥想則是靈受益——將最深的自我和宇宙聯結,以達到真正的清凈。

你不必冥想也能從本書中受益,但如果你這樣做了,我給你的工具會更加鋒利。甚至可以這樣說,整本書就是一次冥想——一次對我們自己的反思,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做出決定,如何訓練思維,以及如何與人交流。實現這樣深刻的自我認知,便是冥想的目的和回報。

禪者對此作何想?或許你此刻不會這樣問自己——可能壓根兒也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但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的。


1 tree pose,一種瑜伽姿勢。——譯者注

2 發心:佛教術語,即發展什么心理,就代表了對生命目標的選擇。修行中所說的發心,即為正向的發心,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邓州市| 枣强县| 新兴县| 万全县| 布尔津县| 揭阳市| 屏边| 吉安县| 东莞市| 怀远县| 岳阳市| 建始县| 阿尔山市| 军事| 彰化县| 镇安县| 皮山县| 巴彦淖尔市| 渭南市| 高碑店市| 上虞市| 盐源县| 城口县| 西峡县| 乌海市| 林周县| 洪湖市| 阿鲁科尔沁旗| 麻栗坡县| 莆田市| 二连浩特市| 惠州市| 观塘区| 内黄县| 蓬安县| 宜川县| 车致| 大安市| 平原县| 广州市|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