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名士小傳(品中國古代文人)
- 謝玩玩
- 4654字
- 2021-11-02 16:32:28
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人說魏晉,大多說它風流,但我更喜歡風骨這個詞,有種慷慨錚然、傲骨擔當?shù)臍馄恰T娺^一個關(guān)于魏晉風骨的形容,寫得很妙,說魏晉風骨,是俊逸的風,有硬朗的骨。
要說這種魏晉硬骨,就不能不提劉楨。
一 喜逢明主
劉楨(?約175―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寧陽)人。他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才華橫溢,在當時與曹植并稱,可惜后世名聲并不很顯,很少被人單獨提及。究其原因,大概是史冊記錄太少——生年缺載,家世不詳劉楨去世后一百多年,裴松之注《三國志》,引《文士傳》說劉楨的父親是劉梁(公元?—181年?),但比照《后漢書·劉梁傳》里的說法,“孫(劉)楨,亦以文才知名”,劉楨又成了劉梁的孫子。哪個真哪個假?目前尚有爭議。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是,兩本書既都提到了劉梁,那兩人之間的確有些淵源。,這樣一個人,你能說些什么?
只知道他是東漢尚書令劉梁的后代,遺傳了劉梁文采上的天分,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五歲能讀詩,八歲可誦《論語》《詩經(jīng)》,寫篇賦文,落筆就是數(shù)萬字。他警悟辯捷,反應迅速,別人問他問題,對答如流不說,辭氣激烈,字字刀鋒,很少有人將他辯倒。這樣的人,想默默無聞都不行,后來劉楨果然被曹操征辟,歷任軍事祭酒、丞相掾?qū)俚嚷殹?/p>
建安七子中,有像阮瑀那樣被逼做官的;也有如徐幹,超然外物,大隱于朝的;還有王粲這種,在其他地方懷才不遇,輾轉(zhuǎn)投奔曹操的。劉楨和他們都不同,他一開始就想投身政治,而且從一開始,他就選了曹操。
他在很多詩文里表達過自己對現(xiàn)狀的滿意。譬如《遂志賦》,說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就是跟著曹操南征北戰(zhàn)。還有寫于建安八年(203年)秋天的《黎陽山賦》,劉楨于黎陽山頂峰處觀黃河滔滔,山勢雄壯,心中生出幾分慷慨。一轉(zhuǎn)身,卻見茂密叢林中的青壇祭碑,森森冷冷,便又有死生無常的蕭瑟之慨。他思緒暢達,又想到故鄉(xiāng)這樣遙遠,何時能歸?畢竟歸不得!再添幾分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既來,又想到這所有的顛沛流離,豈非都是東漢末年戰(zhàn)亂人禍造成的?
思及至此,劉楨不免心中郁郁,哀傷慘然。可再一回頭,“睹眾物之集華,退欣欣而樂康”,不遠處黑壓壓一片軍營——曹操軍中,人才濟濟,何愁盛世不來?便又開心起來。這篇賦文一波三折,幾經(jīng)不同情緒,最后落在對曹操的期盼上,可見劉楨是真的相信,曹操是那個能讓天下再度安定的人。
也因如此,劉楨在鄴下參加宴會,賦文唱歌的時候,興致最是高昂。就連公宴詩這種充滿套話、堆砌辭藻的應酬之作,劉楨都寫得異常真誠。
他說,宴會之后,大家一起在園中散步,見館舍金碧輝煌,車輛盈道,花朵繁盛,又有珍禽出沒于草木之間,十分熱鬧。我見此美景,真是要忍不住“投翰長嘆息”!五字而已,我卻能看見他寫完詩文,將筆一甩,邊笑邊嘆息的情景。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若不是情之所至,斷然寫不出。
這份至情,在聲色流光中呈現(xiàn)出一種清氣,叫人不覺綺麗,反覺豁達明朗,一如劉楨的性格——他學不來那些唯唯諾諾的言不由衷,喜歡就是真喜歡,討厭呢,也是真厭惡,高興不快,都在臉上,坦坦蕩蕩。他是胸中思緒藏不得,有了就要拍案而起大喝一聲的人,所以文存壯氣,情可驚人。寫《文心雕龍》的劉勰說他“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就是這個意思。說直白點,不過性情中人寫性情中文,“文如其人”而已。
和劉勰幾近同時代的鐘嶸,對劉楨評價也很高——劉楨落筆,文字雖沒有太多修飾,但字句鋒銳,傲骨凌霜。除了陳思王曹植,劉楨的文章堪稱獨步。曹植的文采向來為人稱道,有“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的美譽,鐘嶸覺得劉楨文采僅次于他,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評價雖高,我卻不太認同鐘嶸說劉楨言語雕琢不夠、文采不足的觀點。好的句子發(fā)乎心,關(guān)乎情,若是雕飾太過,反而失卻本性。
譬如劉楨曾寫過一首《贈從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化用《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剖白心志——即使身處亂世,朝生夕死,我依然不會改變自己的本性,要做那昂然挺立在風雪之中的松柏,不懼艱險,不懼磨難。
詩文格調(diào)勁健,豪邁凌厲,頗具清剛之氣,心志高昂闊達,何須更多言語填補。
曹丕也深知劉楨的好處,說他筆下有逸氣,“壯而不密”,氣勢雄壯而不綿密,形容妙極!劉楨就是有這樣坦白的慷慨,這樣激烈的壯懷——唯有這樣的壯懷激烈,坦白慷慨,才會有那樣雄壯的高歌。
只是,劉楨壯懷激烈,性格又急,難免在仕途上惹禍。
二 仕途受挫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曹操初置軍事祭酒,讓劉楨擔任此職,同年夏天,曹操升任丞相,又拜劉楨為丞相掾?qū)佟>腿纹陂g,劉楨諫言獻策,切中時弊,曹操對他贊賞有加。可無論軍事祭酒,還是丞相掾?qū)伲贾皇且栏接诓懿俚哪涣牛c劉楨心中“一掃寰宇煙塵凈” ——作為一個獨立臣屬建功立業(yè)的理想,相去甚遠。
他開始覺得不滿,曾寫詩抒懷,抱怨非常直白:我的公務實在太多了!事情接連不斷,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但忙來忙去,都是瞎忙!讓我寫的好多文章,要么不太實用,要么就是奉承上司的應制文章,我覺得好煩!唉,不如出去散散心好了。我到處閑逛,走到一處方塘,見里面鳧雁游弋,神情閑適,安于現(xiàn)狀。哈,我怎么能像它們一樣,甘心收斂鋒芒,從此隨波逐流呢?
劉楨的詩文散佚很多,以他直率的性格,這樣的怨詩,恐怕不止一首。詩文之外,平時口頭上的抱怨,必然只多不少,時間久了,難免讓曹操介懷。
劉楨猶自不覺,依然我行我素,很快便出事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設宴款待眾人,酒到酣處,他興致高昂,讓夫人甄氏出來為大家助興。說是助興,甄氏畢竟身份特殊,眾人紛紛趴在地上行禮,唯劉楨一個挺直腰板,愣愣與甄氏平視很多人覺得,直視甄氏這件事,是劉楨“剛直不阿,不畏權(quán)貴”的表現(xiàn)。譬如明代張之象說“見甄后而不伏,固劉楨之守正”,劉楨看到甄氏不僅不拜,還敢于正視她,是因為劉楨覺得甄氏本是袁熙的妻子,后為自保,才不得不嫁給曹丕,不合禮數(shù)。既然甄氏嫁人不合禮數(shù),那他劉楨平視甄氏,也不該合乎禮數(shù)。其實不然。后世解讀前朝故事,有時會用后世的價值觀衡量前朝的人物言行,解讀太過。譬如明代講究禮法,講究守節(jié),會覺得甄氏改嫁有失體統(tǒng)。然而,對魏晉南北朝時的人來說,游于物而不沉浸其中,萬事萬物,經(jīng)歷而已,并沒有那么講究禮法。所以不但甄氏,其他改嫁的女人,也不在少數(shù)。人們并不認為她們有什么錯。若能活下去,甚至是好好地活下去,為什么不可以選擇另外一人?因此劉楨平視甄氏,并不是因為他以“不合禮法”回應“不合禮法”,剛正不阿,可能僅僅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和曹丕關(guān)系好,所以舉動隨意罷了。。這可違背了臣面君當伏拜的古禮!
曹丕與劉楨素來要好有一次曹丕送給劉楨一條腰帶,后來覺得舍不得,想要回來,就給劉楨寫了封《嘲劉楨書》,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八道:“東西其實沒什么貴賤之分,只是因為擁有者不同,就有了貴賤。你還記得我之前給你的那條腰帶吧?那條腰帶實在很好,現(xiàn)在卻落入了低賤者的手中,我覺得不太合適,所以想把它拿回來。你不會介意吧?”劉楨當然不會不介意。他不止介意,還非常介意。所以他認認真真地引經(jīng)據(jù)典,借曹丕之前的言論,與他“認真”地討論了一番貴賤問題。劉楨說,你要討論貴賤是吧?那我就和你好好討論一下貴賤。你仔細想想,至尊天子,王侯公卿這些所謂的“貴者”,手上擁有的東西,最開始,哪一件不是經(jīng)由“賤卑者”的?你吃的飯,還不是先讓人家貧賤的農(nóng)夫嘗過熟沒熟,才能送到你桌上來。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至于你之前給我的那條腰帶嘛,我呢,勉強接受你的禮物吧。我可不是覺得你比我低一等哦,只是確實沒其他比較好的飾物了。對了,最后說一句,我從來沒聽過,尊貴的人賜給別人東西,還要要回去的事兒呢!這種言論,放在任何一個君制的時代,都算大不敬了。但曹丕看了后一點兒都不生氣,反而笑說:“劉公幹這人,聰明!敏捷!厲害!”腰帶是不敢再要回來了。這種不拘小節(jié)的事在他們身上應該不少,只是史冊散佚,很多已不可考。,知道他向來直率隨便,沒作計較。誰知這事傳到曹操耳朵里,曹操頓時大怒——劉楨對仕途黯淡的抱怨已經(jīng)太多,本就讓曹操十分不滿,更讓曹操生氣的是,劉楨根本沒意識到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他的確文采出眾,可能也不缺政才,但人在官場,僅有才華是不夠的。很多時候,仕途走向,其實是由性格、人情世故決定的。這一點,劉楨顯然做得不是太好,他太直白,不夠沉穩(wěn),這大概也是曹操沒讓他做幕僚以外的工作的原因之一。
平視甄氏這事,正好給了曹操處置劉楨的借口。劉楨被關(guān)了起來,若不是曹丕苦苦求情,恐怕還難逃一死。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曹操赦免了劉楨的死罪,卻換了種方式折磨他——去采石場服役。
三 意氣消磨
比起死來,羞辱和怠慢,恐怕才是劉楨最不可忍受的吧。
他在采石場服役,起初滿懷憤恨,后來漸至無措,給自己的好友徐幹寫信說:我們相距不遠,從西苑園到北寺的景色依然很好,可是我被拘禁了,我根本沒辦法和你見面。他在詩里提到了細柳、清源、輕葉隨風、飛鳥翩躚……都是輕盈翻飛的意象。然而舉重若輕,莫過于此——景致輕盈,剛好襯出劉楨此時的心情沉重。所以,景致雖好,劉楨卻忍不住“涕下與衿連”, 婉轉(zhuǎn)凄惻,躍然紙上。
歷代文人騷客,心緒敏感、動輒涕下的事并不少見,更遑論魏晉年間死亡常見,悲傷哀嘆的詩文就更多了。
可是,落筆寫下這首詩的人,是劉楨啊,是那個以松柏自喻,一身硬氣的劉楨啊。
一年多后,曹操惦記劉楨的情況,跑去采石場看他。劉楨心緒不平,又做了和平視甄氏相似的事——其他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視曹操,唯劉楨神情自若,照常勞作。
曹操自然又被他氣到,劉楨一翻白眼,振振有詞:“常聞魏王教誨,做事當竭盡力,事成則王自喜,事敗則王亦辱,楨現(xiàn)為苦力,專研石料,研石是對魏王的敬忠,所以楨不敢輟手中活”,用曹操說過的話來堵曹操,弄得曹操有些訕訕,換話題問他:“這石頭材質(zhì)怎么樣?”
劉楨話里有話:“這石頭的本性渾然天成,不可動搖,無論后來發(fā)生過什么,經(jīng)歷過什么,它原有的稟氣堅貞,始終沒辦法改變。”這是以石自喻,表明自己雖歷苦難,但絕不會輕易向曹操低頭的堅決。
因為這份堅決,曹操反被劉楨觸動,將他放了出來,讓他輔佐曹植。
然而,這段采石場的爭鋒故事,正史并沒有記載。我更愿意相信,這是后人給劉楨加注的傳說。因為在經(jīng)歷了這場劫難之后,劉楨的棱角銳氣,其實是像曹操期望的那樣,消磨得差不多了。這個曾經(jīng)性格豪邁、狂放不羈的男人,寫下的詩文慢慢含有蒼涼的味道。
他曾寫過四首《贈五官中郎將詩》,三首是在赦免后寫的,與第一首的意氣風發(fā)完全不同。建安十四年(209年)的劉楨,目之所見,是又光明又美好的前景,所以要“歡悅誠未央”,要翩翩起舞,翱翔于天地之間。再看后面三首,再沒有了“昔我從元后”的昂揚意氣,只有無窮無盡的荒涼,仿佛一個耄耋老人,獨立于秋風之中,黯然蕭瑟。
劉楨,也開始像其他人一樣感慨起來。
他說“四節(jié)相推斥,歲月忽已殫”——這句話和第一首中的句子十分相似, “四節(jié)相推斥,季冬風且涼。眾賓會廣坐,明鐙熺炎光”,卻全然沒了往昔的色彩。尤其第三首最后兩句,劉楨自稱“小臣”,說自己庸常,說我就算再努力、再拼命,也很難跟上你曹丕的步伐了——這樣的話,是出自那個不拘禮法,與曹丕互懟并以此為樂的劉楨嗎?
這樣的人生,到底帶了幾分凄涼味道。
年少時候,誰沒有幾多慷慨,幾多激昂?面對這個世間時,誰不是充滿了堅貞與勇氣,暢想著光耀未來。然而在經(jīng)歷挫折與滄桑后,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向規(guī)則屈服,向權(quán)力臣服,向我們曾不屑一顧、曾藐視過的一切彎腰屈膝。
這是我們,也是劉楨。
磨難之后,他身上那些目無千古、踔厲奮發(fā)的氣概,漸漸消失在時光之中,成為無法抵達的過去,竟至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