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金色結少年》:名門寒士: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王維的童年既是立志讀書、奮發上進的時期,又是輾轉流徙、生活不太安定的階段。他和同時代的詩人李白、杜甫一樣,都少有大志。想走向社會,干一番事業。

唐代宗李豫喜王維詩,安史亂平登基后,曾讓王縉搜集整理兄王維的詩文進呈。《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曰:“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歷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長揖《楚詞》。調六氣于終篇,正五音于逸韻。泉飛藻思,云散襟情,詩家者流,時論歸美。誦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國風》,宜登樂府。旰朝之后,乙夜將觀。石室所藏,歿而不朽,柏梁之會,今也則亡。乃眷棣華,克成編錄,聲猷益茂,嘆息良深。”

這樣高而全面的評價,代表了盛唐朝野對王維詩的看法。盛唐前期,王維率先登上詩壇,且以“盛得江左風”,重六朝詩歌的藝術性;“彌工建安體”,重建安風骨,以藝術美與內容剛勁二者有機結合的詩學觀,引領盛唐詩壇,成為當之無愧的“名高希代”的“天下文宗”。無怪杜甫稱之為“高人”,云:“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寒藤。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

王維早慧,幼年攻讀經史子集及《昭明文選》諸作,八九歲就能作文繪畫,賦詩彈琴。《新唐書·王維傳》說他“九歲知屬辭”。與弟縉年庚相若,幼年一同讀書,青少年時期同游長安、洛陽。兩兄弟文名皆高,有“名滿京華”之譽,《唐朝名畫錄》說:“兄弟并以科名文學,冠絕當時,故時稱: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

王維信佛,故自字摩詰,因官尚書右丞,稱王右丞。中年以后,人稱“詩佛”或“仙宗十友”。他出生于一個世代為官的小官僚家庭,也是一個詩書禮樂陶冶的書香門第。據《新唐書·唐宰相世系表》,曾祖知節做過揚州司馬,是河東王氏一支。祖冑,做過協律郎。父處廉,官終汾州司馬。他近祖五代雖都做官,但大多是一些京外中小之職。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祖父王冑曾任協律郎,自然是精通音律、專長音樂的藝術家了。王維精通音樂當與乃祖有直接關系。可以看出王維之所以于詩、文、辭、賦、繪畫、音樂無所不會,無所不精,與他幼年時受的教育分不開。對王維有精到研究的明人顧起經對他的為學作了全面評述:

玄、肅以下詩人,其數什佰,語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為最。語四家者,唯右丞公為最。其為詩也,上薄《騷》《雅》,下括漢魏,博綜群籍,漁獵百氏。于史、子、《蒼》《雅》、緯候、鈐決、內學、外家之說,苞并總統,無所不窺。郵長于佛理,故其摛藻奇逸,措思沖曠,馳邁前榘,雄視名俊。凡今長老薦紳之屬,工為詩者,恒嗟賞而雅崇之,殆與耳食無異。

王維世代為官的家庭從小就給王維種下了用世的思想;這個書香門第,不僅使他有了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也培養了他的文學藝術情操。

王維有四個弟弟、一個妹妹。

大弟弟王縉生于久視元年(700),字夏卿,連應草澤及文辭清麗科舉上第。官武部員外郎。安史叛亂,選為太原少尹,守太原,功效謀略眾所推先,加憲部侍郎。入朝拜國子祭酒,歷工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殄平史朝義稱旨,廣德二年(764),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年,以王縉為侍中持節都統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事。辭侍中,加東京留守。大歷三年(768),幽州節度使李懷仙卒,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營田觀察使。大歷五年(770),授門下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后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建中二年(781)卒,終年八十二歲。

二弟王,官江陵少尹。

三弟王纮,為兄縉管事。

四弟王,曾官祠部員外郎、司勛郎中、太常少卿,王維有《林園即事寄舍弟》詩:

寓目一蕭散,消憂冀俄頃。青草肅澄陂,白云移翠嶺。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松含風里聲,花對池中影。地多齊后,人帶荊州癭。徒思赤筆書,詎有丹砂井。心悲常欲絕,發亂不能整。青簟日何長,閑門晝方靜。頹思茅檐下,彌傷好風景。

岑參曾寫過一首《和祠部王員外雪后早朝即事》詩,據李嘉言《岑詩系年》考定,詩題中的王員外即王。陳鐵民、侯忠義《岑參集校注》考定,此詩作于代宗廣德二年(764)以后、大歷元年(766)以前,王任祠部員外郎時期。據《舊唐書·代宗紀》載,大歷十二年(777)四月,王與楊炎等十余人坐依附元載案被貶官。所以,王任太常少卿應在坐罪前的一段時間。這次王貶官,疑與兄王縉同坐元載一案。從岑參詩結聯寫的“聞道仙郎歌《白雪》,由來此曲和人稀”,知王也能寫詩,惜今不存。

從王維《偶然作》之三寫的“小妹日成長”,和《山中寄諸弟妹》,確知王維還有一個妹妹。

王維的父親處廉去世較早。王維對維系這個家庭、撫養弟妹們的寡母非常尊重,頗盡孝道,是個孝子。他對弟妹們非常愛護,關系也非常好。雖然家境窘迫,家風卻好,弟弟妹妹都能奮發讀書,有所進取,長大以后,在事業上都取得了成就。

王維的父氏王家、母氏崔家都是漢晉以來的名族世家。特別是初唐李氏掌權,把原來的王、盧、鄭、崔的四姓五家,增加了隴西、趙郡二李,成為五姓七家。這五姓七家無論入仕、結親、交友都居于特殊地位。《隋唐嘉話》: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乃禁其自姻娶,于是不敢復行婚禮,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

這雖只是說明五姓七家的通婚情況,也可見凡出自五姓七家者,不但爭相為婚,得入士流,在交游中也是金字招牌。

在這五姓七家中王維占了王、崔兩家。他世居河東太原祁州,屬太原王氏世族。王氏從后漢王霸起就以名士驚動朝野,朝廷連聘他出來做官他不干。王昶,魏官至司空,乃京陵穆侯。王渾為晉朝錄尚書事,京陵元侯。王承為鎮東府從事中郎、藍田縣侯。王述為尚書令、藍田簡侯。王坦之為左衛將軍、藍田獻侯。王瓊為鎮東將軍。瓊生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稱“四房王氏”。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里總述中說:“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瑯邪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宰相十三人。瑯邪有方慶、玙、搏、璿;太原有溥、縉、珪、涯、晙、播、鐸;京兆有徽、德真”。這三房王氏中,太原王既是祖籍所在,所出權重名高的人也最多。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崔氏定著十房,博陵占了三房。十房中共有宰相二十三人,博陵占九人。況博陵大房有沆,字內融,相僖宗;博陵二房有敦禮,字安上,相高宗;造,字玄宰,相德宗,皆失載,兩唐書俱有傳可證。

王維的母氏屬博陵崔氏,其表弟崔興宗,屬博陵崔氏的第二房,隴州刺史崔礭的孫子,駙馬都尉、博陵郡男崔恭禮的兒子。他自己曾做過右補闕、蜀州刺史、饒州長史。王維與崔興宗的關系很好,寫了很多交游往還的詩。從中可以看出崔的生活。早年的交往詩里表現了他們的壯志與用世態度。如他與王維、王縉、盧象、裴迪同詠的《青雀歌》。崔興宗的詩“青扈繞青林,翩翾陋體一微禽。不應長在藩籬下,他日凌云誰見心”正表現了這種思想。王維的《送崔九興宗游蜀》《送崔興宗》則可以看出崔興宗正是在出仕、壯懷的思想支配下出外宦游的。二人同詠的《敕賜百官櫻桃》詩題下注王維任文部郎中,崔興宗任右補闕,時天寶十一載(752)的四月一日。王維寫的《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和崔興宗寫的《留別王維》分別是王維在長安城隅送內弟入南山歸隱,崔興宗酬答王維送行的,時間當晚于官“右補闕”時。王維的《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崔興宗寫真詠》及《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崔興宗寫的《酬王摩詰過林亭》當是反映老境的生活。如《崔興宗寫真詠》詩云:“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這是王維題在崔興宗年輕時畫像上的一首小詩,這張畫像可以說是記錄了他們幾十年的友誼。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林亭》詩:“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科頭箕踞長松下,白眼看君是甚人。”及盧象同詠:“映竹時聞轉轆轤,當窗只見網蜘蛛。主人非病常高臥,環堵蒙籠一老儒。”王縉同詠中:“身名不問十年余,老大誰能更讀書。”以及興宗酬詩:“窮巷空林常閉關,悠然獨臥對前山。今朝忽枉嵇生駕,倒屣開門遙解顏。”正合崔興宗棄官歸山十余年來的生活情趣。這些詩也都表明了王氏兄弟與崔興宗幾十年的關系密切。也可以看出王母崔氏在王家的地位與影響。

王維在《請施莊為寺表》中說“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可知崔氏當屬于博陵安平一支。王維出自王、崔世族是榮耀體面的事。他十五歲后游兩京,除了早慧,能詩文之外,恐怕與他出生于名族有密切關系,故王公貴人都愿與他結交。

王維究竟生于何年,這是為王維作傳的重要問題,不確定他的生年,傳便無從寫起。但是,對王維的生年,其說不一:一說,王維生于長安元年(701);二說王維生于如意元年(692);三說生于圣歷二年(699)。這些看法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詳見拙作《王維生年考辨》和《王維年譜》)。我認為王維生于久視元年,卒于上元二年(761)。王維晚年寫了上肅宗《責躬薦弟表》,舉薦王縉回京任官,獲準以后又上了《謝弟縉新授左散騎常侍狀》,此狀后明書“上元二年五月四日,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丞臣王維狀進”,證明此時他仍在世。王縉在鳳翔,距長安三百多里,肅宗《答詔》后,其往返于長安、鳳翔間,時間不會太久,兩兄弟未及見面,王維已卒,可見王維卒時距他上表的上元二年五月四日時間不會很長,所以《舊唐書·王維傳》定為七月是近于實際的。以此上推到王縉出生的圣歷三年(700),王維至少也享年六十二歲。王維的《哭祖六自虛》詩題下注云:“時年十八。”是王維十八歲時為祖自虛送葬時寫的。自虛行第六,去世時為開元五年(717),按習慣向上推十七年,正是700年,與王維寫此詩時“年十八”正合。

在王氏家族中,按小排行王維是老大,大排行王維是十三。除了同胞弟妹五人外,見諸王維詩文記載的,還有同族從弟王惟祥,曾做過海陵縣令。王維寫過一篇《送從弟惟祥宰海陵序》,為惟祥出任海陵縣令送行。序云:

天子若曰:咨爾三事百辟,寇賊奸宄,震驚朕師,其舉吏二千石至墨綬,予將大命于朝,以撫方夏。群從曰惟祥,舊有令聞,克衣成焉,往踐乃職,無恫于人,獄貨非寶,農食滋碩。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唾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彼有美錦,爾嘗操刀,學古入官,倚法為吏,上官奏課,國將大選爾勞,勉哉行乎!唱予和汝。

海陵,屬淮南道揚州廣陵郡,一個寇盜恣兇的地方,很難治,王惟祥曾宰縣,有治績,故唐玄宗選拔他到海陵去。

從弟王,官司庫員外郎,雖是王維的族弟,但和他關系很好。王聰慧有文才,是一個屬清要、喜談禪的人。王維曾寫過一首《贈從弟司庫員外》詩:

少年識事淺,強學干名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即事豈徒言,累官非不試。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皓然出東林,發我遺世意。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欲緩攜手期,流年一何駛。

王維在這首詩里嘆年華之逝,嗟仕途不得志,憶早年之識淺,怨處身之險惡,望出世之清隱。他的詩文中像這樣與人坦率談心者不多,可見二人是志同道合的。這首詩是研究王維生平思想重要材料,且有“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的述景名句。

王維有一首《和陳監四郎秋雨中思從弟據》詩,是寫他晚年在一個煙雨的秋天思念在“輕槐落洞門”的山林獨處的從弟王據的。正如詩中所寫的:“裊裊秋風動,凄凄煙雨繁。……忽有愁霖唱,更陳多露言。平原思令弟,康樂謝賢昆。”詩借謝瞻答謝靈運詩,平原內使陸機思念其弟陸云,謝靈運、謝惠連兄弟才高契合等事表述了昆仲之間的親密關系。

王維還有一位從弟叫王蕃,是個負氣的俠義青年。

王維詩文中記崔氏的不少,是否都是他母舅崔氏一族,尚難確考,但很可能他們都是博陵、清河二崔中的成員。如《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里的崔季重,做過濮陽太守,屬清河崔氏。王維既稱其兄,按宗族年輩當與崔興宗同輩。晚年居于藍田山中,與王維別業相去不遠。

關系比較明確的是王維《奉送六舅歸陸渾》詩里的六舅。詩云:

伯舅吏淮泗,卓魯方喟然。悠哉自不競,退耕東皋田。條桑臘月下,種杏春風前。酌醴賦《歸去》,共知陶令賢。

從詩的首句可知,這位六舅在淮泗一帶當過小官吏。從詩的第二句引用后漢卓茂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洛州密縣令,在縣“勞心諄諄,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和魯恭待詔公車,拜中牟縣令,“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使蝗蟲不犯境,化及鳥獸,豎子有仁心的情況看,這位六舅可能在淮泗一帶當過縣令,且有政績惠化。王維送其歸陸渾,從“退耕”二句和董奉居廬山治病種杏,陶潛歸隱廬山賦《歸去來兮辭》兩個典故分析,似是歸陸渾閑居。

其他如《送崔五太守》里的崔五太守,《同崔傅答賢弟》里的崔傅,《同崔員外秋宵寓直》里的崔員外和《過崔駙馬山池》里的崔駙馬都與王維有交往。

品牌:竹石文化
上架時間:2024-04-28 18:10:16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竹石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松潘县| 龙胜| 台北市| 莱西市| 游戏| 富锦市| 精河县| 东山县| 南昌市| 弥勒县| 双辽市| 长海县| 晋江市| 余干县| 萨迦县| 安仁县| 嘉义县| 普兰店市| 塔城市| 铜鼓县| 邵阳县| 惠东县| 莆田市| 泗水县| 沅江市| 康保县| 汨罗市| 图片| 古丈县| 汾阳市| 醴陵市| 舞阳县| 华池县| 麻城市| SHOW| 常德市| 日土县| 台前县| 马龙县|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