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任職資格體系:案例·方法·工具
- 楊序國
- 5913字
- 2021-10-09 16:31:18
4.什么是職業化
李步青快步走上講臺,接過話筒與翻頁器,對大家說:“一個成熟的企業必須有清晰的戰略和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各級各類員工。提高企業的職業化水平,高素質的經理人與員工是關鍵。所以,你們是我們公司的‘熊貓’!”
“熊貓?”眾人一愣。
“就是國寶啊,你們是公司的寶貝啊!”趙曉園打圓場道。
眾人生出一種價值感。
“為什么職業化的員工是關鍵呢?”李步青繼續說,“對一家公司而言,產品要通過技術人員開發出來,市場要通過市場調研和銷售策略開拓出來,企業文化要努力營造與積累,但是這一切都要以職業化為基礎,企業員工的職業化程度不高,就會阻礙企業的發展。”
現在很多企業:
·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放在市場上,尋找使你滿意的人才,卻又一次次失望時,你可曾想到過企業現有的人力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企業致力于內部人才選拔,但是卻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體系和相應的測評技術。
·企圖打通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設計了管理之外的其他發展通道,但是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標準體系與認證程序,核心人才的保留和激勵機制仍不到位。
·想培養你的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培養,于是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與時間,請員工參加了各種培訓后,他們仍然沒有大的改進,公司可用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依然嚴重缺乏。
·致力于提高員工績效,看著不滿意的員工表現,卻診斷不出原因,找不到對策。
·企圖在企業內部實現知識共享,傳遞好的經驗。但是一方面好的知識與經驗沒有得以提煉,從而無法在內部進行傳播;另一方面這些好的知識與經驗的擁有者又不愿意與別人分享,一旦員工離開公司,他們的好的做法沒有積累與沉淀,沒有成為公司的資產,公司自然難以進步。
因此,企業不僅要強調管理的標準化、管理的制度化、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的人性化,更要強調員工職業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職業化呢?
有人認為:職業化就是職場行為與操守規范,是職業人訓練有素的體現,在職業資質、職業態度、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方面符合企業與職場的需要。
有人認為:職業化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套規則,是對事業的尊重與執著的熱愛,是對事業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是追求價值體現的動力,是實現事業成功的一套規則。簡單地說,就是對職業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有人認為:職業化就是為了達到職業的要求所要具備的素質和追求成為優秀職業人的歷程。職業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質表現,比如著裝、形象、禮儀、禮節等,也有很多內在的意識要求,諸如思考問題的模式、心智模式、內在的道德標準等。
有人認為:職業化是指按職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塑造自己。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
有人認為:職業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就是以此為生,精于此道;就是細微之處做得專業;就是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客戶、企業、同事、老板和自身;就是專業和優秀,別人不能夠輕易替代;就是不斷地富有成效地學習;職業化就是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
有人認為:職業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職業化就是訓練有素、行為規范;職業化就是盡量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工作;職業化就是細微之處能體現專業;職業化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職業化就是職業技能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資料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
簡單地講,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使員工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范和標準。
員工的職業化包含職業化素養、職業化技能和職業化行為三個部分。
第一,職業化素養。
如果我們把整個職業化比喻為一棵樹,那么職業化素養則是這棵樹的樹根,《哈佛商業評論》評出了9條職業人應該遵循的職業道德:誠實、正直、守信、忠誠、公平、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擔責任。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職業化素養。企業無法對員工職業化素養有強制性的約束力,職業化素養更多地體現在員工的自律上,企業只能對員工的職業化素養進行培養和引導,幫助員工在良好的氛圍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化素養。
有職業的人并不都是職業人。一個人職業化的基本特征是他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態度、在工作中是否體現了優良的職業風范,從內心認同職業規則,表現出很好的職業素養。如果員工在觀念上缺乏職業意識,沒有很強的職業素養,大家有法不依,不按流程辦事,不按操作規范指導書來操作,找規則的空子,繞道而行,形成一個動態的惡性循環;那么,規則和流程也就成了擺設。
歐洲球員的職業素養歷來為國人所稱道,他們在訓練與比賽中一絲不茍的態度、優良的團隊合作意識,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對而言,歐洲球員在自我修煉方面的歷史文化傳統,使得他們的人格更加成熟練達,保證他們在球場上表現穩定和理性,這是歐洲足球整體水平高于南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職業化技能。
職業化技能是企業員工對工作的一種勝任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有沒有能力來完成這個工作任務。職業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從事這個職業必須掌握的必備知識與專業技能。
另外,不論從事什么工作,在企業都必須與上司、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關系鏈。在這些關系鏈中,必然產生向上級的工作匯報,以及同事之間的溝通、協作與配合。同時,一個員工還必須對自己進行有效管理。時間的管理、心態的管理、突發事件的處理……是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職業化通用技能。這些通用技能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你實際工作能力的高低。它與職業技能互為補充而形成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可以這么說,一個職業技能和通用技能都比較高的員工,他的整體工作能力一定是良好的。
第三,職業化行為。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為規范,每個企業也有自己的行為規范。職業化行為就是要遵守行業和公司的行為規范。一個職業化程度高的員工能在進入某個行業的某個企業后較短時間內,嚴格按照行為規范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行為符合自己的身份。
職業化行為更多地體現在做事情的章法上。每當我們進入一家公司,對公司的評價首先是對公司員工所表現的行為規范的評價。通常,企業通過監督、激勵、培訓、示范形成統一的員工行為規范。
著裝規范,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
有沒有達到基本的工作要求?
上班時間不做私人的事情。
上班時間不要收發私人郵件。
上班時間不去瀏覽與工作無關的網站。
這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卻能體現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
職業化可以體現一個員工的職位勝任能力。它關注員工了解專業知識的精深程度,關注員工掌握哪些職業技能,關注員工工作的成果、能夠做出什么東西等。
律師需要對法律有深入的了解,要有很強的調查取證能力、很高的辯護水平等;注冊會計師要全面掌握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稅法和經濟法等領域的知識及相關能力才能勝任本職工作。沒有法律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律師、沒有會計和財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注冊會計師都是無法想象的。
因此,職業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要掌握嫻熟的職業技能。
當然,職業化不僅僅是專業化,僅僅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能還不是職業化。
國內現行的企業制度體系不適合“空降兵”的生存和發展,這里固然有“空降兵”自身適應能力的問題,但企業內部職業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同樣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談到企業的國際化,一般就是指市場國際化和資本運作國際化。實際上,經理人及員工隊伍的職業化才是根本意義上的國際化。
20世紀90年代的華為,在與IBM、摩托羅拉等國際企業的合作過程中,管理者“不職業”的現象時有發生。走出國門之后,不按牌理出牌,代價是非常昂貴的。1998年之后,華為的研發管理流程的每個階段都按照是否違反知識產權保護及是否通過申請專利保護企業利益進行審查,而管理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研發流程執行,這樣才為2003年與思科的知識產權之爭中,“用美國的方式,在美國當地打贏官司”創造了可能。
在任正非的心中,員工達到了國際水準的職業化,華為才能算得上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級企業。
職業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員工業務行為的規范化。它不但要了解員工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樣,而且要了解員工是如何做的。它強調的是過程,你是如何達成目標的,結果不再是評價員工能力的唯一衡量標準。通過規范員工的業務行為,使員工職業化,才能確保其業績的持續改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成為可能。因為沒有控制的過程,就沒有可控制的結果;沒有可控的過程,也就沒有持續改進的方向。因此,任職資格管理最大的特點就是規范員工業務行為,確保員工按正確的方法做事情。
李步青給大家講了他在上一家公司做人力資源部經理的經歷。
他們公司每到年終都會舉辦一場酒會。到了飯店大廳,公司員工已經各就各位。等老板落座后,酒會正式開始。菜上五道,酒過三巡,場面開始熱鬧起來。我起身到二樓的洗手間,出來后看到老板站在二樓的欄桿邊,看著一樓大廳若有所思。我走了過去,老板見我過去,就指著大廳內的幾個人對我說:“你看,王成林見無人注意他,竟然用煙頭燒飯店的窗簾。這種人不懂得愛惜別人的東西,以后不能讓他接觸公司里的物品。剛才我在時,劉子明一本正經,現在看我走了,故意裝成喝醉酒的樣子往女孩子身上靠,此人太輕浮,不可委以重任。鄭風剛才竟然吐酒了,此時躺在沙發上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此人缺乏自制力,不能干大事,不可重用。王平喝了幾杯酒后就坐到一邊獨自抽煙,他不善與人交往,看來他真的不能在銷售部干了……我聽完老板的高論,不禁打了一個寒噤,想不到老板在酒會上也不忘考察人。
我跟隨老板從二樓下來,剛坐定,銷售部經理徐前就過來向老板敬酒。徐前端著一個酒碗,對老板說:“我敬老板一碗,我喝一碗,您喝一杯就行了。”老板說:“我們每人都喝一碗吧。”說完,接過徐前手里的酒碗,一飲而盡。然后,讓人把碗里重新倒滿酒,叫徐前喝,眾目睽睽之下,徐前只好喝下去。不一會兒,徐前就到洗手間吐酒去了。老板悄悄對我說:“剛才我喝下去的是水,徐前竟敢在我面前耍滑頭。我最煩這樣的人,不能喝了,卻要充大頭,要好看。”我暗暗驚嘆,老板真是聰慧過人。然而,老板是怎么知道徐前碗里不是酒的呢?這對我來講,至今還是個謎。
酒會后沒幾天,徐前到老板的辦公室匯報工作。談到幾個辦事處的銷售情況時,徐前說:“這幾個辦事處去年遇到不少困難,所以銷售額不理想。”老總不耐煩地說:“上次酒會上,你在我眼皮子底下都搞小動作,這幾個辦事處都遠離總部,誰知道你背著我干了什么?現在銷售額上不去,你不從主觀找原因,反而從客觀找原因。”我聽老板這樣說,就知道徐前銷售部經理的位子不穩了。
因此,職場無小事,工作上要好好努力,工作之外也要好自為之。職業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員工業務行為的規范化要求,即行為標準化,看員工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資料來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
李經理還舉了華為開會的例子,看看什么是職業化的工作行為。
在華為,每次召集會議的人在發出會議通知時都會將會議的主題、會議的題目等發給所有與會人員,只有確實必要才會被邀請到會,并將會議資料做成PPT。如果會議的主持人沒有明確的議題,大家會認為他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每次會議之前,會議召集人需要花足夠多的時間準備會議材料,以便提高會議效率,而且在會議結束時一定要達成一個結論,并且將會后的任務分工當場落實下來,并約定下次會議時間或其他處理方式。這樣,每次會議都是十分高效的。
規范是經驗的積累,很多是失敗的教訓換來的;規范是效果和效率的保證,能對工作中的疏漏進行有效防范。因此,職業化程度高的員工總是能夠按照規范開展工作,確保少犯或不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工作效果。
華為在推行任職資格體系之前的1999年前后,大家習慣的工作方式就是邊干邊改,沒有事先的計劃,這種想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習慣也許當下不出問題,但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相反,當時的IBM的咨詢顧問在推行IPD(集成產品開發)的時候強調工作的計劃性,在研發流程中,產品開發計劃制定的時間有時在三個月以上,從而為產品最終的市場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沒有時間一次做好,卻有時間將事情一做再做”,這是當時國際同行對華為人的基本評價。
另外,就是不按規矩做事,“狼性”十足,工作敢打敢拼,卻不講究章法,例行的工作,張三、李四各有一套做法,缺乏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傳承。
因此,推行任職資格體系的過程中,按流程要求做事,講求一次性做好,就成了對員工的基本要求。隨著不斷地達標認證,以及各種針對任職資格標準的一系列培訓,員工從觀念到實際行動都逐漸接受了這些任職資格標準,而最終的結果是企業的經營效益提升。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華為員工的工作方式,看看職業化的員工是什么樣的。
在華為,即使是剛進公司的員工,只要按既定的工作規范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很快就可以熟悉本職工作而不必花費很多的心思去考慮應該怎么做。
模板化在華為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大家在開始一項新的任務之前,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的模板嗎?”
誰做出來的工作不符合標準或規范,別人一定會說:“他是不是沒有上過ELT(相當于企業的新員工培訓,是華為員工職業化道路的開始)?”
規范化在華為員工的眼里已經是衡量一個人做事是否專業的基本條件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人們為了理順上下級的關系,更好地溝通信息,了解下屬的實際表現,往往會通過建立“職業化工作模板”來掌控各種信息和規范員工的業務行為。比如,寫總結報告,如果沒有統一的模板,每個人寫的思路、形式都不一樣,別人很難理解,也無法交流,好壞就很難評估了。同樣的“職業化工作模板”使目標更加明確,使過程和結果能夠得到有效監控,通過“職業化工作模板”規范員工的業務行為,對員工可以進行真實的評價,能夠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確保員工按正確的方法做事。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企業的員工整天在設計表格、編制報告,把自己的工作成果通過各種方式傳遞到業務流程的下游。特別是白領員工比較多的公司,員工的工作主要是通過表格、報告來完成的。這樣,員工在表格的設計上會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但結果經常不能令人滿意,表格內容不完整、不科學,格式五花八門。
如果有了統一規范的“職業化工作模板”(注:在北鋒公司就是《北鋒公司銷售流程手冊》),就會使產品的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減少反復修改的次數,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設計一套“職業化工作模板”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在很多公司,銷售策劃報告沒有規范的模板,不同的人寫出來會相差很多。
其實,一個高質量的市場或產品策劃報告信息要全面,分析要深入。如果有一個好的模板,公司統一使用,就會迅速提升公司員工在市場或產品策劃方面的職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