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成長(1)
-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影響一生的20種思維與100個關鍵
- 李連濱
- 4225字
- 2014-07-21 11:26:51
不斷成長的過程,是視野不斷拓展(量變)的過程,更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持續優化(質變)的過程。
向內找力量
“成功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傳說,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制造出了人類,但人類似乎并沒有像上帝那樣無所不能。為什么呢?
上帝造人的時候突然間起了私心,他害怕人類像他這般強大而不好管理,于是他只復制給了人類像自己那般的模樣,而要把一股最偉大的力量藏起來,藏到人類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但到底藏在哪里才不容易被人類找到呢?
“藏在最高的群山之巔吧!”剛這樣想了之后,上帝就猶豫了:“人類的能力一定可以攀越最高的山峰的,藏在那里不安全,會被找到的!”上帝可真有先見之明,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已經被人類征服了。
“要不藏在最深的海底世界吧!”想到這里的時候,上帝又猶豫了:“人類身上具備著我的特質,這股特質發揮出來之后,他們也能潛入最深的海底。藏在那里也不安全!”上帝不愧為上帝,他早就看到了我們的“蛟龍號”潛水器到達了海底7000米的位置,甚至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
這怎么辦呢?上帝也有犯愁的時候!左思右想之后,他突然靈機一動,給人類安了一雙眼睛,讓這雙眼睛盯著外面的世界,與此同時,悄悄地把那股最偉大的力量塞到了人類的內心中。從此,人類就開始了四處尋找,而很少有人能真實地看到蘊含在其內心深處的那股最偉大的力量。
后來,心理學不斷地發達,逐漸破譯了這個秘密,知道了這股偉大的力量就是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是我們感覺自己多有價值的程度。
“成功的人”在自我修煉的過程里,習慣于自我對話:“為什么我碰到了這個問題?別人也會把這個問題當成問題嗎?”這個時候,他們睜開了內在的眼睛,往身體里面看了一眼,正好看到了藏在內心深處的那股蓄勢待發的能量。這讓他們充滿力量,這讓他們滿懷斗志,這讓他們堅信:所有達成目標的資源都在自己體內。
“成功的人”在遭遇挑戰的激戰中,“外在的眼睛”不停地盯著目標,而“內在的眼睛”時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尋找著那股最強大的能量。
“成功的人”在手舉獎杯的剎那間,珍藏的是那份價值與榮譽,而不是金子的純度與質地。隨著不斷的承擔、成長、成熟、成功,他們儲備起來的自我有價值的感覺也與日俱增,并最終形成自我支持,源源不斷地給他們輸送著克服萬難的勇氣與力量。
向外求認同
“失敗的人”希望別人認為他成功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在我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那個階段,周圍的人對我們的看法直接決定了我們怎么看待自己。
也許我們不夠漂亮,周圍的人并沒有拿著我們愛不釋手,而是一個勁兒地夸別人長得好看,這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多余的、沒有價值的。得不到好評如同花兒干枯了得不到水。干渴到干枯的過程折磨著那么幼小的心靈。這份感覺深深地埋藏在了我們的內心深處,連我們自己都不想去觸及,害怕那份沒有價值的感覺再度浮現,追擊得我們無處可逃。
“失敗的人”多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得到貶低的次數遠多于得到鼓勵的次數,這讓他們極度地渴求得到外在的認同,以彌補心靈上的那個創傷(思維模式上的那個漏洞),好讓自己在努力表現的時候不至于像個白癡。他們執著于別人把他們當成是“成功的人”,這讓他們感覺良好。
事實是,他們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實現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對于大多數失敗了的人而言,他們的腦海里也并沒有什么堅信的成功畫面。他們的努力多是集中在彌補那個傷口,讓自己不再感覺到痛。
“失敗的人”大多數精力消耗在了糾正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上。他們的喜怒哀樂隨著別人臉部表情的變化而此起彼伏。活在別人的頤指氣使里讓他們感覺不到自己身為一個人的尊嚴,這讓他們更加地不喜歡自己,這讓他們更加地想得到外在的認同。
事實是,離他們最近的人也越來越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精神負擔,在這股壓力下,他們得到滿足的幾率也在不斷地降低。
事實是,每個人關注的只是自己。當他們煞費苦心地“喬裝打扮”一番之后,別人的視線早就已經離開了他們。這個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白忙乎了,不值得啊!
“失敗的人”習慣于找一些理由掩飾自己的失敗。即使“成功的人”也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才逐漸知道什么是正確答案的,而他們并不真正關注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以備再戰;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因為他們害怕被別人稱作是“失敗的人”。
事實是,他們討好了這些人之后,這些人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給他們到達成功的幫助。他們不斷地掩耳盜鈴、用紙包火,陷入到被問題重重包圍的被動中,沉浸在命運被人操控的感覺里。
依靠自己
“成功的人”的人生重心在自己身上
“成功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他們主動與別的平臺合作,但更愿意搭建自己的舞臺。
“成功的人”習慣于這樣的自我對話:“我做哪些事情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呢?”相應的答案延伸出了一連串的“待辦事項”,而幾乎每一件事情的行為主體都是他們自己,即使授權也并未棄權。
電影《瘋狂的蠢賊》是由《瘋狂的石頭》創作班底打造的一部平民喜劇,其中的老牌黃金配角林雪有過這樣的故事:
入行二十五六年,從干雜活兒的場務到跑龍套,林雪就干了十年,而頭十年林雪的龍套角色甚至都上不了演員表。在最艱苦的那段時間,在劇組“拿起掃帚就掃地(主職),放下掃帚就演戲(配角)”。如果不是林雪執拗地認為“我是演戲的料”,對導演杜琪峰軟磨硬泡,圈里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黃金配角”了。
導演杜琪峰在2000年拍《孤男寡女》前,有一段日子非常困難,去澳門拍《再見阿郎》的時候資金不足。林雪就對杜琪峰說:“我不要錢,你讓我演,給兩個盒飯就成了。”結果是,連劇務帶演員什么活兒都干,干什么都是主角,至少是把自己當成是主角。日后的林雪認為:“如果沒有當時,就沒有現在的林雪。”
無論是幾秒鐘的鏡頭,還是只客串拍了三個小時的戲,林雪從來都當自己是主角,拍出亮點,甚至有時都搶了主角的風頭。
如此的一路走來,成就了今天影壇上的黃金配角林雪。
“成功的人”演配角的時候,也用主角的標準要求自己,確保自己表現出了主角的水準。即便是如此短暫的瞬間,他們也能夠綻放出燦爛的光芒;既然習慣了綻放光芒,他們也就逐漸變成了偉大的太陽。當散發出萬丈光芒的時候,他們照亮了世界,也璀璨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不會忽略自己本身存在的那股力量。這股力量讓他們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中心,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這股力量承擔起了屬于自己的責任,也分擔了一些別人的壓力;這股力量激發了別人身上的潛在能量,也放大了投向這個世界的光亮。
他們知道:世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依賴別人
“失敗的人”的生命重心在別人身上
“失敗的人”是自己生命的配角。即使他們的世界鶯歌燕舞,那也是跟著別人翩翩起舞。
“失敗的人”經常這樣的考慮問題:“如果×××成功了,那我也就成功了。”他們把自己命運的經營權拱手于人,偏安于行為的受體,坐等著別人來解放他們,但通常的情況是:沒人知道他們正深陷苦海。
有這樣的一個家:丈夫獨撐著一家小公司,孩子在小學讀書,妻子是全職太太。
由于事業的艱難,丈夫在外打拼的時間漸漸多起來了,陪伴太太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全職太太郁郁寡歡,每天禱告:“如果丈夫事業有成,我就能快樂起來了。”
隨著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越來越叛逆了。全職太太郁郁寡歡,每天禱告:“等到孩子懂事了,我就能快樂起來了。”
她越禱告越等于在暗示丈夫“你事業艱難”;她越禱告越等于在提醒孩子“你真不懂事”;她越禱告越等于在告訴自己“全靠你們了”。
她要求別人做這個、做那個,而自己卻不曾真正出手。
越來越多的期待變成了越來越多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要求衍化成了越來越多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壓力沖擊得彼此的心越來越遠。
最后,別人受不了了,而全職太太也更加委屈:“我對你們那么好,你們怎么都對我這樣啊!”
“失敗的人”習慣于讓這個世界改變,卻唯獨忘記了去改變自己。事實是,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他們的“愛”變成了一種勒索,越是愛誰,誰就越倒霉;他們被自己的這種思維方式折磨著,備受折磨的還有那些被他們寄予厚望(指手畫腳)的人;他們像月亮一樣借著太陽的光輝閃耀自己卻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是宇宙的中心。
他們不知道:給別人增加負擔的同時,也讓自己被別人控制了起來。別人的喜怒哀樂操控著他們的感覺神經,影響著他們對于自己生命品質的感受。看著別人臉色過生活應該不是他們甘當配角的理由。
他們不知道:當自己是“行為主體”的時候,他們就自由了;當自己有能力“自我救贖”的時候,別人也就跟著自由了。
客觀認識
“成功的人”生在真實的客觀世界里
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事事順遂。
當主觀理解與客觀規律相悖的時候,“成功的人”就開始警覺了,他們要確保自己身體的重心落到一個踏踏實實的支撐點上,以避免陷入問題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們要努力讓主觀理解升華為客觀認識,以確保自己所做的事最大程度上符合規律。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尊重規律。那么,他們是怎么找到規律的呢?那就是:總結和演繹!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合并同類項的過程,并最終浮現出不同表現形式的相同本質特征。
演繹的過程是一個推理的過程,得到的反饋可以提高我們對于規律的認識,進而確保提煉出更加符合規律的本質邏輯。
富蘭克林是美國的一位科學家,他總結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了雷雨云中,在金屬線的末端還拴了一串銀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將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射出一串串火花。他的手頓感麻木,幸運的是,這次傳下來的閃電較弱,富蘭克林才沒有受傷。
富蘭克林接著總結:如果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如果能在建筑物上設置一種尖端裝置,就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
富蘭克林繼續總結:他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的建筑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筑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后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經過試用,果然可以起到避雷的作用,他因此而發明了避雷針,成就了電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的技術成果。
一個亞洲的外科醫生在給黃種人做手術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心臟的位置,但當他到非洲面對著黑種人的時候,會拿著手術刀不知道從何下手嗎?不會!因為他們都是人,而人的生理結構及運作規律都是一樣的。
掌握了規律就可以讓我們在現象的萬變中找到不變的本質,在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淡定中彰顯處亂不驚的英雄本色。
處處留心皆學問,事事精進真成長。在我們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沿途持續迸發的智慧火花必將照亮我們心中的那幅璀璨畫卷。
主觀解釋
“失敗的人”活在虛擬的主觀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