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長(2)
-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影響一生的20種思維與100個關鍵
- 李連濱
- 4387字
- 2014-07-21 11:26:51
古時候,有一個很有智慧的國王,名叫“鏡面”。在他的國家里,除了他一個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其他的臣民信仰著別的旁門左道,影響著他的統治。因此,這位國王時常感到很郁悶,心想:“我做哪些事情可以統一整個國家的信仰呢?”終于靈光乍現,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國王突然召集臣子:“你們去把國境內所有生下來就瞎了眼睛的人,找到宮里來!”于是臣子們四處尋找,幾天之后,幾個盲人就進了宮。鏡面國王很高興:“好極了,快去牽一頭象,送到那些瞎子面前!”臣民們很好奇,紛紛趕來圍觀。鏡面國王暗喜:“太棒了!到了培訓你們的時候了!”于是,他叫那些盲人去摸大象的身體:有摸象腿的,有摸象尾的,有摸象牙的……
國王問他們:“你們看到大象了嗎?”
盲人們爭著說:“看到了!看到了!”
國王又問:“那你們所看到的大象是個什么樣子呢?”
摸著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一根柱子!”
摸著象尾的盲人說:“大象像一根繩子!”
摸著象牙的盲人說:“大象像一個蘿卜!”
摸著象鼻的盲人說:“大象像一根管子!”
摸著象耳的盲人說:“大象像一把扇子!”
摸著象身的盲人說:“大象像一堵高墻!”
盲人們生來就沒有看見過、聽說過這樣一個從印度而來的動物,但是依然各執一詞地在國王面前爭執不休。
鏡面國王哈哈大笑:“盲人啊,盲人!何必爭論是非呢?僅僅執著于自己感受到的那一點就覺得看到了全部?你們沒有看到大象的全身,就自以為得到了大象的全貌。”接著,他轉過身,對著自己的臣民說:“就好比沒有見過佛法真理的人,沉迷于旁門左道的邪念中,自以為獲得了真理,卻不知道了解一下整體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有什么兩樣?只知道摸眼前的那一點點,卻不愿意去摸摸整個大象的身體!”
臣民們信服了,從此整個國家開始信仰起了佛法,鏡面國王的國家也越來越昌盛了。
不同的環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傳承著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認識讓我們對相同的事物產生了不同的定義。當我們執著于自己的理解時,就如同開著車子飛速疾駛,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的那段路,而已經模糊了路邊的風景。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沒能看到的事物仍然存在于我們的世界里。
實事求是
“成功的人”遵從于客觀的自然規律
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當抓住事物本質的時候,也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地從容淡定了;當掌握客觀規律的時候,操作方法的是否有效也就有個參照了。
到底怎么去運用規律呢?那就是:驗證和修正!而驗證與修正的過程要扎根于實踐。
如果讓孩子讀了很多關于狼的書,卻不讓他接觸到真正的狼,那么當他某天和狼走對面的時候都不一定會躲避,因為書本上對于吃肉的描述并不像現實中那么血淋淋。
雖然孩子學會了寫“火”這個字,但如果沒有經歷過灼熱的溫度、亂竄的火苗、窒息的濃煙,他也許不會意識到“火”這個字代表哪個場景,以及場景的全部。
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閃電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成為做雷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
實事求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運用了規律之后,又會大大地降低我們的代價。
在避雷針最初發明與推廣的初期,教會曾經視之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個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發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在費城等地,拒絕安裝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到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經裝上了避雷針而在大雷雨中安然無恙。
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對誰都是那個樣子,而主觀意志卻隨著人的不同千變萬化著。針對著千變萬化來排兵布陣的時候,內心是紊亂的、身體是忙亂的、結果是雜亂的;依循著一定之規來沙場點兵的時候,內心是平和的、身體是平衡的、結果是和平的。
“成功的人”依靠自己身體力行、更依靠規律快速前進。他們身體力行的時候,去莠存菁;他們快速前進的時候,勢如破竹。當主觀無限接近客觀的時候,他們的夢想也將逼真得如同現實。
“成功的人”因人而異地變化工作、因時制宜地變換步調、因地制宜地變通原則。隨著外在條件的變化,他們不斷地調整著自己表達規律的方式,在萬變不離其宗的從容中順遂天意。
“成功的人”也從別人的教訓中總結經驗,并在自己的實踐中綻放出最大的價值。他們不盲從于權威的號令,而遵從于內心的聲音,循著它的節奏,洶涌澎湃地前進著……
自以為是
“失敗的人”執著于主觀的所謂經驗
古時候,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去賣。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橫起來拿,被城門兩邊的城墻給卡住了;他又把毛竹豎起來拿,又被城門給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
旁邊有個老頭一邊看一邊笑:“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是那么一根筋!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怎么就不請教請教我呢?”
賣毛竹的人連忙向著老者作揖:“請您老指教!”
老頭兒捋著白胡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成兩段,不就進去了嗎?”
賣毛竹的人說:“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
白胡子老頭生氣了:“那總比卡在外面進不去強!”
賣毛竹的人趕緊借了個鋸子,把毛竹鋸斷,拿著進城去了。
當我們想當然地把過去成功的經驗運用于當下所面臨的挑戰時,卻沒有意識到情境雖然相似,但目的未必相同。
那個叫賣毛竹的人在繁華的集市上又犯愁了,因為沒有人覺得一根又短又粗的毛竹能拿來派上什么用場。他沒有花精力讓人覺得又短又粗的毛竹雖然不能用來挑大梁但可以用來做支撐,而是坐在那里生悶氣,埋怨起那個給他出主意鋸斷毛竹的老頭子。
當他最后一個離開集市的時候,手里還拿著那根又短又粗的毛竹,而嘴里卻斬釘截鐵地說:“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能相信任何人的鬼話。”
我們看似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又自己制造了一個麻煩。我們過去的所謂經驗確實幫助過我們戰勝了困難,但又有可能成為我們繼續成功的障礙。
“失敗的人”在表達成功的過程中,恨不得把“像小偷”的人統統繩之以法,但并未意識到只有“是小偷”的人才有資格被投入監獄。他們莫須有地制造著“冤假錯案”,無數的委屈在跟他們關系最密切的人身上蔓延,消耗著自有機體的戰斗力與生命力。
“失敗的人”沉迷于過去的成功,而忽視了過去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們過去的很多成功不是先創造出能夠打贏的條件,然后打則必贏,而是碰巧搭上了順風車,跟著走了一程。
“失敗的人”陶醉于紙上談兵,在沙盤模擬中推演出虛假的繁榮,而在現實的征戰中,他們常常損兵折將、很少凱旋而歸。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取得了進步卻無法繼續前進?他們不知道:已經時過境遷;他們不知道:環境變了,條件變了,結論也應該變了。
三人行有我師
“成功的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一代圣人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們都是圣人的學生,那么圣人的老師又是誰呢?按照孔子的說法,我們可以推算出:孔子的老師應該就是蕓蕓眾生。
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有幾個特點得以讓他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當孔子拱手施禮的時候,也許撩撥出了對方的滔滔不絕;當孔子洗耳恭聽的時候,也許激發起了對方的言無不盡;當孔子口稱老師的時候,也許對方的膝蓋先跪了下來。
那些口若懸河的人可能對誰都是那般說辭,但當孔子轉向另一個“口若懸河”的人時,卻可以聽到更加新鮮的故事。即使聽到雷同的部分,也可以相互驗證,也算是經過實踐的檢驗了。幾番周折之后,孔子的腦海里存儲了對于同一客體的N個理解,而那些口若懸河的人依然執著于一念繼續滿世界的“口若懸河”。讓他們自己都深感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像孔子這樣的人太少了。
當更多人的畢生智慧濃縮到孔子的智囊之中的時候,水漲船高般地提升了他的高度,他也因此像是早生了500年、多活了500年。
當孔子以自己的身份詮釋著對于那些道聽途說的理解時,給人的感覺真可謂是真知灼見了。誰會不認為有道理?誰會去反駁他們自己曾經說過的話?
海納百川是因為有容乃大。成長的過程是個吸收的過程。借著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也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我們也將被碰撞出屬于自己的聲音。真正的成長就是當我們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匹配的是成功的特質。
厚積薄發才能持續波瀾壯闊。成功的瞬間是個釋放的過程。集眾家所長的自我完善逐漸提煉出了所向披靡的實戰智慧,讓我們越來越接近那個宣布勝利的時刻。雖然名字不叫做孔子,但所做的事情讓我們不斷地充滿力量。
“讀萬卷書”讓我們見識了別人的思想結晶;“行萬里路”讓我們體驗了世間的酸甜苦辣;“閱人無數”讓我們看破了紅塵的人情冷暖;“名師點悟”讓我們升華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一字之師只是只言片語的短暫勝利,而老師的知識體系及運營模式卻可以推動著我們再度輝煌。當“主觀認識”無限接近“客觀真實”的時候,我們的成長也就可以改叫成功了。
好為他人之師
“失敗的人”揭人之短曬己之長
為什么孔子有那么多的學生而孔子的老師卻只有孔子這一個學生?為什么孔子的老師不被孔子的學生稱之為老師?為什么孔子的學生在“三人行”的時候,卻發現只有孔子才配當自己的老師?
“失敗的人”不考慮這些問題,反而滿世界地炫耀自己是孔子的老師。當看著別人羨慕的表情時,他們感覺好極了;當陶醉于自我良好的感覺時,他們容不得別人驚訝的表情:“是真的嗎?”;當他們據理力爭時,卻找不到孔子來為他們出庭作證,因為孔子已經離開他們去拜見另外一個老師了。
孔子的老師們熱衷于辯論誰是孔子真正的老師。他們不知道:自己只是讓孔子見識了幾個“但手熟爾”的動作,而非有意識地教會了孔子某一門學問;他們不知道:孔子把每個老師的不同動作串聯成了一門功課;他們不知道:孔子把不同的功課并聯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他們只是里面的點點滴滴,并非是全部。
“失敗的人”熱衷于指點江山,因為技壓群雄才能高人一等!因為不評價一下別人怎么顯得出自己有水平?他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身懷絕技,彼此指教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旗鼓相當。怎么才能穩操勝券呢?就是找到對方的軟肋,狠狠地插上一刀。這樣的話,對方的缺點就會不斷被放大,而自己的優點也將逐漸變成優勢。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是他們追求成功的習慣動作!老師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地證明自己是老師嗎?這就是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的風范嗎?
孔子的學生們跟孔子一問一答的交流中,不斷乍現茅塞頓開的感悟,這讓他們覺得“我有收獲”、這讓他們覺得“我有水平”、這讓他們覺得“我也可以”。而此時的孔子也在教學相長中感受到了學生也是自己的老師。
“失敗的人”越證明自己“有東西”,讓人看到的卻是“沒有貨”或者只是“有那么一點點”。他們陶醉于講,而不屑于做;他們教別人知識,卻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他們搶奪別人有價值的感覺,而不去修煉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大師是講他所做的、做他所講的;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大師是啟發別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照本宣科證明自己知道多少道理;他們不知道:我們無法給到別人連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他們也想提高,但遺憾的是:他們很少能辨認出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圣人,即使近在咫尺也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