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我(2)
- 思維模式決定成敗:影響一生的20種思維與100個關鍵
- 李連濱
- 4393字
- 2014-07-21 11:26:51
戰勝了自己的人才敢于南征北戰,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繼續挑戰自己而不是打敗別人;戰勝了自己的人才能夠東成西就,在東成西就的過程中推動著思維模式持續地換代與升級。
別停下來,繼續往前跑,每天進步一點點。打破了思維模式的局限,拓展了內在世界的版圖,我們外在世界的疆域也將自然地延展擴大。讓昨天的你被老虎(困難/壓力/對手……)吃掉吧,今天的你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打敗別人
“失敗的人”追求自己比別人成功
因為沒有夢想版圖的參照,“失敗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總是左顧右盼。當一個又一個的人從自己身邊擦肩而過的時候,他們又顯得急不可耐。這個時候的加快腳步并非都是在靠近目標,多是一定不要讓別人跑到自己的前面去。
因為沒有清晰的目標,從“起點”關聯不到“終點”,“失敗的人”沒有自己的競賽路線。他們大多倉促間上了別人的跑道,陶醉在暫時領先的激動中。跑著跑著,突然發現:后面的人拐到別的跑道上去了。這個時候,他們慌了手腳,連忙回轉身來,退回到那個十字路口,繼續跟在后面跑;跑著跑著,突然發現:前面的人停了下來,因為是到達終點了、達成目標了,而他們卻欲罷不能,內在的壓力急劇升高卻又找不到減壓閥的位置,渾身的力氣不知道往哪里使,因為沒有趕超的對象了。
汗流浹背的樣子和肌肉亢奮的感受讓“失敗的人”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但沒有目標的空轉(空耗)也讓他們怎么也得不到最終的成就。
戰勝自己是在提升達成目標的能力,而打敗別人卻是在消耗自己達成目標的能量。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我們像獵人一樣四處尋找獵物,卻發現自己反而成了獵物的目標。
當我們喊著“打敗對手”的口號,持續地做著所謂努力動作的時候,內心也有脆弱的時候。被失敗追到的人不是繼續奔跑的人而是想就此放棄奔跑的人……
外在的壓力可以讓你氣喘吁吁,但內在的動力匱乏卻是你的致命一擊。別忘了,這一拳,是你打給你自己的。
為了找回點所謂的尊嚴,“失敗的人”習慣于打擊別人。不評價評價別人怎么能顯示出自己有水平?
他們陶醉于快樂地看著別人痛苦,以求些許自己還湊合的感覺。他們不清楚的是:即使要打敗別人,至少要先強大自己,而他們很少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失敗的人”不知道:上路是為了到達自己的終點。超越了別人,也只是在奔赴別人的目標。即使到達了,也難以浮現出自己成功了的喜悅。
“失敗的人”把一路同行的人當成是對手,而不是協同作戰的伙伴。他們不知道:良性競爭是為了激發彼此的潛在能力,而不是要把消滅對方作為自己的新目標。
修煉自己
“成功的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的思維模式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想在這個看不見的領域里明察秋毫就要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下功夫,因為標準決定水準。
“成功的人”將“成功的標準”下載到自己身上,他們不斷地優化自己,以求成為一個“成功的模型”,可以輕而易舉地復制(制造)出“成功”。
他們逐漸知道了自己曾經下過的一盤盤臭棋到底臭在哪里,他們逐漸做到了相同的錯誤最多只犯一次,他們前進的成本越來越低,他們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快……
他們不再把所謂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也是需要完善的,因為他們知道不能把一個還不是很完善的東西讓別人遵循為標準去制造一個不完善……
他們努力地自我修煉。當涅盤重生的時候,他們的身影逐漸成為了前面迎風飄揚的一面旗幟,后面的人追隨著他們的標準開始了適合他們自我完善的全新歷程……
古時候,有一種煉丹技術,致力于煉出長生不老之藥,讓人的能量得以持久延續。在當今,人的能量的最核心地帶就是在意識深處的自我認知。當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感受到身為一個人的尊嚴、才可能釋放出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當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是很難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
針對性注射的疫苗,在身體里刺激了一下免疫系統,這樣的“軍事演習”調動了機體的防御系統、預警了外敵入侵時的行為標識。當流行病毒大面積擴散的時候,身體里就會自動殺出千軍萬馬,保衛我們的身體安然無恙。
自我修煉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感的過程。當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時,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當仁不讓。自我價值感提升了以后,將大大增強我們面對挑戰時的戰斗意志及作戰能力,將大大提高我們達成目標的效率與效能。
如同銀行里的貨幣發行量匹配著國庫里的黃金儲備量,我們外在所能創造出來的社會價值也是與內在自我價值感的大小多少息息相關的。這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在轉化的過程中,其總量保持不變。
修理別人
“失敗的人”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豬八戒在被貶下凡期間,暗戀上了高老莊里的高小姐。有一天,他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要去高老莊應聘一下“上門女婿”。為此,他決定打扮一番。
“小的們,抬上一面銅鏡來!”當銅鏡擺在豬八戒面前的時候,嚇了他一跳:“不對啊,我都曾經晉級到天庭了,大小也做過神仙了,怎么還是大嘴巴、招風耳的一臉豬相呢?這樣的一般模樣怎會被高小姐看中呢?”豬八戒躊躇滿志的神情瞬間低落了下來。
突然,他大喝一聲:“一定是妖怪在壞我的好事!他嫉妒俺老豬成家!他不希望看到俺老豬比他們更成功!”說完,巨大的釘耙砸在了銅鏡上,歪曲的銅鏡更加映襯出一張扭曲的臉。這讓天蓬元帥更加惱火,一直砸下去,直到看不到了自己的一臉豬相……
“小的們,再換一面銅鏡來!”當豬八戒看到鏡中還是那般模樣時,他又舉起了釘耙……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豬八戒沒有學過《鏡面反射》的物理規律,他不知道:不管他換成怎樣的鏡子,鏡子里呈現的依然是他真實存在的那個樣子,除非他本身發生什么變化!
為了讓事情變得更好,“失敗的人”執著于讓周圍的人符合標準。當他們忙碌于此的時候,哪里還有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事實是,他們幾乎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當被修理的人不斷精進的時候,有些地方甚至超越了修理他們的人。如同水位高過堤壩一般,河水開始倒灌了。這又讓習慣于修理別人的人找到了修理別人的理由,“這些忘恩負義的家伙,沒有我的提攜你們能有今天?”他們不清楚的是:要求別人做到的事,他們自己都做不到。他們更不清楚的是:做到了才有資格講!
“失敗的人”也渴望成功,他們甚至比“成功的人”更渴望勝利。他們認為如果周圍的人沒有失誤的話,也許他們可以成功。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自己也做了很多跟目標不相關的事。
“失敗的人”習慣于對著鏡子罵罵咧咧,當他們看到鏡子里的人也正在罵自己的時候,越發地破口大罵。他們有充足的理由為自己開脫,“誰讓他罵我的?”他們不知道的是:與我們互動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之前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所收獲的正是之前我們所種下的。
責任者
“成功的人”習慣于主動承擔以求突破
要打贏一場戰役,首先要把能打贏的條件創造出來,之后打則必贏;要干成一件事情,首先要把能干成的條件創造出來,之后干則必成。
一個人干成一件事情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愿不愿意干(意愿度),二是有沒有能力干(勝任力)。“成功的人”愿意干,因為他們肩負使命;“成功的人”有能力干,因為能力是練出來的。
“成功的人”追求的是自己的夢想,那些必須要做的事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所以他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的事,而且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像必須要親自上廁所一樣,他們也一定要親手締造夢想。
“成功的人”走在前面,最先感受到了迎面而來的風。這些風凜冽刺骨,而且不斷地變形,變成了前進路上的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滯延著我們前進的腳步。
之所以腳步能邁得出去,是因為我們腳底下的地面給予我們的摩擦力,這個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推動著我們往前走。“成功的人”知道這個道理,他們昂起自己驕傲的頭,向著蒼天吶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他們的內心已經看到了風雨過后的燦爛彩虹。
“成功的人”也不是從不失手。碰到障礙的時候,他們習慣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源頭上把握住可以(可能)更好的流程,而不是停在那里埋怨障礙跟他們過不去,耽誤繼續前進的行程。即使是失手的時候,他們也能總結出規避下一次失手的要訣而不會多一個停止前進的理由(借口)。不斷失手的過程反而成了要訣不斷修正的過程、能力不斷精進的過程。
對于充分展開的風帆而言,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是順風。它不斷地調整自己,找到那個與自己真正想去的方向同向的分力。“成功的人”也是這樣,他們主動面對著所面臨的一切,努力地從中找出有利于成功的那些元素,持續地放大、放大、放大,直到這股力量變成了推動他們持續前進的主力。
天塌下來首先砸到的是高個兒的頭。同樣的,天上往下掉餡餅的時候,首先接到的是伸向空中的那只手。值得回味的是,手下面的那只胳膊本來是為了撐住好像要塌下來的那片天而舉起來的……
受害者
“失敗的人”總覺得是別人害得他不能成功
“失敗的人”表面上是在追求成功,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時間里,他們選擇的是讓別人在那里堅守。當那些忠于職守的人迎來地平線上第一縷曙光的時候,“失敗的人”又指責他們在等待成功的那段時間里表現得不夠英武,讓自己贏得沒那么體面。
“失敗的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時常地看到失敗。他們多么渴望一場勝利啊!他們多么希望挽回一下面子啊!“都是你不努力、都是你不認真、都是你不專業……,耽誤了我的大事!”當注視他們的目光被轉移到那些替罪羊身上的時候,“失敗的人”長出了一口氣,“終于沒有人說我該死了”。
“失敗的人”渴望被人拯救、更渴望被拯救之后站在領獎臺上的還是自己!他們熱衷于營造無菌環境以此來換取類似過家家般的所謂成功。
因為經常幫別人達成目標,但始終滿足不了自己的目的,這讓“失敗的人”耿耿于懷。成就了別人,怎么葬送了自己?這樣的所謂反思強化了他們被人害了的感覺。
因為經常打不敗別人,反而看著別人越來越成功,這讓“失敗的人”身心疲憊。當注意力集中在找個敵人去打敗的時候,視線自然也就離開了自己的目標;即使打敗了別人,也錯過了達成自己目標的最佳時機;當意識到被耽誤了的時候,這份怨恨又加到了那個所謂的敵人身上。
因為修理不好別人,反而被人修理,這讓“失敗的人”火冒三丈。他們能修理到的多是自己身邊的自己人,他們不理解的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怎么會這么跟自己過不去?他們不知道:除非意外傷害是別人害的,否則都是自己害自己。
那么多的能量被投放到自怨自艾上,支撐目標的資源就此被消耗殆盡。他們不知道:是自己害了自己、是自己的思維方式給他們制造出了那么失敗的感覺。
當希望透過別人的不失手來體現自己是個高手的時候,風險是很高的。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里,就已經失敗一半了。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思想,但自己想法的改變卻可以發生在閃念之間。“失敗的人”本身就不是個“成功的種子”,所以怎么種也長不出“成功的果實”。
“失敗的人”不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目標,讓他們可以自動自發、無怨無悔;他們也需要一個完善的自我,讓他們可以見招拆招、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