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越學(第十二輯)
- 潘承玉主編
- 1875字
- 2021-10-30 02:04:33
三 古小學歷史沿革
據《學記碑》記載,紹興府古小學由城南廢寺改建。清康熙《紹興府志》云:“古小學,在府治東南舍子橋下,舊為善法寺廢址。”[10]可見,古小學的前身為善法寺。善法寺即善法院,系宋代名寺。南宋嘉泰《會稽志》有載:“善法院,在府東南四里二百二步。晉天福七年,吳越建為尼院,號永寧。本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熙寧八年,并尼入大慶,以為僧院。紹興初,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寓第院中,掊地得金涂銅塔。”[11]至明代中葉,該寺衰落。明嘉靖七年(1528),紹興府知府洪珠到任后,即以興學為己任。針對當時紹興府城童蒙以私塾為主,缺乏集中統一管理的狀況,在城南覓得已廢圮的善法寺,擬于其舊址上改建社學。經與同知孔庭訓、通判洪晳、推官李逢商議,達成共識,并呈請巡按浙江御史端廷赦批準,于嘉靖八年(1529)十一月動工興建,至次年四月落成。期間,會稽知縣王文儒、山陰縣丞應佐鼎力相助。該學校被洪珠取名為古小學。其規制,據《學記碑》記載: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第一進為大門,匾額題“古小學”三字;第二進為宋代大儒尹和靖先生祠;第三進為養正廳,能容數百學童課讀;第四進為游藝堂。其中第二進東西兩側各另設一間,左曰“禮門”,右曰“義路”,與第三進相通。第三進與第四進之間東西兩側,各有廂房數十間,供俊秀學子居住。古小學四周繞有圍墻,留有空地,以備日后擴建之需。該校的創辦,使紹興城內蒙童有了集聚啟蒙之所。都察院左都御史姚鏌為之作記,倍加推崇。洪珠對該校亦十分重視,每月初一和十五,親臨會講“五禮”。理政之余,亦常赴小學考評學童,獎掖后進,一時盛況空前。
然而,好景不長,明隆慶、萬歷以來,由于地方官吏對蒙童教育漫不經心,致使古小學出現“師徒罕聚,學舍盡圮”[12]的蕭條景象,同時,尹和靖像被退移至游藝堂,且為風雨所剝落,其崇高地位驟然下降。學校外圍空地,亦多為附近居民蠶食瓜分。明天啟四年(1624),尚寶司少卿劉宗周致書浙江督撫大臣王洽,陳述整修古小學事宜,王洽遂命山陰縣知縣馬如蛟修葺。無奈當時宦官魏忠賢亂政,下令搗毀天下書院,禁止師生授課講學,因此修葺工程半途而廢。明崇禎四年(1631),紹興府諸生再次就修繕事宜呈報上司。時任紹興府知府黃欣然應允,落實公費,并在浙江提學道劉鱗長、山陰縣知縣汪元兆、會稽縣知縣周燦等支持和協助下,至崇禎十三年(1640),終于使古小學恢復原貌。從此,“千載儒宗,重睹衣冠之盛;百年廢業,永還弦誦之休”。[13]還值得一提的是,先后負責該工程的監督者沈應位、張元迪、呂孚、王毓蓍,均為紹興名諸生。本次修繕,尹和靖舊像仍處游藝堂,并祔祀紹興府知府洪珠。與此同時,劉宗周為弘揚和發展王陽明心學,又在游藝堂之后新構講堂五間,取“為學為人,必證其所以為人”[14]之意,題額曰“證人書院”,每月三日必率弟子設帳開講,為海內學者所仰慕。為了使古小學“永杜私占情弊,以彰風教事”,[15]崇禎十三年正月初一日,劉宗周之子劉汋、紹興府學廩膳生員邢錫禎等,又呈請官府,立石設禁。
明亡后,劉宗周殉節,弟子在證人書院講堂內設置宗周神主,繼續會講其中。后因社會動蕩,講學終止。清康熙六年(1667)九月,越中名士黃宗羲、姜希轍和張應鰲,為重振學術風尚,恢復書院講席,并于每月初三日親歷主講。“士子之有志者,云委景從。”[16]特別是黃宗羲,還曾一度寓居于古小學內。數年后,古小學又漸趨凋零。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勞可式任紹興府知府后,曾撥款整修。不久,又有尹、劉兩家后裔,互相覬覦校產,糾紛不斷,或對簿公堂,或暗行拆售,致校舍瀕臨傾圮,無人問津。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兵部郎中俞卿出任紹興府知府,崇尚教化,關愛學子,相繼修建蕺山書院、言子祠、義學和府學,從而使紹興再現“甲科鼎盛,翰苑聯翩”[17]的氣象。康熙五十九年(1720),俞卿與會稽縣知縣張我觀合議,各捐俸薪,外加官府補助,責成府庠生朱翼贊鳩工庀材,對古小學實施重建。該工程歷時五個月,耗資四百余金。學校規制,坐北朝南。第一進面寬三間,為管理用房,中設大門;第二進面寬五間,祀尹和靖;第三進面寬五間,祀洪珠;第四進面寬五間,祀劉宗周。在主體建筑的東西兩側,均有廊屋,稱為書房。此外,還有廚房、圍墻等附屬設施及蔬圃園地。整體規模勝于舊時。學校增掛“會稽縣義學”額,延聘紹興名紳、進士張鉞為館師,以啟蒙學童。又購置學田二十畝,以資經費保障,維持學校運轉。康熙六十年(1721)仲冬,俞卿為此撰書《重建古小學碑記》,立于該校內。乾隆五十一年(1786),會稽縣知縣朱鍾麒對古小學進行重修。兩年后,知縣余名塈又整修一新,題額曰:“稽山書院”。
如今,古小學早已湮沒,僅存舍子橋、大善法弄、小善法弄等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