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明代古小學制度

明代是教育、科舉、出版諸業(yè)十分發(fā)達的時代。就學校教育而言,按《周禮》思想設計,實行三級辦學模式,即國學、府州縣學、社鄉(xiāng)義學。國學,稱國子學或國子監(jiān),屬中央官學,國家最高學府;府州縣學,包括府(州)學和縣學兩種,屬地方官學。社鄉(xiāng)義學,含社學、鄉(xiāng)學和義學三種,是府學和縣學的基礎。其中社學,又名古小學?!秾W記碑》云:“國制:社必有學,古小學遺法也。”“明天子一新政令,特申飭府、州、縣各立社學,以端蒙養(yǎng)之教?!鄙鐚W,以官辦為主,民辦為輔。明代社學,始于洪武八年(1375),其時,明太祖以京師及各府州縣皆有學,而鄉(xiāng)社之民未睹教化,乃詔諭全國,命有司仿古家塾、黨庠之制,更立社學,延師以教育民間子弟,兼讀明代政策法令。正統(tǒng)元年(1436),命各地嚴督社學,不許廢弛,其俊秀向學者,許補生員。成化元年(1465),又令民間弟子愿入社學者聽,其貧乏不愿者勿強求??梢?,社學作為初級地方學校,直接關系到人的素質(zhì)教育,更關系到府學和縣學生源的輸送。為此,《學記碑》中發(fā)出“小學之教,誠不得而闕也明矣”之感慨。鄉(xiāng)學,明初按縣屬四隅劃分,每一隅各有設置,后皆湮沒。義學,也稱義塾,官辦和民辦均有,但以民辦居多。義學招生對象多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

然而,社學又不同于府學和縣學,因為數(shù)量大、分布廣,缺乏硬性考核指標,故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取決于地方官吏的重視程度。若地方官吏重視,則社學興盛;反之,則社學就會荒廢。《學記碑》稱:“有司概為末務,率曠而弗舉。間舉焉,句讀為業(yè)?!闭敲鞔鐚W狀況的真實寫照。

按照明代“社必有學”的制度,紹興府城內(nèi)及所屬各縣,先后設立社學。據(jù)清康熙《紹興府志》載,明代紹興府城內(nèi)有社學三處:“一在如坻?zhèn)}西,明嘉靖四年,知府南大吉即倉之隙地為之。其后,知府洪珠創(chuàng)古小學于舍子橋下,乃更其地為射圃,后改為察院。一在謝公橋南,亦洪所建,即越王廟故址。一在西光相坊,越王廟西?!?a id="w2">[2]蕭山縣有社學一處:“在鳳堰市,舊申明亭址。明嘉靖中,知縣林策建?!?a id="w3">[3]諸暨縣有社學一處:“在南門內(nèi),舊紫陽祠址。今廢?!?a id="w4">[4]余姚縣有社學一處:“久廢,不得其址。”[5]上虞縣有社學一處:“在縣前西偏,舊為惠民藥局。明弘治中,邑人韓日誠請佃之。嘉靖三年,知縣楊紹芳諭令還官,其族監(jiān)生沇淞等仍不受價,遂建社學。十四年,火,重建,乃扁曰:‘古小學’?!?a id="w6">[6]嵊縣有社學一處:“明崇禎十一年,知縣劉永祚建小學于城隍廟西,以祀朱文公。嘗擇布衣為師,重其訓誨?!?a id="w7">[7]新昌縣有社學一處:明“成化十年,知府戴琥令庠生張琰為師,選民生俞鑣等集石佛寺訓誨,提調(diào)官每月考督。嗣后或舉或止”。[8]如上所述,紹興城內(nèi)至少有兩處社學(古小學)為知府洪珠主持興建。而據(jù)《學記碑》,古小學“舉官為費,惟恐勞及于民”,說明這是一所官辦學校。筆者曾以清乾隆《紹興府志》為據(jù),對洪珠在任的嘉靖七年(1528)至嘉靖十二年(1533)科考,紹興錄取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共有進士27人、舉人104人、貢生8人,[9]足見當年紹興學風之興盛。故《學記碑》贊曰:“紹興為古會稽郡,以文獻甲東南,登高科稱賢宰輔者,相望今昔。近日,童丱之俊,動以千計,可謂盛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平乡县| 历史| 且末县| 嘉鱼县| 岢岚县| 云安县| 湾仔区| 邵武市| 墨竹工卡县| 兰州市| 平潭县| 阳江市| 陕西省| 绥滨县| 那坡县| 乐至县| 马关县| 阿坝县| 阳西县| 九台市| 利辛县| 鸡西市| 抚宁县| 定安县| 昔阳县| 襄樊市| 泰安市| 客服| 甘洛县| 扶绥县| 靖边县| 积石山| 板桥市| 晋宁县| 瑞金市| 德兴市| 怀仁县| 银川市| 全州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