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學記碑》相關人物

《學記碑》撰文者姚鏌,字英之,號東泉子,浙江慈溪縣人。生于成化元年(1465)。自幼天賦異稟,弘治二年(1489)舉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初授禮部祠祭司主事。由于精明能干,為禮部尚書傅瀚所器重,部內奏議多屬其裁定。其時,京中官紳子弟慕名求教者絡繹不絕,經他指授而考取舉人、進士者眾多,因此聲名大振。弘治十五年(1502),姚鏌晉升本部精膳員外郎。次年,擢廣西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桂人盛行祭祀鬼神,他上任伊始,即頒布公告禁令,嚴懲巫覡,焚毀鬼神畫像,凈化民風民俗。又鑒于桂地學子孤陋寡聞,創立宣成書院,延聘海內名師專心課教俊秀,對部分貧困學子更是免費提供膳食紙筆。為豐富學子的閱讀內容,他還刻印分發《崇古文訣》以作范本。正德二年(1507),姚鏌丁母憂離任之日,莘莘學子百里相送,含淚惜別。正德四年(1509),服闋,復補廣西提學僉事,桂地學子喜而再往求學。次年夏,姚鏌轉任福建按察司副使。桂地學子挽留不得,便在宣成書院旁為他設立生祠,以致紀念。同年秋,改督福建學政。適逢鄉試,他嚴肅考紀,規范程序,通宵閱卷,不知疲倦。對名列前茅和排名末尾的試卷,都能默記于心,為學子所欽服。他又在閩地修繕大儒書院,增廣祀田,延師教授,使閩中學風為之一變。正德九年(1514),姚鏌擢貴州按察使。正德十一年(1516),遷山東左布政使。臨清縣糧倉舊設一二內臣監守,而正德十年后增至十五人,他上疏力陳機構臃腫之弊。正德十五年(1520),姚鏌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他上陳邊務六事,均得到落實。延綏軍中多忠勇之士,他厚待慰勞,故被將士視為知己。嘉靖元年(1522),蒙古部落首領吉囊入侵陜西涇陽,他運籌帷幄,派游擊將軍彭英率兵出西路,夜間偷襲,斬敵二將,大獲全勝,受到朝廷褒獎。不久,升任工部右侍郎,出督漕運,改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年(1525),遷右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因平定廣西田州土官岑猛之亂有功,進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銜。疏請于其地改設流官,被采納。后受朝中權貴排擠落職閑住。嘉靖十三年(1534),陜西三邊烽火四起,朝廷重新起用姚鏌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他奉命前往,嚴督諸鎮多次摧毀異族進犯,維護了陜甘寧邊境的安定。不久,辭官歸里。弟子捐俸在慈溪東山筑東泉書院,姚鏌置身其中,讀書講學,樂此不疲,卒年74歲。葬慈溪縣東上午岙。著有《東泉文集》等。姚鏌故居在慈溪慈城民族路18號,現存廳堂和后樓。2006年,該故居作為慈城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鏌居官清廉,伸張正義。他任廣西提學僉事時,因為囊中羞澀,同僚丁隆便贈他三十兩黃金,結果被他婉言謝絕。當時,兩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合稱)官吏盛行以密函夾帶錢票的形式巴結長官,但姚鏌不愿隨波逐流,受到巡按顏頤壽的敬重和上疏舉薦。姚鏌官福建提學時,吏部文選司郎中黃河清之子參加鄉試,好言求他關照,他卻笑而不答。當時,姚鏌的親屬提醒他,凡事不要過于認真,否則后悔莫及,但他卻說:“使曲全吾名,而終奪吾守,此瓦全也。”“丈夫寧當玉碎”,[18]堅定操守。姚鏌任山東左布政使時,又有屬吏將未曾入庫的白銀若干兩,密送其宅。他正色斥責,悉數充公。姚鏌官延綏巡撫時,延綏副總兵紀世楹殺弟,被他判處死罪。世楹傾家蕩產行賄相關官吏,以求從輕發落,結果未能獲免。正德年間,劉瑾、錢寧等逆黨亂政,不少官吏趨炎附勢,平步青云。但姚鏌卻不畏權勢,明辨是非,實屬難能可貴。明林之盛《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贊曰:“鏌端嚴博大,所至以公廉見稱?!?a id="w19">[19]可謂實至名歸。子姚淶,狀元及第,累官侍讀學士。姚鏌撰寫《學記碑》時,正值落職賦閑。《明史·姚鏌傳》中稱其曾官“兵部左侍郎”,今據《學記碑》,應系“兵部右侍郎”之誤。

紹興府古小學創始人洪珠,字玉方,號西淙山人,福建莆田縣人。自幼深有志操,正德八年(1513),中福建鄉試第十一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進士。官戶部主事。嘉靖七年(1528),出任紹興府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后歷任云南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貴州左布政使、應天府府尹。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遭彈劾落職賦閑。洪珠為政寬厚,公平廉潔,剛直不阿,崇尚文教,旌表賢德,愛惜人才。蒞紹期間,除前述創建古小學、謝公橋南社學,增祀尹焞外,據明萬歷《紹興府志》所載,尚有:興建越王祠、忠臣劉韐祠;移置王右軍祠;拓展會稽縣學;重建新昌縣石鼓書院;修葺耆儒羅頎墓;延聘王埜、王琥等遺逸,[20]一時士氣大振。由于洪珠之叔洪楷(字學膺)成化七年(1471)亦官紹興府知府,儉勤廉慎,賦寬刑平,故紹興士民對叔侄倆有“大洪小洪,先后同風”[21]之譽。洪珠與紹興籍文人汪應軫、何鎬、徐潞、沈鍊等均有交誼。汪應軫官至江西提學僉事,文學家。洪珠蒞紹時,已致仕歸鄉。汪應軫所撰《青湖文集》中曾多次提及洪珠,并有《奉答西淙洪郡伯山游次韻》詩。[22]何鎬系南京工部尚書何詔之子,終身不仕,以“精敏勤約,韜縮紛華”[23]為洪珠等名宦所稱頌。徐潞為徐渭兄長,紹興府學名諸生,在紹時即受洪珠賞識。明徐渭《仲兄墓志銘》中記有洪珠官貴州時,又曾不拘輩分,多次與在黔應鄉試的徐渭仲兄徐潞宴飲。[24]沈鍊系明嘉靖朝有名諫臣,早年居鄉時,亦曾問學于洪珠,被洪氏嘆為“博物”[25]之人。后來洪珠入朝覲見,沈鍊作有《送洪西淙先生入覲詞并序》[26]相贈。洪珠對書法、詩詞亦有專長。明朱謀垔《續書史會要》謂其“善行草,詩亦高逸”。[27]杭州岳廟照壁上,“盡忠報國”四擘窠大字,即為其所題。書風渾厚勁健,功力非凡。清陳田《明詩紀事》中,輯有洪珠《題畫》詩一首:“柴門欹側對流水,石磴巉巖點落花。一壑白云秋欲老,紅塵飛不到山家?!?a id="w28">[28]品格清雅,耐人尋味。據《學記碑》載:“昔予督學南閩時,得其文,復察其人,甚器之。”說明洪珠早年科考順達,與姚鏌的栽培不無關系。

《學記碑》稱洪珠為創建紹興府古小學,曾“謀于貳守孔君庭訓、通守洪君晳、節推李君逢”??淄ビ枺謻|溪,福建永定縣人。弘治十四年(1501),中福建鄉試第58名舉人。授浙江杭州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升湖州府同知,后因丁父憂離職。嘉靖七年(1528),改任紹興府同知。嘉靖十四年(1535),遷刑部員外郎。德性溫醇,崇尚孝道。曾因母老屢請辭職不成,便遣妻子歸養。在紹任上,尊重民俗,勤于理政,勸課農桑,寬斂省刑,清心自勵,被百姓稱為“圣人后也”。[29]清乾隆《福建通志》評介其歷官內外,“篋無余帛,囊無余金,常以清白自喜”。[30]孔庭訓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曾在龍岡樹立世勛坊。又發起重修永定縣東之飛虹橋,并作《重修飛虹橋記》述其事。

洪晳,字用晦,一字漢明,號藻塘,福建龍溪縣人。由漳州府學生中正德二年(1507)舉人。正德六年(1511),任浙江金華府訓導。后遷安徽祁門縣知縣,與郡守留志淑同創東山書院。嘉靖七年(1528),擢紹興府通判。三年后又升潮州府同知。任上“事有緒,謀有成”,[31]植善鋤奸,愛民如子,政績斐然。晚年歸里,倡修宗譜,增置祭田,并變賣自己的田產贍養其兄,又出資營葬無數外姓貧民,被里人尊為長者。

李逢,字邦吉,豐城縣(今屬江西)人。兄李遂,博學多智,長于用兵,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為嘉靖朝抗倭名將。李逢于正德十一年(1516)考取江西鄉試第33名舉人,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次年,授紹興府推官,以廉明著稱。嘉靖十二年(1533),擢吏科給事中。其時,大同邊鎮發生兵變,總督劉源清奉命前往徹查,因處置不慎,被劾下獄。李逢設法營救,使源清得以幸免。又上疏裁減光祿寺(掌祭祀、朝會、宴鄉灑醴膳食之事)經費四十萬緡。后轉任戶科給事中。曾與同僚勸諫世宗南巡承天府,下詔獄。獲釋后,被貶為廣西永??h典史。終官江西德安府知府。入祀名宦祠。清光緒《江西通志》稱其“為政以正綱紀、重風化為先”,“禔身清肅,境內凜然”。[32]《明史》有傳。

《學記碑》稱洪珠為創建紹興府古小學,“乃上白于巡按端君廷赦”。端廷赦,字世恩,號虹川,當涂縣人(今屬安徽)。祖端宏,進士出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廷赦生于明弘治六年(1493),自幼聰慧不凡,為祖父所鐘愛。正德十一年(1516)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嘉靖元年(1522),任江西高安縣知縣。注重德化,不興刑獄,登記戶籍、寬容征稅,興利除弊,萬事畢舉,離任后百姓刻石稱頌。嘉靖五年(1526),選授試用湖廣道監察御史,首劾武定侯郭勛專橫不法,威懾高官貴戚。又奉敕巡按西陲茶馬互市,劾罷貪官污吏數人,剛直品格名聞朝野。嘉靖九年(1530),巡按兩浙。浙省為朝廷財賦重地,刑訟繁復,他秉公決斷,為眾人所折服。不久,因遭權貴忌妒,被貶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知府。后歷官陜西苑馬寺少卿、河南按察司副使、湖廣布政司右參政、順天府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左副都御史、戶部左侍郎等職。在河南任上,曾開倉賑濟信陽受災民眾,受到朝廷嘉獎。適逢蒙古族進犯北京,他集兵入援,一時賴以安定。在山東任職時,有前任巡撫為一朝中權貴之父立祠,屬廷赦設置祭田,落實灑掃人員,被他婉拒。嘉靖三十年(1551),遷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執掌院事。其時,有路霸為非作惡,敲詐勒索,侵害客商利益,他不畏強暴,將其繩之以法。又對濫鑄劣錢和私錢泛濫等混亂現象進行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由于他執法如山,剛正不阿,被時人視為“千尋鐵壁”。[33]嘉靖三十一年(1552)七月,病卒于任上。著有《端廷赦疏稿》等。清康熙《太平府志》贊曰:端廷赦“居家無疾言遽色,待諸昆寡姊克盡弟道,而立朝大節尤足多焉”。[34]入祀鄉賢祠。

《學記碑》稱創建古小學,“會稽尹王君文儒、山陰丞應君佐,既皆協力于下,以訖此役”。王文儒,字近山,臨桂縣(今屬廣西)人。自幼聰穎好學。嘉靖四年(1525)舉人,次年登進士第。嘉靖七年(1528),任會稽縣知縣。年少老成,百廢俱興,為士民所稱道。后官至同知。

應佐,江都縣(今揚州市江都區)人。早年以志節名聞遐邇。鄉里有惡人,妖言惑眾,擾亂民心,他作文抨擊,平息事態。后就讀于太學。適逢武宗南巡,上疏諫阻,雖后果叵測,但卻泰然處之。從此,其凜然正氣在官紳中傳為美談。嘉靖五年(1526),任山陰縣丞,“清而有執,以文學飾吏治”。[35]嘉靖十年(1531),遷高陽縣(今屬河北)知縣,依然處事果斷剛正,一絲不茍。曾曰:“身可殺,志不可屈?!?a id="w36">[36]不久,歸隱林泉,終老故鄉。

《學記碑》稱古小學“內設祠宇,肖和靖尹先生象,示表勸也”?!昂途敢壬奔匆鼰l,字德充,號彥明,宋洛(今河南洛陽)人。生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七月。自幼師事程頤(字正叔),程頤去世后,講學洛中,為士大夫所尊崇。北宋靖康元年(1126),經種師道舉薦,被欽宗召至京城,但不欲留下,賜號“和靖處士”。次年,金兵攻陷洛陽,全家遇難,他卻死而復蘇,被人救出,輾轉流亡四川。南宋紹興五年(1135),被高宗召為秘書郎。紹興八年(1138),遷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被宋高宗譽為“學問淵源,足為后進矜式”。[37]后累官禮部侍郎兼侍講。因力主抗金,“極論和議之非,又以書切責秦檜”,[38]不久請求致仕。紹興十年(1140)十二月起,隨幼婿浙東安撫司邢純寓居會稽,以講學為業。紹興十二年(1142)十一月病卒,享年72歲,誥贈朝請郎、徽猷閣待制。南宋景定年間追謚曰“肅”?!端问贰酚袀鳌:笕藶榧o念尹焞,在會稽玉笥山創辦“和靖書院”,元代設有山長,明中葉書院漸廢。

尹焞墓在會稽縣五云鄉石帆山下俗稱尹相公山處。南宋嘉泰《會稽志》云:“尹侍郎焞墓,在龍瑞前峰下?!?a id="w39">[39]清康熙《會稽縣志》中,亦有“尹和靖先生焞墓,在龍瑞宮前峰石帆山下”[40]之記載。尹焞墓至明代漸趨荒蕪。明嘉靖初年,當地豪強盜掘該墓,竊得墓志銘等文物。洪珠蒞紹后,聞知此事,即遣人尋訪尹焞墓地及志石,結果一無所獲。清康熙年間,遷居紹興府城的尹焞后裔,又將尹相公山售予徐姓,致使墓地湮沒于蔓草之中。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任福建臺灣道的李浚原(字衛郊,山陰人),在游尹相公山時,發現一塊偃仆草地的石碑,命人剔去苔蘚,竟為尹焞墓碑,碑旁墓冢封土尚存。便致信嵊縣知縣陳純士,訪得其遷嵊后裔。于是,尹瑢等人來到會稽,“備價贖田三十余畝,修墓樹碑”,[41]從而使墓地重新恢復原貌。

尹焞為兩宋之交著名理學家,其學說在當時影響甚大。其所遺詩文雖不多,但在南宋時即有文集問世。今此集最盛行之本,為明嘉靖九年洪珠重刻本。卷末附有洪氏所撰《刊尹和靖文集后序》,亦記及創建古小學以及“裒拾其文集梓之祠中”[42]等事宜。明天啟刻本和清《四庫全書》本,均據嘉靖本而來。尹焞又工書法。宋理學家朱熹曾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將尹焞法帖刻于白鹿洞書院。朱熹在《跋尹和靜(靖)帖》中,稱尹焞“手書歐陽文忠公所作《三志》”,“亦足以傳世”。[43]另,在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宋鳳墅帖》中,亦收有其晚年所書尺牘《秋中帖》一件,[44]行楷書,運筆遒勁,結體規整,字里行間充滿舒暢恬逸之風韻。

《學記碑》是紹興境內已發現的有關明代社學建設的罕見石刻文獻,它對紹興府古小學的創辦經過和學校規制的詳盡記載,進一步豐富了地方志中有關古代官學和私學的內容,填補了紹興館藏石質類文物中有關社會教育的空白。同時,碑刻涉及的人物,既有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又有清官廉吏。其中有三人還在正史中被列傳,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該碑無論是對于研究紹興古代基礎教育,還是歷史名人,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周燕兒,紹興市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研究館員。


[1] 梁志明:《明紹興府“古小學”考》,《紹興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

[2]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3]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4]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5]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6]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7]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8]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社學》,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9] (清)李亨特修,(清)平恕、徐嵩等纂:乾隆《紹興府志》卷三十一《選舉志二·進士》,卷三十二《選舉志三·舉人上》,卷三十四《選舉志五·歲貢》,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10] (清)王之賓修,(清)董欽德纂:康熙《紹興府志》卷十八《學校志·古小學》。

[11] (宋)沈作賓修,(宋)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卷七《宮觀寺院·善法院》,明正德五年刊本。

[12] 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四冊《文編下·重修古小學記(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頁。

[13] 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四冊《文編下·重修古小學記(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頁。

[14] (清)計六奇撰:《明季南略》卷十《劉宗周絕粒死》,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抄本。

[15] 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四冊《文編下·重修古小學記(庚辰二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頁。

[16] (明)黃宗羲著,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第19冊《傳狀類·姜定庵先生小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頁。

[17] 俞苗榮、龔天力主編:《紹興圖書館館藏地方碑拓選》中冊《重建古小學碑記》,西泠印社2007年版,第294頁。

[18] (明)過庭訓撰:《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八《浙江·姚鏌》,明天啟刊本(臺灣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

[19] (明)林之盛撰:《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卷七《功業名臣·都御史姚鏌》,明萬歷刊本(臺灣文海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

[20] (明)蕭良幹修,(明)張元忭等纂:萬歷《紹興府志》卷十九《祠祀志一》、卷十八《學校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四·名宦后》,明萬歷十五年刊本。

[21] (明)蕭良幹修,(明)張元忭等纂:萬歷《紹興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四·名宦后》。

[22] (明)汪應軫撰:《青湖文集》卷十《五言律詩·奉答西淙洪郡伯山游次韻》,清同治年間刊本。

[23] (民國)紹興縣修志委員會纂: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人物列傳·何鎬》,民國27年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印。

[24] (明)徐渭撰:《徐渭集》第二冊《仲兄墓志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33—634頁。

[25] (明)沈鍊撰:《青霞集》卷十二《年譜》(門人王元敬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頁。

[26] (明)沈鍊撰:《青霞集》卷三《雜著·送洪西淙先生入覲詞并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頁。

[27] (明)朱謀垔撰:《續書史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36頁。

[28]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戊簽卷十四《洪珠一首》,天津圖書館藏清光緒戊申貴陽陳氏聽詩齋刊本。

[29] (明)汪應軫撰:《青湖文集》卷二《序·贈東溪孔大夫考績序》。

[30] (清)郝玉麟等監修,(清)謝道承等編纂: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七《選舉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頁。

[31] (明)汪應軫撰:《青湖文集》卷二《序·送藻塘洪郡判擢潮貳守序》。

[32] (清)曾國藩、劉坤一等修,(清)劉繹、趙之謙等纂:光緒《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七《列傳·南昌府·李逢》,清光緒七年刊本。

[33] (清)黃桂修,(清)宋驤纂: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上·端廷赦》,清光緒二十九年印本。

[34] (清)黃桂修,(清)宋驤纂:康熙《太平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上·端廷赦》,清光緒二十九年印本。

[35] (明)許東望修,(明)張天復、柳文纂:嘉靖《山陰縣志》卷七《宦跡傳·應佐》,明嘉靖三十年刊本。

[36] (民國)李大本修,(民國)李曉泠等纂修:民國《高陽縣志》卷三《人物·應佐》,民國20年印本。

[37] (明)楊維新修,(明)張元忭、徐渭纂:萬歷《會稽縣志》卷十二《人物之屬二曰寓賢·尹焞》,明萬歷三年刊本。

[38] (明)楊維新修,(明)張元忭、徐渭纂:萬歷《會稽縣志》卷十二《人物之屬二曰寓賢·尹焞》,明萬歷三年刊本。

[39] (宋)沈作賓修,(宋)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卷六《冢墓·尹侍郎焞墓》,明正德五年刊本。

[40] (清)王元臣修,(清)董欽德、金炯纂:康熙《會稽縣志》卷十五《祠祀志中·墓·尹和靖先生焞墓》,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41] (清)悔堂老人撰:《越中雜識》下卷《陵墓·宋和靖先生尹焞墓》,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頁。

[42]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第108冊《和靖尹先生文集》,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90頁。

[43] (宋)朱熹撰:《晦庵題跋》卷二《跋尹和靜帖》,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7—28頁。

[44]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8)·宋鳳墅帖》前帖卷十五《南渡儒行帖、南渡續魁帖、南渡史學帖·尹焞(尹和靜)秋中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凤冈县| 荆州市| 蒲城县| 西城区| 社会| 信宜市| 华宁县| 灵川县| 道真| 九台市| 寿光市| 黄梅县| 罗田县| 虞城县| 隆德县| 治县。| 龙陵县| 沙雅县| 宜君县| 周至县| 泸州市| 保靖县| 余江县| 高平市| 岗巴县| 安岳县| 巩义市| 明水县| 甘谷县| 鹤峰县| 乐山市| 曲周县| 双城市| 罗城| 山阳县| 大姚县| 龙海市| 黄平县| 侯马市|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