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羅爾斯與《正義論》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1921—2002)于1921年2月21日出生于巴爾的摩,家里人都叫他杰克(Jack),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羅爾斯的父親威廉·李(William Lee,1883—1946)是一名律師,母親安娜(Anna Abell Rawls, 1892—1954)曾積極參與婦女競選活動。杰克自幼被母親積極爭取婦女權利的精神所感染,萌發了最初的正義感。[1]
成年之后,羅爾斯于1939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羅爾斯曾嘗試過許多學科,包括化學、數學、音樂、藝術史等。最后,他選定哲學作為自己終生鉆研的科目。對羅爾斯影響最大的哲學啟蒙老師是后來曾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的馬爾科姆。馬爾科姆曾在英國劍橋大學與維特根斯坦相識并受其影響。這種分析哲學的影響也明顯地出現在羅爾斯的哲學風格中。1943年羅爾斯獲得學士學位,并于同年參軍入伍,被派往太平洋戰區服役兩年。
在近三年的軍旅生涯中,羅爾斯曾因出色的監聽工作而被授予銅星勛章;在太平洋戰區時,羅爾斯也曾晉升到中士頭銜,但后來又因為他拒絕懲罰一位曾冒犯過中尉的士兵而被降回到二等兵;直到他在1946年退役之時,羅爾斯仍然是一名二等兵。
1946年初,羅爾斯回到普林斯頓大學,繼續研究生階段的哲學學習。其間,羅爾斯曾到康奈爾大學學習了一年。當時,馬爾科姆正在那里講授維特根斯坦。1948年,羅爾斯回到普林斯頓,并在沃爾特·斯臺斯(Walter T.Stace)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羅爾斯的博士學位論文討論性格評價的問題,并且發展出了一種類似于他后來提出的“反思平衡”的反基礎主義的程序。[2]
羅爾斯在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那一年的年末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瑪格麗特(瑪蒂)·沃菲爾德·福克斯(Margaret Warfield Fox)。瑪蒂當時在布朗大學學習藝術和藝術史。他們于第二年結婚。婚后瑪蒂積極參與羅爾斯的學術研究,曾幫助其進行文字校對和潤色編輯等工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中,瑪蒂與羅爾斯始終相伴,并共同養育了四個孩子。
1950年至1952年,羅爾斯在普林斯頓大學任講師,在這期間羅爾斯對與政治哲學相關的經濟學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先后參與或組織了幾個與經濟學的哲學分析相關的研究小組。在這期間,羅爾斯還結識了從牛津大學到普林斯頓的訪問學者厄姆森(J.O.Urmson),并從他那里了解到包括奧斯汀(J.L.Austin)、以賽亞·伯林和黑爾(R.M.Hare)等重要哲學家在內的英國哲學的最新進展。在厄姆森的建議下,羅爾斯決定到英國訪學。也正是在英國訪學期間,羅爾斯開始構思自己的正義理論。
從英國回來之后,羅爾斯曾任教于康奈爾大學,并于1956年晉升為終生教職的副教授。1959年,麻省理工向羅爾斯提供了一份終身教職,羅爾斯接受了這一邀請,并協助學校組建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領域的人文學科分支。1962年,羅爾斯接受哈佛大學的邀請到哈佛大學哲學系任教。從那時起,羅爾斯一直在哈佛大學進行教學科研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退休之后,羅爾斯偶爾還會給學生們講課,一直持續到1995年。
在哈佛大學任教和研究期間,尤其是1962年至1971年這十年,羅爾斯將其主要精力集中在《正義論》一書的寫作和討論上。他將《正義論》一書的寫作和教學結合起來。他曾以《正義論》一書的文本作為課程討論的藍本,還曾將稿子發給學生們討論。可以說,正是這種治學態度,成就了《正義論》這部偉大的著作。
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一些現實的政治問題激發了羅爾斯對正義理論的思考,對政治現實的反思是羅爾斯構建正義學說的初衷。一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經濟不平等以及政治不平等的加劇。羅爾斯認識到,美國政治的運作方式,允許有錢人和大公司通過捐助政黨和政治組織的方式去掌控政治競選,導致財富分配的不平衡很容易變成政治影響。[3]在這種政治體制下,人們之間的經濟不平等很容易轉化為政治不平等,而政治不平等又反過來加劇經濟不平等。二是,當時美國正陷入越戰的泥沼之中,人們開始反思美國加入這場戰爭的理由和方式。羅爾斯深切地體會到,對于一種不正義的戰爭,“培養一個理解和尊重公民不服從及良心拒絕的公共文化非常重要”。[4]可見,現實政治中的緊迫問題激發了羅爾斯對正義問題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羅爾斯還曾親自參與過反對越戰的抗議活動。當時,美國的兵役是強制性的,但政府的相關政策允許一些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免服兵役。由此,大學教授實際上擁有了決定學生是否服兵役的權力。羅爾斯認為這項政策沒有公平地對待所有人,多次在教職工大會上對這一政策表示反對。他還與哈佛大學哲學系和政治學系的其他七位教授共同提議,以更為公平的抽簽方式決定入伍的人選。[5]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羅爾斯并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不問國事的書齋學者,而是一個極富正義感、心懷天下的知識分子。
1971年,羅爾斯的《正義論》出版。這本書是在他十幾年間發表的幾篇重要文章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文章包括:《作為公平的正義》(1958年)、《分配的正義:一些補充》(1968年)、《先發的自由和正義的觀念》(1963年)、《正義感》(1963年)、《非暴力反抗的辯護》(1966年)、《分配的正義》(1967年)。1975年,羅爾斯在當年出版的《正義論》德文版中做出修訂,其后就沒有再對《正義論》進行過更多的修訂。在1975年的修訂中,羅爾斯對“自由優先”的論證以及對“基本善”的解釋進行了修訂,而其正義理論的基本結構和論證都延續了初版《正義論》的論述。1996年,羅爾斯出版《政治自由主義》,對自己的正義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和修正,將自己的正義理論理解為一種“非整全的學說”,是價值觀念各異的各方在政治層面達成的“重疊共識”。1999年羅爾斯出版了《萬民法》一書,重點討論此前沒有深入探討的國際領域的正義問題。2001年,羅爾斯出版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這本書是在羅爾斯回應《正義論》所受到的各種批評而寫的幾篇文章的基礎上形成的,羅爾斯試圖通過這本書以一種融貫的方式重新闡述自己的正義理論。
正義問題是貫穿羅爾斯整個學術生涯的主題,而在羅爾斯所有與正義問題相關的學術著作中,《正義論》是最重要的一部。因此,本書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討論將聚焦于《正義論》一書,具體將參考初版及修訂版《正義論》的中英文版本。講義中的原文引文標注的是英文(修訂版)[6]的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