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堅定牢固的政治信念

高校中層管理者是教育方針與政策的重要執(zhí)行者,他們的思政素質與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學校管理與思政工作的成效。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政治站位與政治覺悟,關系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成效,加之高校中層管理者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要陣地,在高校中各種思想、觀點以及理論和主張都發(fā)生著碰撞[15],這就要求中層管理者具備更高的政治信念,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強烈的政治敏銳性與洞察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很高的政治素質,步調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提高自身的政治定力。

一 高校中層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質概述

(一)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思想素質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思想觀念是屬于意識的范疇,意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產生的主觀映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個體逐步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在實踐活動中,意識能夠指導與支配個體的行動。思想素質主要表現在個體的思想意識、工作作風、思想方向與方法以及行為上。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思想素質主要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政作風與思政行為等,還包括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

(二)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政治素質

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政治素質是指他們的政治信仰、政策水平和政治鑒別能力。高校管理者的工作場所為學校,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經濟以及國家政治觀點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層管理者應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落實和實施教育方針與政策,不斷完善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學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中層管理者的政治素質決定學校是否能夠充分理解“為什么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中層管理者政治素質的提高,不僅僅對高校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更對中國特殊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現實意義。

(三)提高高校中層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質的必要性

高校中層管理者的政治素質、教育思想和管理才能是辦好學校的決定因素。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需求,高校中層管理者應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具有崇高的政治素養(yǎng);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具有新時代新型管理思維以及依法治校的法治意識;深刻認識教育規(guī)律、勇于創(chuàng)新與進取的改革精神。[16]在這一系列優(yōu)秀品質中,政治素養(yǎng)與政治意識是根本,是學校發(fā)展正確大方向的保證。學校主要職能是教書育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鞏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陣地的需要。高校中層管理者是否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質,直接關系學校辦學的方向是否正確,決定學校能否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四有”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提高中層管理者政治素質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二 高校中層管理者思想政治的基本內容

高校中層管理人員是中層負責人,不僅是學校各項方針政策的執(zhí)行者,更是主流意識和思想的傳播與教育者,對學校發(fā)展與師生思想政治素質都有重要影響。作為中層管理者應該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與崇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具體要求如下。

(一)要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強大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書齋之學,而是一門應用型思想策略,是一種實踐科學,高校中層管理者必須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且需要不斷加強認識并提升理論素養(yǎng)。高校中層管理者必須將馬克思理論與具體教育方針相結合,深入研究教育發(fā)展與管理體制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不斷推出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應用型政策與指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務目標人群[17]

1.在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并提升理論修養(yǎng)。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幫助中層管理者提升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能夠幫助其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幫助其做一個明辨是非、政治立場堅定的管理者,克服與防治管理工作中主觀主義的出現,保持工作中的系統(tǒng)性、原則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與創(chuàng)造性。倘若中層管理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則會在完成黨和人民交與的任務中遇到阻礙,不能很好地在思想上引導高校師生,不能順利將師生培養(yǎng)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2.主觀世界的改造,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主觀世界是人的思想觀念、意識與心理,是人們的內在精神世界。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而主觀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們精神層面上的能動反映。由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道德水平不同,不同的管理者對主觀世界改造的認識不同,對主觀世界的改造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保證管理者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道路上不誤入歧途,就要求加強管理者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18]。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幫助中層管理人員改造主觀世界,克服精神世界中的不利影響,增強抵制錯誤思想的能力,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世界觀與人生觀,掌握與時俱進的理論方法,在工作中實現管理的創(chuàng)新[19]

3.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教育方針政策的實施與執(zhí)行,需要提升管理者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高校中層管理者普遍具有高學歷,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也較高,是理論修養(yǎng)的典范,但是,也存在部分中層管理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停留在嘴上,未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執(zhí)行教育方針政策時,未能與時代和學校自身特色結合,不能立足國情、省情、校情分析和解決問題[20]。提升中層管理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能夠幫助管理者依據實際提出適當的改革意見,主動了解與解決服務對象的訴求,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具有當機立斷的魄力,忠于黨和國家,盡自身的最大努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4.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就會遭到挫折和失敗。同樣,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離不開馬列主義理論的指導,只有在馬列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工作才有正確的方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二)高校中層管理者必須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高校中層管理者應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需要以共產主義信念為精神支撐,這也是共產主義的核心思想,更是促進學校工作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一名高校中層管理者具有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就會產生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能夠克服工作中的重重阻礙與艱難困苦,持續(xù)產生工作的積極性與熱情,不斷激發(fā)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為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利益做出貢獻。

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偉大的理想。高校中層管理者應保持共產主義信念與信仰,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完善與推動教育管理工作的進行,將滿腔熱情投入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使命中,將堅定的信念轉化成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的力量。同時,高校中層管理者能夠幫助新一代師生樹立與建立共產主義理想,并幫助師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

堅持共產主義信念,首先,要堅持貫徹黨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共產主義實踐是由若干階段構成的,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發(fā)展新階段,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并提高勞動效率,改革我國原有體制中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部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黨的基本路線是高校中層管理者的行動指南,一切管理活動的展開都應該落實在黨的基本路線上來。

中層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應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并以此來指導教育管理工作,影響教師和學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還必須認真學習黨的基本路線,并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不僅要想干、肯干,而且要會干、敢干,做一個實干家。這就要求中層管理者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努力鉆研業(yè)務,盡快使自己成為本職工作的專家和能手,并且有大膽革新的闖勁,善于調查新情況與研究新問題,勇于探索并大膽實踐,不怕失敗和挫折,不斷地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

(三)高校中層管理者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高校中層管理者必須遵循的思想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現階段應該認識到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立足于這個事實并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自力更生與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21]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每一個中層管理者都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只有具備這一素質,才能使中層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有著堅定且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優(yōu)秀建設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認識以下幾點。

1.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無數先進的仁人志士歷盡艱辛萬苦才找到的,是把中國從苦難深重、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不斷的斗爭并最終推翻三座大山而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帶領下才會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在社會主義中,社會主義制度帶來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這也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盡管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并未被困難擊倒,仍然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上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已經表現出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與優(yōu)勢。中層管理者應該認識到,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存在和發(fā)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歷史根源,是完全符合中國人民愿望和利益的,因而它在中國的勝利也是必然的。

2.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是無產階級為領導,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是大多數人對極少數人的專政,也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在民主實踐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的高度發(fā)展與撥亂反正工作的深入,我們黨認識到民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性,認識到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因此我們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不斷地擴大民主范圍,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民主與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3.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就沒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勝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成功。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直到今天的歷史,再度向人們證明了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就沒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勝利的真理,也讓人民領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通過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取得跨越式的發(fā)展。現階段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主題,這是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領域的領導并確立其核心地位,最終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武裝力量,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想要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離不開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我們應更加深刻地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社會主義辦學的根本保障,高校中層管理者應積極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并將其作為管理工作開展的指導和指引,為高校建設提供動力。

(四)高校中層管理者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堅持愛國主義是每一位高校中層管理者都應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只有具備愛國之情、報國之心的教育干部才有可能帶領廣大教師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并且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yǎng)出新一代的愛國者,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fā)展。那么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怎樣來堅持愛國主義呢?

1.堅持愛國主義首先體現在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水平,鞏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個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做一個愛國家、愛人民的新青年,要具有愛國主義覺悟與愛國主義精神,肩負起助力經濟騰飛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持續(xù)奮斗;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步將我國帶領到世界強國的發(fā)展道路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與新局面。堅持愛國主義是我國人民實現美好的未來和國家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愛國主義經過不斷的發(fā)展,現如今已經成為改革開放與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部分,是新時代、新時期的重要精神,具有愛國主義的高校中層管理者應該既是一位改革者,又是一位改革開放的擁護者。

2.新時期堅持愛國主義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愛國主義情感最直接、最樸素的表達,是國家發(fā)展的澎湃動力,是做人最根本的品質。一個民族向上、向前、向強的發(fā)展,必定會為人民帶來內心的肯定與歸屬感。一個民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地立于世界之林,并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尊重與肯定,人民逐步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與價值,由此而產生的民族存在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對未來美好發(fā)展的強烈信心就是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則是民族自信心更深層次的情感,是民族自信心的深化,是一種對民族的尊嚴感。民族自尊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本民族的人民通過實際行動主動,自發(fā)地維護本民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求其他民族尊重本民族,絕不允許有損本民族尊嚴的事情與行為發(fā)生,不允許褻瀆這種尊嚴。高校中層管理者只有具備了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才能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中積極貢獻自己的知識與力量,并以此影響教師和學生,使他們對祖國的前途和未來充滿信心,為祖國的振興而勤奮工作、發(fā)奮學習。

3.新時期堅持愛國主義就要肩負起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具有鮮明實踐性,這就要求高校中層管理者不應把愛國停留在口頭上,而應付諸行動,要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4.要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統(tǒng)一。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二者統(tǒng)一于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體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終極理想。[22]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fā)展與世界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中國革命的勝利與國家建設的成效,都是世界走向進步與光明的有力支持,然而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又同世界各國人民為爭取光明的前途而做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此中國共產黨歷來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在一起,這對于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五)高校中層管理者要具備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所謂人生觀,簡言之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看法與態(tài)度,是一定的價值觀在人生觀上的體現。人生觀包含很多內容,一般我們認為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價值三方面的內容構成。人生觀所要回答的問題很多,其核心內涵是,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才有意義和價值。[23]因此,這幾個方面在人生觀的體系中是缺一不可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觀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是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環(huán)境有關,物質條件、政治地位、階級屬性與精神生活條件的不同,人們會形成截然不同甚至相悖的人生觀,在這個過程中,既會產生剝削階級非科學的人生觀,也會產生無產階級科學的人生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的中層管理者,應自覺加強修養(yǎng),具備無產階級的科學人生觀,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一切活動都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發(fā)展為主,幫助服務對象最大化人生價值。

毛澤東同志曾精辟地把無產階級人生觀概括為“為人民服務”,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目的,是由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決定的,在歷史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是最直接的參與者,是物質生產資料的直接生產者,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而不是少數帝王的歷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最偉大、最光榮的事業(yè),它需要全民參與,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投入熱情并積極擁護,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與積極性,才能強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克服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阻礙,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第二,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判斷人生觀是非的標準和原則。為人民服務的最終目標是為人民謀福利,堅持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必須把是否能為廣大人民爭取到利益,作為解決問題與判斷問題的主要原則與標準。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應該基于人民的利益,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搞小團體和小集體。其次,分清楚個人利益與自私自利,正當的個人利益是應該得到支持與保護的,這也是維護人民利益的一種形式。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按照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指導,人民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而且個人利益應該服從于人民利益,在追求利益時應以大局為重,要具有長遠的眼光,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主動放棄或者犧牲個人的利益并以此維護人民的利益。

第三,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要求我們在行動上真正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是主要的參與者,和人民建立廣泛且濃厚的感情,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黏著劑”。我們應當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自己主人翁地位,為人民謀求福利,一切以人民的廣泛需求與愿望為主,關心人民、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幫人民之所需。在管理工作中,高校中層管理者應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認識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關注師生和職工的狀態(tài),并充滿熱情地投身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服務于管理好高校師生隊伍,為教育改革與教育發(fā)展做貢獻。

人生的價值表現在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它是人的潛在創(chuàng)造力向現實創(chuàng)造力的轉化,個人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并在其中發(fā)揮出自身的潛力與創(chuàng)造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這是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個人從其他個體和社會感受到的尊重與滿足,這是個人自身價值的體現。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我們不能抹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亦不能忽視社會帶給個人的滿足感與尊重感。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提供的物質基礎與精神資源關系密切,而這些物質基礎與精神資源都需要個體參與創(chuàng)造,且都應該符合個人的發(fā)展需求,所以,個人為社會做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這也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更大的責任與義務,做出更多的貢獻。同時,個人為社會做出貢獻也是人生充實、完善的需要。人既有物質追求也有精神追求,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人的靈魂世界,倘若一個人只追求物質生活,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勢必是空虛的,他的生活也將是無聊和苦悶;反之,即使短期內物質生活并不能得到滿足,但是擁有充實、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也能在為他人、集體和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因此,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和創(chuàng)造,而不在于索取。人生的價值重在貢獻,一個人的一生有沒有價值、有多大的價值,不能以他從社會中索取多少來衡量,而應以他為集體、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多寡以及為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來確定。

(六)高校中層管理者要有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

一個人在生活、工作、思想上表現出的一貫行為習慣與態(tài)度叫作作風,作風是一個人道德品質與思想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優(yōu)良作風是高校中層管理者學習的主要內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即實事求是、切合實際并從實際出發(fā)的作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也是馬克思主義根本觀點。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調查研究與掌握客觀的真實情況,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歷史經驗證明,能對發(fā)展的形勢給出正確的估計,并提出正確的策略和工作方法,就能促進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發(fā)展;而違背了它,我們的事業(yè)便會受到挫折。在高校管理中,高校中層管理者處于重要位置,因此更加要求中層管理者一切以實際出發(fā)。在處理管理中的各種問題時,均需要進行客觀調查與分析,要尊重客觀事實與客觀規(guī)律,避免摻入過多的主觀情感,對事情進行客觀評價,不求虛名、不做表面文章,踏實務實,務求實際效果。

2.民主的作風

民主的作風即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它是涉及我們黨的世界觀的一個根本問題。高校中層管理者面對的是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教師群體和活潑好動、自立意識日趨增強的青少年學生群體,要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須自覺地堅持群眾觀點、了解服務群體、關心服務群體、信任服務群體,做教師與學生信任的管理者。遇到事情要積極與師生商量,善于集中師生的智慧、聽取師生的建議,充分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平等待人并且尊重老師和學生,不獨斷專行,這樣不僅能調整各方面的關系,還能向群眾學習,并從群眾中汲取豐富的智慧與養(yǎng)料。

3.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這一作風是克服缺點、改進工作并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前進的有力武器。毛澤東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來揭示革命隊伍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由于歷史和認識的原因,人們在實踐中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缺點,經常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能糾正缺點和錯誤,而且還能有效地增強革命隊伍內部的團結,成員間取得相互的諒解與信任。能否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是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只有認識、確定并勇于揭露缺點,才能更好地改正缺點,才能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使革命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高校中層管理者要做到“三省吾身”,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廣泛且虛心聽取師生意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謙遜、誠懇的道德品質,才能不斷地從工作中吸取經驗與教訓,最終呈現出奮斗不息的精神狀態(tài)。

4.嚴于律己與寬以待人的作風

高校中層管理者的各項工作都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正確的對人態(tài)度是高校中層管理者應有的品質修養(yǎng)。高校中層管理者應具備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正人先正己,在要求別人做到的同時應自己先做到,不能用兩套標準來要求自己與他人,要做到對自身與他人要求的統(tǒng)一,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從自己做起,樹立起好的榜樣,才能夠使他人心悅誠服,才能更高效地開展管理工作。所謂寬以待人,則是對高校中層管理者為人處事寬容度的評價。作為中層管理者,要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和諧相處,對持有不同意見和觀點,甚至是有過激烈爭吵的人都有一顆寬容的心。但是做到這一點并不簡單,需要中層管理者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寬以待人、平易近人的作風;縮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距離,增強彼此的信任感;提升中層管理者的共情能力,理解各自的觀念與處境,加強互相的理解與諒解,柔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管理僵硬、死板的情況。

5.艱苦奮斗的作風

艱苦奮斗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本色,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之一。“居安思危”“憶苦思甜”,在順境中不貪圖安逸,在逆境中仍然具有堅韌的意志力與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最終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對艱苦奮斗作風最直接的展現。在中國特色社會建設中,我們應該繼續(xù)繼承與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積蓄力量。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還不算富裕,這就要求我們繼續(xù)保持與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克服已有的困難。高校中層管理者更應具備勤儉節(jié)約、勤奮工作,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畏難的道德品質,并時刻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市| 泊头市| 神农架林区| 白河县| 肇源县| 武汉市| 贡嘎县| 凭祥市| 米脂县| 新竹市| 汉阴县| 祁东县| 汪清县| 灵台县| 彰化市| 乐清市| 宜州市| 长沙市| 永寿县| 福建省| 神木县| 家居| 额尔古纳市| 武威市| 南安市| 万载县| 瑞丽市| 特克斯县| 偃师市| 象山县| 呼伦贝尔市| 略阳县| 合肥市| 昆山市| 将乐县| 开封县| 许昌县| 桓台县| 雷波县| 左贡县|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