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文選
- 王立勝主編
- 10248字
- 2021-09-28 15:57:45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建設的歷史與現狀
李濤 賀翠香 單繼剛
2017年10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在當前反腐倡廉、督促黨員自律的形勢下,這個主題教育活動非常有意義。只有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不忘那些坎坷的經歷,悲壯的歷史,才能激勵我們共產黨人不斷反思,奮勇前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作為一個成立四十多年、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的研究單位,也隨著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實踐,經歷了從成立、發展到壯大的過程。回首4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的歷屆研究人員在學科建設、專題研究、編寫教材、完成國家交辦的任務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馬澤民、林利、徐崇溫、吳元梁等老一輩專家們。我們景仰他們作出的學術貢獻和影響力,更佩服的是他們做學問的“初心”和精神。他們那種面向現實,關心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治學態度,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認真鉆研、史論結合的方法,都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們希望秉承他們的優良治學傳統,不忘初心,完成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肩負的任務。
一 學科創立及其初期影響
1977年和1978年,哲學所分別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和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室。1990年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室更名為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室。1994年5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與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室合并,成立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先后擔任研究室(含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室、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室)主任(組長)的有:林利、王育民、孫克信、徐崇溫、鄺柏林、吳元梁、魏小萍、單繼剛。目前研究室有7名現職人員。他們有不同的學術主攻方向: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文獻研究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魏小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和蘇聯的演變研究(李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方國家的演變研究(魏小萍、劉文旋和賀翠香);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研究(歐陽英和單繼剛);等等。
在創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重要學術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積極參與改革開放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創立和發展
馬澤民主持了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的籌建工作,設計并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課題;主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資料譯叢》的選編,組織翻譯出版了十余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的重要著作;擔任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資料》總編,共主持出版了167期,大量介紹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動態和成果;參與創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后更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并在1979—1981年期間成為研究會的負責人之一。
林利長期擔任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3個會長之一)。林利擔任主編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和林利主持編譯的列寧《哲學筆記》新版中文單行本(1990)都在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
孫克信長期擔任哲學所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室主任和全國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的負責人(之一)。孫克信擔任主編(3個主編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第6卷和第7卷以及孫克信、于良華、佟玉琨和徐素華編著的《毛澤東調査研究活動簡史》(1984)也都獲得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
(二)開創和引領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根據徐崇溫的回憶,1977—1978年間,尚在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工作的徐崇溫按照某項中央交辦任務的要求,提交了一份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材料,該材料后來以《關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為題發表在1978年第5期《國外社會科學》雜志上。隨后,中共中央聯絡部西歐局、高等教育部以及各高校、黨校、部隊院校、報社、各種講習班和研討會紛紛邀請徐崇溫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
在認真研究和多次授課的基礎上,徐崇溫于1982年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著《西方馬克思主義》。該書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評介,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當代西方社會的一種左傾激進主義思潮,在性質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主觀上希望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卻從一開始就用西方唯心主義去解釋、發揮、補充、“結合”馬克思主義,并把這種折衷混合奉為指導思想去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相抗衡;另一方面,這一思潮又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考察了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種種新情況和新問題,揭露和批評了蘇聯模式的種種缺陷和弊端。該書的基本觀點既區別于原蘇聯東歐國家一些學者把這種思潮說成是“打著新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又不同于西方的新左派學者把它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馬克思主義”的看法。
《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出版以后,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1985年10月,國家教委高校文科教材辦公室把它確定為高校文科教材;1988年5月英文版《中國日報》以《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看法》為題,介紹了該書的基本觀點;1992年10月,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專設辭條介紹該書,稱其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批著作之一”;1993年1月26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稱贊徐崇溫“堪稱中國研究 ‘西馬’第一人”。與此同時,該書在臺灣被谷風出版社排成繁體字版本出版以后,又被其他一些書商翻印,臺灣《中國論壇》第359期就此發表文章記敘說,該書“曾在臺北知識界帶來一種風潮,各種地下版 ‘群雄并起’”[22]。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得到重視與時代密不可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對于正致力于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我國理論界和知識界來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開闊視野和啟發思考的重要參考作用,因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迅速成為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
與此相關,徐崇溫還研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一些流派的理論基礎——存在主義,主要成果有徐崇溫等著《薩特及其存在主義》(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袁澍涓、徐崇溫著《卡繆的荒謬哲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版)以及徐崇溫主編《存在主義哲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從1988年開始,在國內歷時數年的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論戰中,徐崇溫撰寫了一系列論文。1978年他在《國外社會科學》上發表的論文“關于西方的 ‘馬克思主義研究’——流派和觀點綜述”一文中,將“西馬”定性為“一種修正主義思潮”。在另一個地方,表達這個思潮反映的不是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而是小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世界觀。此后,中央編譯局的杜章智撰文,質疑徐崇溫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定性為一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認為這種界定與梅洛·龐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強調辯證法和主觀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傾向完全不同,而是完全借鑒了佩里·安德森的界定。而作為新左派的代表,安德森則將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完全意識形態化了,認為凡是與托洛茨基主義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都是非馬克思主義。這樣,徐崇溫追隨安德森,將盧卡奇、葛蘭西等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也看作是非馬克思主義者。可這些人實際上都是本國共產黨內部的領導人,始終與革命和工人運動保持密切聯系,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杜章智說,在現在不是“左”的時代還堅持這種不科學的做法是不合適的。[23] 所以,“除了對一些明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以外,我們不要輕易給它們扣上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帽子,或貼上其他各種各樣的標簽,不妨把它們統統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看待。”[24] 這個爭論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熱議。有許多學者如張翼星、周穗明等人都參與進來。某種意義上,這場爭論反映的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采取一種積極肯定的態度,還是一種嚴格的教條主義姿態之爭。時至今日,這個爭論還存有痕跡,但從2006年國家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列作馬克思主義研究下面一個重要的二級學科以來,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之聲已很少了。
同時,從1988年開始的10年中,徐崇溫主編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42種重慶出版社,其中絕大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代表作的中譯本,小部分是國內學者的研究性著作。對這個叢書的評價,人們褒貶不一。最主要的質疑是翻譯的質量問題。有些書后來又重譯了。但不能否認這套叢書在介紹和引介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所起的重要作用。現在很多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人都是在參考這些文獻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理論研究的。
此外,作為徐崇溫主持的199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徐崇溫主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獲中宣部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二 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1999—2018)
首先,伴隨著蘇東歐劇,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陣營大為削弱,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呈現出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某個階段或者某一個案的態勢。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即由通史研究轉向專題研究以及由通史敘述轉向史論結合。不過,在這一時期,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在進行專題研究的同時,仍然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史”課題的研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
其次,隨著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在國外成為學術熱點,我國學者也提出了所謂的從源頭上完整和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任務,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文本的可靠性的反思,對蘇聯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經典著作的翻譯和注釋的反思,形成了所謂的“回歸馬克思”和重解馬克思原著的潮流。在這一時期,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課題的研究正是順應這一潮流的產物。
第三,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由于與現實的密切聯系以及突出的實踐價值而備受我國學術界的關注,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般性理論問題的探討;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研究,即中國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體包括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以及從哲學視角出發的鄧小平理論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學發展觀研究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等。
如前所述,在這一時期,與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其他兄弟單位相比,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主要優勢是建制優勢,因而具備人員較為齊整和研究領域較為齊全的特點。2001年以來,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史”課題(吳元梁主持院重大B類課題,2001年立項)的研究,課題組成員包括李濤、楊學功、徐素華、歐陽英、劉文旋、魏小萍、孫偉平、單繼剛。在當時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缺乏通史類研究的背景下,這一研究顯得難能可貴。同時,該課題又是以一種新的框架來進行通史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也充分體現了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在全國范圍內的建制優勢。
吳元梁是這一時期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曾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他的學術主攻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吳元梁的論文《論發展觀和文化建設》(《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獲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3屆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研究”課題的最終成果,吳元梁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多次獲獎:經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薦,2011年入選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辦的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2012年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和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共同舉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評選中獲著作類一等獎;2015年獲哲學所第九屆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一等獎;2016年獲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魏小萍也是這一時期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現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和法人代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分會副會長、經濟哲學研究分會副會長,2012—2016年擔任華僑大學兼職教授,2009年相繼擔任英國牛津大學政治理論刊物《當代政治理論》編委、美國紐約《決策倫理國際雜志》編委、美國芝加哥《哲學》雜志編委。她的學術主攻方向是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等領域。魏小萍主持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課題(院重大A類課題,2002年立項)強調文本研究的視角,在全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獨具特色。魏小萍還主持過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德文、中文)研究”、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荷蘭科學院合作項目“《馬恩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在歐洲與中國的研究與影響”和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國情調研課題“產權模式、分配方式與不同群體勞動積極性的調研”。出版《探求馬克思—— 〈德意志意識形態〉原文文本的解讀與分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think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Global Scholarly Publicat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ld Westbury( 2010,USA)、《通向 〈資本論〉之路:前 〈資本論〉時期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探索軌跡及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等多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含外文論文多篇。此外,魏小萍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多次組織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科研人員到國外訪問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多次邀請國外學者來哲學所訪問交流,
在列寧哲學思想研究領域,李濤的學術主攻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蘇聯和當代俄羅斯的演變研究,他曾撰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八章中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
此外,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周穗明是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研究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她1995年在中央編譯局晉升為研究員,1998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調入哲學所,先后在中山大學等7 所院校擔任客座教授。她的專著《20世紀末西方新馬克思主義》(2008年)以西方新馬克思主義20世紀末發展狀況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介紹和評述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13個流派和思潮近年來的最新發展,對這一時期新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特點、學術貢獻和理論缺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勾勒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發展輪廓。《西方左翼論當代西方社會結構的演變》(2008年)則指出,“白領”階層的出現、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當代西方社會的“中產階級”空前壯大。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方左翼三大陣營開始重新審視“工人階級”的定義,作出程度不一的政策調整。她的《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獲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還有,她的文章《21世紀民粹主義的崛起與威脅》(《國外理論動態》2016年第10期)、《2016年西方民粹主義政治的新發展》(《當代世界》2017年第2期)、《西方右翼民粹主義政治思潮述評》(《國外理論動態》2018年第1期)。這些文章非常及時、準確地解讀了西方民粹主義思潮興起的原因和未來發展走向,在理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她的主要觀點有:右翼民粹主義崛起的根源是全球化中西方實力的相對下降導致的西方危機,是西方精英在危機面前的無所作為;實質是西方民眾造了整個西方精英民主體制的反。右翼民粹主義在整個西方世界的大規模崛起,宣泄了歐美各國民眾對“政治正確”教條強烈不滿的文化情緒,其價值取向是復興和回歸傳統價值觀。[25]“政治正確”原則上與美國價值觀一致,但是其理念和政策在現實中的極端發展破壞了社會公正和平等主義的共識,沖擊了傳統價值觀。
劉文旋和賀翠香的主攻方向也是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賀翠香的專著《勞動·交往·實踐——論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曾獲2012年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共同舉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劉文旋從事知識社會學理論研究,曾主持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科學知識社會學及其近期發展”。近幾年,他們二人主要參與了吳元梁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發展史”課題8卷本的寫作。其中,劉文旋負責《國外馬克思主義卷》的上冊,主要撰寫有關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領域內的內容。賀翠香負責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內容涉及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市場社會主義、第三代社會批判理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內容。
最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領域,李長福、徐素華、歐陽英在國內學術界都有一定影響力。李長福曾主持2000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鄧小平哲學思想史”并主編有《鄧小平理論辭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徐素華曾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秘書長,現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她的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獲哲學所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03年獲第十八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200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五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12年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和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共同舉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評選中獲著作類二等獎。歐陽英的專著《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探析:歷史、變遷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入選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庫,還入選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理論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2019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歐陽英還有系列文章如《如何看待唯物史觀與馬克思政治哲學的關系》 《建立在“話語”理論基礎上的思想變革——福柯政治哲學探析》 《毛澤東民主思想的當代政治哲學層面的思考》等,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她還發表了不少有關毛澤東實踐觀的論文。
單繼剛,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哲學研究所所長助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美暑期哲學學院中方委員會副主席。主要研究領域: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與理論。主持并完成多個院所級項目。出版《翻譯的哲學方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知識分子的馬克思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勤儉村遇上哲學》(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等多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含外文論文多篇。其中,《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唯物史觀的“唯”:陳獨秀與胡適、張君勱、梁啟超之爭》《新民主主義社會:從“社會形態”到“過渡時期”——兼評楊獻珍與艾思奇關于過渡時期經濟基礎的爭論》《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容性分析——以20世紀80年代的人道主義討論為背景》等系列論文,集中論述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傳入中國后的最初表現形態、它由“唯”字引起的有關“唯物”“唯心”還是多元論史觀的爭論、廣義的人道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相容性問題等等,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 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規劃
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多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室、教研室、研究所,其中部分人員專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我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是為數不多的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冠名的研究機構。據估計,國內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數以千計,規模大小不等,從業人員達數萬人。國外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機構有: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美國新學院哲學與政治學系,等等。國內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機構有: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有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等。與上述機構相比,我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規模處于中游水平,研究成果處于上游水平。
經過近年來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引進及培養,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校比較起來,本研究室的重要特點是學科覆蓋較為全面并且在各個領域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某些領域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魏小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文獻研究和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歐陽英和單繼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領域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劉文旋在知識社會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等領域,賀翠香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中的社會批判理論、意識形態理論、女性主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當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的老一輩研究人員相比,與我們的國內同行相比,我們的學術影響力似乎有些衰落。衰落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學科內部的專業分工影響了跨領域的專項研究。目前學科內部研究不同領域的人難以相互合作,共同攻堅,形成一些集體性項目,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這個學科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史學科,我們各負責一段歷史,有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有研究蘇聯哲學的,有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有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樣,我們室研究人員的分配還基本上延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傳統教科書的模式,沒有形成跨歷史、跨人物、跨學科的專題研究。雖然個別老師申請了有關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方面的課題,但多半是獨自承擔和完成,很難發揮我們的集體優勢。
其次,學科內部還沒有形成有關學科發展方向、未來進行什么專題研究的統一認識。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每一領域都有自己的問題域。各研究領域有老問題,也有新問題。對于當下我們該研究什么問題、什么問題比較重要、值得研究,大家并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人認為,文本研究最重要,沒有文本為基礎,就無法作研究。有的人認為,研究現實問題最重要,沒有現實關注的理論研究是無的放矢。還有人認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應研究近現代思想史中的杰出人物,如從馮友蘭、金岳霖等人的哲學思想改造中,描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效應。也有人認為,這種具有意識形態痕跡的思想改造不具有研究的價值。在國外馬克思主義領域也一樣,有人認為研究分配正義問題重要,有人認為研究文化意識形態問題重要。總之,大家對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應該聚焦什么問題的意見是多元化的,難以統一。這也是很難形成集體項目的一個原因。
最后,學科梯隊人才的漏缺。我們研究室好幾年沒進人,老的又退休了。目前處于嚴重缺人的狀態。本學科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是需要引進人才,尤其是精通德語、法語、俄語和日語的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獻研究等領域的科研骨干和專業人才。像魏小萍老師的MEGA2文本研究,如果不懂德語,實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有,我們室在馬克思、恩格斯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方面也缺少研究人員。
面對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的學科建設及未來在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知識體系中發揮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好工作。
(一)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劃分體系已經不能再適應國內、國際該學科發展狀況的需要,突破“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體系劃分的學科發展早已在潛然進行之中,探索新的能夠適應國內外學術發展狀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路徑將是我們未來幾年面臨的學科建設的現實問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國外馬克思主義雖然被設為馬克思主義研究下各自獨立的二級學科,但這些學科的交叉性很大,許多背景性知識是一樣的。所以,在建構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中,應該將三個領域的人才整合,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中的一些重大現實理論問題進行集體攻關。
(二)開展所內討論,就一些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目前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展開討論,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識。以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為例。我們應討論下一步該研究什么?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展開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發展史項目?因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內容的政治哲學在西方和中國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雖然國內已經有很多人展開這個研究,但以政治哲學的視角,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所涉及的馬恩、列寧、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文獻整理編輯成史,也很有價值。還有,我們是否可以就道德、宗教、法律等領域展開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專題研究。這些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領域。國外馬克思主義者中有些人涉及這些研究領域,比如說哈貝馬斯的《在事實與規范之間》,就論述了道德、法律與現代民主法治之間的關系。這些在馬克思看來是上層建筑的內容如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體現?當然,我們還可以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史。在梳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思想及其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用我們中國人的視角分析和提煉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脈絡與走向。
(三)愛惜、鼓勵現有人才,積極引進青年人才,建立一個良好、穩定的學術團隊。哲學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有許多優良的傳統,比如重視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者都非常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都積極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索與回答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這可以說是我們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個特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視人才培養、積極發掘每個研究人員的潛力、包容個性研究的傳統或氛圍。每當哲學所培養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的學生回顧當年老師風貌時,都會感同身受地談到這一點。前輩們的引導與寬容、愛惜和鼓勵每個研究人員、積極吸納青年人才,是建立學術團隊、開展學科建設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