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義論(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
- (美)約翰·羅爾斯
- 2664字
- 2021-09-28 15:33:13
21.選擇對象的提出
現(xiàn)在讓我們從有關方法的評論轉向對原初狀態(tài)的描述。我將從可供這種狀態(tài)中的人選擇的對象開始。在觀念上當然可以說他們將在所有可能的正義觀中選擇。但有一個明顯的困難:即如何敘述這些觀念的特征以便使它們向處在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們呈現(xiàn)。即使我們承認這些觀念能夠確定,也不能保證各方做出最好的選擇,那些最可取的原則還是可能被忽視。的確,可能并不存在最好的選擇對象,我們對每一個正義觀念都可以想像有一個比它更好的正義觀念。即使有一個最好的選擇對象,描述契約各方的理智能力、以便使這一最理想甚或只是較有理的觀念確實向他們呈現(xiàn)出來看來也是困難的。選擇問題的有些答案對于認真的反思來說可能是足夠清楚的,描述各方以使他們的思考產(chǎn)生這些選擇對象則是另外一個問題。這樣,雖然兩個正義原則可能優(yōu)于那些已為我們所知的觀念,但或許某些迄今尚未被表述過的原則比它們還要好。
為了對付這一難題,我將訴諸下面的方法。我要僅僅考慮一個給定的簡要表格,其中包括一些傳統(tǒng)的正義觀,例如,那些在第一章中討論過的正義觀,以及由兩個正義原則引出的一些別的可能性。然后我假定此表是向各方呈現(xiàn)的,并要求各方在列舉的各種觀點中哪個最好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同意(unanimity)。我們可以假設這一決定是通過一系列的一對對比較達到的。這樣,一旦所有人都同意排除別的選擇對象而選擇這兩個原則,那么這兩個原則就被表明是較可取的。在本章中我將主要考慮在這兩個正義原則與兩種功利原則形式(古典原則和平均原則)之間的選擇。后面將討論與至善主義及混合理論的比較。我試圖以這種方式表明兩個正義原則將被人們從表中選出。
顯然,這是一種不能令人滿意的進行方式。假如我們能夠確定一種惟一最好的正義觀的必要和充分條件,然后展示一種滿足這些條件的觀念,那當然更好,最終人們可能能夠做到這一點。然而,暫時我還不知道如何避免粗糙和便利。而且,用這樣的程序可能導向對我們的問題的一種一般的解決辦法。比如說,就可能有這樣的結果:當我們進行這些比較時,各方的推理就挑選出社會基本結構的某些特征作為可欲的,這些形式具有自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質。例如,假定處在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們對一個具有最大的平等自由的社會的偏愛是合理的;再假定盡管他們偏愛其社會經(jīng)濟利益甚于為共同善工作,他們?nèi)匀徽J為他們應調(diào)節(jié)自然和社會的偶然性影響人們利害的方式。如果這兩種特征是惟一與選擇者相關的,如果平等自由的原則是第一個特征的自然的最大值,受機會的公正平等限制的差別原則是第二個特征的自然的最大值,再把優(yōu)先的問題暫放一邊,這兩個原則就是最理想的答案。雖然一個人不可能建設性地確定或列舉所有可能的正義觀,或描述各方以使他們必然思考它們,但這一事實并不阻礙我們達到上述結論。
再追索這些思考不會有什么益處。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討論過哪一種是最好的這個一般問題。下面,我將始終從這樣一個較弱的論點,即兩個正義原則將被人們從下表所列的諸正義觀念中選出,來進行論證。
A.處在一種序列中的兩個正義原則
1.最大平等自由的原則
2.(a)機會的(公平)平等的原則
(b)差別原則
B.混合的觀念。以下面的一個代替上面的A2
1.平均功利的原則,或
2.受到下面任一限制的平均功利原則:
(a)應當維持某種社會的最低受惠值,
(b)總分配不應太廣泛,或者
3.受到B2中(a)或(b)的限制并與機會公平平等
原則相結合的平均功利原則
C.古典目的論的觀點
1.古典功利原則
2.平均功利原則
3.至善原則
D.直覺主義的觀念
1.平衡總功利與平等分配原則的直覺主義觀念
2.平衡平均功利與補償原則的直覺主義觀念
3.平衡(恰當?shù)模┥贁?shù)自明原則的直覺主義觀念
E.利己主義的觀念(見第23節(jié),那里解釋了嚴格說來為什么利己主義不能成為選擇對象的原因)
1.第一人稱的專制:所有人都應服務于我的利益
2.自由騎手或逃票乘客式的(Free-rider):所有人都應行為正當,惟有我可以我行我素
3.一般的:允許所有人如其所愿地推進他的利益
這些傳統(tǒng)理論確實具有值得我們努力排列它們的價值。無論如何,對這種排列的研究是一種有用的試著進入較大問題的方式。現(xiàn)在的這些觀念中每一個大概都有它的優(yōu)劣,其中任何一個都可找到支持和反對選擇它的理由。一種觀念可能受到批評的事實并不一定就是反對它的決定性理由,某些可欲的特征也不總是贊成它的決定性理由。如我們將看見的,處在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們的決定是根據(jù)一種對許多不同的考慮的平衡。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正義論的基礎部分,有一種對直覺的訴諸。但當所有東西都被考慮到時,就可能清楚地看出平衡的理由何在。通過對原初狀態(tài)的描述,一些有關的理由可能被如此給出和分析,以使一種正義觀比起別的來顯然更可取。對它的論證嚴格說來并不是一個證據(jù),但無論如何,用密爾的話來說,它可能提出了能夠決定理智的考慮。[2]
表中的觀念大都是自明的。然而,一些簡要的解釋可能是有用的。每一觀念都是以一種簡單的合理的方式表示的,都是絕對有效的,即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狀態(tài)里都有效,這些原則都不以某些社會或其他條件為轉移。這樣做的一個理由就是使事情簡化。列出一個觀念的體系,使其中每一個觀念僅適用于特殊的環(huán)境,然后盡舉其所需的各種條件并令其相互排斥,這是很容易的。例如,一種觀念可能對某一個文化階段有效,某另一觀種念可能對另一個文化階段就效。這樣一種觀念體系本身不能算作是一種正義觀,它是由有次序的一對對觀念組成的,每一對都是一種適合于它應用的環(huán)境的正義觀。如果把這種觀念放入表中,我們的問題就會變得十分復雜甚至無法解決。而且,還有一個排除它們的理由:人們很自然要問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則決定著這些有次序的對子。在此我假定某種可認識的倫理學觀念給每種條件指定了恰當?shù)脑瓌t。確定這些成對系列所表示的觀念的正是這一絕對的原則。這樣,要允許這類觀念體系放入表中就要包括揭示它們的恰當基礎的選擇對象。所以為了這一原因我也要排除它們。確定原初狀態(tài)的特征以使各方選擇那些在任何環(huán)境里都絕對有效的原則是可取的。這一事實是與有關作為公平的正義的康德式解釋相聯(lián)系的。但是我將在后面(見第40節(jié))討論這一問題。
最后一點是很明顯的:對于兩個正義原則(也是對于任何正義觀念)的一種論證,總是跟某個包含一些選擇對象的表格有聯(lián)系的。如何我們改變這個表格,一般來說,論證也必將不同。這一評論也適用于對原初狀態(tài)的所有特征的描述。有無數(shù)種最初狀況,因此無疑也有無數(shù)的道德幾何學理論。在這些有關最初狀況的理論中,只有少數(shù)具有哲學的意義,因為它們大多數(shù)是與一種道德觀無關的。我們必須努力繞開那些無關的題目,同時決不要忽視這一論證的某些專門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