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內在小孩和解
- 唐明剛
- 2307字
- 2021-09-09 18:05:22
6.你的不良情緒里,隱藏著你的“創傷路徑”
回到你的心中,你知道答案,你知道你是誰,你知道你想要什么;
在你內心里有一個地方,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你要找到那個地方。
未被療愈的童年創傷,會讓成年后的我們,被各種不良的情緒反應所困擾。但不要去試圖排斥和屏蔽這些情緒,因為情緒是我們的身體語言,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直觀、最快速的反饋。
重要的是,這些看似糟糕的情緒,能引領我們找到那條“創傷路徑”,引領我們走向療愈。
很多網友留言問,如何才能走出童年創傷的陰影?
我會問他們,你的童年創傷,帶給你的情緒體驗是怎么樣的?
是的,只有先弄清楚,那些創傷會觸動你什么樣的情緒反應,才能從這個情緒入手,去找到療愈的路徑。
這些情緒就像一個個“按鈕”,一觸碰就會“警鈴大作”,讓你陷入無法抑制的痛苦之中。
童年創傷導致的不良情緒包括:
恐懼:害怕沖突、恐懼權威,對陌生環境、社交場合、壓力情境等表現出退縮心理;
悲傷:內心無法抑制的傷感失落,巨大的喪失感和無望感;
憤怒:內心沖突強烈,控制不住的情緒沖動,難以抑制;
羞愧:羞恥慚愧,自我否定自我貶低,對自己悲觀失望;
焦慮:對未知有莫名恐懼和緊張,自我矛盾導致的內心沖突不斷;
抑郁:逃避退縮、社交抑制、自我評價負面、心情沮喪、失去自我價值感;
委屈:壓抑不平,脆弱敏感,過度自我保護,不信任他人;
……
在這些不良情緒影響下,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自卑心態:
A.害怕拒絕的人:無法對別人說“不”,既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也害怕來自別人的“拒絕”。
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在這樣的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只有按照父母的需要去做,才能得到愛和接納。
為了得到愛,孩子就會委屈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放下,去滿足父母的需求,以獲得生存的權利。
他們長大以后,就會把“得到父母認可才是安全的”心理,投射到所有的人際關系中去,通過滿足別人需要,來獲得對方的認可和接納,以維系關系。
他們本能地害怕關系“斷裂”,常常委屈自己討好他人。
B.依戀不安全的人:無法建立親密關系,一邊渴望靠近,一邊又不斷逃避。
在那些充斥著“拒絕和否定”的家庭里,父母的愛是若即若離的,情緒經常變化不定、喜怒無常。
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對于“得到愛”沒有把握。
他們總是會擔憂失去,擔憂被拒絕、被剝奪,內心充滿不安全感。
成人后,他們對于親密關系也很猶豫,沒有把握,常常若即若離,有時候會因為害怕喪失而主動放棄一段感情。
C.被情感忽視的人:缺乏自信,對他人充滿警惕,常常感覺不信任、不安全。他們的自尊要么偏低要么偏高,經常會自我批評,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那些生活在冷漠和忽視環境中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充滿不安全感。他們有些可能遭遇過被寄養、被領養、被遺棄的創傷經歷。或者即便和父母一起生活,卻處于被冷漠忽視、厭惡憎恨、身心虐待的狀態中。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的內心缺乏愛的體驗,所以總是會處在警惕狀態,害怕被傷害。
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會變得很強,總覺得周圍都不安全,人際關系相處困難。
他們對于自我的評價比較低,常常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他們甚至覺得,自己會被拋棄、被厭惡、被粗暴對待,是因為自己不好造成的。要知道孩子天性善良,他們會把過錯往自己身上攬,主動替父母承擔責任。
這也是一種“合理化”的防御,只有給自己找一個“自己不好,讓父母生氣,才會被這樣對待”的“合理理由”,內心才不至于崩潰。
否則,孩子會無法理解父母為何要這樣對待自己。相對于身體的責罰,他們更難以接受父母無緣無故地憎惡自己,所以,他們寧可“相信”是自己的問題。
D.自我補償的人:強迫自立,對自我要求較高。他們表面強大,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成年后往往能取得一定成就,具備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但內心并不會因此而平安,恐懼和焦慮會一直伴隨著他們。
他們總擔心自己會突然面臨失敗,那些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并不能帶給他們真正的安全。恐懼就像一個黑洞,逼迫他們不斷去攫取物質,以獲得暫時的安全感,淪為一部不停轉動的機器,成為一個富足的“窮人”。
當有一天他們的人生出現“失速”,就可能陷入絕望的抑郁心境。
在那些對孩子“過度要求”的家庭,父母會用“超高標準”,給孩子套上一個被迫成功的枷鎖。
那些父母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他去完成未了的夢想。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讓父母失望,是他們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重擔”。因此,他們總是處于“高壓”之下,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卻不敢稍有懈怠。
唯一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來自于好成績的“獎賞”。在老師、同學和父母的褒獎中得到補償的滿足。
如果他們有幸堅持到成人,就會成為如上所說的那些“成功”的焦慮者。
但往往,最難熬過學生時代,很多人會在初、高中階段承受不住壓力而崩潰,導致人生失速,出現強烈的厭學情緒,表現出抑郁、焦慮、成癮、飲食障礙以及各種恐懼癥(學校恐懼、考試恐懼)等等,變成一個問題孩子。
有些即使勉強支撐到進入大學,也會成為失去內在動力的“空心人”。
這些種種問題,會摧毀他們曾經的“驕傲”,導致人生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中。
童年創傷導致的狀態還有很多,我只是列舉出部分,后面的章節中還會有進一步的梳理和呈現。
本章練習
探索自己的不良情緒反應:
1.看看下面表格列出的情緒類型,哪些是你常常被激發出來的?
2.按照下列表格形式,把激發情緒的事件簡單記錄下來。
3.按照下列表格形式,把激發性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形成的自我感受描述出來。
示例:
情緒類型:恐懼
激發性事件:小時候想要買玩具被媽媽懲罰、扔在超市里,媽媽自己走了,恐嚇說:“我不要你了,讓你跟討飯人走吧!”
內在感受:當時感覺極度恐懼,強烈地害怕和不知所措。從那以后,只要在陌生環境里,都會激發那種驚恐反應,感覺自己被遺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