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從前述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中我們可知,人類行為受到社會、環境、文化、人格與生物等因素的制約,這就決定了社會心理學“邊緣學科”的性質。一方面,社會心理學與其母學科——心理學、社會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不僅從母學科中吸收了大量營養,而且還從其他學科中不斷汲取養分,不斷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一、社會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許多學科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此我們重點闡述它與社會學、人格心理學這兩個學科的關系。

(一)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都研究社會行為。由于社會是由個體匯集組成,因此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不免有重疊的研究領域,比如,它們都研究下列的問題:暴力、偏見、文化差異、婚姻等。二者主要的差異在于,社會學的焦點不是個體的心理,而是整個宏觀社會。社會學的分析水平是團體或情境。而社會心理學以對個體的研究為根基,并強調內部心理過程,對社會心理學家而言,分析的層次是社會情境下的個體。

比如,為了了解人們為什么會故意去傷害別人,社會心理學就會去重點研究,在特定情形下引發攻擊行為的心理過程。比如攻擊前,挫折感的強度應達到什么程度?受挫是不是必要條件?如果人們有挫折感,那么在什么條件下會以攻擊行為來宣泄情緒?又有哪些行為可能導致一個受挫個體出現攻擊反應?

社會學家對于攻擊行為雖然也可能有興趣,但是他們會關注在一個社會內部不同的社團或團體的成員之間為何會產生不同水平和不同類型的攻擊行為。例如,美國的謀殺案發案率為什么遠遠高于加拿大?在美國,為什么某些社會階層中的謀殺案發案率比較高?社會變遷和攻擊行為的改變之間有何關聯?

此外,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差異。社會心理學更多地采用實驗法,通過精確、量化地操縱相關變量,以確定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社會學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以獲取一些現象的狀況。

(二)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在20世紀上半葉,作為心理學領域的標準學科,社會心理學是一個小的,很少受關注的領域,而人格心理學是一個強盛王國。人格理論家,如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埃里克森和馬斯洛,發展了大量的理論,影響了許多學科思想家的思想。此時的社會心理學家則在努力探索如何模仿人格心理學的套路。由于一些錯綜復雜的原因,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社會心理學成為一個龐大的、蓬勃發展的領域,而人格心理學失去了許多的影響力。這兩個領域也開始出現緊密的結合,其象征是對兩個領域都是首要的雜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它逐漸成為美國心理學會(APA)出版的最大雜志。從雜志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它們的研究內容是交織在一起發表出來的,人格心理學可謂是社會心理學的近親。

但是,現今的這兩門學科強調的重點迥然不同,有點水火不相容的味道。人格心理學更加關注個體的差異,也就是研究人們為什么會有差異,其邏輯是人們不同的人格導致了其行為的差異,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情境中都會有這種個體差異。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們的社會行為主要是由社會情境的影響而產生的,個體的人格在社會情境下勢單力薄,不同的個體(意味著不同的人格)在相同的社會情境下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相似的。大量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表明了這一點,個體和人際層面如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模擬研究”和拉塔涅的“旁觀者效應”。前者的研究表明,讓不同的參與者模擬警察,這些參與者最后就會越來越像警察;而讓其他不同的參與者模擬罪犯,參與者最后也就會越來越像罪犯。后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旁觀者眾多,會抑制人們的助人行為,無論什么人都是如此。在這里,人格都去哪里了呢?群體層面也是如此,如最早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社會促進”研究表明,在群體中,簡單、熟練的動作會使其行為效率得以提高,而不管是什么樣的個體。社會心理學的這種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一樣的觀點可以稱為“無差異個體(the Nondifferent Individual)”。選擇這個術語是為了與在人格心理學中所強調的個體差異形成對比。其基本理論是行為主要是對情境的一種反應,故也稱之為“情境響應者(the Situational Responder)”。人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是情境壓力和影響的直接結果。與許多人格理論認為的自我內部有大量深奧的東西不同,這種觀點認為人的內部除了有使人們對當下的情境作出反應的機制外,并沒有什么東西。當然,無差異個體理論的倡導者可能認為,人確實有個性特征和差異。他們只是認為,這些特性不是非常重要或沒有多大影響力。

總而言之,社會心理學是介于兩個與它關系最密切的學科(社會學與人格心理學)之間。它和社會學一樣重視情境和整個社會影響行為的方式,但更重視使人們易受社會影響的個體心理成分。它和人格心理學一樣強調個體的心理,但強調的不是個體差異,而是使大多數人都會受社會影響的心理過程。

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一)社會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

社會心理學是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共同孕育下產生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的兩門母體學科。在隨后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其他學科如文化人類學、進化心理學等又對社會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后的社會心理學還會從更多的學科中汲取營養,以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自己,社會心理學是一門邊緣學科。

之所以成為一門邊緣學科,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息息相關的。人類社會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原因極為復雜,從宏觀上看,有自然的環境地理因素,也有社會的文化歷史因素;從中觀的角度看,則有生物生理的因素;從微觀的角度看,有群體個體及其交互的因素,和人際群際的因素,等等。其中每個方面的因素都有眾多的學科去研究,而社會心理學則需要從所有的這些學科中汲取營養,并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長期以來,社會學把社會心理學當作是自己的一門分支學科,而心理學也把社會心理學當作是自己的分支學科。我們可以從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中看出:社會學系有社會心理學的專業和課程,心理學系也有社會心理學的專業與課程。而且,社會心理學在這兩個系中似乎都是“二等公民”,因為社會學家覺得社會心理學不夠“結構完整”,不夠“宏觀”,理論性不夠;心理學家認為社會心理學不夠“基本”,不夠“微觀具體”,實證性不夠。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社會心理學呢?我們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進化心理學等學科的綜合。從它最早的兩門母體學科來講,社會心理學對于人的社會行為的研究,既不像社會學那樣,只重視外在社會因素的作用,也不像心理學那樣,只重視內在人格因素的作用,而是既重視外在,又重視內在。把人的社會行為看作是外在環境和內在人格相互作用的產物。它的研究主題,既不是抽象的社會,也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社會和個人的互動關系。因此,把它簡單地看作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或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都是不恰當的。社會心理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門獨立出來的學科了,準確地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

關于這點,引用我國著名學者的觀點,周曉虹(1997)先生說:“社會心理學雖然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上述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形成后的社會心理學具有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方文(2011)教授也說道:“社會心理學絕不是哪個學科的附屬亞學科,它以從容開放的胸懷,持續融會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進化生物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智慧,逐漸建構和重構自主獨立的學科認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學問。”


(1) 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M].李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516.

(2) E.阿倫森.社會性動物(第九版)[M].邢占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3) 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M].李斯,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516.

(4) 霍蘭德.社會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馮文侶,等譯,吳江霖,審校.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

(5) 巴克.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5.

(6) David G. Myers,Jean Twenge. Social Psychology[M]. 12th ed. New York:McGraw-Hill,2016:2.

(7) 肯里克,紐伯格,西奧迪尼.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第5版)[M].謝曉非,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8) Saul Kassin,Steven Fein,and Hazel Rose Markus. Social Psychology[M]. 9th Edition.Belmont: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4:6.

(9) Thomas Gilovich,Dacher Keltner,Serena Chen,Richard E. Nisbett. Social Psychology[M]. 4th ed.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Inc.,2016:5.

(10) Catherine A. Sanderson. Social Psychology[M]. Hoboken:John Wiley & Sons,Inc.,2010:4.

(11) John D. DeLamater,Daniel J. Myers. Social Psychology[M]. Seventh Edition. Belmont: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1:3.

(12) Edgar F. Borgatta,Rhonda J.V.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0:2766.

(13) George Ritzer.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M].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4516.

(14)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5-16.

(15)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8.

(16)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82.

(17) Richard E. Nisbett.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M]. New York:The Free Press,2003:76-77.

(18) Cookie White Stephan,Walter O. Stephan,Thomas F. Pettigrew. The Fu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1:83.

(19)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绥中县| 大石桥市| 正定县| 远安县| 时尚| 时尚| 互助| 英超| 西畴县| 吴堡县| 壤塘县| 宜宾市| 南城县| 玉门市| 栖霞市| 仙居县| 大城县| 巴里| 怀远县| 满城县| 合山市| 苏尼特右旗| 岳普湖县| 海门市| 长阳| 东源县| 嘉善县| 西安市| 克什克腾旗| 红桥区| 藁城市| 侯马市| 郎溪县| 商丘市| 曲靖市| 潼南县| 印江| 巨鹿县| 全椒县|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