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社會心理學
  • 鐘毅平主編
  • 11145字
  • 2021-09-03 16:38:01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很多學者認同1908年是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份,原因是在這一年,世界上終于有冠以“社會心理學”名稱的教科書出版了,而且還是兩本,分別是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導論》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大綱與資料集》。可是,這兩本書除了書名都寫有“社會心理學”之外,內容卻相去甚遠。“羅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為研究的先驅,而且他并不強調社會背景中的個人,相反,麥獨孤則強調個人行為,他研究了行為的機制和先天傾向。”(16)可以說,社會心理學的誕生與分化是同時進行的。它不是誕生于同一門學科,只有一個母體,而是誕生于兩門學科,有著兩個母體。社會心理學與其母體學科的親緣關系,決定了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將不同學科的學者發展出的具有本學科特點的社會心理學稱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PSP)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SSP),而且學者們廣泛認為這兩種社會心理學在各自的核心問題、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相對的差異(House,1977)。

后來,隨著不斷有其他的學科對人的行為感興趣,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和影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也隨之擴增。到目前為止,主要有以下四種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一、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

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是目前最主要的一種研究取向,顧名思義是心理學家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它帶有心理學的學科色彩。心理學家在研究社會心理學時,喜歡從具體微觀的角度入手,關注的核心是個體,以及個體如何對社會刺激進行反應,強調的是發生在個體內部的那些過程。行為的變異被認為是人們根據自己的人格和氣質對社會刺激或差異的解釋。盡管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也研究群體動力,但他們傾向于在個體的層次上對這些過程進行解釋。由于其研究主要強調的是內部的心理過程,可以稱之為認知與內心社會心理學(cognitive and intrapersonal social psychology),它源起于19世紀中葉德國的實驗心理學家如馮特(Wilhelm Wundt)等的工作,這些工作致力于了解人的內部過程是如何影響人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的,這些內部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知覺、決策)與生理(化學與神經活動)方面。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是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這一理論強調個體在各種社會情境中是如何學到適當的反應的,認為社會學習的主要過程包括強化,即個體特定行為的產生是與某種獎賞或懲罰聯系在一起的;還有模仿,即個體通過觀察另一個人行為而產生的強化過程。

此外,認知與內心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具體根基是個體如何在頭腦中以圖式(schemas)的形式儲存信息。圖式是指人們對環境中的客體進行標定的方式,對客體進行分類。使用了圖式,就能夠讓個體加工環境中數十億比特的信息,進而輕松地參與社會互動。

認知與內心社會心理學努力探索圖式對社會互動影響的不同側面。

首先,在認知方面,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大腦活動是如何特定地與記憶、知覺與決策過程聯系在一起,這些過程影響了個體成功地進行社會互動了解信息的能力。此外,心理學家還探索認知過程的變量是如何造成了個體互動能力的差異的。其中記憶的研究審查了人們是如何對先前遇到的事件、情景與他人進行分類的,以幫助研究者了解圖式結構的類型,并運用到特定的群體、文化和情景中去。對記憶的研究使得研究者可以直接探索人們的互動及對其進行標簽之間的聯系。例如,一位女士進入一個房間,觀察到了一男一女之間的互動。如果她把這兩人的互動標簽,歸類為是情人之間的浪漫插曲,而不是同事間的交談,她就不太可能去打斷他們。如果她進入房間后認出并認為其中一人是她的親密朋友,其與這兩人的互動就和認為這兩人僅是普通同事時的互動不一樣。與了解圖式和記憶有關的理論概念還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s)、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等。

在研究知覺時,研究者對人們是如何解讀環境中的信息,而這解讀又是如何影響人們與他人的互動深感興趣。對知覺的研究考查了個體與事件、情境及人的類別相聯系的意義。從認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一領域關鍵的理論概念有歸因及歸因偏向。歸因是指個體如何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歸結。歸因偏向的研究發現,人們進行歸因時,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全面與準確,而是會進行有傾向性的歸因。

對決策的研究揭示了記憶、圖式與知覺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諸多行為,從早上要穿什么衣服,到在某一環境中人們愿意冒風險的程度等。而人們作出的決策直接影響到了個體與他人的互動的意愿,以及互動的質量。

其次,對內部過程的生理方面的研究,則探索了特定的生物與化學過程影響個體創建適當與有用圖式、使用記憶及精確知覺事物的能力,進而影響個體作出相關的決策。初看上去這一塊似乎并不與人們的社會互動直接相關,但是新近的發展表明人的生化過程是和人的認知緊密聯系的。認知和行為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一道,精確地揭示了特定的生化過程是如何直接影響了人的認知功能的,現在發展出來的技術可以使生理學方面的研究者在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社會學去測量、檢查這些生化過程與人們相應的行為及社會互動之間的關系。這些技術包括有腦電波記錄技術(EEG)、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等,它們可以使研究者研究對個體行為和社會互動的神經與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社會心理學家可以更精確、更直接地去測量人的社會互動過程。

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雖然大多數的社會心理學家是在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心理學家,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小部分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家是在社會學領域研究的社會學家。這兩組學者對同樣的研究問題感興趣,但他們的取向卻不相同。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傾向于關注個體,重點放在個體對社會情境的知覺是如何影響了他在那種社會情境中的思考、情感和行為的。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卻傾向于關注個體與社會的互動及其關系,以及較大的群體或社會變量在決定社會行為的過程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這些社會群體包括家庭、組織、社區和社會機構等。可以說,他們的研究并不遜于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其主要的理論有符號互動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社會角色理論等,下面我們通過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來了解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的具體內容。

(一)符號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1980年,當代認同理論的大家謝爾頓·斯特賴克(Sheldon Stryker)提出,社會心理學具有三個面(three faces):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符號互動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是20世紀初期美國社會學的產物,其核心人物是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米德一直執迷于自我—社會之間的關系,米德理論的要點是社會產生、發展出了人的自我,人的自我繼而影響了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反過來維持了社會的形成。

20世紀中期,符號互動理論分裂成了兩支:芝加哥學派和愛荷華學派。雖然這兩派都聲稱自己是源于米德的自我與社會的理論,但是在關于人的本質、互動的本質和社會的本質假設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先看看芝加哥學派。米德是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他1931年去世后,他的學生布魯默(Herbert Blumer)把米德講課的筆記進行了整理,出版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符號互動理論圣經”的《心靈,自我與社會》。在這本書里,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這一術語才正式出現。布魯默的互動論強調人自我的本質是變動不定的,猶如變色龍一般在社會互動中隨著社會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布魯默認為社會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知的,社會是搖擺不定的,充滿了變化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布魯默主張用探索性的方法論和歸納法去了解社會生活。

再看看愛荷華學派。曼福德·庫恩(Manford Kuhn)從1946年開始,一直到他1963年去世,都在愛荷華州立大學任教,愛荷華學派由此得名。庫恩就米德的互動論發展出了另一種觀點。與布魯默關于自我變動不居的觀點相比,庫恩認為自我其實穩定得多,他主張人有一個核心的自我,它源于人們的社會角色。按照庫恩的觀點,核心自我對人是有限制的:每個人經歷了社會現實之后所選擇的行為要和其核心自我保持一致,而無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情境中。庫恩認為社會互動是高度模式化、可預測的,社會則是相對穩定的。庫恩主張用演繹的理論方法去預測和測量人的行為。1950年,庫恩發展出了著名的“自我概念20問”的方法,用以評估人的核心自我。這個測試要求受試者用20個陳述句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最后來了解一下符號互動理論的新進展。現代符號互動理論的主要發展體現在將米德的開創性的但卻相當模糊的關于自我與社會的學說轉譯成更具實驗性的主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認同(identity)的研究。認同是指自我成分中人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給個體帶來的特別的意義。當代認同理論又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是由謝爾頓·斯特賴克及其同事提出的結構的觀點,他們主要關注社會結構是如何形塑人的認同,繼而影響其社會行為的。

第二種是認知的觀點,代表性的研究是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認同控制理論(identity control theory)和戴維·海斯(David Heise)的情感控制理論(affect control theory),他們關注的是影響個體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如何表達其認同的心理機制。伯克和海斯理論的一個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提到了在認同與行為的關系中“控制系統”的觀點,意思是認同的意義就像是恒溫器那樣進行工作,當房間的溫度偏冷,恒溫器就要打開火爐,把房間的溫度加熱到設定的度數。類似地,如果一個人從環境當中得到了與其自我認同意義不一致的反饋,那么此人將會改變其行為以求與認同相一致。伯克和海斯理論的重要區別,是關于“人們努力控制的到底是什么”的假設不同。伯克的觀點是偏向個人主義的:人們是以想要證明其自我意義的方式去行動的。例如,一位學生認為自己是積極的,那么其行為就會以積極的方式去進行,比如努力學習,爭取優秀的學習成績,經常參加活動等,以從他人(父母、老師、同學)那里獲取證實其自我觀點的社會反饋。相反,海斯主張人們是以創建情境的方式去行動的,既要證明自身的自我意義,還要力證情境中其他客體,包括他人的意義。當一位積極的學生與一位努力工作的老師在教室里進行互動的話,他們之間會相互激勵,彼此認同,并希望以如此適宜的社會情境的方式去行動。在這一點上,海斯的理論與布魯默的自我僅是影響社會行為的一個客體的觀點相一致,與布魯默不一樣的是,海斯認為即使是在極其復雜的社會情境中,人的行為也是可以預測的。

(二)社會結構與人格

社會結構與人格(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和符號互動理論的總體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強調社會特征是如何影響個體生活的諸多方面。從這個角度上看,個體在社會中占據著不同的位置,個體在社會位置中的關系則體現了系統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位置將個體置于不同的社會網絡之中(包括家庭、友誼、同事網絡等),個體在這些網絡中承載著行為的特別的期望,表達出權力和聲望的不同層次,繼而這些社會結構的特征以眾多的方式影響人們,豪斯(James S. House)曾將這方面的研究稱之為“心理社會學(psychological sociology)”。社會結構與人格的研究顯示,這些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例如身份、性別、種族、地位等)是如何決定了人們大量的行為結果的,包括生理與心理健康、與犯罪行為的牽連、個人的價值觀、所獲取的成就。得克薩斯大學人口中心的馬克·海沃德(Mark Hayward)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的社會條件(例如社會經濟地位,這些兒童是與親生父母生活還是在別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母親是否在外地工作等)會影響到其在成人時死亡的年齡。近些年來,社會結構與人格的研究把重點放在了個人是如何影響社會的模式與趨勢方面,弱勢群體成員的行動有時也能促使權力、聲望、特權等社會標準發生變革,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非裔美國人羅莎·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的故事:

羅莎·帕克斯是蒙哥馬利的女裁縫。自20世紀30年代至1955年,她一直從事縫紉工作。后來,她成為數百萬計非裔美國人爭取自由的代表人物。

在1950年代美國南部的許多地方,法律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分隔,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巴士前部的座位僅限于白種人使用,黑人只能?坐在車的后部,中間的區域兩類人都可以使用。然而,如果某個白人想要坐上某個黑人的座位,那個黑人只能離開。在北方,法律認可的種族歧視也使黑人被許多行業和社區拒之門外。

1955年12月1日,時年42歲的羅莎·帕克斯和其他三位黑人坐在一輛巴士的中間區域,一位白人上了巴士,并示意想要座位時,開車司機要求這四位黑人離開自己的座位,這樣子這位白人就不會與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鄰座了。其他三個黑人起身讓座,但羅莎拒絕了司機的要求。當年早些時候,蒙哥馬利就有兩名黑人婦女因拒絕讓座而被捕。這次也不例外,羅莎遭到監禁,并被罰款10美元。

她的被捕引發了蒙哥馬利市長達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車運動,組織者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一名浸禮教牧師——馬丁·路德·金,后來馬丁·路德·金獲得反種族隔離斗士的稱號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榮譽。這場運動的結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公車上的“黑白隔離”;1964年出臺的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30年后,羅莎·帕克斯追憶道:“我被捕的時候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那只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由于廣大民眾的加入,才使它意義非凡。”

羅莎·帕克斯因她為公民權利積極實踐而獲得兩項國家級最高榮譽。1996年,克?林頓總統授予她總統自由勛章;1999年,她得到國會頒發的金質獎章,并被美國國會命名為“民權之母”。

羅莎·帕克斯于2005年10月24日去世,享年92歲,她的遺體榮譽地安放在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她是美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3萬人靜默地走過了她的遺體,向她表示他們的尊敬。

眾議員科尼爾斯提到這位以沉默和力量著稱的女士對國家而言的重要性,他說:“有極少數人可以說他們的行動和品行改變了國家的面貌,羅莎·帕克斯就是其中一位。”

早些時候,在華盛頓的追思會上,美國參議院的宗教官員談起羅莎·帕克斯時說,她的勇敢擔當是小行動引發大力量的示例。杰西·杰克遜牧師在一個聲明評論說,羅莎·帕克斯小小的勇敢舉動,對于非裔美國人意義重大。他說在1955年的巴士上,“她照舊坐著,但我們可能會站起來,是她打開了通向自由之旅的大門。”

(三)群體過程

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的第三個主要方面是群體過程,研究在群體情境中基本的社會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群體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區域。因為只要有三個人就能組成群體了,也因為人們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所以人們會花大量的時間生活在群體情境里,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群體過程研究在群體中人們的互動情況及在群體中的位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的。

例如,馬克思就認為社會結構中的經濟系統會影響我們的社會關系與個人的思維過程(沖突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會使個體產生與他們的工作或與其他工人異化或隔離的感覺。現在有句網絡熱語:“貧窮限制了人的想象。”這是有道理的。社會心理學家布魯納做了一個實驗,讓孩子們看一個50美分的硬幣,然后讓他們在紙上畫出來。結果發現,富裕家庭的孩子畫出來的硬幣比貧窮家庭的孩子畫出來的硬幣小一些。

研究群體過程的學者特別對群體形成時出現的一些過程和現象感興趣,比如地位。當你新進入一個班級,你會注意到有些人更善于言辭,他們的意見要比別人的意見更容易貫徹下去。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再比如權力。當你與賣方討價還價時,當時情景的一些特定特征會給予你或對方更多權力來確定最終的價格。那么,是什么樣的情景特征會賦予一個人更多的權力?再比如說公平公正。當你考慮自己的工資是否合適時,你會與別人的工資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會影響你在職場中的行為,比如是否會跳槽,或就是為了泄憤而辭職等。那么,我們會與哪個群體的人進行比較呢?我們是如何判斷事情的公平與否呢?簡而言之,這些學者是通過研究如地位、權力及公正等形成的過程來回答這些問題的。

總之,社會學取向強調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社會結構層面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并達到對人類行為本質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問卷法和訪談法。

三、文化人類學的社會心理學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成為了全世界心理學(包括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絕大多數有關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概念和知識,都來源于美國的研究者。但是長期以來,美國學者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忽視了文化差異對人們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比如,有很多學者發出了這樣的抱怨,“文化……被認為是同質性的,也就是說,主要是基于白人中產階層的那套價值觀和期望來進行研究的……例如,在發展心理學中,所謂的兒童實際上是白人兒童(McLoyd,1990);在女性心理學中,女性通常指的是白人女性(Reid,1988)”。著名的文化心理學家馬庫斯和北山志乃(Markus and Kitayama,2003)認為:“我們所知的心理學還不是一個綜合性的心理學;它像是美國本土心理學,或更確切地說,是世俗的、中產階級盎格魯美國人的心理學。”

意識到問題后,不少學者致力于研究跨文化心理學,試圖證明文化在一個民族的人格與社會行為形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能動的人格與社會行為又是在何種程度上建構文化的。

其實心理學家對文化因素影響人們心理與行為的探索由來已久,實驗心理學的創建者馮特,在其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學》中就主張文化民族的研究;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勒溫則對德國和美國的國民性進行過重要的研究;一些俄羅斯學派的學者,如列夫·維果斯基(Lev Vygotsky)和亞歷山大·魯利亞(Alexander Luria),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們,從社會文化出發進行研究。不過,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的正式建立,是由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研究中心的特里安迪斯(Trandis)和朗伯特主編的《跨文化心理學大全》中的第五卷《跨文化社會心理學》宣告的。

在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進展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單項研究首推荷蘭社會心理學家霍夫施泰德(Hofstede)開展的一項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晚期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霍夫施泰德是美國IBM公司研究團隊中的一員。該團隊在其公司70多個國家的雇員中開展了一項全球性的士氣調查,最終累積成擁有116 000名被試的巨大的數據庫。霍夫施泰德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于1980年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文化的結果》(Culture's Consequences)。霍夫施泰德在研究中通過對特定項目得分進行比較,以及對問卷項目中一些經標準化的國家均值進行因素分析,成功地找出了國家差異的四個維度,并把它們分別命名為: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男性氣質對女性氣質。研究發現,價值觀對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強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IC),Hofstede,1980;Triandis,1972,1980,1988]的不同價值觀,可以用來預測不同文化中的人的社會行為、經濟行為和領導行為等具體行為。由此,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成了最重要的文化維度。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對自我的定義。個人主義把自我視為是獨立的,集體主義則把自我視為是相互依賴的。②目標的結構。個人主義把個人的目標置于優先的地位,而集體主義則會把內群體的目標置于優先地位。③內群體規范的重要性,社會行為被內群體規范決定的程度。集體主義把內群體的規范和對內群體的態度都當作是社會行為重要的決定因素,而個人主義則把對自身的態度當作是其行為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把內群體的規范當作是行為次要的決定因素。④對關系和理性的強調。集體主義在處理社會關系時對獎賞和成本的計算會把內群體置于優先的地位,個人主義在作相應考慮時,則主要根據與自己的關系來進行計算。假如成本太高的話,個體會降溫甚至結束這段關系,哪怕這段關系對內群體的相關成員十分重要(比如婚姻)。

個人主義的典型代表是美、德、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們,集體主義的典型代表是中、日、韓等亞洲地區的人們。關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具體差異,著名的跨文化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認為:“東亞人群體與歐洲人群體之間存在顯著的社會心理差異。東亞人生活在相互依賴的世界中,自我是整體的一部分;西方人生活在自我是單一自由行動的人的世界中。東方人重視成功和成就,原因是這會給他們所屬的群體帶來益處;西方人重視這些東西,原因是這些是個人價值的勛章。東方人重視和睦相處,并進行自我批評以確保做到這一點;西方人重視個性,他們力求自我完美。東方人十分在意他人的情感,他們力求人際間的和諧;西方人更在意了解自己,他們犧牲和諧來換得公平。東方人可以接受等級制度和群體控制;西方人則喜歡平等和個人行動的空間。亞洲人回避爭議和辯論;西方人則對從法律到政治到科學各個領域的論辯修辭充滿了信心。”(17)

文化議題真正被社會心理學認真看待,始自瓊·米勒(Joan Miller,1984)的歸因研究。社會心理學此前的歸因研究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結論,叫做“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意思是人們在歸因過程中,會自發地把他人行為的原因歸結為行為者的內部特征而不是外部情境因素的強烈傾向,并且認為此種傾向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有跨文化性。然而米勒卻發現,不同文化中的人出現這種錯誤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印度人的情境歸因比美國人多兩倍,而美國人的個性歸因比印度人多兩倍。他認為歸因中的這種文化差異取向是通過社會化過程漸漸發展起來的。

自此之后,有關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具體實證研究層出不窮,對人們的社會心理與行為進行文化解釋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視角。

四、進化視角的社會心理學

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生活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人,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與行為上,人們的相似性都遠超他們的差異性。例如,人都要睡眠,都會感到饑渴,并能夠通過相同的機制習得語言。人們都偏愛甜味而不是酸苦,對顏色的分辨也很類似。人們都可以理解他人的皺眉和微笑。所有人都是社會性動物。人們會加入團體組織,服從并認可社會地位的差異。人們知恩圖報,懲罰冒犯行為,并且會因為孩子的夭亡而悲傷。嬰幼兒在8個月左右就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恐懼。而長大后,他們會偏愛自己所屬團體的成員。他們會以戒備或消極的態度對待那些持有不同態度和特性的個體,等等。強調人類共同屬性的觀點就是進化論,自20世紀90年代起,從進化論觀點去研究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的取向就是進化心理學。進化心理學強調用進化理論來預測在假定的祖先生存環境中,哪些行為會被選擇出來。

進化(evolution)是指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過程。進化論中最為人知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和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自然選擇的觀點可以概括為:

(1)生物體有許多不同的后代。

(2)這些后代在環境中互相競爭以求生存。

(3)某些特定的生理和行為變異會提高他們在相應環境中繁殖和存活的概率。

(4)存活下來的后代更有可能將他們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5)隨著時間的推移,族群特征可能會發生變化。

最適應環境的物種或個體能夠生存下來,也就是適者生存。另外一個有關的概念是適應性(adaptive),能適應環境的動植物才能存留下來。例如,長頸鹿為什么會有那么長的脖子。在一個食物稀缺的環境中,碰巧擁有稍長一點脖子的長頸鹿可以吃到別的動物夠不到的葉子,這些長頸鹿就比別的長頸鹿更容易存活下來并留下后代。這樣的狀況屢次發生,“長脖子基因”因此成了長頸鹿后代的普遍擁有的基因。

進化論進一步認為,自然選擇不僅是動物和人類形態與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動物和人類行為的基礎,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都受進化規律制約。進化心理學認為,在進化歷史的指導下可以更好地研究人類的認知和行為。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人的心理包括成千上萬個進化的模塊,這些模塊是心理適應,它們是在自然選擇中被設計出來滿足特殊的信息—加工的功能,它們要解決更新世(Pleistocene)狩獵—采集(hunter-gatherer)的祖先面對的生存和繁衍問題。自然選擇通常在物種中產生了復雜的適應,人類心理也是進化形成的,這是人性。進化心理學試圖用符合自然選擇規律的基因來解釋社會行為,其核心思想是進化總是發生得非常緩慢。在今天看來顯而易見的社會行為至少部分源于對遠古環境的適應。換言之,現代人的頭骨里裝著一副石器時代的大腦。這是因為,人類祖先在采集和游獵狀態下已經生活了數百萬年;而我們的農業文明,才不過10 000年;而工業文明,才僅僅500年。人類的進化速度遠遠沒趕上文明的發展速度。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的一個著名例子是:當我們看見一輛汽車和一條蛇時,我們會害怕哪一個?相信絕大多數人害怕的是蛇,而不是汽車。請注意一下,現在汽車的危險性毫無疑問要大于蛇的危險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超過125萬人,每年被蛇咬死的人數是10萬人。也就是說,每年全球死于車禍的人數大約是死于被蛇咬人數的13倍之多!按道理說,我們應該害怕更具危險性的東西(汽車)才對呀,但是為什么我們看見蛇會不由自主地害怕,而看見汽車卻不害怕,甚至絕大多數人還很欣賞汽車呢?這是因為數百萬年前的地球上到處都是蛇,蛇是會咬死人的,人如果不進化出對蛇防御機制,人是不可能存活到現在的。而汽車的出現僅僅才100多年的時間,100多年的時間對進化來說太短,遠遠不足以讓人產生對汽車害怕的適應性。因此,通常我們所害怕的恰是遠古祖先所面臨的危險。我們害怕敵人、陌生面孔和極高的位置,可能的恐怖主義者、其他種族的人和飛行都會讓我們感到害怕。我們更害怕突然出現的直接威脅,而容易忽視諸如吸煙和氣候變化等一些新出現的威脅,后者的危害較緩慢但更嚴重。同樣,我們對現代其他那些殺傷力、危險性大的東西都是這樣反應的,如對槍支、插線板等總是害怕不起來,而對很多遠古就存在且具危險性的東西如黑暗的環境、蜘蛛等會下意識地、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害怕。

再看看進化心理學在人類行為其他方面的解釋。巴斯(David Buss)是當代進化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發現配偶選擇過程中男女有不同的偏好,男性偏愛漂亮、溫柔的女性,而女性偏愛擁有財富和權力的男性。這種心理機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人類進化的遠古環境中,漂亮是女性健康的標志,更具生殖力,而擁有財富和權力的男性能保證女性在懷孕和養育后代過程中所需的投入,具有這些機制的人比沒有這些機制的人更容易取得生存和生殖方面的成功。

盡管目前對進化心理學還存在諸多的爭議,但進化心理學還是成為了社會心理學研究中一種重要的取向。在本書中,只要有相應的研究,我們會盡量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作出進化心理學的介紹與解釋。

那么,如何看待這些不同取向的社會心理學呢?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社會心理學還很幼稚,不夠科學甚至于不太讓人信服?關于這個問題,謝爾頓·斯特賴克(Sheldon Stryker)說道:“我的意思很簡單,有兩種社會心理學并不必然是件壞事。”他進一步分析道:“第一,確實存在兩種社會心理學,雖然這兩種社會心理學并非完全不一樣,但確實有著重要的區別;第二,人們普遍對社會心理學的這種狀態有著負面的評價,認為兩種不同社會心理學的存在是有害的,因為造成了社會心理學的分離,所以不能使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理想的單一學科;第三,這種對社會心理學的典型評價忽略了伴隨著兩種社會心理學鴻溝導致的消極后果而來的真實可能性,而且忽略了這個鴻溝其實也有許多積極的東西,這些積極的結果不僅對統一的還是分離的社會心理學都同樣適用;第四,要取得這樣的積極結果,需要在把兩種社會心理學聯結起來和分開之間的體制機制上持續不斷的創新努力。”(18)我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周曉虹也認為,從社會心理學以往的發展和現狀來看,現在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消除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不同取向相互并存的現象,以求得純粹的統一或綜合。他還生動地比喻道,人的大腦不是一整塊而是由左右兩半球構成的,人的視覺器官也不是一個而是一雙。大腦的左右兩半球不僅大大增加了據說是由腦細胞構成的皮質的面積,而且保證了對左右肢體相對獨立的支配;而一雙眼睛則是立體視覺形成的前提。我們可以認為,正是社會心理學內部兩種或兩種以上取向的同時存在,才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個人、對社會及對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的認識。(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桐乡市| 寿光市| 临沭县| 介休市| 彭泽县| 全南县| 巨野县| 冕宁县| 安宁市| 永清县| 莆田市| 兴文县| 翁源县| 于田县| 渭南市| 商洛市| 双柏县| 汶川县| 邵东县| 休宁县| 台中县| 桑日县| 古丈县| 万荣县| 肇源县| 洛南县| 平原县| 房山区| 贵港市| 白城市| 宝兴县| 叶城县| 高安市| 屏东县| 宁陵县| 靖西县| 运城市| 长泰县| 许昌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