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的智慧:擔憂和侵入式思維如何幫助我們療愈
- (美)謝麗爾·保羅
- 1902字
- 2021-07-30 09:05:44
4.3 轉變的關鍵——承擔責任
為實現自我完善而擔起相應的責任,是實現轉變和療愈的關鍵。被動等待他人的拯救,或是偏執于抱怨與逃避,都無法真正地達成療愈。人們之所以拒絕面對自己的責任,除了抵觸心理,還有一個原因是認為自己不該遭受這些痛苦,認為如果能夠改變外部因素,就不必困囿于內在的焦慮。如前所述,大眾文化中有一種牢固的觀念,即內在自我狀態取決于外部環境,這要求我們逆流而上順應主流觀念,并在此過程中為自己的痛苦承擔全部的責任。這種觀念常使人頹廢喪氣、半途而廢,因而無法完成本應做完的工作。事實上,承擔責任意味著要學會直面現實,因為焦慮已經發生,每次找借口逃避只會使我們錯失療愈和成長的良機。
培養慈愛的內在父母
學會承擔責任的一個重要步驟便是尋求慈愛的內在父母。但問題是,要如何培養這樣的內在父母呢?如果我們的自我意識中沒有這個部分怎么辦?事實上我們發現,“我沒有慈愛的內在父母”是一種錯誤認知,是內在抵觸心理消極作用的結果,它常常使人們無力承擔自己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有慈愛的內在父母。比如,每當幫助遇到困難的朋友時,我們會充滿同理心;每當關心孩子并對他們感同身受時,我們會成為慈愛的父母;每當透過思維和情緒的表象進行自我意識提升時,我們會調動自我的智慧;每當關愛健康、內心、思維和心靈時,我們是付出精心呵護的成年人;每當照料家里的寵物時,我們又會變成一個富有愛心的大家長。
因此,智慧自我/內在父母是:
自我意識中堅定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它精心呵護著我們的身體、情緒、思維和精神。正是它使我們能夠通過內在智慧改變錯誤觀念,感受情感痛苦而不會被其吞噬,有效突破內在抵觸心理,從而最終做到每日練習和內在提升。
最初嘗試改變消極意識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似乎無法將內心的話告訴別人。不過這會是個很好的開始。我們可以嘗試在傷心或焦慮時,把自己想象成你的朋友或孩子。如果他們處于類似的境地,我們會做何反應呢?我們可以這樣對話(引導式日志,詳見附錄2)。
恐懼:我感覺很害怕。我擔心自己得了絕癥。
朋友:啊,這聽上去太可怕了。你怎么會這樣想呢?
恐懼: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最近感覺不好,然后腦子里便一直感覺哪里出了問題。可能是直覺吧,就是感覺哪里不對。
朋友:我明白你的感受。我有時候也會這么想。不過我會仔細想一想,最近是否有什么事情讓我不愿面對或是不愿多想。比如有沒有什么事情讓我感覺自己被孤立了呢?或者最近有什么事情讓我感到恐懼或傷心呢?
恐懼:是的。我兒時的好朋友最近剛被診斷出得了腦瘤。我感覺她可能很難熬過去。
朋友:天哪!這太遺憾了。這個消息確實讓人難過和害怕。
恐懼(有點難過):是的,我很難過,她還有孩子和丈夫。我無法想象她得多害怕呀。
沉默:真正的朋友這種時刻會難過得說不出話來。
恐懼/傷心:老天哪,我真的為她感到難過。我也有點擔心我自己。如果這事兒發生在我身上怎么辦?(這個角色想要逃避內心的脆弱)
朋友:聽到你說“如果”,我就知道你現在肯定有點焦慮。我知道一想到那種可能就會感到害怕,但現在我們還是來疏導一下情緒吧。把手放在胸口問問自己,你要一直沉浸在悲傷和害怕之中嗎?(把手放在胸口)
傷心/不確定(開始大哭起來):我只是太難過了。生命無常,還有什么是我們能把握的呢?她年紀輕輕,怎么就遇上這種事情了呢?我該怎么辦啊?
朋友:別想太多。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就好。悲傷是藥,想哭就哭吧。
大家可能會想:“我不知道該怎么對朋友開口說這些事情。我腦子有點笨,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不用擔心,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好了。調動內心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來挖掘內在自我吧。要記住:只要能摒棄羞恥和偏見,并開始懷著同情心和好奇心來看待這些事情,那就對了。所以即便不知道具體該說些什么也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在感到自責或是羞恥時,學著關注內心和轉變心態,并以同情心和好奇心來看待自我的真實感受。
提示:我喜歡用智慧自我、內在父母和共情良友來進行角色互換,所以我也建議和鼓勵大家使用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那些角色。
練習
找尋內在父母/智慧自我/共情良友
現在,讓我們來沉下心來反思和寫下人生中任何能夠以專注和清晰的形式來展現自我的時刻。如果能很容易地回想起自己曾做過別人的共情良友,那非常好。因為如果能夠幫助別人,說明我們本身具備共情能力,只是還需要正確引導,才能進一步提升。讓我們來回想一下傾聽朋友訴說時我們的感受、我們說過的話,以及朋友的反應等。如果實在想不起這樣的場景,那就想想自己是如何對待寵物的,比如怎樣照顧它、如何做出犧牲,以及它疼痛或傷心時我們的反應如何等。每當我們同情他人時,便是在接近我所說的智慧自我或是共情良友。找尋并挖掘這部分自我是擺脫焦慮的關鍵之一。